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7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一 人口与城市
专题一 人口与城市 考点23 人口增长和人口合理容量 考点定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2016·浙江省4月学考+高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7%称为人口老龄化。下图为中国与美国1970~2010年人均GDP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统计图。完成1~2题。 1.与美国相比,中国( ) A.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 B.1970年后老龄人口比重增速较慢 C.2010年老龄人口较少 D.2000年后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 2.关于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国际移民加速美国人口老龄化 B.独生子女政策加速中国人口老龄化 C.经济发展制约美国人口老龄化 D.经济快速增长制约中国人口老龄化 (2015·上海地理,21~23)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完成3~5题。 3.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4.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5.“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 )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4·福建文综,5~6)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完成6~7题。 6.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7.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2014·江苏地理,17~18)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8~9题。 8.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9.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2013·上海地理,13~14)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完成10~11题。 10.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2012·广东文综,3)老少比=×100。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 国家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 15 87 西班牙 15 113 白俄罗斯 15 93 匈牙利 15 107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 (2012·山东文综,7~8)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14.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安徽示范高中一联)下图为我国某城市2000~2014年人口增长率的变动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市人口数量最多是( ) A.2000年 B.2004年 C.2008年 D.2014年 2.该市2008年以后,人口机械增长率略有下降,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产业升级,劳动力需求量减少 B.经济下滑,就业机会减少 C.政策放松,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恶化,人口容量有所下降 (2016·山东济南上学期调研)下图为20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2010年我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 B.沪宁杭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 C.上海市老年人口数高于山东 D.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平均年龄最高 4.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原因是( ) A.生育意愿低 B.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 C.人均寿命长 D.大量老年人迁往西部 (2016·山东泰安一模)“人口倒挂”是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户籍人口数)的现象。下图中,上海市Q区成为主要外来人员迁入地之一,且迁入人员以低学历青壮年为主。读图完成5~7题。 5.上海市Q区2002~2012年外来人员平均每年增加约( ) A.1万人 B.5万人 C.10万人 D.15万人 6.上海市的人口倒挂区( ) A.主要为高档住宅集中区 B.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 C.主要为高科技产业园区 D.劳动力成本比中心城区高 7.上海市出现人口倒挂现象,表明该市( ) A.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B.环境承载力逐渐缩小 C.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D.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 (2016·山东青岛高三3月模拟)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下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8~10题。 8.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最大的原因是( ) A.战争 B.自然灾害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政策 9.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 A.控制人口增长 B.人口迁移 C.提升国民素质 D.奖励生育 10.推测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 A.具有成本优势 B.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 C.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016·福建省漳州八校高三2月联考)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读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图示人口红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五六十年代人口红利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的下降 B.70年代后中国人口红利比印度高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 C.人口红利最大的时候一定是该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候 D.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上升 12.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是( ) A.全面开放二胎政策 B.适当延缓退休年龄 C.完善社会养老机制 D.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2016·上海通化二模)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读上海市人口容量(万人)的估算表,回答13~14题。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最大人口容量 1 870 1 935 2 000 13.按照表中数据的增长速度,估算的上海市2010年综合最大人口容量达到实际中201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需要( ) A.50年 B.57年 C.62年 D.67年 14.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③ 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6·北京海淀上学期期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据此,回答15~16题。 15.制定“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取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B.促进城乡之间人口数量平衡 C.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D.拉动房地产和母婴产品消费 16.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基数庞大,青少年比重超过50% B.人口增速和增量均较低,制约经济增长 C.人口流动规模大,增加社会管理难度 D.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2016·河南洛阳上学期期末)基于粤、苏、贵、桂四省区1990年的老年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经济发展水平,专家预测了2050年这四个省区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如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7~18题。 17.导致老年人口出现如图所示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自然增长 ②人口迁移 ③老年人口数量变化 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目前,应优先建立、完善养老体系的地区是( ) ①城镇 ②农村 ③发达省份 ④欠发达省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6·陕西商洛高三4月检测)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读图,完成19~20题。 19.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 B.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C.农村环境质量好,人口寿命长 D.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 20.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第五次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2025年前,实施该政策的影响可能有( ) A.改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 B.减少老年人口数量 C.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 D.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考点24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考点定位: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 (2016·新课标全国Ⅲ,4~6)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2016·浙江文综,3~4)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4~5题。 4.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5.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2015·北京文综,11)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第6题。 6.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2013·新课标全国Ⅰ,7~8)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7~8题。 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2013·全国卷Ⅱ,1~2)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9~10题。 9.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10.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11.[2016·江苏地理,28(2)~(3),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月均 温/℃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降水量 /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 210.0 140.9 61.2 20.5 1.5 849.4 (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2.[2015·福建文综,37(3),8分]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8分) 13.[2014·重庆文综,13(2),8分]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性经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下图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图。 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杉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14.[2013·天津文综,12(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6分)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浙江金华、温州、台州3月联考)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读2006~2014年我国东部某省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该省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值的年份是( ) A.2008 B.2010 C.2012 D.2014 2.推断2010年以来该省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产业的升级和转移 B.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城镇房价增长较快 (2016·福建“四地六校”第三次联考)右图为某国移民来源图。该国2000年到2010年移民人口持续增长。据此完成3~4题。 3.该国最可能为( ) A.西班牙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4.自2011年以来该国移民人口持续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可 能是( ) 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 B.经济发展停滞,就业困难 C.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 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 (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015年以来,难民潮困扰欧洲。读难民潮迁移路径图,完成5~6题。 5.引起2015年难民潮的根本原因是( ) A.收入下降 B.灾害频繁 C.战争威胁 D.就业困难 6.这次难民潮对欧洲带来的地理影响是( ) A.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B.有利于提高欧洲的环境人口容量 C.推动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 D.提高欧洲国家社会保障水平 (2016·河北名校俱乐部3月模拟)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完成7~9题。 7.图示信息显示流域内( ) A.人口分布态势是南疏北密 B.海拔5 000米以上的地方人迹罕至 C.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D.海拔400米以下人口随高程增大而增加 8.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9.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相比,乡镇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 (2016·天津三模)读“2013年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西部地区以人口迁入为主 B.中央区人口迁入数和迁出数都是最多的 C.东部地区的人口都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 D.伏尔加沿岸区人口迁移数量大于西北区 11.引起俄罗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寒冷 B.东部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C.