-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综合题与选作题信息预测历史
2011年高考综合题与选作题信息预测(历史) 预测点1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关注焦点:中西结合的本土化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前后的宪政之路,尤其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末新政(含预备立宪)、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对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深入认识,尤其是其进步意义的深入挖掘和多面拓展。辛亥革命的宏大场景(了解当时的多种思想,多种政治派别力量的交栩辉映,了解新旧势力、新旧文化、新旧牛活的交锋斗争等)。 1.(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中,奖励设厂和废科举兴学堂这些措施,在客观上起过一些积极怍用。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这件事,虽已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如此,但它对推进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毕竟不能小看。在各省设立的咨议局也使当地士绅多一点发发议论的权利,受到一点初步的民主训练。 一九O八年的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离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死前两个多月,清政府公布了一个《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它的第一条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二条是: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它规定: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陆海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等大权,全握在君主一人手中。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武昌革命是由新军先发,谘议局附从,继起各省,大致相同。新军所恃的是实力,谘议局凭藉的是政治社会声望。谘议局议员一向多属立宪派,张謇领导的一支较为温和,梁启超领导的一支较为急进,声势较张謇为大。张謇与袁世凯为近.希望他东山再出……三次国会请愿不成,横受摧残,梁派遂萌推翻现政府之念,相继与革命党合作。 湖北、湖南的革命运动是不可分的。策动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不少为湘籍。十月二十二日,焦达峰与陈作新在长沙实行响应……湘局渐趋稳定,武汉无后顾忧。与湖南同日起义的为陕西,参加者有新军,有陆军学生,有会党,有谘议局副议长……江西九江于十月二十四日起事,三十一日,南昌谘议局绅商及学界亦宣布独立。……山西太原于十月二十九日起事,谘议局推标统阎锡山为都督……十月二十七日,云南腾越独立,三十日昆明省城继起,领导人为新军协统湘人蔡锷……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发表了宣言及章程,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五、实行男女平等……七、提倡自主结婚……十六、废跪拜之礼,以鞠躬、拱手代之;十七、废大人、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十八、废缠足、穿耳、敷脂粉之习;十九、不赌博;二十、在官时不受馈赠……三十、衣饰宜崇质素;三十一、养成清洁之习惯;三十二、日常行动不得妨害公共卫生(如随处吐痰及随意抛掷污秽等事)……——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得以成功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变迁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历史变革。(10分) 【答案】(1)措施:奖励设厂;(2分)废科举兴学堂;(2分)制度探索,各省设咨议局,借立宪保皇权。(3分)原因: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2分)立宪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2分)革命派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2分)清廷维护封建统治。(2分) (2)原因:中国社会日益接受进行制度文北变革的观念;(2分)南北各省纷纷迅速响应武昌起义;(2分)以同盟会为首的革命力量不断坚持斗争;(2分)新军、立宪派、会党、学界等力量积极支持与参与革命;(2分)清政府众叛亲离;(2分)列强放弃对清政府的支持,扶持新的代理人(或观望而未直接干涉)。(2分) (3)价值观念:平等、自由;(2分)节俭自爱,讲究卫生。(2分)历史变革:创立民国,实现重大制度变革;(2分)发动民众,带来民权彰显;(2分)变革习俗,社会风气为之一新。(2分) 2.(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一一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吏》第4卷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1920年) 材料三 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容易。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冲突。人类进化之主动力在于互助,而不在于竞争,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如其他之动物者焉,故斗争之性,乃动物性根之遗传于人类者,此种兽性当以早除之为妙也。……“吾之意见,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中国人向富于排外性质,与今之世界甚不相宜……以前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令欲急求发选,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之情势”的含义及孙中山“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表现。(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分析其积极意义。(13分) 【答案】(1)“中国之情势”的含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腐朽本质彻底暴露,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8分) “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表现:孙中山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建立了临时政府;但他并不完全照搬美国政体,为维护民主,防止专制,实行责任内阁。(4分) (2)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有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人们关心国家政治事务;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6分) 原因:北洋军阀政府抛弃民主共和,实行独裁专制;新文化运动为五四爱国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作出让步;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相继失败;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民主革命精神。(6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3)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有助于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4分)主张调和与互动,反对用革命和斗争手段发展经济,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的确定有借鉴意义;(4分)主张积极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相为用”,共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主张对外开放,对后来改革开放,极具启发意义。(5分) 预测点2 建党90周年 ——认识中共革命的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在探索中、在自我的不断完善中领导中同革命与建设。 关注点:结合本同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三个代表;顺应时代变迁,不断调整中国革命的方略;中共成立时期的国内外政治背景与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变迁的关系与互动。 3.(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者,近百年来世界之特产物也。概括其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源泉。麦喀士曰:“现今之经济社会,实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之土地而组成之者也。”……中国古代井田制度,正与近世之社会主义同一立脚点,近人多能言之矣,此不缕缕。 一一梁启超《中国之社会主义》(1904年2月14日) 材料二 “社会主义”是“现代最有价值的学说”;然而,社会主义的“精神和方法,不可并为一谈”。社会主义的精神“是绝对要采用的”。中国自古就讲这个东西,孔子讲的“均无贫和无寡”,孟子说的“恒产恒心”,“就是这主义最精要的论据”。至于社会主义的实行方法,“那就各国各时代种种不同”,因而“就要顺应本国现时社会的情况”了。