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从标杆作文看高考作文备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修改从标杆作文看高考作文备考

从标杆作文看作文备考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葛福安 一.标杆作文对高考作文备考的意义 下面这张表格,是新课标卷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被人们视为高考作文评分的部颁标准。这表张格对于评分的基本项目以及打分标准,都作出相当细致的分类分层的确定,但是,这个“部颁标准”到了各地高考评分现场,还会再加一个案例式的“地方解读”,主要表现为标杆作文。‎ 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分)‎ ‎ ‎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 ‎ ‎ ‎2016年广东高考作文阅卷场也拿出了自己的17篇标杆作文。这17篇标杆作文是基于写够800字、能够完成整篇作文而制定的,残篇作文不在此例。这17篇标杆作文最低分10分,最高分58分。‎ 标杆作文的产生,是高考作文阅卷专家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研究、商定的结果。首先它体现出“此次”考场写作的现实。标杆作文取样于考卷场中,在一定的取样数量之中选择出多篇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考卷,以待研究确定。其次,标杆作文均经过多方研究、斟酌,它们获得了充分的、全方位的关注,这种关注是一种高质量的打量,最后确定的标杆是经得起阅卷现场中各位阅卷操作者的质疑、询问和推敲的。第三,标杆作文的高密度细微差异,使它具有可信的标杆意义。和高考语文的分数呈仿锤分布相同,考场作文的现状也大致如此,所以,符合字数要求的考场作文真正的低分应该从35分起算起,至高分58分,标杆作文之间的分差高大为3分,最低为1分。而这分差又具体落实在 三个分项打分上,这三个分项打分是基础等级的内容和表达两项及发展等级的特征一项。‎ 因此,从高考备考的角度来看这些标杆作文,它更可以被视为一个具体可感的作文备考样板。这个样板包含了一个完整的高考作文从审题到成文各种综合因素,这些因素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可以对具体的高考作文备考实践有着非常直观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下面表格是对2016年广东高考语文阅卷现场17篇标杆作文的基本归类。‎ ‎ ‎ 序号 题 目 分项得分 低分作文 ‎17‎ 别怕苦难 ‎10‎ ‎16‎ 好人不一定要做到底 ‎15‎ ‎15‎ 当一名合格的公民 ‎8+12+10=30‎ ‎14‎ 前进 ‎10+13+12=35‎ ‎13‎ 人无完人 ‎10+13+13=36‎ ‎12‎ 我是你的骄傲吗 ‎11+14+13=38‎ ‎11‎ 唇印与掌印 ‎14+12+13=39‎ 中等作文 ‎10‎ 不以成绩论英雄 ‎13+14+14=41‎ ‎9‎ 论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成绩 ‎13+15+14=42‎ ‎8‎ 莫只用分数衡量孩子 ‎16+14+15=45‎ ‎7‎ 应不以一时的成绩而论定人 ‎16+16+16=48‎ ‎6‎ 区别对待 ‎17+16+17-1=49‎ 高分作文 ‎5‎ 好奖差罚不为过 ‎17+16+18=51‎ ‎4‎ 应被摆正的评判标准 ‎18+17+18=53‎ ‎3‎ 勿让分数暗淡了未来 ‎18+18+18=54‎ ‎2‎ 给“条纹衣”男孩妈妈的一封信 ‎18+17+20=55‎ ‎1‎ 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 ‎19+19+20=58‎ 在表格中,我们按照平常教学中的惯常做法,把17篇标杆作文大致分为三类:低分作文、中等作文、高分作文。这种分数是以最后的总分为标准的。如果从每篇作文的三项分项打分来看的话,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 从标杆作文的写作内容上看,除去有跑题之嫌的几篇外(12-17),绝大多数作文都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 ‎2016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中的这组漫画构思巧妙,以对比、变化的角度对所要求表达的内容和主题加以展现,简明、形象且有创意,符合学生实际和教育现实。总体而言,这组漫画的内容可以从五个层面予以分析、理解。‎ ‎1.