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8咬文嚼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8咬文嚼字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婵娟(chán)  倒涎(xián)  锱铢必较(zī)‎ B.援例(yuán)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 C.蕴藉(jiè) 尺牍(dú) 不胜枚举(shènɡ)‎ D.付梓(xīn) 斟酌(zhēn) 岑寂无声(cén)‎ ‎【答案】 D(“梓”读zǐ。)‎ ‎2.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答案】 D ‎3.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B.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是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作为语言表达工具的文字和思想感情必定有密切关系。‎ C.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答案】 B ‎4.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达到艺术美。‎ ‎【答案】 A ‎5.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 B.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C.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 D.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答案】 A(“全文没有统一的中心”不对。)‎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B.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C.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 D.《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 ‎【答案】 A(朱光潜是“现代”著名的美学家。)‎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从“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到“不致落入下乘。”原文见课本。‎ ‎7.文章解说了“联想”的来源,又做了生动的描写。‎ ‎①“联想”的来源为。‎ ‎②对“联想”的生动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摘原句回答)‎ ‎③上述引文中运用的修辞格有:和。‎ ‎【答案】 ①习惯 ‎②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意味 ‎③比喻 拟人 ‎8.文段中使用了“乞灵”和“自鸣得意”,请思考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意。‎ ‎①“乞灵”具体指的是:。(限15字)‎ ‎②“自鸣得意”的原因是:。(限14字)‎ ‎【答案】 ①从前做诗文都靠从古书中找词藻典故 ‎②安于并毫不斟酌地使用套语滥调 ‎9.文中对“套板反应”从总——分角度做出了评价,它们分别是(请摘原文回答)‎ ‎①总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评:‎ a.就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就读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 “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②a.“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b.“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10.文中在谈韩愈的“唯陈言之务去”时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俗滥的语言显示思想情感的混乱;去陈言才能真正作出不是“下乘”的文章和避免“套板反应”。‎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辨析(节选)‎ 张京华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 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为什么会有一人主张性善、一人主张性恶?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孟子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荀子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所谓“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说明到荀子时社会现实更趋恶化,更不容提出过高的理想。‎ 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 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荀子讲仁义,但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是俗语所说的“唱白脸”。孟荀二人性善论与性恶论态度虽然相反,但“仁”的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 ‎11.“孟子讲仁义”,“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唱红脸”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或“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唱红脸”一句前后都是解说,稍加整理即可。)‎ ‎12.为什么说“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荀孟二人儒家“仁政”理想,本质是相同的。(2)性善性恶只是孟荀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3)荀孟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不在于”是否定形式,要理解二者的实质,可以整合第一、二段信息作答。)‎ ‎13.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为什么荀孟“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要好一些;荀子生当战国末年,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大。(2)孟子的理想是“述唐虞三代之德”,荀子的政治思想是重视“礼”学的。(3)孟子讲仁义,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荀子讲仁义,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 ‎14.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指出下列属于荀子思想和孔孟儒家思想的重大区别的三项(  )(  )(  )‎ A.在天人关系上,孔孟强调“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天人相分”。‎ B.在历史观上,孔孟主张“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 C.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孟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荀子提倡兼用王道、霸道。‎ D.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孟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善者伪也”。‎ E.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实际上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 ‎【答案】 ACD 四、高考热点 ‎15.依照下面“成语新解”的示例,自选两个成语,做出不同于传统含义的解释。‎ 示例:(1)知书识礼【原义】知、识: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新解)仅仅知道书本知识是远远不行的,还得学会送礼!