“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因为工业组织发达得偏畸,愈发达愈生毒害,社会主义家想种种方法来矫正他,说得都是对症下药。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悉数搬来应用,流弊有无,且不必管,却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工业方当幼稚之时,萌蘖是摧残不得,煽动工人去和办厂的作对,我认为等于自杀。”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 920年) 材料三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2)直到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纲领》(1921年)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 (1)梁启超总是联系中国谈论社会主义学说,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种联系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初时期梁启超社会主义观的产生背景及特点。(1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比较中共两个纲领内容的异同。(10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共二大提出的革命纲领的理解。(9分) 【答案】(1)变化:从简单套用古代社会到立足中国现实;(3分)从笼统的泛泛而谈到一分为二的深入分析。(3分) (2)背景:俄国十月革命;(2分)一战后欧洲社会矛盾尖锐;(2分)民族资本进一步发展;(2分)新文化运动带来思想解放潮流,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2分) 特点:肯定社会主义思想精神;(2分)否定社会主义在中国具有实践意义。(2分) (3)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4分) 异:前者根据西方理论只提无产阶级革命;(2分)后者结合中国实际还提出了现行阶段实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统一中国为民主共和国。(4分)中共二大提出最高革命纲领和民主革命纲领,表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2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共坚持社会主义革命的最高奋斗目标;(2分)面对中国工业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弱小的现实,中共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帝反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5分) 4.(37分)社会主义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造就了我国这一时期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 人物 言论 托马斯·迈尔 “现代社会主义是近代自由主义的继续发展,它克服了由资产阶级的财产利益决定的对近代自由主义的限制和歪曲。” 恩格斯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材料二 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和其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终会获胜,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因而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 极其有力的……“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 ——斯诺(美)《西行漫记》 材料三 “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现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下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11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四 《毛泽东选集》节选 文章名称 时间 摘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5日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无疑义地是正确的。……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整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1937年8月25日 ……所有前线的军队,不论陆军、空军和地方部队,都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表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谨以无上的热忱,向所有全国的爱国军队爱国同胞致民族革命的敬礼。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7年4月15日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1954年6月l4日 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 (1)据材料一表格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思想与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有何关系?(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必胜的 “有力因素”有哪些?(5分)请用革命史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意义。(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10分) (4)请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任务将材料四中毛泽东著作进行阶段划分,并选择其中一篇文章简述其相关阶段中共的成功探索。(10分) 【答案】(1)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关系:继承与发展。(8分) (2)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配合。(5分) 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4分) (3)工业迅速发展,尤其以重工业最为突出;农业发展得到重视,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人民文化水平提高。(lO分) (4)阶段:第一种阶段划分方法: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二种阶段划分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4分) 第一种方法划分:国共十年对峙,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红军长征,实行战略转移,保存了革命力量的精华。(6分)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开展游击战争,在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毛泽东思想成熟。(6分) 解放战争时期,通过谈判争取和平,发展统一战线,开辟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采取运动战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办消灭敌人。(6分)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立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和人民代表大会三大民主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逐步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6分) 第二种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成熟;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推翻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统治等。(6分)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立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和人民代表大会三大民主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逐步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6分) 预测点3 民主与法制 ——2007年出过统购统销选择题,2009年命制37分关于统购统销的大题。2009年出过民主、平等、自由、共和四大主义的区别,引起大家对共和主义的广泛关注,民主与共和,既联系蘩区别,是政治史的重要主题,需要关注。 5.(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和制是以群众即大多数人为统治者而照顾公共利益。它包含较多要素的比较完善的“混合制”,一是不同社会集团的力量及其正义原则的混合,通过这种混合使得城邦各阶级的要求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二是不同权力机构间政治原则的混合,不同机构行使权力中采取不同的政治原则。中产阶级成为多数并掌权,政体才能真正混合其余因素,并避免贫民对富人的瓜分,富人对贫民的压榨。共和制重视平等和自由的原则,要规定人民轮流执政、不能有终身制、官吏的任期要短等,根据理性行事,按法办事,是好的政体。