西部地区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小 D.俄罗斯鼓励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 (2016·福建上学期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2000~2013年人口变动的情况。读图完成12~14题。 12.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最少的是( ) A.2003年 B.2006年 C.2009年 D.2012年 13.该城市人口变动导致( ) A.老龄化的进程延缓 B.平均预期寿命缩短 C.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减轻 D.文化和价值取向趋向单一 14.该城市是( ) A.武汉 B.重庆 C.上海 D.西安 (2016·湖南十校共同体联考)据我国学者考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据统计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姓氏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我们可以追踪世系并理解现代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据此回答15~16题。 15.李姓人在历史上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使河南成为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造成这一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16.近30多年来,我国不少省份人口姓氏越来越复杂,下列省份中最典型的是( ) A.甘肃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江苏省 (2016·中原名校4月联考)下图为西藏各地市人口及主要城镇分布图(图中数值为各地市占全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读图完成17~18题。 17.据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小和最大的分别是( ) A.林芝市 日喀则市 B.阿里地区 拉萨市 C.那曲地区 拉萨市 D.阿里地区 日喀则市 18.下列关于西藏人口和城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西藏各流域中,雅鲁藏布江流域分布人口最多 B.因为高寒,该区多年来人口增长缓慢 C.主要城镇多分布于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 D.西藏东南部的主要城镇分布远多于西北部 (2016·东北三省四市第一次联考)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下图示意我国2012年省际人口净迁移率与城市化率线性关系。读图回答19~20题。 19.据图可知( ) A.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净迁移率呈正相关 B.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口流入区和流出区的城市化水平 C.北京迁入人口数量最多是因为北京经济最发达 D.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贵州人口迁出率最高 20.关于黑龙江人口净迁移率和城市化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净迁移率低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B.人口净迁移率低主要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C.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黑龙江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少 D.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考点25 人口统计图表 考点定位:数据表格。散点统计图。坐标图:平面直角坐标图(含金字塔图)、平面正三角坐标图、多轴坐标图等。结构图:扇形图、饼状图、柱状图和矩状图等。其它统计图。 (2016·天津文综,5)读下图,回答第1题。 1.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2015·天津文综,6)下图表示城市人口密度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第2题。 2.结合图中的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A.其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2015·福建文综,7~8)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3~4题。 3.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4.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2014·海南地理,14~15)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6.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2014·山东文综,1~2)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7~8题。 7.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8.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2014·课标Ⅰ,10~1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9.如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11.(2013·广东文综,5)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 国家 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 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 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 0.9 34 20.1 76 81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013·浙江文综,9)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第12题。 12.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广东惠州一调)下图为韩国1980~2005年不同年龄段生育率变化图,可知此期间该国( ) A.各年龄段生育率均呈下降趋势 B.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C.生育高峰年龄段发生明显变化 D.有推迟生育的趋势 (2015·四川泸州三诊)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总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指14~64岁之间)人口数之比。人口性别比是指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下图是上海2010年常住户籍和外来人口年龄构成图(单位:万人),读图回答2~3题。 2.外来人口对上海人口产生影响最显著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人口抚养比 C.老龄化人口数 D.人口自然增长 3.推测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居住环境 B.养老保险 C.婚姻关系 D.学习和就业 (2015·天津十二区县一联)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4~5题。 4.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甲→丙→丁→乙 B.甲→乙→丁→丙 C.丙→乙→甲→丁 D.丁→甲→丙→乙 5.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资源十分匮乏 ②人口政策的实施 ③国内移民 ④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6·吉林五校一联)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1982~2007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抚养压力最小的是( ) A.1982年 B.1992年 C.2002年 D.2007年 7.导致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原因有( ) 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②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 ③外来青壮年的大量涌入 ④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5·浙江温州市一模)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中等城市1980~2010年人口变化率图[注: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数]。完成8~9题。 8.据图推断该城市人口( ) A.总量逐年增长 B.90年代前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C.2005年后总人口有所减少 D.目前属过渡型增长模式 9.对该地城市化判断正确的是( ) A.1980年后中心城区空心化明显 B.1980年以来,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C.1990年后城市化速度逐年增快 D.2005年来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 (2016·湖北黄石调研)下图是某城市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的时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图中反映的是该城市最近四十年的人口增长情况,此类城市较普遍存在的地区是( ) A.东亚 B.南美 C.西欧 D.北非 (2016·江苏百校下学期第一次联考)下图为中国2008~2013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2008~2013年我国( ) ①0~14岁人口占比基本不变 ②社会养老压力渐增 ③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 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抚养比即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列统计图正确的是( ) (2015·黑龙江大庆二次质检)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结合下表及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某岛国2014年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 养的人口数 最适宜的 人口数 实际供养 的人口数 45万 25万 35万 14.若a、b、c、d代表该岛国的四类资源在某一时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且a>b>c>d,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是( ) A.a B.b C.c D.d 15.若2014年该岛国的人口总量用X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Y表示、环境承载力用Z表示,则三者的关系是( ) A.Z>Y>X B.X>Y>Z C.Y>Z>X D.Z>X>Y (2016·全国高考押题卷一) 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读该国2005年和2015年劳动力年龄结构示意图,完成16~18题。 16.10年来,该国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降低就业年龄 B.鼓励妇女就业 C.人口迁移 D.出生率稳定 17.10年来,该国人口( ) A.快速增长 B.缓慢增长 C.零增长 D.负增长 18.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老龄化严重 B.死亡率较低 C.人口迁移 D.出生率过低 (2016·云南第一次统测)人口年龄中位数,即一半人口年龄比该数字大,另一半人口年龄比该数字小。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关于图中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越高 B.人口年龄中位数均在不断上升 C.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D.2015~205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最大的是韩国 20.1980~2050年间,关于中国人口年龄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80年中国22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60% B.2015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49岁 C.2050年中国人口平均年龄约为49岁 D.1980年比2015年的人口年龄构成更年轻 考点26 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 考点定位: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空间形态。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016·新课标全国Ⅰ,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3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2015·江苏地理,1~2)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4~5题。 4.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5.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2015·北京文综,3)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第6题。 6.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2015·海南地理,10~12)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 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7~9题。 7.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 A.平衡地区发展 B.提升国家形象 C.分散开罗人口 D.吸引国家投资 8.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农业发达 B.用地充足 C.基础设施完善 D.交通便利 9.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 ) A.农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 (2014·大纲文综,10~1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10~11题。 1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1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12.(2013·广东文综,9)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沈阳 (2012·大纲文综,9)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第13题。 13.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路交通枢纽 (2012·江苏地理,25~26)下图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城镇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双选) 14.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带已初步形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 A.公路与铁路的兴建 B.山麓地带水源较丰富 C.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 D.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15.该区域城镇的特征有( ) A.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 B.城市等级越低,城市密度越小 C.乌鲁木齐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D.昌吉市的服务范围包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 16.[2013·福建文综,37(2)(4),22分]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 (1)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10分) (2)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12分)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河北石家庄第二次质检)梧州是一座有着2 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城,曾是广西第一大城市,有着“百年商埠”、“小香港”之美誉。