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复习学案1
2019年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复习学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八种修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2、根据修辞格的要求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教学设想】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考点概述】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作了十分清晰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历年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是以后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修辞知识介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 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语言整齐,富于美感;也便于记忆。 使用对偶要注意与对比的不同,前者指形式而言,后者指内容而言;对偶中的反对则是两种修辞的兼用。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的对偶通称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对对联往往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 7.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8.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应考方法盘点 (一)注意考查特点 历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呈现出这样两个特点: 1.着重考查正确运用 高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若干年来尤其如此。 2.多与其它表达方式结合 高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的,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 例: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有些事情我们要勇于放弃,只有放弃才是明智的。悬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弃平坦,就难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 。如果对什么都坚守,对什么都穷追不舍,则是愚蠢的,池中的鱼儿往往不知道放弃那些诱人的美味而上钩,从而把自己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这道试题兼考修辞(拟人)、仿写、扩写、“连贯”诸项,有相当的综合性。所给材料,首句表明对“放弃”的看法,后面的话都是用来证明这一看法的。根据试题规定的“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的要求,“风采”后可以接写“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赢得人们对自己的品格的赞美。”“美味”后可以接写这样的话:“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前要放弃漂亮的衣裙,从而使自己变得形容枯槁。” 此外,这一考点还常常出现在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中,通常需要结合诗句或文章内容辨别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以及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二)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注意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第三课时 1.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要求把下面一段文字补写完整。 一位高三的同学说:“我们不爱写作文,和作文的陈旧有很大关系。一些题目,小学写了,初中也写了,高中又写,真怕到了大学还要写。难怪有的同学说:‘我们老师是属祥林嫂的,A。’其实,作文题目本身并不错,但是,就好像B。” (1)在A处补上恰当的语句: (2)在B处补写上运用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的语句: 3 根据下面材料,紧接文意,用排比句式对“异想天开”进行分析议论。 长春光机学院职工的三个孩子私下带了六元钱,从长春偷偷出发前往大连,打算去蛇岛捉蛇,然后去西沙捉龟,最后去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进行动物考察。有人说,这三个孩子是“异想天开”。然而我们知道,爱迪生十二岁就开始做各种试验,瓦特小时候常望着蒸汽出神,袁隆平年轻时,梦想稻谷能像花生那么大。令人感动的正是这种“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使各句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身上飘落过乌鞘岭纷飞的夏日雪花,藏胞敬来的青稞美酒仰头满饮过,俯首接过喇嘛垂献的洁白哈达,铺满轻尘的南疆小路深陷过双脚。离开高原,顺着大河,来到了“天下黄河独富”的河套。 答: 5 下面的材料对开平碉楼作了介绍。请根据此段文字内容,为碉楼拟一则宣传语,向游客推介。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在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之历史上开平一带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碉楼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将之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让人叹为观止。开平碉楼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答: 6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依照例句,任选其余三种情况中的两种情况,各写一句40字以内的话,要求既描绘画面内容又写出蕴涵的深意。 例句:与群众说话,眉横眼瞪,喷涌的口水如同火药爆炸,充满盛气凌人的嚣张,显示着不可一世的骄横。 (1)与同事说话 (2)与上级说话 (3)与法官说话 7 假如你是学校广播台“青春热线”栏目的主持人,请你用比喻的手法为“如何与教师沟通”这个话题设计一个简短、轻松、形象、幽默的开场白,不超过50个字。 答: ___ _ 8 滨海市作家协会为发现、扶持文学新人,举办了“文化故乡”征文大赛,滨海一中文学社社长李丽玲同学所写的散文获得一等奖。《滨海作家报》将刊登获奖作品,作者必须附上一则 “获奖感言”,表达自己参加这次征文并获奖的感受。