可惜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政体,只有共和制的变态,即民主制。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由于共和国的性质所决定,共和国的领土应该狭小;反之,它就无法长久生存。一个幅员辽阔的共和国由于拥有庞大的财富,所以便会缺少节制精神;许多超大型的宝库掌握在某一个人的手中;利益沦为私有财产…… 一一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两大区别是:第一,后者的政府委托给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公民;第二,后者所能管辖的公民人数较多,国土范围也较大。 共和政体在控制党争影响方面优于民主政体之处,同样也是大共和国胜于小共和国之处,也就是联邦优于组成联邦的各州之处。 ……什么是共和政体的特点呢?如果寻求这个问题的回答时,不求助于原则,而是求助于政治作家们在各国宪法中关于这个名词的应用,是决不会得到满意的回答的。在荷兰,没有一点最高权力是来自人民的,却几乎一致公认为共和国。威尼斯也得到同样的称号,该国对大多数人民的绝对权力是由一小部分世袭贵族以最专制的方式行使的。波兰是贵族政治和君主政体用最坏的方式结合的混合体,然而也被授予同样的尊称。英国政府是世袭贵族政治和君主政体的结各体,只有一个共和政体的枝叶同样不适当地时常被列入共和国之林。这些例子彼此之间的不同,几乎跟它们与真正共和国的不同一样,这就表明这个术语在政治论文中应用得极不确切。 ……这个制度的共和特色如果需要进一步证明的话,那么最明确的证明就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下面都绝对禁止贵族头衔,而且对各州政府的共和政体形式均有明确保证。 ——麦迪逊(摘自《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四 是卷各篇之总义:乃举所有中国丧权辱国兵争民困一切政治之不良,悉归罪于共和民主。夫共和果为如是不祥之怪物耶?君主政治之下,此等不良之政象,果无一能发生者耶?康氏所举事实,虽不尽诬,使民国字样,悉易以中国,则予固无词以驳之。若其归罪于共和,则共和不受也。若其归罪于伪共和则可,而真共和不受也。 ……第三欲问康氏者:欧、美之行洪和,果皆利不胜害,不若君主国一一强盛乎?美、法无论矣,瑞士之安乐如何?二十世纪俄罗斯之共和,前途远大,其影响于人类之幸福与文明,将在十八世纪法兰西革命之上,未可以目前政象薄之。(此义非短篇所能罄,当专论之。) 一一陈独秀《驳康有为(共和平议)》(1918年3月)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亚里士多德批判希腊民主制的原因和麦迪逊将废除贵族头衔视为共和制明证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孟德斯鸠的思想。(8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陈独秀对于共和制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文章诞生的背景。(14分)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与共和关系的理解。(4分) 【答案】(1)批判希腊民主制的原因:是“多数人的暴政”,是共和制的变态;民主制只适合小国寡民(城邦制)体制;(2分)缺乏共和制的“混合因素”,不能兼顾不同的利益要求,不能彼此制衡;(2分)不是建立在经济发展,中产阶级掌权的基础上;不能根据理性行事。(2分)视为共和制的原因:没有君主政体;最高权力来自人民;(2分)没有世袭贵族政治.实行任期制、轮流制。(3分) (2)继承:美国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举行联都共和制度,体现分权与制衡理念。(2分) 发展;孟德斯鸠主张世袭的君主掌握行政权,美国规定民选的总统掌握行政权;(2分)孟德斯鸠认 为只有小国才能实行共和制,美国通过联邦制能在大国实行共和制;(2分)大国的共和制还能避免小国共和制出现的党争问题。(2分) (3)观点:民国的黑暗现状不是共和制造成的,而是由于没有实行真正的共和制;(2分)西方的历史证明了共和制的优越性;(2分)俄国十月革命后将建立更为伟大的共和制(社会主义共和制)。(2分) 背景: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黑暗腐败;(2分)社会出现否定共和制度鼓吹君主制的倾向;(2分)新文化运动开展,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2分)俄国爆发十月革命。(2分) (4)两者是联系的关系。(2分)民主是共和的基础和前提,共和是民主的发展与完善(或共和制可弥补民主的不足)。(2分) 6.(37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者之治任人,后世之治任法,任法既久,则法所不及而奸生。……今日之例,愈修愈多,愈析愈歧,而愈不足于用。于是有例者用例,无例者用案(“例”“案”都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不同形式)……故不特堂官不能周知,即司官亦何尝记忆,独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得以窟穴其中,高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夫外省胥吏舞文,有部臣驳正;各部胥吏舞文,更谁复驳正。此所谓城狐社鼠(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者也。 一道光年间,通政司副使王庆云《本清源疏》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治体制的演变 1850年代 初步确童了近代海关制度,主要由外人操纵,即所谓的“洋关” 1860年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1901年 清廷宣布设立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清廷下令停止武科举,将新军体制推向全国 1903年 清中央增设“商部”并开始制定各项商律,陆续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5年 清廷成立“学部”,从此,教育行政从礼部中独立出来 1908年 清廷公布《各省咨议局章程》,之后,各省代议机构 一子议局成立 1910年 中央代议机构 ——资政院成立 1911年 清廷颁行内阁官制,内阁设立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及外务、民政等10个部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我们中国先是误于说我中国四千年来的文明很好,不肯改革,于今也都晓得不能用,定要取法于人。若此时不取法他现世最文明的,还取法他那文明过渡时代以前的吗?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 (1)材料一反映了清代政治方而的哪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1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晚清政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孙中山“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的认识。(10分)(要求:以对孙小山观点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现象:政治上“任法”特点突出,法律条款日益复杂;官员不谙法律,胥吏趁机玩法舞弊。(6分)说明:一方面,行政法制化在加强,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官吏执法缺乏有效监督,暴露出专制体制的弊端。(6分) (2)变化:清政府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制定了许多法律;学习西方彷行立宪。(6分) 时代变迁: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近代工业等新的因素产生;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与世界的联系加强;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矛盾加剧,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中国政治民主化进步;历史处于变革转型期。(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得9分) (3)答案一:认识:依靠国人的努力,取法他人,就能实现文明跨越性的进步。史实:如辛亥革命后,借鉴美国政治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实现了决定性的转变。(5分) 答案二:认识:文明进步是渐进的过程,应尊重国情和客观规律,不宜过分夸大人为的努力。 史实:如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却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统一和独立。(5分) 答案三:能从上述两方面综合做答,史论结合,可得满分。(lO分) 预测点4 《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热播 ——当年《大国的崛起》热播,引发美国“中立法案”“租借法案”试题的命制,凸显美国这个大国真正的崛起,不仅源于大国的实力利益,更源于大国的责任。《公司的力量》凸显的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凸显的是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属于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经济史内容的重要核心。高考选择题已经出过类似题目。 一一下题从资本人手,去年关于工业革命的特征,“大量资本投入”这一点普遍回答不出,关于资本对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的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包括对金属货币、纸币、货币供应学说的认知等等。《华尔街》属于认识资本。 7、(37分)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所说的石油时代,大约开始于1860年…… 洛克菲勒公司就显出很多商业的技巧。他们掌握了供输油用的铁路、运河航线:因此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地对生产课税……南方开发公司一一美孚石油公司的前身——这些冒险家,对独立生产者进行凶恶的斗争。