谈分数问题 学生、家长、教师过于看重分数,学生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若有些许退步,仍会受到埋怨、责难甚至惩罚;学生成绩尽管起点很低,但若有些许进步,就会赢得鼓励奖赏。尽管两个学生的分数有着极大的差异和一些波动,但受到奖赏和惩罚的核心标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分数,这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等对分数的超高关注度。标杆作文的2、3、7、8、9、10等几篇倾向于这一个层面。‎ ‎2.谈教育现状 学生、家长、教师对分数的态度其实反映了目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的功利化倾向----忽视了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片面追求分数,盲目追求升学率。而“分数”与“升学率”并不能真正代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更无法衡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学生到家长,从学校到社区,各个层面的“唯分数论”既导致了教育误区的形成,也深深地自陷于这一教育沉疴而难以自拔。标杆作文的5、6、10、11、13等几篇倾向于这一个层面。‎ ‎3.谈理性教育和教育科学问题 由分数问题、教育现状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引申理性教育和科学教育层面的问题:单纯、直接、片面地由分数成绩产生的奖惩赏罚,不应成为家庭或学校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在这种僵化、单一的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便会对分数产生依赖与恐惧并存的矛盾心理,这是应试教育的顽疾,是缺乏理性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后果,更是素质教育应努力克服和解决的问题。标杆作文的1、2、10、11等几篇对这一个层面也有涉及。‎ ‎4.谈心态问题 如果我们挖掘更深一层的含义,认真展开理性思考,跳出分数的小圈子来看依据分数来决定奖惩,就会发现,这还反映了当前社会上人们对进步、退步的态度,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着的攀比竞争、急功近利、贪图眼前成败的浮躁心态。由于浮躁,短期行业似乎更受人关注,眼前利益可能更为人追逐,夸饰之风也许更被人艳羡,使人们无尽分析进步、退步的原因,而这种心态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判断、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标杆作文的2、5、6、10、13等几篇对这一个层面有所涉及。‎ ‎5.谈评价问题 漫画中的所谓分数,亦可理解为评价,用分数来代表的评价,往往并非多元化评价,而是以某种的标准为尺度的单一化评价。无论教育还是其他诸多领域,对于人才及其发展能力的评价,都应力求摆脱单一、片面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用几把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推进更为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标杆作文的1、3、4、5、9、10等几篇对这一个层面有所涉及。‎ 二.高、中、低三档标杆作文对高考作文备考的启发 我们以总分把17篇标杆作文分为低、中、高三档作文,以“禁飞区”、“生活区”、“风景区”名之,试图从中到得一些高考备考的不为、可为与大有作为的地方。‎ ‎ 1.从标杆作文看考场材料作文有哪些“禁区”‎ 从10分至39分的7篇低分作文中,我们大致归纳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四大“误区”:‎ ‎(1)材料作文话题化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那篇10分的作文。这篇文章属于“偏离题意”。评分细则对“偏离题意”的界定是“离开漫画中所提供的内容与信息,文本内容与“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中提及的内容、信息完全无关,比如空谈“宽容、理解、心理健康”等。这篇考场作文的核心词是“苦难”。这位考生在看到漫画后,可能是没有紧扣漫画的一些要素去做具体的分析,有可能是“苦难”两字非常强烈地闪现于他的大脑,就不顾其它了。这种思维,在写作教学中或者写作的审题过程中,并不少见。但这种“闪念”是凭直觉而生的,而且它不是一种正确的直觉,甚至连“似是而非”都算不上。而考场作文的审题,应该对这样的 “闪念”进行探究、思考,一见钟情式的审题,是相当有风险的。