要求内容切合征文大赛主题和作者身份,运用一种以上的修辞手法,75字以内(含标点符号)。请你替李丽玲写一则“获奖感言”。 答: ___ _ 9 请以下列成语为上联,也用成语写出下联。结构要相对,意义大体要相合,平仄不要求。 ⑴塞翁失马, 。 ⑵雪中送炭, 。 ⑶破釜沉舟, 。 10 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结构已经被打乱,请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部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下联内容:红雨树边 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 看绿树池边 此间有舜日尧天 调序: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 ___ _ 【参考答案】 1答案略,注意四句比喻在语意上要构成一个系列。 2答案示例:A、就会讲阿毛的故事(写成“我真傻”“捐门槛”之类不得分)B、一种好的食品,让你一日三餐总去吃它,难道你能不倒胃口吗? 3 答案示例:没有“异想天开”就不可能激发创造的激情;没有“异想天开”,就会阻碍民族的兴旺和发展;没有“异想天开”,人类社会就会止步不前。 4答案示例:身上飘落过乌鞘岭纷飞的夏日雪花,双脚深陷过铺满轻尘的南疆小路,仰头满饮过藏胞敬来的青稞美酒,俯首接过喇嘛垂献的洁白哈达。(如写成“乌鞘岭纷飞的夏日雪花飘落过身上,铺满轻尘的南疆小路深陷过双脚,藏胞敬来的青稞美酒仰头满饮过,喇嘛垂献的洁白哈达俯首接过” 则只得一半分) 5答案示例:耸立着的碉楼像手拉手肩并肩的钢铁战士一般,守卫着开平不受洪涝灾害,带给开平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社会;开平碉楼作为一种中国乡土建筑融合西式风格和集防卫、居住为一体的特殊艺术类型为世人所瞩目。现在,见证了开平几百年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碉楼正以自豪的身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6答案示例:(1)与同事说话:挤眉弄眼,自吹的言词犹如气球膨胀,充满云山雾海的夸饰,洋溢着真假难辨的虚伪。(2)与上级说话:眉开眼笑,好听的话语如同鲜花盛开,充满讨人喜欢的乖巧,奉送着让人肉麻的吹拍。(3 ) 与法官说话:支支吾吾,头上的冷汗如同泉水喷涌,充满心中有鬼的惊惧,表演着破绽百出的丑态。 7答案示例:求学途中,你和老师在心灵的通道上是否撞过车?你是否为此苦恼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搭建师生沟通的“心灵立交桥”。 8答案示例:(1)今天,我这棵小树能够吐出一抹新绿,是因为我把根深深地伸进故乡的土壤里,尽情地吸吮它丰厚的文化乳汁。无论昨天、今天、明天,故乡你永远是我创作之源!(2)感谢组织征文大赛的作家前辈!你们铺设了条条道路,引领莘莘学子追寻故乡的文化神韵;你们搭建了高高平台,放飞了后生新人的文学梦想!(“获奖感言”所写的感受必须切合“文化故乡”的征文主题,符合获得者身份:中学生、中学文学社社长、文学新人,能够符合其中一种即可,能够恰当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通顺流畅。) 9答案示例:⑴叶公好龙,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完璧归赵,愚公移山,八仙过海。(主谓)⑵锦上添花,雾里看花,纸上谈兵。(偏正)⑶卧薪尝胆,厉兵秣马,乘风破浪。(并列。写成“连动”也可以) 10答案示例: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专题突破通练 1.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答: ___ _ 2.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答: ___ _ 3.请在“家园”和“思念”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写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 4. 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答 5.北京、广州等城市最近兴起了一种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请你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字数在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 答: ___ _ 6.请根据具体情境,按照要求分别拟出让人们关闭手机的告示。 (1)发言者台上讲,手机下面响。很好的会场气氛,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破坏了。 (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委婉地表达。) (2)在加油站和燃气库,手机信号会引起火灾和爆炸,使灾难从天而降。(要求:表达既要委婉,又要有警示效果。) 7.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8.以“执著,是一条小溪”为开头,写一段话,加以想象,从而使之明确丰富起来,构成一段优美的文字,不少于30个字。 9. 以“斜风细语”为表达重点,并辅以“小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按要求扩写一段话,不少于40字。要求:表现“忧郁”的心情。 10. 优秀电视节目的开篇,往往有一些精美的导语。如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导语就是“共享阳光,分担风雨”,下面是某省卫视以挖掘、讲述新闻背景故事为主题的专题节目“背后的故事”的一则导语: 我们目击的真实,往往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凌;冰山下面的巨大事实,更排山倒海穿透视听。我们直面的人生舞台,也许只是化蝶幻影;层层垂帘般幕后的故事,更震撼世道人心。 请你仿照示例为“背后的故事”栏目再设计一则导语,要求切合栏目特点,语言富有韵律、韵味,且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①唯在清明,江南江北,共披一蓑细雨;或在除夕,将一锅锅水饺,煮成万代永传的顺顺当当与和和美美。②唯在除夕,江南江北,共鸣一串爆竹;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煮成千年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③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共品一块蒸糕;或在除夕,将一串串鞭炮,爆出千年不变的美美满满与平平安安。 2答案示例:以鸟为例:(1)呵护小鸟,放飞希望。(2)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3答案示例:示例一:思念像一株刚萌发的幼苗,对外界探头探脑。思念像一株小树,亭亭玉立的,长着,伸展着。思念像一棵枝丫横生的老槐,狂舞着,张扬着,深深地扎在我的心中。示例二:思念像春天的雨丝,柔柔的,亲着,吻着。思念像夏天的蝉声,充斥于整个天地,缠着绕着,想逃也逃不脱。思念像永远的秋季, 任黄叶挥洒,任秋雨缠绵,任那浸透古人心神的浓郁韵味熏染。示例三:家园像幼年时的摇篮,摇着我童年的梦,要我快快长大。家园像青年时的单间,随时等我,随时离我,任我逍遥,任我奔波。家园像老年时的古宅,纵使有些残破,让人心安,让人有所依托。 