在这一方面,他们不择任何手段:武装袭击、炸毁工场和工厂、放火焚烧油井,无所不用。结果查明,宾西法尼亚铁路局用特惠的运费帮助该公司。独立生产者则须支付加倍的石油运费;而这超额运费的50%又归入石油公司的腰包……在敷设了输送石油到油车或油船的地下油管后,类似的行径更变本加厉。这种输油管落在石油托拉斯手里;独立石油生产者组成辛迪加来敷设新油管。这时南方开发公司组织一帮流氓,发给手枪和机枪来对付那些铺管的挖土工人,并把钩子发给这些流氓采掘出埋在地下的管道,甚至使用大炮…… 在把石油生产抢到手后,石油托拉斯赶快又把枷锁加在零售商头上。为了迫使零售商只卖美孚石油公司的石油,公司压低油价,把石油售给他们的竞争者;假如还达不到目的,公司就在这批顽固商人的店旁开设支店,把所有货都按低价出售,直到把对方弄到完全破产为止。 一一一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材料二 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但是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大宗的资本。……积累的道路很多,其中必须指出的主要道路至少有下列几条:第一,为了把国内余资首先用在工业的需要上,必须不让它分散,而让它集合到我们合作社的和国营的信贷机构中,同时要采用发行国内公债的办法…第二,必须严密地堵塞一切使国内部分余资流入私人资本的腰包因而损及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和漏洞……第三,为了企业折旧、扩大企业和迸一步发展企业,必须在工业本身,在工业每个部门中,积存一定的储备……第四,国家手中必须积存为防备国家遭受任何意外(歉收),为滋养工业、扶植农业、发展文化等等所必需的一定后备。 一一《斯大林全集》第八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美苏工业化过程中工业资本积累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两种不同方式积累工业资本的主要经济原因。(13分) (3)简要评价两种资本积累的途径。(6分) 【答案】(1)同:使资本由分散走向集中;(3分)都采用了某些强制性手段。(3分)(也曾获得政府机构支持) 异:美国: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生产强强联合和市场恶性竞争(或违法竞争)为手段;(6分)苏联: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国家指令性计划和政府强制集中(或集中企业或发行公债)为手段。(6分) (2)美国:两次工业革命后实现工业化;(2分)西进运动,南北统一保障了国内市场;(2分)外国资本涌入;(2分)以托拉斯为主的垄断组织融资渠道广阔。(1分) 苏联:基于农业化社会(工业化起步晚);(2分)战争消耗大(一战或平定国内叛乱);(2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封锁,资本来源及市场小。(2分) (3)完全私有制下(美国式)自由积累,虽有竞争的活力,但需法制的保障;(3分)完全公有制下(苏联式)计划积累,虽有高效的速度,但降低了企业活力。(3分)(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相应赋分) 预测点5 民生与福利 ——民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福利制度的保障。面对中国现实,福利制度,既可以缓解贫富差距,又可以维持经济继续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值得多加关注。 8、(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份的,也是最容易统治的。……(改善工人福利,是为了)和破坏性的社会民主党的企图进行斗争……(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 一德皇威廉一世《黄金诏书》(1881年11月17日) 材料二 早先,安全保障依赖家庭和邻里互助,现在大规模的生产使这种简单的安全保障方法不再适用,我们被迫通过政府运用整个民族的积极关心来增进每个人的安全保障。……实行普遍福利政策,可以清除人们对旦夕祸福和兴衰变迁的恐惧感。 ——《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中的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教授负责制定战后实行社会保障的计划,1942年底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发表。这个报告提出了一些具有革命性的观点,例如:社会保障应遵循强制性、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管理应该统一;国家有责任防止贫困和不幸,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责任;实现充分就业;每个国民都有权从社会获得救济,使自己的生活水平达到国民最低生活标准。战后,英国政府按照贝弗里奇的设计,于1946~1948年间通过并实施了一整套社会保障法规:家庭补助法、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工伤保险法、国民救助法、社会保险法。英国于1948年宣告:英国已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一一《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四 世界各国(地区)社会保障立法情况 时间 1883~ 1899 1900~1909 910~ 1919 1920~1929 1930~1939 1940~ 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年以后 亚洲 2 10 4 5 11 6 6 39 非洲 2 4 16 13 4 2 4 45 欧洲 1 6 5 8 1 l 37 美洲 2 1l 6 6 2 3 0 4 36 大洋洲 1 l 1 2 5 l 11 合计 19 2l 28 26 22 21 10 15 168 ——《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泼震》 (1)19世纪80年代,德国率先确立一系列社会保险立法,后为世界各国效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率先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及作用。(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德国和美国推行普遍福利政策原因的异同。(8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现代“福利国家”的特征。(8分)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百多年福利保障制度建设的认识。(7分) 【答案】(1)背景:德国实现了统一;(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2分)社会弊病重重,矛盾日益 尖锐;(2分)以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政党的斗争;(2分)德皇希望维护统治,避免出现社会革命。(2分) 作用:维护了德国的稳定与统一,缓和了社会矛盾;(2分)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跃居欧洲之首。(2分) (2)同:社会矛盾尖锐;生产力不断发展。(2分) 异:德国为了避免工人革命;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斗争推动福利政策的出台。(3分)美国为了走出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传统的互助与慈善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3分) (3)具有一整套社会保障法规;(2分)遵循强制性、普遍性原则,实施统一管理;(2分)国家承担保障责任;(2分)每个公民均享受保障权利,实现充分就业。(2分) (4)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人民的争取与斗争;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有识之士的改革探索、政府的积极努力也是重要的原因;紧随欧洲之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并不断完善福利保障制度。(7分) 预测点6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水利改革(国家战略);三峡的利与弊社会热议。 ——水利是三农问题中的当今热点。如何认识水利对国计民生的重大影响,认识中国自古以来索利建设与政策的发展变迁,以及如何认识国外对大坝建设的冷热与反思都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历史借鉴。 一一目前没有发现该类型的任何大试题,下面为另一种试题。 9.(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一一一《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仿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一一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三 1900年,美国全国大约有580万农户,其中资本主义农场还不到100万户,但他们所生产的农产品占全国总产量的52%。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粮食、原料、出口产品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在1880~1900年间,美国两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蜀黍的总产量分别增产了两倍半和两倍,棉花增加了一倍半以上。1880年农产品在全国出口品中所占的份额达83%。美国成了世界市场上粮食和肉类的主要供应者之一。 ——刘祚昌等主编《世界史》 (1)材料一中描述的农业经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分析造成此特征的原因。(12分)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二分析其正确性。