新中国成立后,南宁、柳州、桂林的发展相继超过梧州。下图示意广西部分主要城市分布(国家测绘局2008年资料)。据此完成1~2题。 1.梧州曾是广西第一大城市,主要是由于( ) A.当地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 B.地处广西通往广东水路枢纽位置 C.位于珠三角与北部湾经济圈交汇点 D.当地物产丰饶人口多,经济发达 2.新中国成立后,梧州发展落后于南宁等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省区交界,地理位置偏远 B.区域山地众多,水路运输衰落 C.缺少铁路联系,发展动力不足 D.政策扶持较少,开放力度较小 (2016·辽宁大连24中期中)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聚落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图像,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地级市政府驻地、县级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乡村聚落。读下图回答3~5题。 3.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 A.a B.b C.c D.d 4.如果r城是s城的卫星城,则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卫星城的城市等级 B.减轻中心城市人口压力 C.扩大中心城市服务范围 D.改善卫星城的生态环境 5.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市寻求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别是( ) A.u和s B.u和t C.v和s D.v和t (2016·安徽合肥第一次质检)读2012年河南省城市等级体系图和2030年河南省城市等级体系预测图。完成6~7题。 6.依据2012年河南省城市等级体系图,可知( ) A.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目越少 B.城市等级越高,相互距离越近 C.郑州市的服务种类多于南阳市 D.商丘市的服务范围大于洛阳市 7.对河南省城市等级体系的正确预测有( ) ①城市等级体系由单核变成三核模式 ②豫东城市等级均有提升 ③新乡市等级提升加快豫北经济发展 ④城市等级体系趋于合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6·浙江台州上学期期末)读浙江省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示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主要是( ) A.工矿企业 B.科学技术 C.交通运输 D.农业基地 9.与杭州相比,台州市( ) A.功能分区多 B.城市等级高 C.服务范围小 D.人口规模大 (2016·江苏扬州上学期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新、老城区分布图”,新城区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读图完成10~11题。 10.新城区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因是临近( ) A.公路 B.铁路 C.航空港 D.河流 11.新城区建设对老城区的积极影响是( ) ①缓解交通拥堵 ②优化空间结构 ③引发人口集聚 ④解决环境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个大题,共56分) 12.(2016·山东威海上学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自2008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得到了中国、新加坡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生态城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选址于距天津主城区45千米的一片盐碱地上。7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城市开发、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下图为天津主城和生态城简图。 (1)分析该生态城选址的区位优势。(7分) (2)生态城远离天津主城区,说明它的建成对主城区的有利影响。(7分) (3)分析该生态城内保留大量湖泊、河道等湿地的原因。(7分) (4)该生态城目前常住人口约3万人,远低于35万的规划人口规模。为提高入住率,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7分) 13.(2016·上海普陀调研)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组合,规划正式定位该城市群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旨在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体系略图 材料二 为发挥整体优势,促进区内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下表所示为近年来依据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省份 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湖北省与江西省 0.64 湖北省与湖南省 0.77 江西省与湖南省 0.85 (1)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分布特征及城市体系特点。(7分) (2)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区位条件。(7分) (3)分析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高的地理原因,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具体建议。(7分) (4)近年来该地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分析其区位优势。(7分) 考点27 城市空间结构 考点定位:城市功能区。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的成因。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2016·北京文综,11)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右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第1题。 1.据图推断( )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2016·天津文综,6~7)读图文材料,回答2~3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中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2.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3.该市规划了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2016·江苏地理,13~14)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2015·四川文综,5~6)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6~7题。 6.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7.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2015·天津文综,7)下图表示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第8题。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8.结合图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2014·山东文综,3~4)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9~10题。 9.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10.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2013·山东文综,7~8)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12.该城市(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2013·浙江文综,6)某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分为甲、乙、丙、丁4种(图1),城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Ⅰ、Ⅱ两个阶段(图2)。目前该城市的地价与土地利用形态和开发阶段有关,其关系如下表。读图表完成第13题。 土地利用形态 地价 Ⅰ阶段 Ⅱ阶段 甲 低 中 乙 低 中 丙 中 高 丁 低 中 13.该城市拟选择中等地价的地块建造超市,右图(图3)中符合要求的地块是( ) A.①③ B.②⑦ C.④⑧ D.⑤⑥ 14.(2015·江苏地理,30,28分)下图为某城市现状图。在河流水文站50年的观测记录中,两次大洪水水位分别达到96m、93m。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若规划合理,则盛行风向最可能是________。(2分) (2)M地作为商业中心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4分) (3)在甲、乙、丙、丁4地中,应优先选择________进行房地产开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4)拟在B处修建一座大桥,其对城市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5)拟在S处建一大型仓储物流中心,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不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办公、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甲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居住区 D.办公区 2.TOD开发模式可以( ) A.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 B.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 C.降低土地利用密度 D.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 (2016·安徽示范高中一联)下表为1996~2009年济南市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完成3~4题。 1996~2009年济南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单位:km2) 年份 甲 乙 公共设 施用地 交通 设施 绿地 丙 水体 其他 1996 104.25 38.71 42.14 21.42 120.07 179.75 11.07 20.70 2004 111.43 43.88 43.74 27.01 119.84 154.75 11.75 20.71 2009 139.48 53.78 52.09 28.76 117.26 115.99 11.56 19.18 3.甲、乙和丙分别表示济南市( ) A.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 B.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C.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 D.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 4.由此可以推测该城市( ) A.工业和商业区逐渐衰落 B.市区环境质量改善 C.城市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D.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016·吉林五校一联)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该城市市区人口约5万人。读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文化 D.公路 6.甲、乙、丙为该城市主要功能区。丙功能区布局特点是( ) A.上风上水,环境优美 B.位于城镇边缘,地价较低 C.靠近河流,水源优质 D.公路过河点,交通便利 (2016·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第一次联考)城市不同功能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区人口迁移结构反映出来。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某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8.该功能区内最迫切需要增加的配套设施是( ) A.养老院 B.医院 C.商业网点 D.中小学 (2016·福建“四地六校”第三次联考)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剖面与各类土地付租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则发展b2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林地附近,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10.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交通运输功能区已不能满足客货周转的需要,该城市要规划建设一个飞机场,该飞机场最适宜布局在( ) A.a处 B.b1处 C.c处 D.d处 11.(2016·北京海淀第二学期期中)下图为“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图中( ) A.商业中心区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 B.混合土地利用带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C.高级、低级住宅区的分化是受行政因素影响 D.工业区分布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二、非选择题(共2个大题,共56分) 12.(2015·山东青岛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下图为2000~2010年我国某大城市常住人口及密度的空间分布图,该城市五环、六环近郊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外来人口比当地户籍人口还多的现象),政府欲甩掉“倒挂”的帽子,决定严控外来人口。 (1)从数量和密度两方面描述2000年至2010年该城市新增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12分) (2)分析该城市五环、六环近郊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的原因。(10分) (3)试为政府控制外来人口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13.(2015·浙江杭州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图例①②③④表示“重点环境整治区”、“工业区”、“商业和住宅区”和“科技开发区”。填出下列功能区对应的序号:工业区________;科技开发区________;商业和住宅区________。(6分) (2)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在重点环境整治区应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有专家建议,为了减轻城市大气污染,在进行老城区改造时,要重点拓宽西北—东南走向的街道,原因有哪些?(4分) (4)随着城市人口增加,该市计划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内部交通道路。在进行市内交通布局时,应侧重考虑哪些方面?(12分) 考点28 城市化及其影响 考点定位: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015·新课标Ⅰ,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第1题。 1.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2015·山东文综,1~2)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2~3题。 2.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3.“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4.(2015·广东文综,4)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表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2015·山东文综,3~4)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5~6题。 5.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6.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2014·新课标Ⅱ,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7~8题。 7.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8.