对于这个风险,语文老师应该进行矫正,指导。当然,这篇文章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用事例代替分析,这放到另外一篇标杆作文再作说明。‎ 在学生的高考备考实际中,阅读材料后概括出核心词语,然后仅仅围绕核心词语进行多层论证,而不涉及材料的情况也为数不少。‎ 材料作文的话题化写作,从文体写作特征上看,是对材料作文下的议论文写作认识不清所致;从考场作文的角度看,是对考场作文打击套作的无视所致;从能力的考查角度看,是对考场作文注重分析问题能力与表达分析问题能力的的忽视所致;从备考的角度看,是过于重视话题作文的“点式写作”,过分注重话题素材的积累而缺乏对素材的纵深分析所致;从学生的写作实践角度看,是没有摆脱中考的半命题或概念命题以及过去高考话题作文的影响所致。‎ 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学生对材料作文写作的认知,避免陷入低分作文的泥淖之中。‎ ‎(2)大论公理说废话 这方面的例子是第13篇标杆作文。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人无完人”。这个结论,能从材料(漫画)中概括得出来:第一个男孩第一次考了100分,奖“吻痕”一枚,第二次得98分,赐“掌印”一记。赏罚失当,不应该,为什么呀?因为人无完人,不可能永远保持完美的分数(100分)。但是,人无完人,是个 “公理”,就如同“地球是圆的”,虽然曾经不是公理,但现在是了。“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 高考题的写作要求上明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人无完人”只能算是个意思,不能算是你这篇文章的立意。因为这个意思不具备“立”的特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立意”的确定不仅要让读者看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是深刻还是肤浅,更要让读者看出这篇文章的必要性。虽然2016年高考作文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的表述,不如2015年的“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指向清楚明白,但是,写作文,就是要看出作者的观点、看出作者对生活的关注度、思维清晰度和情怀。‎ 在平常的作文备考中,有不少作文是在试图证明“公理”,像“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像“物质决定意识”等等,这些还真的都不能算是“立意”。有这样一则材料:沈阳市政在冬天落叶后的城市道路两旁的树上装上假叶子的做法,引得大家吐槽。有学生写的文章是“顺应自然”,而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流派道家的核心思想,当然不能做为文章的观点来论证。‎ ‎(3)并列结构很僵化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第14篇。三段并列的句子,把一篇文章分成四个隔断:个人要前进,社会要前进,民族要前进。个人要前进,塞进去个时髦的屠呦呦;社会要前进,塞进去“老人摔倒如何扶”“青岛天价虾”“旅游宰客”;民族要前进,塞进去“综合国力”。‎ 虽然,评卷者也不能给这种作文过低的分,毕竟它结构完整,它的中心观点“xx,只有前进,方能成其X”也和作文材料(漫画)有点关系。但是,这种并列式的文章结构,是一种僵化的模式,是模板化写作,甚至可以说是套作。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特点时指出,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级考试机构对作文试题评价主要依据六条标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而其中对所谓“防套性”的解说为:防套性是指防止考生拿别人或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应试作文。‎ 但是,这类僵化的并列式作文,在有些语文老师那里还被视为得分的妙法,当然,他也清楚,这样的作文,也不可能得更高的分,但是,有些老师把这种写法看成是议论文写作低幼水平得以快速提升而不拉低班级均分的办法,这在提升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是一种不作为的做法。‎ ‎(4)文体特征模糊化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第11篇。这篇得39分的标杆作文,全文总共三段,却显现出两种文体色彩:前两段是记叙文的模样,最后一段是议论文的意思。