(1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农业经营方式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9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实施农业政策时应注意的问题。(4分) 【答案】(1)特征:农业经营艰难(或小农经济的脆弱牲);农民生活困苦。(答出l点2分,共4分)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封建剥削严重;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个体经营抗自然灾害打击能力弱;家庭负担沉重。(1点2分,共8分) (2)从原因分析: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通过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从措施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农村土地的所有制形式一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对经营方式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使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过程分析:党和政府采取了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式,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的反映。从结果分析: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加”。(1点3分,共12分) (3)农业的迅猛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集中经营的方式,解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大量农产品的出口开拓了美国国外市场,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1点3分,共9分) (4)要关注民生,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要依据国情,对农业政策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农业政策,要写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答出l点2分,任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预测点7 中外文化的比较 中外比较是高考热点。前三年都集中在经济史,现在对文化史要多予以关注。 10.(37分)所谓“轴心时代”,主要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结束了神话时代的远古文明,进人人性的、伦理的、理性的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戴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文明”的概念,他提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早期文明中心出现了一大批思想伟人,形成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发生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希腊、印度时代是三个著名的轴心文明,代表了世界文化三个核心。“这个轴心饭于对人性的形成而言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后,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 材料二 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其城邦的鲜明个性,使古代希腊有关对人的价值的看法沿着一条人本主义的道路发展。而吹响古代西方人类精神觉醒之号角的,应该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笔者认为古代西方人文主义最为显著的特点也就是古代中国的人道主义所没有的,那就是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和从人的自然性上得出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这些特点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发展成熟,构筑了以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和价值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的重要关系有两点:在人与自然关系(即天——人关系)方面,突出入的地位和作用;在人类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君一民关系)方面,特别强调民的作用。以时间顺序来看,前者体现于春秋时代,后者则勃兴于战国时期。 ——周巩固《轴心时代的中西方人道主义》 材料三 春秋时的诸子百家所研究的基本上是围绕如何治国平天下,如何统治人民的经术,也就是王道和霸道之辩;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对于个人理性思考方面以及人性方面的研究也是很少。中华文明的思维注重整体,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一种整体观的思维。 ——《世界文明的轴心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斯贝尔斯有关第一个“轴心文明”理论的基本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对比轴心时代巾西方思想家对“人”的认识的异同。(15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思想家对“人”的认识差异的原因。(1 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4分) 【答案】(1)出现了思想伟人、科技创新和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希腊和印度是主要代表;对人类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对人类发展影响深远)。(6分) (2)相同点:都认识到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人类精神的觉醒。(3分)不同点:西方思想家强调人的个体价值,中国思想家强调人的群体(整体)价值;(6分)西方思想家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倡导人人平等思想,中国思想家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和利益出发提倡民本思想,更具有等级色彩。(6分) (3)原因:西方:海洋文明具有开放性;(3分)城邦工商业经济发展和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重视个人价值和人的平等。(3分)中国:大河文明相对封闭;(2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脆弱性依赖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和地方组织的保护;(2分)诸侯争霸的现实的需要;(1分)“士”的崛起和推动等。(1分) (4)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同文明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应尊重和借鉴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成果等。(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 预测点8 中外文化的交流 如何全面但又以积极为主地看待文化的交流是重要的一个考试角度。交流,推动文化的彼此丰富,推动着文化的共同发展,要防范文化侵略、文化的先进与落后这样的单一片面的认识。 11.(37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l610)……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分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材料二 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注: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注: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藉以张国威”、 “藉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一一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洋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的认识。(要求:以对文明的交流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3分) 【答案】(1)特点:熟悉中国传统,适应中国习俗;(4分)注重与上层知识分子的交往;(4分)把传教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4分) (2)积极: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4分)支持中国的变革运动或先进人士。(4分)消极: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4分) (3)评分标准: 第一等(13--11分):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地阐述;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10--6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并利用相关史实进行阐述;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5--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进行阐述;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预测点9 俄国农奴制改革150周年(近年尚未考) 选修一改革要认识:改革需要不断深化、需要防范贫富分化,需要构筑社会和谐稳定,这是考试的关注点。 