“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2014·重庆文综,1~2)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 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9~10题。 9.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 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 10.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 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建筑能耗 D.扩大用地规模 (2013·安徽文综,26~27)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1~12题。 1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1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012·浙江文综,9~10)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14.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15.(2015·江苏地理,28,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下表)。 等级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 Ⅱ Ⅰ Ⅱ Ⅰ 人口 (万人) <20 20~50 50~100 100~300 300~500 500~ 1 000 ≥1 000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按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可分为________类________档,其中特大城市有________个。(6分) (2)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主要由于________、________。(6分) (3)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_____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____分布。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8分) (4)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8分) 16.[2012·山东文综,27(1)(2),12分]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4分)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8分)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广州1月模拟)天际线反映城市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称为城市轮廓或全景。读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完成1~3题。 1.2000~2012年间,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 )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2.造成南京市向该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区开发 B.旧城改造 C.工业区迁移 D.保护文化古迹 3.2000~2012年,城市重心变化对南京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 C.减轻市区通勤压力 D.增大中心区人口密度 (2015·全国课标Ⅰ预测金卷)2014年11月20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划分标准。读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对比图,回答4~5题。 4.与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四点重要调整,图中显示的调整内容不包括( ) A.城市类型 B.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再划分 C.人口规模 D.人口统计口径 5.有专家说,当前,随着人口流动和聚集,部分城市因规模过大出现了城市病问题,部分城市因资源枯竭等出现衰退问题。下图中与资源枯竭城市关系最密切的数据是( ) A.27% B.73% C.74.4% D.25.6% (2016·安徽江南十校一联)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中图1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2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读图完成6~7题。 6.1965~2005年,我国属于图2中的( ) A.I型 B.II型 C.III型 D.IV型 7.据图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说法正确的是( ) A.1965~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2016·安徽安庆二模)城市道路绿化布置形式多样,“二板三带式”即道路被中间一条绿化带隔离成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下图为二板三带式道路绿化断面。据此完成8~9题。 8.人行道上绿化带的作用( ) ①涵养水源,减轻内涝 ②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③调节气候,为行人庇荫 ④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二板三带式”的优点有( ) A.用地经济,管理方便简单 B.车辆之间,互不干扰和影响 C.绿地较广,投资费用很大 D.人行道与车行道分离,安全性好 (2016·上海普陀区高三质量调研)目前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下表反眏的是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的部分相关数据。据此完成10~11题。 2002年 2012年 年均增长 城镇化率(%) 30.09 52.57 3.01% 户籍人口比率(%) 27.89 35.29 2.38% 举家迁移比率(%) 22.38 20.66 -0.80% 城市建成区面积km2 25 973 45 565 5.78% 注:(1)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10.据表分析,2002~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的特点是( ) A.2002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较慢 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C.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11.据表分析,2002~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比较突出的现象是( ) A.城市人口增长较快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镇土地扩张较快 D.环境污染逐步加大 (2016·江苏百校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读我国不同年份城乡人口比重图,完成12~13题。 12.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速最快的年份是( ) A.1982~1990 B.1990~2000 C.2009~2010 D.2010~2011 13.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1990年的2倍 B.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过快,要严格控制 C.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进入到逆城市化阶段 D.当前我国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仍是工业化 (2016·安徽师大附中等四校第三次联考)读东南亚十国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回答14~15题。 东南亚十国综合城市化子系统的比较 14.由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 A.东南亚国家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B.新加坡和柬埔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泰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 D.东南亚各国经济、社会城市化基本同步发展 15.印度尼西亚城市化子系统间的差异反映出该国( ) A.城市经济发展快,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B.城市发展机会少,农村经济持续落后 C.城市的推力作用小,农村拉力作用大 D.人口、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016·贵州贵阳上学期期末)2015年,我国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如下图),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据此完成第16题。 16.这项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是( ) A.利于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B.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C.使大城市发展布局更合理 D.可能会产生逆城市化现象 (2016·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第一次联考)广州的城市人口密度在1982~2010年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所示的人口增长状况反映了该城市(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人口密度降低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18.以下哪种或哪几种现象利于图中现象的产生( ) ①城市房价上涨 ②地铁的开通 ③工厂向外围搬迁 ④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形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16·云南第一次统测)下图为我国某城市2003年3月及2010年3月热岛变化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从2000年到2010年,该城市热岛的变化特点是( ) A.城郊之间的温差基本不变 B.市中心温度升高 C.高温区由带状向块状发展 D.高温中心增多 20.导致2000年与2010年热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快速发展 B.工业发展与布局调整 C.建筑物密度增大 D.交通通达度提高 第三部分 人文地理 专题一 人口与城市 考点23 人口增长和人口合理容量 高考真题规范练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中国进入老龄化时间晚,我国1970年后老龄化人口比重增速越来越快;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为13亿多,而美国只有3亿多,尽管我国老龄化比重较低,但老龄人口数量多;2000年后,我国老龄化比重线斜率增大,说明老龄人口比重增速较快。第2题,国际移民的人口主要是青壮人口,故国际移民减速美国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我国出生率很低,加速我国老龄化的进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业越完善,使人们生育观念由多生到少生甚至不生上转变,出生率降低,促使人口老龄化的产生,C、D选项不正确。] 3.B 4.B 5.C [第3题,读图中自然和机械增长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2008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第4题,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0,故上海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第5题,人口新政会增加新生儿数量,缓解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但对男女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影响不大。] 6.D 7.B [第6题,图中显示2015年前后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少儿抚养比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人口抚养比的概念推知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结构的变化。第7题,随着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2025年后人口老龄化严重,会造成劳动力逐渐不足。] 8.B 9.C [第8题,由图示可知,1980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上升到1987年前后开始持续下降,故C项错误。自然增长率一直大于0,所以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故A、D项错误,B项正确。第9题,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在短期内会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是波动下降的。故A项错误。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会降低,但人口总量还是在增加的。故B项错误。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增加,青少年儿童比重增加,可减缓或降低老龄化,故C项正确。放开单独二孩,由图示可知,未来30年人口出生率总体上是下降的,故D项错误。] 10.D 11.C [第10题,根据题干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图中④地熟制最高,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小,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11题,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12.B [本题考查人口结构。表中显示,四国少儿(0-14岁)人口比重均为15%。根据老少比概念,老少比越高,老龄人口比重越高。故B项正确。] 13.B 14.B [第13题,1982~2009年,该地婴幼儿所占比重减少,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以及65岁及其以上人口比重皆增加,所以该地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故A、C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1982年和2009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相当,但我国是总人口持续增长的国情,2009年人口基数大,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1982年多。第14题,由1982年到2009年,我国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因此人口增长速度减慢;由于我国在1982年到2009年65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因此社会养老负担会加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基数和25~59岁人口所占比重都增大,故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 精选模题限时练 1.D 2.A [第1题,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通过读图计算出每年两者之和:2000年为3.75‰,2004年为0.9‰,2008年为6.9‰,2014年为9.4‰,显然2014年人口数量最多。第2题,2008年以后,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略有下降,反映人口迁入速度减慢,其原因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密集工业比重上升,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下降,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而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增强所致。] 3.B 4.B [第3题,据图计算可知,全国老年人口数量未超过2亿,故A项错误;据图可简单读出,沪宁杭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故B项正确;上海市老龄化程度高于山东,但老龄化人口的数量低于山东,故C项错误;青藏高原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故平均年龄最低,D项错误。