把三段文字放在一起看,这种先改写再议论式的组合,整篇文章就会给人“文体不明确”不伦不类的感觉,甚至让人怀疑,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确定文体时的游移不定。‎ ‎“明确文体”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写什么像什么,不能写出“四不像”。它的背后是考生写出的文章,应该有非常突出的文体色彩,这个要求,如同“不得抄袭”“不能套作”一样,也属于考场写作的“底线”。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属性。这种明确的规定性,决定了考生的这篇文章是从什么样的角度、采取什么样的言语形式进行的写作。所以,从考查考生写作基本能力的角度,作文题目还是有必要画一个最基本的“圈”。因此,从过去的“文体不限”到现在的“明确文体”,文体的要求都是作为一个基本要求写入题目之中的。‎ 当然,如果高考作文题目不强烈要求“写篇议论文”,那在文体的选择上,还是有“‎ 开明”一面的,不会是议论文“独霸天下”。但是,选择写什么文体是一种自由,但选择一种文体后,就有了自由选择的“不自由”,写出来的文章,就要有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写作时不能有文体上的左右摇摆,游移不定,要“从一而终”,一以贯之。‎ 而具体的写作实际却是,每年总会有一些考生写出些“四不像”的文章。有些平常阅读到的“心灵鸡汤”多半也是一事一议的,这类文章多出现于《读者》这类通俗类杂志上,有些作家的文章,如台湾作家刘镛,多半也是这样一个模式。但是,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上,这类文体不纯的文章,多半是不能得很不同凡响的分数的。备考时,学生写作如有这个倾向,老师需要为学生点出并加以纠正。‎ ‎2.从标杆作文看考场中等作文可以从何处突破 这里的中等作文,得分在41至49之间。在学生写作的实际中,这是个“大肚子”,集中了非常多的数量。有些人甚至觉得,如果在考场中能写到49分,已经非常好了。当然,这也说明作文的高分多么难以获得,也说明高考作文的得分是那么不能让人确定。我们的很多考生,能估计到自己的理科成绩,而且非常准确,那是有答案便能准确估计的学科。但是,高考作文没有这种可能。这里面原因非常复杂,不可能说得清楚,说清楚也没有多大意思。但是,从标杆作文的中等作文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考生的考场写作现状,也能看出一般的一些问题。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从中等作文升格到高分作文,或者比较稳妥地居于中等作文的高分位,也不能说没有可能。‎ 从这5篇中等作文中,我们归纳出,冲破“中等收入陷阱”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突破例证局限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第10篇。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以乔布斯、爱迪生两个名人为主要论证内容。且不说两个名人的顺序列置不当,两个名人事例与议论中心无法融和。题目是“不以成绩论英雄”,乔布斯和爱迪生基本是百度搬家,引而不论,引而不析。写作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于所说明的论点是足够的和必要的,并且是作了具体分析的。堆积一大堆不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是没有意义的。这个“能说明”,靠的就是作具体分析,“堆积材料”的做法不可取。‎ 怎样让材料不显出“堆积”的样子?那就是具体分析。所谓具体分析,就要剖开事物的表面,去看事物内在的“纹理”,通常要从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果、正面与反面等几个方面去看,事物所反映的“理”就可能被剖析出来。如同水果里的甜,海水里的盐;把现象背后的实质分析出来,就能显出作者认识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水平。这样的材料,已经成为“建筑”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胡乱堆放在材料存放场的材料,它已经有所“立”,有所形,有所神,已经受文章的主旨立意的引领,已经是一个神形兼备的文章的“局部”。‎ 写议论文,讲道理、说原因、谈做法,都是重在说理,举例也是在说理,以理取胜方为上上策。不少考生在看到作文题目后的第一反应是:我要什么样的例子来写这篇作文。或者,我平常准备的哪个例子可以用到这篇作文里。