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启蒙运动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启蒙运动解析版

文综历史启蒙运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2小题,)‎ 1.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 A. 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 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 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人的权威下解放”应该是指启蒙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所谓理性,就是承认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主张用科学知识来认识客观事物,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思考、判断和处理;坚决反对和批判“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17~18世纪,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启蒙时代”,把他们提倡的思想称为“理性主义”. ‎ 2.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 人文主义 B. 民族主义 C. 天赋人权说 D. 三权分立学说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旨在考查正确掌握相关历史概念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反对外来侵略,要求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及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无法得出ABD三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托马斯•潘恩......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体现了托马斯•潘恩反对君主制,主张人人平等,即天赋人权的观点。故选C。 ‎ 3.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 A. 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 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 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 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理性时代的到来,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只符合我国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只符合古希腊和近代英国,我国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古希腊和近代英国分权的目的是保证民主反对专制的出现,C不符合中国唐代得分权理论,均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故选D。 ‎ 4.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C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分析比较能力。根据材料“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符合题意;而A仅仅体现了反封建专制,没有体现材料中的限制统治者的权力;B非启蒙运动的独有特点;D也不是它特有的。综上,故选C。 ‎ 1. ‎“一个服役的军官在接受他的上级交下某项命令时,竟抗声争辩这项命令的合理性或者有用性,那就会非常坏事,他必须服从。但是他作为学者而对军事业务上的错误进行评论并把它提交给公众来作判断时,就不能公开地加以禁止了。”在此,康德强调了 A. 军人必须服从上级 B. 主权在民 C. 学者享有理性权威 D. 自由限于法律范围内 D 本题主要考查康德的思想,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反映了作为一名军官和一名学者,对待命令的态度不同,体现了在不同条件下,自由所受到的法律约束不一样,说明自由限于法律范围内,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AC两项是对题干信息的片面理解,排除;题干未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排除B项。故选D。 ‎ 2. ‎《西方文明史》写到:“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 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C. 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 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表明当时认识自然界的方式已经出现并逐步成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认识自然界的方式是近代科学的发展,如经典力学的提出,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是经济的发展,排除 A; BC是思想领域的发展,排除。故选 D。 ‎ 3. 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 A. 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C. 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 D. 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B ‎“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表明孟德斯鸠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 1. 伏尔泰说:“为了我们这些悲惨而又能思维的动物的共同利益,是否必须承认有一个赏罚严明的上帝,他可以同时作为我们的约束者和安慰者呢,还是扬弃这一观念,一任我们陷于绝望的灾难中、沉溺于不知悔过的罪行中呢。”这表明伏尔泰()‎ A. 强调宗教存在的必要性 B. 推崇理性高于信仰 C. 认为宗教能够解除困苦 D. 主张人的自然平等 A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材料中伏尔泰强调作为有思维的人类应该要有一个赏罚分明的上帝,作为约束者和安慰者才能避免灾难和沉溺与罪行,材料表明伏尔泰强调宗教存在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虽然启蒙思想家们推崇理性,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点而强调的是宗教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当人类陷入灾难和沉溺罪行,宗教能给人一精神寄托,并不能说明宗教就能解除困苦,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宗教存在能给人提供精神慰藉,并不能反映人自然平等,故D项错误。故选A。 ‎ 2.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 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B. 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C. 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D. 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C 本题考查近代法国的启蒙思想,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信息可见,该学者在其著作中强调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对18世纪的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以实验为方法对自然规律作了系统概括和总结,作用在伏尔泰的思想领域则表现为理性主义法则,即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故C项正确;AB项所述均为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不同于伏尔泰的启蒙思想范畴,故排除;“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即20世纪初的量子假说理论,故D项错误。故选C。 ‎ 3.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有奖赏好人的天堂的观念,就一定有惩罚坏人的地狱的观念,如果只有死后升入天堂的希望而没有死后被打入地狱的恐惧的话,法律就会失掉之效力”。材料表明孟德斯鸠(  )‎ A. 论证“法“是至高无上,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 B. 论证反对封建县主专制,主张实行三权分立 C. 强调法律和宗教以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为目的 D. 强调宗教对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性 A 材料“就一定有惩罚坏人的地狱的观念”“……而没有死后被打入地狱的恐惧的话,法律就会失掉之效力”说明了法律对于制止罪恶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启蒙运动可知,材料表明孟德斯鸠是在否定上帝的绝对权威,论证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反对君主专制,实行三权分立,故B项排除; 材料强调对上帝的绝对权威的否定,故CD两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 1. 