第4题,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主要是人口迁移造成的;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改善生活的条件,增加收入,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故B项正确,D项错误;重庆、四川人口数量增加快,说明生育意愿较高,故A项错误;人均寿命长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5.C 6.B 7.A [第5题,读图可知2002年外来人员约25万,2012年达125万,10年(2002~2012)平均每年增加约10万。选C。第6题,上海的近郊区工业区广布,环境相对较差,高档住宅多分布在远郊区,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上海人口倒挂区主要为近郊区,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上海的工业区逐步向近郊区迁移,因而这里的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B项正确;高新技术产业园所需的劳动力主要是高素质劳动力,C错;由材料可知,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的地区外来人口较多,这些外来人口为上海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比城区低,故D项错误。第7题,分析材料可知,当地人口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造成了劳动力不足,进而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流入,导致了人口倒挂,故C项错误、A项正确。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不能表明环境承载力逐渐缩小,故B项错误。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并在继续升高,不能说出现人口倒挂是上海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的标志,故D项错误。] 8.D 9.C 10.A [第8题,图中甲国的人口年龄 结构说明该国已进入老年型,出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大,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由于甲国是超过十亿人口的大国,说明甲国是中国。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答案选D。第9题,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出生率不高,老龄人口上升速度快,劳动力成本迅速提升,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进行产业调整,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要实现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答案选C。第10题,乙国为印度,人口数量多,劳动力成本低,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世界大量加工型企业到印度设厂,其突出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低。答案选A。] 11.B 12.D [第11题,读图,五六十年代人口红利下降,说明劳动力人口占的比重小,抚养率高。若出生率下降,抚养率低,A错;70年代后中国人口红利比印度高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B正确。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仍是在增速发展,人口红利最大的时候,不一定是该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候,C错;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D错。第12题,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D对。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是针对性措施,不是根本对策,A错。适当延缓退休年龄、完善社会养老机制是具体措施,不是根本对策,B、C错。故选D。] 13.D 14.B [第13题,从表中数据可知,上海市综合最大人口容量的增长速度大约是每10年增长65万人,从2010年的1 870万人增加到实际的2 301.91万人,大约需要67年。第14题,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开源节流,②对;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容量越大,③对;控制人口增长可以降低环境的压力,但不能提升人口容量,①不对;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虽然能提升人口容量,但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④不可取。] 15.C 16.C [第15题,我国实施“二孩”人口政策只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不是取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二孩”人口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城乡人口数量的增长;伴随城市化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会加速增长,乡村人口数量会继续减少;我国实施“二孩”人口政策主要目的是缓解人口自然增长过慢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实施“二孩”人口政策对房地产和母婴产品消费有拉动作用,但不是实施“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第16题,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青少年比重不会超过50%;我国人口增速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量较大;我国人口大量从农村迁往城市、从内陆迁往沿海,人口流动规模大,对教育、住房、医疗、社会治安等都带来较大的压力,增加社会管理难度;产业结构失衡和人口空间分布不均没有关系,影响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因素有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故C项正确。] 17.D 18.A [第17题,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发达地区因为经济水平高,社会医疗保障水平高,老年人口比重高。图中1990年桂、贵两省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处于发达地区的苏、粤则高于全国水平。而2050年预测数据,桂、贵两省的老年人口比重远远高于同期全国水平,应该是人口迁移使得年轻人到发达地区使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口比重急速增加。故D项正确。第18题,根据图中信息,目前桂、贵两省的老年人口比重远低于同期全国水平,而处于发达地区的苏、粤则远高于全国水平。所以目前,应优先建立、完善养老体系的地区是城镇和发达省份。故A项正确。] 19.B 20.D [第19题,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使得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增高,即为“城市倒置”。第20题,人口增长模式是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故A错;“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是为了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减轻老龄化程度,会加重家庭负担,特别是少儿数量增加,少儿抚养比上升。保姆、幼儿教师等职业人口数上升。] 考点24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高考真题规范练 1.A 2.C 3.D [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需求。第2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故选C项。第3题,“质量型”人才,技术水平高,主要从事知识、技术水平高的产业。故选D项。] 4.D 5.C [第4题,该题需要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乡间人口流动,同时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故D项正确。第5题,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误;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区域协调发展,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其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没有净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D项错误。] 6.C [由题意可知,“城市牵挂”程度越高,人口迁出比例越大。读图可知,甲地受南方牵挂远大于北方,说明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A项错误;北京、上海和深圳附近的广州(省级行政中心)相比,甲地向其迁出的人口比例都较高,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样本城市数量比四川盆地多,且牵挂程度高,故甲地向珠江三角洲人口迁出比例比向四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C项正确;同样,从样本城市数量及分布、牵挂程度分析,甲地向内陆城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向沿海地区人口迁出比例低,D项错误。] 7.D 8.A [第7题,两组图分别展示的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平均人口年变化率,20世纪90年代的总人口增长率小于20世纪80年代,增长速度减缓,A项错误;两个时段总人口增长率均为正值,可见总人口增加,B项错误;对比两组图可知,20世纪90年代自然增长率大于20世纪80年代,C项错误;人口迁移量取决于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20世纪80年代两者之和大于1%,20世纪90年代两者之和约为0,可见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第8题,该城市人口超千万,为超级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说明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国内人口迁移以迁出为主,且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迁出,说明该城市环境恶化,国内产生其他的新兴城市和工业基地,且该城市自然增长率在1%~2%之间。这些符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特征,A项正确。] 9.C 10.B [第9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人口机械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而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C项正确。A、B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第10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由于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1.解析 第(1)题,攀枝花地处四川盆地,结合气温、降水资料知,该地冬季气温较高,晴天多,光照充足。另外,攀枝花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齐备;地处西南,自然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第(2)题,注意题干要求“积极意义”,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2)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12.解析 乙区域之所以成为“秦腔飞地”主要是由于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加之地理环境优越,大量的中原移民在这里定居,并世代生息和传承。 答案 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13.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从“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两方面回答。从“人口数量”角度来说,外来移民为高科技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从“人口素质”角度来说,外来移民为高科技产业提供更高的科技支持。 答案 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14.解析 安徽省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近,且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 答案 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 精选模题限时练 1.C 2.A [第1题,人口的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根据图中数值可以计算出,2008年增长率为正值,2010年仍为正值,人口继续增加,2012年,增长率变为0,人口数达到最大,2014年,为负值,人口减少,故C项正确。第2题,抓住关键词“最可能”,由图可以看到,2010年后,迁入人口减少,最有可能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使得该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地省份,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故 A项正确;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是逐渐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会下降,故B项错误;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变化不大,并且不会成为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房价增长不是迁入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3.A 4.B [第3题,该国2000年到2010年移民主要来自欧盟、拉美和非洲国家,说明该国位于欧洲(日本的移民主要来自亚洲国家,美国移民多来自欧洲和亚洲,且数量更多),选项中位于欧洲的国家为西班牙和德国,其中德国移民主要来自欧盟内部的国家,故该国最可能是西班牙。第4题,经济因素是吸引国际移民进入西班牙的主要因素。西班牙吸引移民数量多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高,提供就业机会多,而2011年后由于欧洲经济危机,西班牙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移民数量不断减少。] 5.C 6.A [第5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2015难民潮的因素属于政治因素(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故选C。第6题,大量中东难民迁入欧洲地区,可以缓解欧洲劳动力不足的矛盾,A对。对于欧洲的环境人口容量没有影响,B错。欧洲各国城市化水平很高,部分国家还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C错。对欧洲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没有影响D错。故选A。] 7.B 8.B 9.A [第7题,根据下图知,人口分布应是南密北疏,A项错误;根据上图,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明显、海拔400米以下人口随高程增加而减少,而海拔5 000米以上人口密度和人口数量最少。故C、D项错误,B项正确。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较低的地区(400米以下)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数量最多,说明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区和河流冲积平原,适合人口居住,主要是因为水田(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多。故B项正确。第9题,分析下图可知,在阳坡乡镇居民点分布比村镇多,A项正确;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应主要表现在光照方面,降水多不利于居民点分布,B项错误;山体走向影响坡向,影响采光,影响人口分布,C项错误;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西北方向,D项错误。故选A项。] 10.D 11.A [第10题,据图可看出,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区,都以人口迁出为主,西部的伏尔加沿岸区和北高加索区也以人口迁出为主,只有中央区、西北区和南方区三个区以人口迁入为主;中央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但人口迁出数量比伏尔加沿岸区少;东部地区的人口除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之外,还有部分迁入南方区;人口迁移数既包括人口迁出量,也包括人口迁入量。选D。