所以,有一时期,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在考场作文中的出镜率特别高,再就是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特别走俏,所以,考场作文的圈子里曾有这样的流行语“名人开会”“事例排队”的现象,甚至有名师高人指点:“理不够,事来凑。”‎ 但是,不用例子,还能写出作文吗?至今仍有学生这样问。不用例子,当然能写出文章来。那怎样写?那就讲理呗,本来嘛,议论文议论文,你不议论,哪来的“议论文”!这方面,可以进行一些专项的段落训练来落实。‎ ‎(2)强化原因分析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第6篇。这一篇49分的文章,主要靠原因分析支撑。分析原因,可见一篇文章作者之“识”。‎ 文章开篇引述漫画材料后,从对漫画中家长对两类不同的学生的态度的理解来写,把注意力集中于家长对好学生的态度一方,以“这是为什么呢”引向文章的主要内容:原因探究。‎ 原因分析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使得文章思路非常清晰,而且,两个原因,一是人家长心态的角度,一是从教育制度存在问题的角度,也能看出考生分析问题眼界,显示出考生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两个原因构成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一:家长心态不正确。分论点二:家长的病态心理与教育制度有关系。分论点二是论证的重点。这一段字数远超上一段,论证也较上一段充分。主要有三层:应试教育的现状分析,郑也夫及其外甥的经历之分析,中国教育的改革。这里有几点值得学习。一是事实论证的运用。引述郑也夫的说法及其外甥的经历,这也算是事实论证,但这位考生引述事实的方式把事实融入议论之中的,使用的语言方式是议论的,不是叙述的。二是评价过程中的肯否适度。这里是以“黑”中国的应试教育为主的段落,但考生在分析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吐槽,逞口舌之快,而是写到中国教育改革的事实,有事说事,有理说理。三是层次之间的衔接很自然。请注意这三层之间的这些过渡语句:“这种状态,正如前北大教授郑也夫……”、“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所以,近年来……”,这些语句使得整个段落浑然一体。‎ 但是,似乎话没说完,作者又加了一个结尾段,用宋庆龄的一句话,再回到“家长心态”,看似回拢全文,却漏掉文章原因分析的大头----教育制度。这种结尾,是应急式的结尾,有与无,与文章没有太大关系。可能这正是它止步于49分的主要原因吧。‎ 原因分析的好处是冷静客观,但是,太客观,没有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文章毕竟像是袖手旁观的感觉,认识虽高,给人感觉却是“高冷”。这是因为,在做原因分析时,往往眼中只有事,没有事后的人。‎ 我们可以置换一下情境:如果你的面前站着你的文章所写的受到不公平对待的那位好学生,你当然可以为他分析他成绩从100分到98分遭受惩罚的原因,一是他的家长的心态,一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如此,可是,这样冷静客观分析之后,能让你眼前这位成绩好的学生内心有怎样的触动呢?内心的委屈能有所缓解吗?能让像这位学生一样命运的学生读过你的文章后从中获得什么呢?你在文章最后所加上的一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现象”,怎样才能让他不会感到这是一种敷衍呢?‎ ‎(3)提升议论成色 提升议论的成色,应该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高考考生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这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与前面的主要依仗事例论据有关,与因果分析不彻底有关,也与文体色彩的不纯粹有关。这里主要以第6篇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①加强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分析。‎ 这篇文章的题目“莫只用分数衡量孩子”,就是作者阅读作文材料(漫画)的思维“果”。这个“果”是从四格漫画的比较阅读中来的,是非常切题的结论。但是,它之所以得到49分这样的中档分数,原因就在于因果分析的简单化而致使它的逻辑说服力的弱化。‎ 先看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框架与确定:‎ 我们把文章的结构做如下简化(虽然文章对分论点的表述有待语言提炼):‎ 分论点1:因为你不知道你身边有多少个隐藏的“刽子手”(即看分数看不出高分者的品格);‎ 分论点2:因为你还不知道小B 同学这一类人的潜力(即只凭分数低却看不出有潜力的人会有成功的未来);‎ 结论:所以,莫只用分数衡量孩子。