4答案示例:感叹号像一支催人奋进的鼓槌,等待我们去擂响时代最强音。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 5答案示例:泪珠滚滚冲垮了红楼,雕梁画栋堆满了石头,昔日的富贵温柔埋进了荒野冢。为报答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降珠仙子决定把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这一感人至深的《红楼梦》引子,使得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典美的哀婉和感伤。华丽唯美的描情绘景、工整严谨的诗词行文,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规范,让文化和智慧流淌起来,让书香惠泽校园。 6答案示例:(1)示例,请让您的手机休息一会吧(或:别让您的手机累垮了,这里不是手机 发言的地方)(2)示例:火神正等着您的手机唤醒。(或:别让您的手机惊醒了死神) 7答案示例:天空是世界的舞台,风是配乐,阳光是照明,白云、小鸟是天空的演员。 8答案示例:为了奔向大海,不恋芳草,不惧荆棘,走沟壑,转山麓,涉旷野,永不停息地流淌着。 9答案示例:恼人的小雨又在微风的吹拂下飘起来,扑得行人的衣衫湿漉漉的,路边的小桥在斜风细雨中有些模糊起来,桥边的树好似笼上了一层细纱。在长满小草的路上踯躅,任细雨打湿了衣裳,我的脸上流淌下来的仅仅是雨水吗? 10答案示例:情感的穿越,心灵的震撼,那些新闻背后,那些人生背后,那些爱情背后,那些生死背后,有无言的大震撼,有拈花的感动,有自孤峰顶上坐起观灯的大境界,有泪水欢颜、宣泄淋漓的大俗世界。 【模拟新练】 1(韶关市2019年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京珠高速路韶关段因冰灾被迫封闭,旅客上千人在路上滞留,处境艰难。灾情发生后,公安交警维持秩序,医疗巡逻车进驻,解放军挥铲破冰,旅客吃上热饭……假如你是其中一位旅客,为安抚家中焦虑的父母,请结合当时情形,拟发一则短信,要求使用至少一种修辞,包括标点在内,不超过50字。 2 (肇庆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表达人的思想或表现的现状。 例句:我是一只小鸟,飞来飞去,忙碌不止,去啄食我的小虫,去寻找我的米。 答: ___ _ 3 (广东省广州市2019/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按要求扩写下面的句子。要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个字。 腾空而起的焰火,光彩夺目。 答: ___ _ 4 (2019高考四川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 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谈话。 树叶(感激地)说:(排比) 阳光(谦逊地)说:(比喻) 答: ___ _ 5 (2019高考江苏卷)一位学者指出,〇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他形简义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〇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 要求:l、切合题意 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 答: ___ _ 6 (2019年高考天津卷)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答: ___ _ 7 (2019年高考重庆卷)根据下列要求为漫画、孵蛋图配上一段文字。 要求:(1)能够揭示漫画的寓意;(2)句式整齐,有讽刺意味;(3)20~40字。 答: ___ _ 8 (2019年高考湖北卷)学校筹办2019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5字之间。 上句: 下句: 9 (2019年广州执信中学高三年级适应性测试) 阅读下面的新闻,补全其标题,使之对称,并分析这样拟写标题的妙处。 某报第一版刊有一则赞扬某某饮食店服务态度好,待客如亲的新闻。起先,引题为“热 情待客,送茶递巾,帮助点菜,遐迩闻名”,主题是“某某饮食店宾至如归”,副题是“十个月收到外地顾客来函和留条表扬近万件。”这样的标题也已不错了,但仔细推敲,总有“一览无余”之弊。后来,标题改为“客从远方来,进店如到家”“客从他乡来,春风扑面来”等,好虽好,但还是有些不足。几经变化,标题改定为“春风熏得游人醉, ”,副题标为“某某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这则标题受到读者高度的好评。 标题:春风熏得游人醉, 。 这样拟标题的妙处是: 10 (广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调研模拟题)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广州日报》拟刊发一则“我爱广州”的倡议书,请你填入一组排比句,将倡议书中空缺的段落补充完整,突出广州的精神风貌。 尊敬的广大市民: 广州,一座拥有222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一座GDP超6000亿元的经济名城。她,值得我们骄傲! 广州, , , ,她,值得我们热爱! “新广州,大未来!”——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目标,在这里,我们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请加入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将广州建设成文化名城、宜居之城、发展之城……我们相信,有了您的支持和行动,未来的广州将会更加文明、更加富饶;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向世界大声宣布:“我爱广州!” 广州日报社 2019年11月12日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①我很好,有热饭吃,政府正在积极救助。冰雪虽肆虐,归期必不远,二老请放心。②我身体特棒,吃嘛嘛香,冰天雪地虽寒冷,政府关怀暖人心,众志成城定能融化寒冰,父母请放心。③我情况很好,政府的关怀如春风般温暖,各方联手抗冰灾,相信很快能踏上归途。父母请放心。 2答案示例:我是一颗小树,扎根大地,抽枝发芽,去汲取我的养料,去吸收我的阳光。 3答案示例:示例一:腾空而起的焰火,像一条条飞天的巨龙,直冲云霄,伴随着艳丽的色彩,炸开了,闪亮着,光彩夺目。人们昂着头,有的捂着耳朵,有的指着天空,有的舞动着双手,有的还有节奏地跳跃着,惊奇、兴奋、欢乐……无不写在脸上。示例二:一束束色彩斑斓的焰火冲天而起,绚丽多姿,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金蛇飞舞……往日璀璨夺目的城市灯火,似乎显得暗淡无光,今夜,人们都把赞美的目光聚焦到了天空。 4答案示例:树叶:①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②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施与,温暖的呵护,是我的生命充满活力。阳光:①你是大地的外衣,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绵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②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 5答案示例:(1)不要让“〇”字到处漂泊,让它有“籍”可入,有“家”可归。