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考山东卷文综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普通高考山东卷文综

山东省2011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4小题,共0分)‎ ‎1.(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0题)亚里士多德说:“谁说应该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下列不能体现其思想的是( )‎ A.雅典公民大会 B.明朝内阁 C.英国议会 D.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2011年5月烟台市三模9题)“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材料讲的是 ‎ A.世卿世禄制的特点 B.察举制的特点 ‎ C.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D.科举制的特点 ‎3.(2011年4月济南二模9题)《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 ‎4.(2010年11月山东聊城高三期中3题)与下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 ‎ ‎ A.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郡县制、行省制 ‎5.(2010年11月济南市高三调研4题)“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6.(2010年11月淄博一中高三期中3题)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虽恰当的评价是( )‎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7.(2010年11月济南市高三调研5题)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8.(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题)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 A.原所在诸侯国的国名 B.因功得到的封地 ‎ C.商朝的王室 D.国王的赐姓 ‎9.(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9题)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之、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预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 ‎ 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权 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 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 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10.(2010年12月山东菏泽高三联考1题)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土地 ‎1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①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 ‎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 ‎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2.(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13.(2010年11月山东济南高三质检5题)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14.(2010年11月山东济南高三质检6题)为了监察地方官吏,北宋政府设置了 A.刺史 B.通判 C.知州 D.三司使 ‎15.(2010年11月山东聊城高三期中4题)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6.(2011年3月潍坊市一模9题)“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17.(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18.(2010年11月济宁一中高三质检2题)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9.(2010年11月济南市高三调研3题)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时说:“他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A.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20.(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1题)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 B.秦王朝统治下的人民负担沉重 C.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 D.秦代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21.(2011年5月威海市二模9题)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 B. 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 ‎22.(2010年11月山东聊城高三期中2题)“六合之内,皇帝之士;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块纪功石刻说的是 ‎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23.(2010年11月济宁一中高三质检1题)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觐见周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 ‎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24.(2010年11月济南市高三调研6题)《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25.(2011年山东实验中一模10题)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6.(2011年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1题)“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7.(2010年11月山东聊城高三期中8题)观察下面反映中两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 A.相同的是都属于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28.(2010年11月淄博一中高三期中27题)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 )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29.(2010年9月山东省兖州市高三模拟2题)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30.(2010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4题)“(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一同学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最恰当的理由是 A.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 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 C.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D.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31.(2010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1题)观察右图,对其体现的政治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 C.以血缘关系来维系 D.确立封建等级秩序 ‎32.(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1题)考古学家认为,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3万余枚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是业已发现的我国第一批官方文书,约有20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多为地方政府官署档案。通过这些秦简,我们可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各个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性 B.秦朝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D.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 ‎33.(2011年3月菏泽市一模9题)“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34.(2010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2题)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①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 ③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5.(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11题)“每岁得第之人……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材料中的“是”指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6.(2010年11月山东济南高三质检2题)“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扩大疆域 C.巩固周王室统治 D.团结功臣贵族 ‎37.(2010年12月山东菏泽高三联考2题)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38.(2010年12月山东菏泽高三联考3题)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39.(2010年11月济南市高三调研1题)《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40.