成功方法和道路有很多,不一定只有那些在学校里分数拔尖的同学才能成功(只用分数无法衡量孩子未来是否成功)。‎ 作者忠告“家长”:莫只用分数衡量孩子,因为,“家长”‎ 看不出表面高分背后可能品德低德和低分背后可能的高潜力两种结果。言下之意,可以说是分数看不出人的品德与潜能,所以,用分数来衡量孩子是错的。‎ 这篇文章的因果分析简单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两个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因果”简单化;二是分论点与对分论点论证的“因果”简单化。‎ ②观点表达要确然、概括 作者观点里有一个关键词是“未必”,“未必”就是“不一定”,是个否定的表达,表明作者对自己的判断的游移与模糊。“分数高的未必人品好”与“分数低的未必人品不好”几乎是等值的判断。而且这种“未必”“不一定”只是把话说了一半,只是半表态。不能算是自己的观点或认识的直接表达。‎ 其实,文章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的表达,直接换成题目“莫只用分数衡量孩子”来表达还会更好些,好好分析透题目中的“只用”两个字的含义与影响,“只用”成绩评价孩子,难以助其德之养成(分论点一);“只用”成绩评价孩子,难以见其未来之成功与否。这样,文章在符合逻辑的统一率上,会有大的提升,文章的档次也会提高些。‎ ③从语言角度提升议论文的“成色”‎ 当然,在因果认证上符合逻辑之外,文章处于高档次水平,还需要综合考量,不过,这个综合考量倒可以从一篇文章的分析论证语言的比例上看出来。‎ 我们发现,今年广东考试院公布的8篇高分作文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章几乎不凭借事例支撑,而是几乎靠议论、分析来支撑整个文章(往年也是如此),这里就不作展开。可以拿出这8篇高分作文中的任何一篇作出比较,单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比照,学习,就会看出一个现象:不凭事例打天下,是当今写议论文获得高分的一条明路,虽然路难行,却可能有风景。‎ ‎(4)关注发展等级 发展等级是一个相对小综合的指标,评分标准中把发展等级定位于“特征”,特征分为四分层面: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这里拿出第7篇作为例子。这篇文章标杆作文最终得48分,三个分数都是16分,可见文章在基本立意、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三方面都还有不少提升空间。这个提升空间,如果用高考作文评分的量表来看,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都有提升空间,不过,这样一个分数等级的作文,可以多从发展等级上做些思考。‎ 总的来看,这篇文章得48分,有很说得过去的理由,当然也有止步于48分的理由。‎ 一是文章的立意。文章能从成绩到论定人,即评价人,比较贴切漫画的含意,属于符合材料含意的一类文。但是,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立意又时有游移,偏向成绩差而受惩罚一方,文章主题偶有迷糊,这也是它不能上升更高分数的主要原因。‎ 二是文章结构。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第③④两段。这两段思维有递进,都能指向凭成绩论定人(孩子)的危害,是比较好的原因分析,也经得起逻辑推敲,体现出相当高的因事析理的能力。再有就是做到首尾呼应,文章结构基本做到圆融一体。但是,文章主体几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第②段与其它几段的逻辑关系不太清晰,好像这一段放到后面也可以,甚至更好些。‎ 三是它议论语言的“成色”。如果用本关注中的一篇题目中的“议论的成色”来看这篇,你会觉得,这篇文章,它的议论的成色应该是8成的样子,与得分正相符。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是文章的主体,也就是说,这是一篇以说理见长的文章。之所以说它的议论的成色有80%,是因为,它所说的理以及说理的方式,还可以再提升些。与题目一样,整篇文章的语言显得笨重些。再就是从衔接处看,段内的有些语言之间缺乏联系,像这句“急于论定自己的孩子,会使孩子走向消极,不应给予孩子太大的压力”,“不应给予孩子太大的压力”怎么就能跟着前两句说出来?‎ ‎3.从杆作文看考场高分作文何处可以取经 标杆作文中的高分作文,我们所选取的得分区间是51分到58分。这些文章中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高三学生应该不断从中获得考场作文写作的局部的和整体的技巧与方法。