伏尔泰声称《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无知的平民阶层设计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便是出自伏尔泰的手笔。伏尔泰此举主要意在( )‎ A. 借用牛顿学说推动思想解放 B. 贬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作用 C. 推动文艺复兴运动走向高潮 D. 启发平民探寻自然科学的奥秘 A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认识,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伏尔泰声称《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无知的平民阶层设计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材料主旨是在强调借用牛顿学说推动思想解放,A符合题意,正确;B“贬低”一词错误,与题意背离,排除;C提及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明显与题意不符,直接排除;D并不是伏尔泰的本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 2. 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这表明古希腊( )‎ A. 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 B. 宗教思想主宰政治生活 C. 理性思维推动学科发展 D. 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 A 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理性思想的启蒙,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中可以看出,当时古希腊宗教信仰和理性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A项正确,D项排除;B项错误,错在“主宰”;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学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故选A。 ‎ 二、非选择题,必考题和改革选考题(本大题共4小题,)‎ ‎“小”和“大”的问题 观察图,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世界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阐述材料中关于16~20世纪地球“变”的认识。(说明:可以据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沦述。要求砚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一种观点,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 ‎15—16世纪:欧洲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7—18世纪末19世纪初: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得理性取代愚昧和迷信,民主自由平等成为近代社会基本准则,缩小了世界各地思想文化的差异;英法美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走上政治民主化的一条道路。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生产力的飞跃和交通技术的革新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走上现代化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一系列世界性战争,如一战、二战,在客观上更加速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由此可见, 16—20世纪,人类在科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的推动下,联系更加紧密、便捷、及时,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第二种观点, 16—20世纪世界变“变”得越来越“大”。‎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 ‎17—18世纪末19世纪初:启蒙思想的传播,丰富了世界思想史的内容;英法美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丰富了世界政治制度的内容;‎ 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文明又有发展,也更加丰富;生产力的飞跃和交通技术的革新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现代化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各地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不断扩大,交往形式也日益丰富。‎ ‎20世纪初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丰富了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 由此可见, 16—20世纪,人类在科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的推动下,联系更加紧密、内容更加丰富,世界“变”得越来越“大”。‎ 第三种观点,地球变小和世界变大:综合上两种观点的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对16—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相关重大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从而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本题属于观点论证说明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解读材料图示,分析、认知,提炼观点。此部分属于开放性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诸如,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或者,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大”等均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在把握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注意紧扣题干“16—20世纪”时间段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结合16—20世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重大史实依次展开论证和说明。第三,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点评性语言,以升华所持观点。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从1680年至1780‎ 年这一百年间,来自美洲的咖啡和东方的茶叶在欧洲的普及、近代媒体的发展带动了信息的传播、以及市民阶层在法国丝毫不受国家和教会领导下越来越在经济中占据一切重要位置,以沙龙和咖啡馆为代表的“公共领域”成为市民阶层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他们建立起沙龙聚会中的交往规则,即根本不考虑社会地位差异,只要求举止得体……沙龙在法国成为政治上的“飞地”,它们首先是文学批评中心——18世纪没有一位杰出作家不是在沙龙讨论中第一次将其基本思想陈述出来——其次是政治批评中心,在政治批评过程中,一个介于贵族与市民阶层知识分子之间的有教养的中间阶层逐渐壮大起来。‎ ‎       虽说不是有了公共领域,公众观念就一定会产生,但有了它们,公众观念才能被称为观念。                                                ‎ ‎——选编自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领域的演变,一是新领域的产生,其中,商会是最典型的例子。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商人意识到组织起来的重要性。1904年,在清政府《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的支持下,重庆市各大商帮和行会合并建立重庆商务总会,新商会也继承了行会和商帮的传统,保留了部分封建管理模式,并将部分传统写进了总商会章程,同时商会在新的社会活动中,特别是在推动地方工商业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加活跃。他们除了自己设立公司、工场和工厂外,还负责商号和公司的注册,调查商情,举办新产品展览会,维护市场秩序。商会还强调提倡学习《商律》等有关法令,并成为由地方政府发起的“禁食鸦片”运动的主要组织者与参与者。‎ ‎                                                        ——选编自王笛《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法国“公共领域”诞生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法近代“公共领域”的异同,评价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发展。‎ ‎(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近代媒体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历史意义:推动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推动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促进法国文化繁荣;为法国大革命(或法国资产阶级制度建立)准备社会基础。