(2)“〇”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3)“〇”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盼望回到自己的家团。(4)无家可归的“〇”字,盼望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6答案示例: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越过高山投身辽阔的大海,也可以随遇而安,化成一汪碧绿的清潭。 7答案示例:母鸡高高在上,自以为劳苦功高;鸡蛋默默在下,说不出冷暖凄凉。 8答案示例:点燃激情看激情的火焰驾祥云登珠峰照耀千山万水;传递梦想愿梦想的金凤载和谐伴嫦娥飞越四海五洲。 9答案示例:标题:直把店家当自家(直把店家作己家)好处:(1)标题取典于南宋林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抗州作 汴州”,反其意而用之。(2)标题虚实结合,藏露得体。 10答案示例:你我创业发展的一方热土,你我挥洒才情的广阔舞台,你我成长生活的美丽家园。 语文高考修辞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 “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 “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修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 “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夸张 向在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 “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 “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反问(反诘)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二)介绍使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怎样做到语言简明、连贯? 第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规则,指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约定俗成的用语习惯。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这具体情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偏差。 2.短语结构。 由于短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异,在具体运用词句时,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怎样的结构形式。 3.用语习惯。 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要依据这个习惯来组织语词,否则就不合语言规范。如“救火车”(即消防车)已有了它习惯的意义,如果用它来表示“抢救火车”意思,就不合约定的用语习惯。 4.特定语境。 人们表情达意总离不开语言环境,我们讲语言规范、表意清晰,就要考虑到具体语言环境,以此避免句子的歧义。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顺序。 考虑句子的排列,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从内容出发,就要考虑到中心句、起句和结句;从形式入手,就应了解句子组合的一般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还要抓住句中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序词、代词和总括的词。总之,兼顾句子的内容和排列形式,是使句子通顺的有效方法。 第三,要把握叙述的对象和角度。 1. 一组连贯的句子,说的是什么,以何种方式,从哪个角度去说的,总是比较清晰的,我们组句或分析句子时,需要根据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意思的吻合,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和逻辑关系,从句式、语气、陈述对象乃至句子间的结构方式诸方面,使上下文连贯协调。 2. 根据表达方式、目的和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用语得体。 人们运用语言,总是为着某个特定的目的、围绕着一定的内容、面对具体的对象来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场合、情境中进行的。由于交际目的不一、对象各异、环境不同,因而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场合、对象,根据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有意识地对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作出不同的安排、选择,使语言能够较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用语得体”不只是对词汇或语句的要求,更是对为实现一定目的,如陈述、议论、发问、请求、劝阻、道歉、致谢、祝贺等言语行为的要求。它涉及到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的问题,是从双向交流的角度检测语言运用的方法。 怎样做到用语得体? 第一,要注意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语言的不同要求。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说明、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言要求。就一般要求而言,记叙要求形象、生动;说明要求准确、明白;议论要求严密、辩证。 按照交际方式和言语特点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 口头表达方式一般称为谈话语体,它可进一步分为日常交谈、演讲、辩论三种。谈话语体的“得体”,要求说话人根据表达目的、场合、对象、语言环境等因素,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多采用口语色彩鲜明的词语,句子一般较短,较简洁通俗。 书面表达一般有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政论语体四种。书面语体是以文字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可以异时、异地进行交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公文语体要求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语体往往具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符号性的特点。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常有含多种附加成分的长句。