这里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说明。‎ ‎(1)材料概括信、达、雅 材料作文,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是确定写作立意的重要步骤,所概括出的语句的表达方式,也决定了文章的层次与分数。这里以第5篇标杆作文为例进行说明。‎ 这篇文章的题目中的“好奖差罚”是对材料(漫画)内容的概括。用“好奖差罚”来概括材料(漫画)内容,非常准确,也好懂。100分当然是“好”, 从55分进步到61分,也是“好”; 55分是“差”,从100分退步到98分,说是差,是有些夸大,不过,说是相对的差,也能说得过去。“奖”自然是指“吻痕”;“罚”当然是指那“掌印”。因此,“好奖差罚”的概括,是能让阅卷人觉得这是对漫画内容准确的表达,这就让文章立于符合题意的层次了,不用在前面再加上“基本”两字。‎ 好的概括可能会成为文章写作的核心概念或主线。概括材料是一种语言的运用与表达,是作者对材料阅读与思考的结晶,是一种思维的成果。如果这种思维成果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必将影响到文章的写作。最受影响的便是文章的结构,它必将会在这个思维成果之下进行。“好奖差罚”四字成为这篇51分的高分作文的行文骨架。为什么要“好奖”,为提高信心;为什么要“差罚”,为教育的反向作用。而且都用独立一段来分析论证,前者有结合学生对分数的心态来就事论事,后者有牛顿第三定律的类比引用,再加上名人朗朗的事例佐证。开头结尾都能紧扣这四个字进行说事析理,整个文章都在“好奖差罚”的笼罩之下,使得文章有浑然一体之感。‎ 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概括,如同语言翻译一样,也有信、达、雅三个境界。雅,应该是概括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需要相当好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能力。应该说,“好奖差罚”的概括,非常准确,也好懂,只是意味稍差了些。‎ 我们从各地公布的作文以及老师的下水作文中看到,有些自拟题目让人眼前一亮,而这“亮眼”之效往往是一些核心词语带来的,像《勿以点点沉浮论英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唯分数论之殇》《陟罚臧否可异同》《批评有道,鼓励有方》《没有评价的科学何来科学的评价》《量化评价的怪圈》《退亦忧,进亦忧?》《以分论赏罚的“罪与罚”》《 不唯分数是瞻》《分数为王是民族之殇》《分数,挥之不去的“雾霾”》《奖罚,绝非教育的“终极武器”》等等。这些题目,总是因题目中的某个亮点给人以深刻印象,占了先机;再去读文章,你会发现,这些文章的主脉,往往闪耀着题目中这个“亮点”的光彩。‎ ‎(2)巧用名言与警句 引用名言警句,能显现考生自己的才学与阅读,是考场作文增分的一个好的方式,为广大考生钟情不已,也为很多高三语文教师所喜。这里比较典型的是第3篇。‎ 这篇54分的高分作文,分项打分是三个18分,审题立意、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两个层级,各方面都具有相当优势,并且比较均衡。从议论的方法的角度看,本篇文章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名人名言的引用比较多。‎ 开篇即引名言,在这众多的考场作文中,应该会给人较突出的印象。首段引用成思危的“经济、科技、教育保证”“三天”的名言,的确让文章超出了平常的写作。成思危的话,强调教育的重要,着一“而”字,转向对漫画材料内容的过渡,并用一句接近题目的话,亮出自己的观点。第④段有两处名人名言的引用。第一句作者标明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中的“你”,容易给人产生误解,好在作者马上把“你”定位于“家长”,家长的目光所及只是进步与退步,那么,教育的境界也就局限于此了。这样,这句名言的引用就算是活学活用了。第二句是巴金的这句“热情”与“皱纹”‎ 的比喻,论证孩子因压力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在议论文中,能让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活,也算用得不错。‎ 高考作文引用名言,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汇编成集、突击记忆的方法。作为应试教育的高考,一个“应”字,就可以理解了,是“应该”的“应”,也是“应付”的“应”,甚至还可以说是“应验”的“应”----引用名人名言,的确是可以增分的。这篇即是很好的证明,当然,这一篇引用得还算在谱,起码没有编造些奇怪的外国人名之下的所谓“名言”。‎ ‎(3)立论之中有驳论 立论就是作者确定自己文章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过程,是一种自证其理;驳论,则是引入对立方,进行反驳。