第11题,俄罗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但西部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较东部高,而且东部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形崎岖;俄罗斯提出了开发东部地区的资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开发难度较大;俄罗斯人口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俄罗斯鼓励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选A。] 12.D 13.A 14.C [第12题,图中常住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据常住人口曲线图判断,选项中的四个年份中,2012年新增人口数量最少。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可知四个年份中只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正值,所以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最少的是2012年。故D项正确。第13题,该城市人口变动趋势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加之外来青壮年人口的迁入,导致该城市老龄化的进程延缓,A项正确。人口数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平均预期寿命。自然增长率提高,外来人口增加使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加重。外来人口迁入会使文化和价值取向趋向多元。第14题,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以人口迁入为主,说明经济发达,近年来迁入人口减少,应是我国沿海开放早的城市。近年来由于产业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该城市最可能是上海。] 15.B 16.D [第15题,历史上,李姓人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主要是由于历史上河南处于中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甘肃高,从而吸引李姓人口迁移至此。第16题,一个省份人口迁入越多,不同姓氏的人口就越多,选项所列四个省份中,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最高,人口以迁入为主。] 17.B 18.B [第17题,从图中各种数据看,阿里人口最少且面积较大,故人口密度最小;拉萨市面积最小,而人口相对较多,人口密度应该最大。第18题,日喀则、拉萨、山南和林芝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总人口合占全区人口的一半多;西藏属民族自治地区,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加上近年来西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外来人口增多,全区人口增加很快;西藏人口和城镇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西藏东南部水热条件远好于西北部,人口和城镇较多。] 19.B 20.A [第19题,仔细分析图可看出,西藏的人口净迁移率为正值,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但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故A项错误。人口迁移主要是从不发达省份的乡村地区迁往发达省份的城市,使得欠发达省份城市人口不变的情况下总人口减少而提高了城市化率,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净增加而使城市化水平提高,故B项正确;从图中判断北京的净迁移率最高,但不能判断迁入人口最多,故C项错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贵州人口迁出率最高。第2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的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值,即迁入人口小于迁出人口,为净迁出区,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故A项正确,B项错误。结合第19题,黑龙江乡村人口迁出多,导致城市化水平高,故C、D项错误。] 考点25 人口统计图表 高考真题规范练 1.D [根据该省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图可知,该省人口增长由快变慢,故其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应是由高逐渐降低,且1990年至2000年降低较快。] 2.B [从图示中人口密度的图例分析,该市东部人口密度增加较大,人口增加较快;增加数量的多少还取决于面积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各方向人口增加数量的多少;而全市的人口密度都增加。故选B。] 3.D 4.B [第3题,图示表明人口的性别比相差不大,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口比重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少年儿童比重差异最大, a方案比c方案小得多。第4题,a方案少儿比重太小,将来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社会负担过重;而b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都较合适。] 5.A 6.D [第5题,分析图中信息可知,2010年与2000年相比,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会造成劳动力紧张,劳动力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第6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川渝地区经济相对最为落后。] 7.A 8.D [第7题,仔细读图,纵坐标表示常住人口,横坐标表示户籍人口,中间斜线表示移出、移入相等,净迁移为0,斜线右下方,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为净迁出地区,斜线左上方表示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为净迁入地区。①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入,常住人口超1亿,应为广东省,②户籍人口接近1亿,且迁出较多,应为河南省,③为人口净迁出区,结合选项,应为贵州省,④为人口净迁入区,结合选项应为上海市,据此可判断A项正确。第8题,当前人口的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总是从经济落后地区向附近的发达地区流动。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地区,A项错。安徽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B项错。湖南靠近珠江三角洲,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C项错。广西、广东紧相连,广西距珠三角地区较近,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符合实际,D项正确。] 9.A 10.C [第9题,根据题图提供的不同年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分别计算出19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9 300万,193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25亿,195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4亿,197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亿,199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5亿,20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3.08亿。该国人口在持续增加,与图①曲线的特征相吻合,故选A。第10题,结合上题,该国不同阶级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可以分别计算出来。1910~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3 100万;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2 000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6 000万;1970~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4 000万。比较可知,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选C。] 11.D [由表中人口指标可知,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是143人/平方千米,印度人口密度是38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低于印度;中国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男性为72,女性为75,差值为3,而美国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男性为76,女性为81,差值为5,中国与美国不相等;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是19.5%,法国是18.4%,中、法差值为1.1%,而美国是20.1%,中、美差值只有0.6%,因此中国与美国最接近;中国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是表中四国最低的,故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12.D [1950~2010年世界人口死亡率小于出生率,A项错误;在各时间段中,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B项错误;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项错误;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以下上升至以上,D项正确。] 精选模题限时练 1.D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25~29,30~34年龄段生育率呈波状变化趋势,A错。人口自然增长减慢,B错。生育高峰年龄段没有明显变化,C错。2005年生育高峰年龄段在30~34岁的百分比增加,说明有推迟生育的趋势,D对。] 2.B 3.D [第2题,从图中观察,迁入人口多为劳动人口,使当地老龄化和少儿比重降低,人口抚养比下降,B正确;从图中观察,男女比例相等,A错;老龄化比重会变,但人数不变,C错;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受外来人口迁移影响,D错。第3题,现阶段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人们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迁移,与A、B、C三项关系不大,只有D项符合。] 4.C 5.D [第4题,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模式经历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增长减缓阶段(高、低、高)和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符合的是丙→乙→甲→丁。正确答案选C。第5题,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②④正确;国内移民只是改变该国人口机械增长,资源状况影响人口容量,对人口自然增长影响不大,故①③错误。] 6.C 7.A [第6题,人口抚养压力最小说明0~14岁的人口比重小且15~64岁的人口比重大,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2002年0~14岁的人口比重和15~64岁的人口比重分别约为22%和70%,人口抚养压力较小。第7题,图中显示,从1982年到2007年,该省0~14岁年龄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该地计划生育的实施已见成效;15~64岁年龄的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快,说明外来青壮年大量涌入,65岁以上年龄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说明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提高。] 8.A 9.B [第8题,读图,该市人口变化率为正值,说明人口总量逐年增长,A对。90年代前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B错。2005年后人口变化率仍大于0,总人口增加,C错。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属现代型增长模式。第9题,1980年后城市化水平增长加快,没有中心城区空心化,A错。1980年以来,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B对。1990年后城市化速度先增快,后减慢,C错。材料仅表示2005年来迁入人口减少,不能说明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D错。] 10.B 11.C [第10题,城市人口迁移率是指人口迁入率-迁出率。图中除去时间①外,均为正值;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②时最低,为-0.5%,此后逐渐升高,而且②时城市人口迁移率为0.5%,此时二者之和为0,此后该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故选项B正确。第11题,由图可知该城市最近四十年来人口迁移逐渐增加,可见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自然增长低,人口再生产类型应该为现代型;东亚、南美、北非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出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属于传统型,故排除选项A、B、D;西欧工业化较早,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吸引大量外来移民,故选项C正确。] 12.D 13.B [第12题,读图可知,0~14岁人口数量基本不变,但随着总人口的增加人口比重将发生变化,故①错误;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增加,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养老压力渐增,②项正确; 15~64岁人口增加,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③项正确;中国人口总量大,每年新增人口少,结合我国推行的人口政策可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④项正确,因此选D。第13题,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根据2008~2013年每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计算出这个比值;也可根据2008~2013年六年间0~14岁人口数量基本不变、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变化不大,15~64岁数量增长较多,判断出抚养比逐渐下降,B项正确。] 14.D 15.D [第14题,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若a、b、c、d代表该岛国的四类资源在某一时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且a>b>c>d,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量最小的那一个,即d,所以本题D正确。第15题,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适合养活多少人。若2014年该岛国的人口总量用X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Y表示,环境承载力用Z表示,则三者的关系是Z>X>Y,所以本题D正确。] 16.C 17.D 18.D [第16题,读图可知,10年来,该发达国家30~50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下降,而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稳定,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从国外迁入了较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第17题,10年来,该国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由此可推知期间该国人口呈负增长特点。第18题,图示30~50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下降,51~64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上升,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出生率过低,新增人口数量少。] 19.C 20.D [第19题,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①对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较弱,基础知识存在较大漏洞。②不能从“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的横坐标中取值,进行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的综合判读。