‎ ‎(2)度日如年【原义】过一天好像过一年一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新解)日子太好过了,天天好像都过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杯水车薪【原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新解)每天坐在办公室喝一杯水,年底都会有一车的薪水!‎ ‎②有机可乘【原文】有空子可钻。(新解)外出学习考察都有飞机可以乘!‎ ‎③无地自容【原义】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新解)没有了土地,我们到哪儿生活!‎ ‎④知足常乐【原义】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新解)知道有人要请洗脚就经常快乐着!‎ ‎⑤语重心长【原义】话说得诚恳,有分量,情意深长。(新解)别人说了一句重话,要怀恨很长时间!‎ ‎16.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一段文字填写完整。‎ 从古到今,动物在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动物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含有动物的成语乃至熟语中,有蕴含褒扬或鼓励意味的,如“马到成功”,表达了对创业者的良好祝愿;又如“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也有蕴含贬斥或讽刺意味的,如“鼠目寸光”,表达了对见识浅陋者的嘲讽;又如“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鹏程万里(表达了)对前途远大者的祝福 闻鸡起舞(表达了)对勤奋求学者的赞赏 ‎(2)丧家之犬(表达了)对失魂落魄者的鄙夷 惊弓之鸟(表达了)对惊恐万分者的嘲笑 ‎17.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 寂寞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寂寞是洒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寂寞是委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是怆然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是壮观的。‎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风俗,其实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什么?一般说来,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基本的核心是价值观,并表现在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组织群体之中。‎ 继承旧的传统文化,发展新的时代文化。这是时代的呼唤。‎ 请以“身边的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一道好的作文题,应尽可能地彰显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厚的人文性。“身边的文化”这一话题作文,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思索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时代、文化与生活等的内在联系,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写作能力。“身边的文化”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文化,为此,在构思选材时,就应着眼于文化来谈,不可偏离了这一“靶心”。什么是文化?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切不可狭隘地将其与“文化知识”等同起来。‎ 在审题立意时,还需注意“身边”这一定语,再结合话题材料“不同的风俗,其实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可知,写作选材应切合自身实际来进行,可将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如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等作为切入点,由此导入对文化的理解和阐述。‎ ‎【佳作赏读】‎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吃果果,夸我是个好娃娃……”哼着这熟悉的歌谣,我不禁又想起了外婆,想到童年的点点滴滴,想起那个偏远的小乡村……那时,我常常会在外婆做饭、纳鞋垫时或与外婆夜晚散步看星星时,哼着这首歌谣。‎ 说起外婆,谈起那个久别的小乡村,心里总是激动不已。外婆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下妇女,而她却是我记忆里最博学的人;乡村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是我心目中最温馨的地方。‎ ‎“月光光,月华华……”歌谣轻吟,心又飘回到童年的记忆。“斗鸡鸡,斗虫虫……”这种最朴实的文字,堆垒起了乡村特有的风趣,这些看似毫无寓意的小诗,散发着乡村朴实的土香,折射出乡村人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每逢佳节,剪窗花是必不可少的,外婆总是握着我的小手,然后一朵朵花,一条条鱼,一只只小动物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剪刀下,跳入我的眼中……‎ 我最爱的,还是外婆做的乡村小吃!碗儿糕是家乡最美味的小吃,将豆子磨成浆,拌上面粉、黄果子,洒上盐,在油锅里细细地煎着,再洒上些葱花。吃上一口,淡淡的豆香和着淡淡的油香,软软的,真的是什么劳累、什么烦心事都消失了……‎ 外婆纳的鞋垫,永远是最舒适的,让我走在哪儿,都忘不了家乡。它像一根细线,一头拴着乡村的大树,一头拴着我的心,时时告诫着我:“树再高也忘不了根,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本。”鞋垫上常常会绣上些祈祷、祝福的话语,或是绣上些小花,既好看,又耐用。‎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指间偷偷滑过。不知不觉我已长大,而外婆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乡村,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明时,我又一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去给外婆扫墓。家乡的变化真大呀!公路修起来了,汽车繁忙地穿梭于县城和乡村之间;公路两边,以前的那些竹林、甘蔗林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小洋楼。晚上,乡村更加热闹了,家家传出电视节目里的喧嚷声。不得不承认,家乡真的变了,人们的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了。而我,却平添了一份感伤,看着已觉得陌生的家乡,怀念着曾经的点点滴滴。‎ 乡村和我一起成长,一起改变。我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开始了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于是,我也开始埋怨生活的烦琐,开始厌倦学业的繁忙,开始抱怨他人的不是……乡村,也追向了城市,步步发展;而乡村的那些最朴实最珍贵的风俗文化,也和我的天真、单纯一样,渐渐远去……生活富裕了,我们的心就更“穷”了吗?那些最美的品质,那些刻在心中的“最大的财富”就要随时代的发展远去了吗?‎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吃果果,夸我是个好娃娃……”又一次哼起这首歌谣,回忆着和外婆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以及昔日乡村文化的丰富美丽。或许,我们真的该做点什么了,为了自己,为了美丽的乡村,为了那最朴实的文化,请留住心中“最大的财富”。‎ ‎【名师点评】‎ 这篇习作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对话题及材料的理解准确到位,立意符合要求。文章以一首童谣贯串全篇,线索明晰,结构井然。在写法上巧用对比,乡村的今昔迥然不同,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进步上,还体现在作者曾经感到的最朴实的乡村文化的流逝上。而这恰是文章立意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刻。在表达方式上,融抒情、议论于叙述之中,情真意切,让人深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