(2010年11月济宁一中高三质检4题)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 ‎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 ‎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41.(2011年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1题)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 )‎ 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 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42.(2010年11月山东济南高三质检4题)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是 A.汉武帝设立中朝 B.唐朝实行三省制 ‎ C.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 D.秦朝三公九卿制 ‎43.(2010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3题)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②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 ‎ ‎ 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 ‎44.(2011年3月聊城市一模9题)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45.(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46.(2010年11月山东济南高三质检1题)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制 ‎47.(2011年3月德州市一模9题)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 )‎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8.(2011年1月烟台市高三期末调研1题)“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 A.推恩令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49.(2010年11月济南市高三调研2题)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50.(2010年11月淄博一中高三期中1题)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51.(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3题)《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52.(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题)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 A.原所在诸侯国的国名 B.因功得到的封地 ‎ C.商朝的王室 D.国王的赐姓 ‎53.(2010年11月山东济南高三质检3题)《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D.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 ‎54.(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8题)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0小题,共0分)‎ 山东省2011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亚里斯多德具有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独裁。题目要求选出不符合其思想的选项,应该判断为B明朝的内阁。因为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而雅典公民大会、英国议会、中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有民主性,体现了其主张,排除ACD。 ‎ ‎2.A      ‎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公、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有了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一般的赏罚对当时的公、卿利益触动不大。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特点,所以选A项。 ‎ ‎3.A      ‎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故选A。 ‎ ‎4.C      ‎ 解析:从材料第一幅图表明的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第二幅图表明的是行省制。 ‎ ‎5.B      ‎ 解析:从材料中“常与知州争权”‎ ‎、负有监察职责等信息可以分析,所指的是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设立的通判,本题选B项。A项西流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明朝的锦衣卫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D项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 ‎6.C      ‎ 解析:根据所学,本则评价对于科举制的史实说法有误,科举制在隋代初步建立起来,而不是秦代,“八股取士”始于明代;对于科举制单方面评价也存在问题,科举制也有积极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所以本题选C项。 ‎ ‎7.A      ‎ 解析:从材料了解到明太祖朱元璋极力防范大臣专权、朋党勾结左右朝政、大臣结交宦官影响朝政,这些规定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CD三项说法与材料的反映不符。 ‎ ‎8.B      ‎ 解析:根据问题,抓住关键句“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因而商姓是源于因功得的封地。 ‎ ‎9.D      ‎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北门学士并非常设的官职,只负责临时性的草拟诏书、决策、参与机要等。结合各选项说法,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合作,职责明确,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而北门学士负责的权力较广,分割了三省的权力,本题选D项。 ‎ ‎10.B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理解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适用于宗法制故应该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 ‎11.C      ‎ 解析:此题考查提炼单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 “外人“、“自己人”可见贾母强调的是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 ‎12.C      ‎ 解析: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 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 ‎ ‎13.A      ‎ 解析:根据所学,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材料“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可以判断出他供职的部门应该是尚书省,中书、门下省主要负责决策、审议。 ‎ ‎14.B      ‎ 解析:根据所学,刺史中西汉武帝时的监察官员;通判是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监督设立的官吏,本题选B项;知州是北宋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三司使是在中央设立的掌管财政权力的官员,以分割相权。 ‎ ‎15.C      ‎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故为明朝。 ‎ ‎16.B      ‎ 解析:“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说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气; 如果你说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选B项。 ‎ ‎17.C      ‎ 解析:从名称“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中即可得出结论。 ‎ ‎18.A      ‎ 解析:西周的分封制在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之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故“周之失,在于制”。 秦朝实行暴政,导致秦的迅速灭亡。但秦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 ‎ ‎19.C      ‎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学者评论的是西周分封制和秦郡县制的区别。秦统一六国后,地域空前辽阔,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据此本题选C项。 ‎ ‎20.D      ‎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中国古代工程的修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仰赖于中央集权政治,所以A正确。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从人民中取得,也就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B正确。工程的修筑也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所以C正确。D项经济的全面繁荣从图片中难以看出,所以不正确的为D。 ‎ ‎21.B      ‎ 解析:明朝实行内阁制。阁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有“票拟”之权。 ‎ ‎22.B      ‎ 解析:从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 ‎23.B      ‎ 解析:从材料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觐见周王”说明诸侯履行周王的义务,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 ‎24.B      ‎ 解析:“(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大意是:内阁处所位置离皇帝较近,也较隐秘,内阁大臣通过票拟的方式为皇帝批复奏章,裁决机要事宜,权力完全和汉、唐的宰相一样,只是没有使用丞相的名称而已。