1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6年,斯托雷平开始推行新的土地改革: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土地改革促成了被称为“斯托雷平奇迹”的经济大发展,俄国粮食产量一举超过西方三大粮食出口国的总和,俄国成为“欧洲粮仓”和世界最大的农业出口国,改革期间,国民总收入增长78.8%。 ——摘编自岳麓版《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二 斯托雷平改革,解放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反对力量,这是所有体制性改革倡导者面临的悖论性历史命运和现实窘境。斯托雷平改革头4年,农民反抗活动比1890--1909年的平均每年80次,陡增至平均每年3000次,增加38倍。……个体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由于规模小,成本高,难以为继,因而村社组织生产,具有生产规模和基本生活保障,绝大多数农民,富农除外,都依赖于村社。斯托雷平打碎村社的改革,等于打碎贫下中农栖身的最后一块舢板,把他们完全抛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 ——摘自王云龙《土地:农民的失乐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进行新的土地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评价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9分) 【答案】原因: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农民获得的份地有限,农民被村社组织束缚,不利于俄国进一步发展;(3分)1905年革命,表明俄国的社会矛盾严重激化,改革迫在眉睫。(3分) (2)评价:这是一场农民土地私有化的资本主义改革。(2分)它推动了俄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是对1861年改革的发展。(2分)但是它不顾贫农利益,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2分)启示:改革应该兼顾各方利益,保障弱势群体,实现和谐发展。(3分) 预测点10 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 是近些年高考的高频点。选修三要注意的是:国际关系的变化,矛盾的变迁。 1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二三月间,日本分别同英、法、俄、意达成秘密协议:日本支持中国参战,四国应允在战后和会上支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自恃有此保证,估计中国参战也不可能收回山东。同时,它还试图以中日为盟国的方式,控制中国的财政与军事。 ——《国际关系史·第三卷(1871~1918)》 材料二 1943年1月11日上下午,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缔结了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两个条约都规定,现行中国与美英的条约中,凡授权美英政府或其代表管辖其在华人民’之一切条款,均予撤销作废;废除1901年在北京签订的议定书,终止该议定书给予美英的一切权利;交还北平使馆界的行政与管理权;终止美英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交还天津、广州英租界……英国放弃要求中国任用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 ——《国际关系史·第六卷(1939~1945》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和会上中日权益之争的结果。(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签订的原因及其影响。( lO分) 【答案】(1)日本达到目的,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3分)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分) (2)原因:中国艰苦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酌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英美需要中国继续合作抗战。(6分)影响: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信心。(4分) 预测点11 上海世博会 14.(3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的流动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 一一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商品经济》 材料二 你已经看到,从五十个世纪以前的古代开始,尼罗河河谷的居民开始有了书面记载的历史以后,文明是怎样以奇特的方式进步的。从尼罗河走到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的土地,然后是转向克里特岛、希腊和罗马。地中海,一个内陆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艺术、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发源地。到16世纪,它再一次向西迁移,并使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一(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进入俄国的亚洲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以上海为例,近百余年间,产业工人增长十分迅速。1870年有工人4908人。1894年为36220人,20世纪初达到140000人,1928年仅八大行业就有223681人。1852年上海人口不过50余万人,但到1949 年增至近550万人,单靠人口的自然增长, 近百年时间上海增加500万人口是难以想象的。有学者估计,根据正常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百年时间里,近代上海人口最多增长到100余万至150万左右。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人口流动较两晋、唐、宋有哪些特点?根本原冈是什么?(10分) (2)材料二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l 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的表现,并概括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海外移民的情况,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9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造成上海产业人增长的原因。城市产业工人增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哪些影响?(10分) 【答案】(1)特点:流动方向:以往是由北向南,明清是由人口密集地区向人口稀少区域流动;流动原因:以往由于战乱,政治特色浓厚;明清寻找更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经济特色明显;流动方式:以往由举家举族迁移;明清是个人、小家庭迁移。作用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四点共8分) 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2)政治: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民主化、法治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2分)经济:工业革命扩展,使人类由手工生产向机器大生产过渡;以英国为中心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思想:启蒙运动宣传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主张,为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条件。(2分)影响: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2分) (3)情况:欧洲海外移民人数急剧增长;(3分)主要迁往海外殖民地、美洲及俄国的亚洲地区。(3分)影响: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3分) (4)原因: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外商企业、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加速了上海近代工业和城市化发展。(5分)影响: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建国初期成为民主政权的领导阶级,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5分) 预测点12 世界现代化进程 15.(37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它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学术领域的臼巾化和科学化等。