③考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人口年龄中位数指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变化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第20题,该题失分的原因有:①对新的概念理解不到位,人口年龄中位数误理解为人口平均年龄,导致选择错误的原因。②审图不够仔细,图中显示205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为49岁,而不是2015年。③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能力较弱,题干已经叙述人口年龄中位数,一半人口年龄比该数字大,一半人口年龄比该数字小,却不会分析判断A选项1980年中国22岁以上人口比重的大小。] 考点26 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 高考真题规范练 1.A 2.B 3.D [第1题,根据材料“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而且城市之间相互独立。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四个核心区都有各自的主要服务功能,核心区之间服务的互补性较强,因此,四个核心服务的种类是不同的,但每个核心区的服务范围都覆盖整个城市,等级也相同,人口具有流动性,所以不可能限制服务人口,故选A项。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各核心区分工明确,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因此会导致同类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集聚到一起。故选B项。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2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国际性的城市群,但城镇扩张程度小,结构体系稳点,说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故选D项。] 4.D 5.A [第4题,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该城市临河而建,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同时图中有桥梁经过,说明陆路交通也比较便利,故水陆交通便利,D项正确。第5题,从材料可知该城市为北宋都城,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故以行政职能为主,A项正确。] 6.B [根据城市等级体系原理,可以推导出服务范围和经济发展水平、辐射范围有相关性,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最大,⑤是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有明显的服务边界,所以③是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为周围乡村提供服务应该靠近交通便利的地方,所以为⑥,故B项正确。] 7.C 8.B 9.D [第7题,从材料中信息,“埃及沙漠广布”,可知,大部分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人口稀少,导致人口“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 800万”,据此推测,埃及兴建首都的首要目的是分散开罗人口。第8题,新首都选址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气候干燥,人口少,农业不发达,农业基础落后,交通条件差,但是用地较为充足。第9题,埃及新首都定位埃及政治中心,所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最有可能属于服务业部门。城市是非农业活动集中的地方,制造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均不符合新首都的定位。] 10.D 11.D [第10题,图中显示甲城市建有港口,而该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故甲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港口。第11题,因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城市是该国最主要的港口,甲城市成为该国的经济中心,进而发展成为该国的首都。] 12.C [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表中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降明显的是珠三角城市群,而广州是珠三角城市群最大城市,故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广州。] 13.D [根据图中河流和两个城市的相对位置判断,两个特大城市中甲地为成都,乙地为重庆。重庆为山城,陆路交通不方便,因此A、C两项错误;两者均位于河流沿岸,因此B项错误;重庆地处长江航运的要道,同时也是四川盆地进入贵州、湖南,进而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D项正确。] 14.AB 15.AC [第14题,读图可看出,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带位于天山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丰富;且地势平坦,有铁路、公路经过,交通便利。第15题,读图可判读,等级越高的城市数量越少;等级越低的城市数量越多,密度越大;乌鲁木齐是本区域等级最高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昌吉市与石河子市为同一级城市,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 16.解析 第(1)题,M地位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同时M位于山前的冲积扇上,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注意该题要从有利的自然条件来解答。第(2)题,N城作为边境城市,其经济的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人文景观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还与西部大开发优惠的政策、充足的资金、丰富的能源(石油)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 (1)东西接壤的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 (2)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利于产业发展;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精选模题限时练 1.B 2.C [第1题,古代没有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河流交汇处、河口、水运的起点或终点、陆上过河点是城市形成的良好区位。故B项正确。第2题,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读图可知,南宁是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城市发展迅速,梧州缺少铁路联系,发展动力不足。故C项正确。] 3.D 4.B 5.B [第3题,城市级别越高,数量越少,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读图可知,图示地区d城市数量最少,所以城市等级最高。第4题,建设卫星城主要是为了减轻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分散中心城市的部分职能;并不是为了提高卫星城的城市等级;卫星城本就属于中心城市的服务范围;建设卫星城可以改善中心城市的生态环境。第5题,城市的服务范围与城市等级和距离有关,读图可知,距离甲地居民最近的城市是u城市,它的城市等级较低,主要为甲居民点提供基本服务,所以甲区域居民到达u城市的频率最高;与t城市属于同一级别的还有一个城市,位于甲区域到s城市之间,相比于t城市,它与甲区域的距离更近,由于同一级别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基本相同,所以甲居民到达频率最低的城市是t城市。] 6.C 7.D [第6题,2012年,区域中心城市比区域次中心城市等级高,但数量也多于区域次中心城市;城市等级越高,相互距离越远;郑州市等级高于南阳市,故其服务种类多于南阳市;商丘属于区域次中心城市,洛阳属于核心城市,故商丘市的服务范围小于洛阳市。第7题,对比两图可知,城市等级体系由双核模式变为三核模式,豫东有些城市的等级并没有提升;新乡市等级由区域中心城市提升为核心城市,其服务种类增多,服务范围扩大,从而加快豫北经济发展;不同等级城市数量更加优化,城市等级也变得更加合理。] 8.C 9.C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到连接城市的铁路线和靠近沿海的交通优势,故选C。第9题,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等级高,台州作为地级市等级低,故台州的功能分区少、服务范围小、人口规模小,故选C。] 10.C 11.A [第10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新城区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其产品一般“轻薄短小”、价格贵,所以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靠近航空港便于把产品运往世界各地,故选项C正确。第11题,图中显示新城区与老城区接近,可以分散老城区一部分人口、工业,故排除③;新城区可以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优化空间结构,有利于缓解环境问题,而不是解决环境问题,故选项A正确。] 12.解析 第(1)题,选址于距天津主城区45千米的一片盐碱地上,利用盐碱荒地,节约耕地、土地成本低;临近铁路线,交通比较便利;由材料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第(2)题,生态城的建设目的是控制主城区规模,分散城市职能;能够有效减缓城区交通拥挤;减轻城区环境污染;生态城的建设还能减轻城区就业压力等。第(3)题,湖泊、河道等城市湿地具有调节周边小气候、美化环境、蓄积径流和加快排水速度,减缓城市内涝等作用。第(4)题,要提高入住率,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支撑,提供就业岗位;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 (1)利用盐碱荒地,节约耕地;土地成本低;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2)控制主城区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减缓城区交通拥挤;减轻城区环境压力;减轻城区就业压力。 (3)调节周边小气候;美化环境;蓄积径流和加快排水速度,减缓城市内涝 (4)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生态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支撑;政策支持,吸引人口入住。 13.(1)多沿河分布。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各级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功能越多(或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距离越近,功能越少)。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地处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城市的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 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长江沿岸经济带,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为我国人口稠密区,集聚了较多的城市人口;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长江中游地区联接我国东西南北,有着非常发达内河航运、铁路(高铁)、航空、公路运输以及通讯和网络。 (3)原因:地理位置相邻;自然环境相似,特别是资源禀赋相似。 措施: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间紧密的协作,实现产业合理分工,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一体化水平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积极承接沿海和国际先进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任答四点) (4)劳动力资源丰富;地价相对低廉;有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基础设施好;水陆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等。(任答四点) 考点27 城市空间结构 高考真题规范练 1.B [读图可知,甲区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少,不会是多公共服务设施,A错;乙地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高,不可能位于郊区,B错;丙区出行次数少,能耗低,不可能商业网点等级低,C错;丁地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多,可能是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D对。] 2.C 3.A [第2题,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离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由图可看出该城西北与东北地区地租等值线较稀疏,说明地租梯度变化较小,反映其交通通达度高。故C项正确。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远,而南方最近。故B项错误。第3题,由上题分析知甲地优势主要在交通方面,选项中产业园区最需要现代交通的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4.A 5.C [第4题,住宅区在城市多功能区当中占地面积最大,分析图例可知①应为住宅区,正确答案为A。第5题,分析图例可知①为住宅区、②为工业区、③为商业区、④为仓储区,因此甲—乙方向地租最高的点为③处,根据城市人为热量排放特点,工业区附近及交通流量大的住宅区附近气温较高,对比分析C项符合题意。] 6.C 7.B [第6题,仔细读图可知甲地带0:00时为休息时间人口密集,10:00时为上班时间人口较少,应为住宅区,C项正确;而行政区、商务区、工业区人口集聚状况则与住宅区相反,故A、B、D项错误。第7题,该城市地域结构大致以中心商务区为圆心向四周成同心圆模式,形态为团块状;而山地、丘陵、河谷地区城市往往呈条带式,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8.D [城区面积扩大,使商业区分布更加分散;新工业区分布分散,没有向老工业区集聚;城区没有扩展到滨湖地区周围;而中部、南部道路增多,路网密度增大。故选D。] 9.B 10.A [第9题,读图可知,各城区分散布局,城区和林区相间排列,绿地面积广大,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B项正确。各城区分散布局,扩大了居民出行距离,A项错。各城区分散布局、彼此孤立,不利于各区之间联系,C项错。各城区分散布局,都要有各自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D项错。第10题,物流园区要求交通便利,①处地处高速公路入口,较其他地方交通便利,应安排物流园区。化工园区可造成大气污染,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方向,③④两地符合,②地位于城区不符合。化工园区可造成水污染,应安排在河流的下游地区,②④都位于河流上游,且②位于城区,相比较而言③地最理想。因此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①处和③处,A项符合题意。] 11.D 12.C [第11题,③代表区域地处城市外围,面积较大,地价较低,靠近交通线,故应为工业区;①代表区域地块较小,且不靠近工业区,环境较好,故为别墅区;②代表区域市区内外均有分布,且均位于①③之间,应为绿化区。第12题,从城市功能区分布规律来看,广场周围地租最高,老城区地租低。从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分布来看,中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从整个城市功能区分布可以直接判断得出“功能区主要是沿着主要的交通干线分布和延伸的”。仓储式购物中心位于城市环线道路与放射道路交会处,交通便利,但不是在中心商务区。故选C项。] 13.B [图3是图1和图2的叠加,由此可以判断各数字对应地块的土地利用形态和开发阶段,表格显示了所有类型地块的地价,比照的结果是①②⑤⑦为中等地价,适合建造超市。] 14.解析 第(1)题,合理的工业布局应是在城市盛行风下风向,该城市布局合理,东部的工业区应该在下风地带,因此推断该城市盛行风为偏西风。第(2)题,读图可以看出M地处城市中心,多条公路交汇,通达度高,靠近最大的市场,位于商业活动的集聚区,有利于形成商业中心。第(3)题,甲地与其他三地相比,地势较高,土地闲置较多,可用地面积广而且远离工业区,不易受到污染,因而应优先选择甲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第(4)题,B处修建一座大桥,可以加强河流上游两岸联系,缓解市区原有交通运输压力,加快桥北发展。第(5)题,S地处火车站附近,铁路运输便利,有利于商品运进,但距离工业区远,联系不便。 答案 (1)西风(西南风) (2)通达度高 位于商业活动集聚区 (3)甲 地势较高 可用地面积广 远离工业区(任答2点) (4)加强河流上游两岸联系;缓解市区交通运输压力;促进桥北发展(任答2点) (5)铁路运输便利 距离商业区近 地势较低,受洪水威胁 与工业区联系不便 精选模题限时练 1.C 2.D [第1题,由题干知“TOD模式”的含义,结合图中甲地位置、面积,故应选C。第2题,该种开发模式能更有效利用公共交通,不会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反而会有效提升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及土地利用密度。故选D。] 