第4篇标杆作文就有这样一个的特点。‎ 这篇得53分的作文的第三段,即在“不合人情”“过严会压迫优秀,过宽会打击上进”两段之间有一段对“因材施教”的分析。作者认为漫画所反应的对优秀者严苛、不容错和对差一些的人就放宽对待的做法,是评判标准不正。这也可能会让人持“因材施教”的看法,就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辩解。这就有了辩驳的思维,有了对话的语境。文章的思路就有了起伏,生出波澜。‎ 立论的文章引入驳论写法,关键是心中要有一个驳论对象存在。有了这一个驳论对象在,想着他如何和自己的观点不相同,他会说出什么样的观点,或者他会说出什么样的论据。虚拟这样一个对象,想像着可能有的可批驳的观点或可批驳的论据,文章的涉及面就有所扩大,文章的天地就显得宽多了。‎ 其实,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本身就存在一个反驳对象。今年的漫画是一个带有批判意味的漫画,漫画里有孩子脸上的吻痕和掌印就是这个反驳对象的标志。他或他们的这种评判分数高低者的不同做法,就是漫画讽刺的意义所在。因此,找到或发现这个反驳对象,甚至可以看作是深度阅读漫画材料的一个表现。找到一个反驳对象,把这种反驳的对话思维运用至整个写作过程之中,形成一种对话的语境,并在这种语境中架构起由浅入深的对话框架,文章的思维结构就可能变得深刻些。‎ ‎(4)书信文体隐与显 据阅卷场的反馈,2016年广东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其次是书信。这应该看成是2015年高考作文要求写书信体的一个自然反应。标杆作文中的第2篇就是一篇书信。8篇高分作文中也有一篇写给妈妈的信。‎ 不过,这封信骨子里仍是一篇议论文。全文的首尾有两句话,构成文章的主体。一句是“分数并非衡量孩子努力程度的唯一标准”,另一句是“请别用分数来衡量您的孩子的努力”。这两句话正好构成推理的因果关系,因为“分数不是唯一标准”,所以,“不能用分数来衡量孩子”。文章集中论证第一句话。文章对第一句话(也可以看成中心观点)的论证分析正好构成了文章的三个层次:先是就事论事(说漫画论其事理),说因两分之差而遭遇截然不同的结果,对于孩子不公平;再是加以拓展提升,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无须看重分数;最后是提出建议,建议变过于看重分数而进行惩罚为共同面对、鼓励为主,认为鼓励会让孩子无惧考试与分数,从而有更好的结果。这三层的每一层内部都是以事理分析为主,文章的确能够做到以理服人。而这三层之间也构成了很强的逻辑推进关系:就事论事是基础,拓展提升是递进,建议鼓励是解决问题。同样是三层分析(或三个分论点)构建的文章结构,这一篇三个层次的推进方面,显得非常顺畅,这应该是得益于书信体的选择。毕竟,在说理与说服的写作过程中,有一个虚拟的说理对象存在,会把写作置于一个对话的交际语境之中,而交际语境的真实代入感越强,说理时的逻辑感也就越强些。‎ 三.从标杆作文看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作文备考是认识性、操作性相结合的一项学习活动,从标杆作文的“案例”中,我们高三备考师生,要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加以学习,获得基本认知,确定具体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 ‎(一)知的层面:‎ ‎1.对核心能力要求获得基本认知 ‎2.对作文评分标准获得感性认知 ‎3.对学生作文现状获得定位认知 ‎4.对作文备考实践获得方向认知 ‎(二)行的层面: ‎ ‎1.注重阅读审题的理解性训练 ‎ ‎2.注重说理分析的操作性训练 ‎ ‎3.注重事理逻辑的思维性训练 ‎ ‎4.注重现状升格的片断性训练 ‎ 标杆作文评定的依据是作文评分标准和考场阅卷的细则,这部作文批改评分标准的“案例呈现”不能只是老师们知道,应该让平时复习的高三学生也清晰地知道。评分细则中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也应该成为高三学生复习备考时的写作行动指南,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到了哪个程度,还可以向哪个层次努力。尤其对于有志于写出高分作文的考生而言,这个更有必要。而对于在备考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具体问题,特别是议论文写作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这两项核心能力,更要细化备考方案,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努力建立起一种写生活、写思考的议论文写作备考思维与课程文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