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19世纪来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一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吏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一一一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布热津斯基《大失败》 苏联的发展速度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逐渐放慢……苏联的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起作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克服专制主义王权”又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成因。(15分) (3)斯大林时期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形成了有别与资本主义的新型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体制的特点,并简析这一体制对苏联经济的影响。(14分) 【答案】(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英王的实际统治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4分)说明:英国资忝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提供了前提条件。(4分) (2)特点:半殖民地性明显,主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政府投资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9分)成因: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差距拉大;受列强侵略的影响;民间资本不足。(6分) (3)特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6分)影响:促进了苏联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重要的工业大国;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8分) 预测点13世界金融体系和全球化 16.(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F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材料二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2011年的达沃斯论坛将实现“世界力量平衡的新 调整”。文章说,今年的年会将确认“新的超级力量”,首先毫无疑问是中国,然后是印度,还有已经显露头角、但还跑在后面的巴西等国。 2011年1月26日至30日,第41届达沃斯论坛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召开。今年达沃斯年会的主题是“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介绍今年年会主题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所谓新形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 一一新华网 材料三 西方国家感到,与新兴世界相比,它们正在失去经济和政治力量。反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形成,而且可能曰益增强:在发达经济体内部,现在要求在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这三个领域重新设置壁垒的呼声越来越大,反移民的趋势在欧洲尤为明显。 一一《2011年全球化会倒退吗?》 随着各国政府纷纷把国内问题置于全球增长之上,在2011年,全球化似乎会成为一项孤立无援的事业:但在未来几十年里, 全球化将重新得到广泛接纳——因为它会给东西方带来互补的益处。 ——《全球化进程难以逆转》 (1)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美元为什么能够取代英镑占据主导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全球“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成为“新的超级力量”的原因有哪些?(12分) (3)你认为全球化会倒退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分) 【答案】(1)有利条件: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通过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6分) 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英国(或欧洲)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4分) 影响:确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6分) (2)表现:中国、印度、巴西的崛起。原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由计划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坚持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入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的组织;融入全球化的浪潮;确立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12分) (3)会: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反全球化力量正在形成;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9分)或不会: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只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就能够实现共同繁荣与稳定的目标。(9分) 预测点14 社会公平正义 17.(3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确保国内安定和平,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保证我们自己及后代得享自由的恩赐,特为美利坚合国颁布和制定本宪法。 —一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导言(1787年) 材料二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助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摘自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 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分不开的。 材料四 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入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活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和原则(不得照抄原文)。(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2分)说明罗斯福新政是怎样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的廖卿和这一核心观点的。(11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你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认识和评价。(10分) (4)请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就如何建立有效福利制度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答案】(1)目的: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2分) 原则:确保社会公平公正、维护和平稳定、保证自由安全、实现社会保障。(4分) (2)核心观点:谈判和妥协使宪法成为“活着的”宪法。(2分)体现:罗斯福新政中社会福利方面 的措施符合宪法中促进公共福利的原则;(3分)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反映了垄断资苓家与工人的妥协,体现了宪法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8分) (3)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助长了人的惰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10分) (4)社会福利要根据国情量力而行,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关怀,建立起可靠优越的社会保障,也不能操之过急,造成财政赤字,阻碍经济的发展。(8分) 预测点15 知识产权制度 18. (37分)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17世纪专利制度在英国出现,到19世纪,专利制度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通用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祖传秘方”。然而,家庭工艺技术的单子继承模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格局。