‎ ‎(2)相同:都在资产阶级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发展;都提高了社会的近代化程度;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形成新风尚或习俗。不同:法国公共领域独立于封建政府,具有政治批判的功能,强调平等价值;中国近代公共领域与封建政府联系紧密,缺乏独立性,保留了封建秩序。评价:进步性: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和社会基础;提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化程度;局限性:缺乏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支持,未能摆脱封建残余,无法推动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 ‎(1)本题考查17-18世纪法国“公共领域”诞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背景”一问,根据材料“从1680年至1780年这一百年间,来自美洲的咖啡和东方的茶叶在欧洲的普及”可回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根据材料“近代媒体的发展带动了信息的传播”可回答:近代媒体的发展;根据材料“市民阶层在法国丝毫不受国家和教会领导下越来越在经济中占据一切重要位置”可回答: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根据材料“没有一位杰出作家不是在沙龙讨论中第一次将其基本思想陈述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历史意义”一问,可根据背景一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回答:推动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推动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促进法国文化繁荣;为法国大革命(或法国资产阶级制度建立)准备社会基础。‎ ‎(2)本题考查中、法近代“公共领域”的异同及评价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异同”一问, 根据材料“特别是在推动地方工商业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加活跃。他们除了自己设立公司、工场和工厂外,还负责商号和公司的注册,调查商情,举办新产品展览会,维护市场秩序”、“成为由地方政府发起的‘禁食鸦片’运动的主要组织者与参与者”并结合(1)问可回答相同方面:都在资产阶级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发展;都提高了社会的近代化程度;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形成新风尚或习俗。不同方面,根据材料“新商会也继承了行会和商帮的传统,保留了部分封建管理模式,并将部分传统写进了总商会章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比较分析回答:法国公共领域独立于封建政府,具有政治批判的功能,强调平等价值;中国近代公共领域与封建政府联系紧密,缺乏独立性,保留了封建秩序。“评价”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进步性: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和社会基础;提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化程度;可结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分析回答局限性:缺乏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支持,未能摆脱封建残余,无法推动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 1. 材料一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耶稣会教士法鲁担任教育部长,提出《法鲁教育法案》,规定学校应完全服从教会;僧侣有充任教师的优先权。针对这种现状,法国著名的共和派领导人茹尔 ·费里率先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1882年3月颁布了《费里法案》。该法案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有,设立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取消了耶稣会员施教和管理学校的权力。免除公立学校、幼儿园的学费,免除师范学校的费用。还规定6—13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育。为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行,法案规定,每个省都要建立男女师范各一所,其经费由地区支付,校舍建筑及设施和教师工资由国库发放。 ‎ ‎——摘编自梁金霞《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  材料二  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1)背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政体的正式确立(法国共和派领导推动);工业革命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启蒙运动推动自由、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教会仍控制教育权,阻碍社会发展。特点:政府主导;立法推动;教育逐渐世俗化;推行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重视师范教育。 (2‎ ‎)变化趋势:教育改革者由地方督抚(政治家)为主转变为知识群体(教育家)为主;教育宗旨由“忠君、尊孔”为主转变为“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主”(教育指导思想由“中体西用”转变为民主共和);教育对象上逐渐趋向男女平等;逐渐消除科举制残余。 影响:有利于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冲击了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1)本题考查法国的教育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19世纪末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可以结合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及法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来回答。第二小问“法国教育改革的特点”,依据材料信息从主导者(政府)、方式(立法)、新趋势(世俗化)和内容(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和师范教育)等方面来概括。 (2)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教育变革,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教育改革者、教育宗旨、教育对象和内容等方面来概括。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民主政治的巩固、经济发展、教育现代化、民主思想传播、冲击传统观念和提高国民素质等多方面去回答。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摘编自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原因是中央集权强大,政治稳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政府对商业采取务实政策。第二小问的相似性,依据材料一,结合18世纪中叶中国与英国的经济状况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对外政策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中西方近代的史实可知,一方面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近代文明;另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 (1)中国繁荣原因:①中央集权强大,政治稳定;②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③政府对商业采取务实政策。 相似:①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②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或发展;③商人群体活跃,海内外贸易兴盛;④社会分工细密,商业市镇涌现;⑤生活质量提高。 (2‎ ‎)“大分流”原因:①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扩大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②西欧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达到顶峰。③西欧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中国仍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④西欧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影响:一方面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近代文明;另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社会状况。考查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以及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需要掌握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对外政策。 本题考查对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对外政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