文艺语体的特点是形象性和人物语言个性化,所用词汇丰富,句式复杂多变,以短句、单句居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政论语体的特点是具有鼓动性和综合性,既使用各种术语,也运用典故、俗语,长短句兼而有之。了解各种语体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到语言得体。 第二,要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言。 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情景中进行的,双方对语言形式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到一定场合的制约。 就表达的一方来说,其语言的繁简、语义的曲直,受到交际场合的制约。要力求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注意适应不同场合的情景、气氛选择语言形式,使之切情切景。就接受的一方来说,理解对方的话语含义及其行为意图也得联系交际场合,这样才不至于误解对方的原意,答话才能恰当、得体。 特定时空的交际情景使语言附上一种特定的情景意义,产生一种言外之意,往往给对方留下想象、思索的余地,这就要求双方善于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来表达和理解这言外之意,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第三,要根据表达对象调整语言。 语言表达中的对象意识十分重要。 口语交际的对象十分明确,无论是对面交谈或通过媒介,都是面向特定的听者说话的(个体或集体);书面交际的对象虽然一般不在眼前,但表达者仍是以一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其中书信、通知等应用文体的交际对象更为明确。 语言表达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对方能否准确理解、乐于接受,而且要做到心中有“人”,要考虑对方的身份、经历、职业、文化修养、思想性格、心情等多种因素。 人们一进入语言交际,双方就会处于一定的角色关系中,如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军民关系、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亲朋关系、情侣关系、夫妻关系、宾主关系、对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有的是相对固定的,有的则随交际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从说、写的一方看,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不能不顾忌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从听、读的一方来看,对语句含义作任何理解,也不免为当时所处的角色地位所支配。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人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交际双方的已知信息创造有特殊韵味的艺术语言,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才能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四,要根据表达目的调整语言。 无论说话或写作,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的有意识的言语行为,或向别人陈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使其明白理解,作出预期反应;或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期待答复;或请别人办一件事,期待允诺、兑现;或劝阻别人做某件事情,希望对方听从等。语言要“有的放矢”、“言随旨遣”,才能顺利达到交际目的。 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从表达一方的角度来检测,要求考生按照不同目的分别写一段话,要求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明确哪些话是不必说的,哪些话是一定要说的,该说的怎样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从接受一方的角度来检测,在阅读分析题中,要求学生能透过语言形式,揣摩作者的表达目的,说明表达技巧与表达目的的关系。 (三)典型试题解析。 例①,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例②,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 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 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 例① 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1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是题干没有给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一般说来,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例③,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变更愿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待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请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说到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高考题,考查的是对“语言得体”的几方面的综合运用。 解答这道题,既要能根据不同对象??老师、老师的女儿来说话;又要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组织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 试题要求小王转述小李的话,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无论是称谓,还是所说的内容、句子的语气都应有所不同。 这道题易犯“称谓不当”的毛病,答题时要能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灵活地组织语言。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 A.小王:“(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 B.小王:“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这一内容的检测或出现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技能技巧部分。多为根据二特定要求筛选语词,调整语句,修改表达不当的句子;或出现于写作应用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