3.B 4.C [第3题,随着济南城市化的推进,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是增加,且居住用地大于工业用地,故甲代表居住用地,乙代表工业用地,故B正确。第4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和商业规模不断扩大,应逐渐增强,故A错;市区随着建设密度增大,绿地面积减小,环境质量下降,故B错;交通设施用地不断增加,说明城市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故C正确;农业用地下降,工业用地增加,不能说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因反映结构调整还需第三产业如旅游等用地的变化,故D错。] 5.A 6.B [第5题,通过读图分析:该城市各功能区主要沿河流两岸分布,因此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为河流,A正确。第6题,丙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城镇边缘沿公路、河流分布。在城镇边缘布局,是为了降低地价,节约成本,B正确。] 7.C 8.D [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功能区15~44岁青壮年人口迁入最多,说明该功能区对劳动力需求量大,而60岁及以上的老人迁出数量多,是因为该年龄段的人口多为退休人口,故该功能区最可能是工业区。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功能区为工业区。由图可知,5~14岁人口迁入量大,主要是跟随父母迁入该地,为了解决5~14岁人口上学的问题,迫切需要增加中小学数量。] 9.C 10.D [第9题,b1位于市中心的周边,而b2远离市区,且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地租较周边地区高,可判断出两地都为住宅区,b2为高级住宅区,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第10题,飞机场应该布局在距城市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以减少对市区居民的干扰,并且要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便于排水,图中d处最合适。] 11.A [A选项,该选项是对商业中心区典型特点的描述,故该选项正确;B选项,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分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不是混合土地利用带,故该选项错误;C选项,高级、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主要原因并非受行政因素的影响,而是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故该选项错误;D选项,该地会受到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图中的工业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故该选项错误。] 12.解析 第(1)题,重点是描述空间分布特征,应描述新增常住人口在各个不同区的增长状况,既要描述数量,又要描述密度,并注意横向对比描述。第(2)题,出现“人口倒挂”关键是外来人口多,因此先从外来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原因入手,然后再探讨外来人口集中在近郊区的原因,一般和近郊区的地价、产业结构有关。第(3)题,政府控制外来人口主要从政策、宏观角度,针对外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原因和特点,对症下药。 答案 (1)数量:从市中心(或二环内)向外先增后减;5~6环人口总量增长最多。密度:从市中心(或二环内)向外先增后减;3~4环人口密度增加最大。 (2)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位于近郊区生活费用低;交通方便,靠近近郊工业区方便上下班。 (3)加强户籍管理;调整产业结构。 13.解析 考查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城市污染整治、城市道路合理规划,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 (1)① ② ③ (2)搬迁污染企业 进行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 设立绿化(防护)带 (3)东南季风能加快城市大气污染物质的扩散,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考虑城市地理环境因素,合理布局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合理布置各种交通线路和交通设施,交通场、站布局应同时考虑出行便利与城市环境。 考点28 城市化及其影响 高考真题规范练 1.C [从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 2.C 3.A [第2题,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多,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C对。第3题,“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荒芜、浪费,A对。无人耕种,不能带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B错。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错。迁出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留守的是老年人口,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错。] 4.D [由表中关于中国、印度的数据,可看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故D正确;再比较中国、美国数据,可看出C选项表述错误;该表只能体现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不能反映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城市化水平,故A、B选项可排除。] 5.A 6.D [第5题,读图可知,该时段总体来看,郊区进入城区方向的车道拥堵,应该是人口由郊区移向城市中心区的上班时间,即8:00左右,A项正确。第6题,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由题干可知,北京市“钟摆”交通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大量就业岗位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故解决该现象应该从减少城市中心地区就业岗位入手,D项正确。] 7.D 8.B [第7题,珠江三角洲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此务工,城市周边农民自建住房的目的就是为附近务工人员提供相对廉价的居住环境,同时当地居民还可提高经济收入。第8题,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使得城市住房紧张,同时也促使房价过度增长,因此,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租住在城市周边房价相对低廉的地方。] 9.C 10.A [第9题,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说明香港地区高楼比重庆多,洪涝灾害,淡水资源都不是影响楼层高度的因素,A、B项错误。香港经济发达,地价昂贵,因此楼层较高,C项正确。香港土地成本比重庆高,D项错误。第10题,城市楼层不断增高,单位土地上所建建筑面积增多因而可以节约建筑用地,A项正确。楼层不断增高,人口相对密集,不会缓解交通压力,B项错误。楼层不断增高,增加施工难度,从而提高建筑能耗,C项错误。城市楼层不断增高,相对而言节省建筑用地,减小用地规模,D项错误。] 11.B 12.D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再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第12题,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13.A 14.B [第13题,据图可知,阶段Ⅰ显示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中心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中心人口为负增长,人口应减少;Ⅳ阶段后,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城市中心区人口仍为负增长;Ⅳ~Ⅴ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区人口为负增长。第14题,Ⅳ阶段后,波士华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面对城市人口减少,大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15.解析 第(1)题,仔细对比表和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人口迁入较多,主要是该地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仔细分析图和图例即可得出答案。第(4)题,江苏省地价整体上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且大城市地价高,说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规模影 响;低地价区生产成本低,利于承接产业转移;高地价区应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效益。 答案 (1)2 3 2 (2)经济发达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 外来务工人员多(任答2点) (3)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京沪线 沪宁线 宁启线(任答1点) 长江 上海 (4)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规模 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16.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柱状图的读法、理解城市化的表现与发展条件。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所以两省城市化的特点也主要是这两方面。第(2)题,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要从城市化的形成因素上分析,即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的差异。 答案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精选模题限时练 1.C 2.A 3.B [第1题,仔细读图,注意对比2000年与2012年城西、东、南、北不同方位的城市轮廓差异;由图可知2012年在城西与城南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加,说明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西南,故选项C正确。第2题,旧城改造位于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图示扩张区域方向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故排除选项B;图示新发展建筑物高大稠密,不可能是工业区迁移,故排除选项C;南京市是六朝古都,文化古迹周围不可能有高大建筑物,故排除选项D;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通过新区开发,可以缓解城市化与城市保护的矛盾,故选项A正确。第3题,逆城市化现象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者小城镇转移,南京市仅仅是城市周边范围的扩大,故排除选项A;如果新区与市中心之间是住宅、学校与工作场所等之间关系,那么会增加市区通勤压力,故排除选项C;建设新区,部分人口、工业等外迁,会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故选项B正确。] 4.B 5.A [第4题,图中显示:城市类型及人口规模,人口统计标准。并未对小城市与大城市进行再划分。第5题,资源枯竭城市,下岗人数增多,人口迁出。] 6.C 7.D [第6题,从图1可以分析,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还是人均GDP标准值都为负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应属于图2中的Ⅲ型。第7题,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都在变化,但并非完全同步;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要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5~1995年间和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是否快于经济发展要看图中线的倾斜程度。] 8.B 9.D [第8题,绿化带的分隔交通,具有安全功能。绿化带具有美化城市的作用,消除司机视觉上的疲劳,种植乔木绿化带还可以改变道路的空间尺度,使道路空间具有良好的宽高比。此外,还有净化环境作用,能滞尘,减弱噪声,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选B。第9题,即分成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一条分车绿带分隔,构成二板三带式绿带。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由于各种不同车辆,同向混合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但隔离行人和车辆,安全性好,选D。] 10.B 11.C [第10题,据表分析,该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但城市化水平并不高,处于中期阶段;“户籍人口比率大于举家迁移比率”,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故B项正确。第11题,据表内容分析,该期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迅速,说明城镇土地扩张较快。其它内容表格内容不能反映。] 12.C 13.D [第12题,读图示可以看出,1982~1990年和1990~2000年城市人口比重增加较多,但由于时间跨度长,平均每年增速较慢。2009~2010与2010~2011相比,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更多,故C项正确。第13题,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增加约为1990年城镇人口比重增加的2倍,而不是人口数为2倍,A项错误。城市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需要合理的疏导和管理而不是严格的控制发展,B项错误。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C项错误。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故D项正确。] 14.D 15.A [第14题,由图可知,柬埔寨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不会出现逆城市化,A、B错;泰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社会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城市化水平,说明泰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C错;图中多数国家经济城市化水平与社会城市化水平保持一致,说明二者基本同步发展。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印度尼西亚人口城市化水平高,说明该国向城市转移的人口多,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对人口拉力较大,而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少,对人口推力较大;印度尼西亚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和社会城市化水平,说明该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16.A [取消暂住证制度有利于流动人口落户城市,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17.A 18.C [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10年广州市中心人口密度高峰区峰值下降,且在城市周边形成多个人口密度次高峰区,说明该城市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第18题,图中反映了城市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的现象,城市房价上涨、地铁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工厂向外围搬迁等,吸引人口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商业区建成会吸引人口向市中心迁移。] 19.D 20.B [第19题,该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①读图能力有待提高,图中显示城郊之间温差变大,市中心温度降低。②特征描述概念混淆,不能正确理解“带状、块状”特征区别,导致失分。第20题,该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①地理思维能力欠缺,不能理解城市化发展、工业发展与布局调整、建筑物密度、交通通达度与城市热岛变化的联系。②对阶段变化图的判读能力较弱,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热岛呈正相关,忽略了图幅信息的变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