据此,本题选B项说明当时的内阁大臣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 ‎ ‎25.D      ‎ 解析:此题可采取排除法,因为从整个社会来讲,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建立后,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 ‎26.D      ‎ 解析: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且官位世袭。而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也就终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 ‎ ‎27.B      ‎ 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确实都有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不过是专制皇权的一个工具,而美国三权分立主权在民。 ‎ ‎28.A      ‎ 解析:本题选自2003年高考上海卷,此题必须注意在各个选项的特殊词语上下功夫。“振兴”、“荣耀”等都是一些历史现象;“曙光”并非出现东方;“彷徨”一说,含有“振兴”、“荣耀”等现象,也反映出落后世界潮流的趋势。 ‎ ‎29.C      ‎ 解析:科举制自隋朝开始、明代开始“八股取士”,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有其积极的意义。故材料对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 ‎30.C      ‎ 解析: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军机处的大臣没有决策权,只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决策。 ‎ ‎31.D      ‎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西周时实施的宗法制,但是是奴隶社会,因此其目的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巩固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 ‎32.B      ‎ 解析:从材料“秦简”、“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官方文书”、“内容多为地方政府官署档案”可判断出,可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B项,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各个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性说法是错误的;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错误。 ‎ ‎33.B      ‎ 解析:从“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可以看出这句话强调由天而定,从古人信天命来看,“天”指的是天道,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中错误在限制的范围太窄,材料并非仅仅指决定嫡庶身份,排除D。所以选B. ‎ ‎34.A      ‎ 解析:从材料信息不难看出分封制不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而郡县制虽然能够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但不能消除内乱。故③④均不符合题意。 ‎ ‎35.D      ‎ 解析:材料出自唐人沈既济对科举制的评论。从“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可以看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被录用,可以推断出是科举制。科举制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得第”一词也可以判断是科举制度。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材料信息看出每年得第的是那些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即有实际能力的人。根据古代选官的标准只有科举制的选官标准符合这一要求。而A是官职世袭,B主要看孝廉,C主要是门第。 ‎ ‎36.C      ‎ 解析:“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大意是:从前周武王战胜商朝,周成王平定天下,选择有明德的人分封,把他们作为周朝的藩篱屏障。据此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统治。 ‎ ‎37.C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分权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开始出现的集权趋势而清朝的军机处更是把集权发展到顶峰故应排除A和D;而西周宗法制是在家族内部依据血缘关系区别亲疏故也应该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分权制衡政体有相似之处。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 ‎38.D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大臣成为君主专制之下的奴仆的是清朝的军机处。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 ‎39.B      ‎ 解析:“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大意是:“微子启虽然年长,但他是庶出,没能继承王位;纣王当时虽然年幼,但因为是嫡长子,所以继承了王位”,反映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 ‎40.B      ‎ 解析:“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说明利玛窦认为皇帝必须尊重大臣的意见,故B项正确。“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说明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故C项正确。“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 说明大臣们主要是咨询、辅助作用,故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的说法错误。 ‎ ‎41.D      ‎ 解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意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嫡长子,而不管他是否贤能。本题考查了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本题选D项。 ‎ ‎42.A      ‎ 解析:根据所学,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这些人组成“内朝”(中朝)。本题选A项。清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是类似的做法。 ‎ ‎43.C      ‎ 解析: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 反对封建的君主专制,因此他对中国科举制的推崇主要在从科举制的人才选拔机制上来评价的。故③④与题干要求不符。 ‎ ‎44.B      ‎ 解析:考查秦汉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秦的统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大一统又得到巩固;秦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汉代中国确立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直至清朝。 ‎ ‎45.C      ‎ 解析: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 ‎46.C      ‎ 解析: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正反映了他破坏宗法制度。 ‎ ‎47.D      ‎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材料综合了秦、汉、唐三朝的不同状况,而ABC三项均只涉及一个朝代,且题干涉及到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选择D项。 ‎ ‎48.D      49.A      ‎ 解析:根据所学结合题意,吕思勉先生所说“封建时代”“封建”即封邦建国,指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本题选A项。“部落时代”即西周以前的历史时期;“封建时代”指西周至战国;“郡县时代”指秦代以后的历史时期。 ‎ ‎50.B      ‎ 解析:西汉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巩固,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汉景帝时分封诸侯势力逐渐壮大,威胁中央,并导致了七国之乱,目的和结果适得其反。直到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措施才解决诸侯国问题。本题选B项。其他三项都达到了加强了专制主义或中央集权的目的。 ‎ ‎51.C      ‎ 解析:刺史制度于西汉设置,A项与题意不符;B项是宋代;“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反映的是唐的三省六部制,与题意不符; 行省制是元代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 ‎52.B      ‎ 解析:根据问题,抓住关键句“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因而商姓是源于因功得的封地。 ‎ ‎53.D      ‎ 解析:本题考查了在唐朝完善起来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进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的决策,门下省认为有不当可以回驳要求重新修改。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牵制了丞相的权利,巩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A项说法错误;B项指的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军机处;C项说法错误,作用正相反。 ‎ ‎54.B      ‎ 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寻找历史政治制度的可借鉴之处。赋予历史以现实意义。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