……因而,也就越来越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同时,与世隔绝的传授,也使其得不到外来的信息,无法吸收别人的技术……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文化传播网 材料二 l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英国1624年制定的《垄断法规》规定:“当任何人利用他自己的费用和企业,或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和发明,确实把任何新技术引进王国或把任何过去从未应用的发明引入,促进了贸易,有利于王国,可以授予他在合理的时期内以专利权,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给予发明专利以肯定。 而250年前,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专利法》,那么“对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 ——《大国崛起》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占世界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只拥有世界不到10%的专利,而占世界人口25%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90%的专利。……而且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统计表上的专利,很大部分属于进灭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自己实现先进之后,便在国际社会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防范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无偿学习与模仿。发达国家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获得上万亿美元的“知识产权税”,使发展中国家加深了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导致民族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降,甚至驱使一些弱小国家曰甚一日的附庸化。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指出在对发明者专利权的保护方面,中西方在保护方式和目的方面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16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两围不同的保护方式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 (3)材料三表明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面临怎样的不利处境?(5分) (4)你认为发展中国家改变上述不利处境的关键是什么?(6分) 【答案】(1)方式:中国:通过家庭单子继承模式在家庭内部传承技术工艺;西方:通过立法形式保护发明者的利益。(4分) 目的:中国一一维持个体手工业者对技术的独占;西方—一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力,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4分) 原因:中国——宗法观念及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西方—— 统治者的重商主义政策、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8分) (2)影响:中国:不利于技术的创新和传播,导致了部分先进技艺失传,阻碍了经济的发展;(4分)英国保护了发明者的利益;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科技发明的共识;促进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和发展。(6分) (3》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知识产权较少,发达国家通过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来维持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益,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5分) (4)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6分) 预测点16 世界铁路交通 19.(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4年,英美两国商人合资开设了“吴淞道路公司”,在未获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偷偷修起了铁路一一淞沪铁路。1876年7月3日,淞沪铁路的上海江湾段正式通车,不到一年,淞沪铁路乘客就已经超过了15万人次。但是由于遭到清政府的反对,不久这条铁路即被拆毁。理由是:“外人在中国 土地(上)筑造铁路,乃奇技淫巧,殊不合我大清皇朝祖宗成法。” 材料二 1942年出版的《上海史话记载了上海居民对吴淞铁路的反应:他们不但不反对铁路,相反,许多人满怀好奇地观看甚至追看铁路敷设:当年的《申报》派记者去铁路现场报道了民众的反响:除了上海居民,几十里外的居民也乘坐马车、人力车、二轮车等交通工具前来观看铁路,每天有1000多人;商人们也乘机在铁路沿线开设商场:“游铁路成了当时老百姓津津乐道一件大事。一些住在城内几乎终年不出门的人也携亲带友前来观看,停车处本来冷冷清清,竞一跃而为热闹之区了。” 材料三 《泰晤士报》在1 876年5月发表了一封驻沪记者的通讯,真实地描绘了民众与铁路之间的关系:“多少有些和预料相反,在这个区域里,没有出现中国人的反对,反而在工程进行中间,表现出了不断增长的和友谊的兴趣……几哩路已经完叠铺好了石碴……整个乡间洋溢着乐趣一一邻近村镇每日有成千居民蜂拥而来观看工程的进行并议论各种事情,从小机车到铺路的石碴。大家都十分高兴,显然他们都热心地盼望着一个愉快的日子的来临。” 材料四 “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道、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由发展也。” 一一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 (1)世界上最早的铁路出现在哪个国家?该国发展铁路有何迫切性和可能性?材料一中英美商人合资开设了“吴淞道路公司”,他们是凭借了什么特权在未获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修筑铁路的?(10分) (2)在清廷官员的奏折中有“铁路进入中国之初,百姓担心其破坏风水,竭力阻碍”的说法,而材料二、三中描写了上海居民对吴淞铁路的反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哪种说法真实并说明理由。 (9分) (3)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所提出的若干实业设想(例如建设西北、西南铁路网等),今天有的已经成为现实,有的正在加紧建设,孙中山在当时为什么要大力倡导修筑铁路网?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一设 想为何没能付诸实践?(10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总体上的特点及成因。(8分) 【答案】(1)最早的铁路出现在英国。(1分)英国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诞生了机器大工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英国迫切需要解决交通运输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蒸汽机被广泛应用,蒸汽机车的发明以及机械、冶金、材料工业的发展为铁路发展提供了可能。(6分) 依据《南京条约》附件中的规定英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等。(3分) (2)答案一:材料二、三中的说法基本真实。(1分)材料中描述的内容是记者的实地观察,比较接近历史本来面目,反映了很大一部分民众逐步接受了新事物,也揭露了清朝统治者假借民意来反对修筑铁路。(8分) 答案二:清廷官员奏折中的说法应该基本真实。(1分)这种说法大量地存在于清廷官员们的奏折之中,李鸿章、沈葆帧乃至地方州县官员都提到过这一点;自19世纪以来.我国铁路修建步履维艰,经历了1 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抵制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愚昧和保守;1876年刚好处于从抵制到尝试的转变阶段,许多官员的奏折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8分) (3)顽固派的阻挠和封建迷信意识的影响造成铁路建设停滞不前;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4分)未能付诸实战的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混乱,社会经济凋敝,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铁路修筑事业进展缓慢。(6分) (4)总体上的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水平落后,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平衡;被外国列强控制和掠夺;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成因:近代中国经济和科技落后;政局动荡,内忧外患;思想僵化,观念保守,阻力很大;列强把修建铁路作为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方式,抢夺路权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另:特别注意 1.关注开放式问答的设计,提高相关回答的能力,突出兼顾各种观点、多角度回答问题; 2.关注史学方法,学会判断史料,理解各种观点的差异所在及其原因,史学方法类试题很有可能更大规模地明显走上前台; 3.关注比较类分析,学会彼此对应比较; 4.关注回答大题的时序,按时间的发生先后顺序排列组织答案; 5.关注回答问题思考的角度,用“基本常识” 不是教材的教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