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全国各地高考真题目及高考模拟题目分专题目整理汇编必修三专题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全国各地高考真题目及高考模拟题目分专题目整理汇编必修三专题目4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三专题4‎ 点击下载更多高中历史免费试卷(请按Crtl键+左键点击)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共0分)‎ ‎1.(2010年5月厦门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17题)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当时孙中山所提的“办法”主要是指 A.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B.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2010年3月福州市高三质检17题)关于右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红色政权主要分布在省际边界地区 B.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 D.土地革命是这时期革命的主要内容 ‎3.(2010年3月宁德市高三质检21题)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新三民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是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B.是否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C.是否坚持武装斗争的革命形式 D.是否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4.(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三模)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思想,不能体现在下列哪篇文章中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联合政府》‎ ‎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8题)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6.(2010年2月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2010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依然是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特别强调的是( )‎ 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D.建立福利社会 ‎8.(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0题)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 ‎9.(2010年1月广东省茂名市高考模拟)三民主义的各项主张中,含有较充分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10.(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6题)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11.(2010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二模)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念的大杂烩。此言反映了 ‎ A.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 B.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 ‎ ‎ C.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 ‎ D.早期毛泽东的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12.(2010年5月福州三中高考模拟16题)20世纪20年代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民主革命纲领 B.三大政策 C.新三民主义 D.《国共两党合作宣言》‎ ‎13.(2010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34题)‎2010年4月6日上午,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主会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运用到经常性工作中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下列理论,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影响最大的是( )‎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4.(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 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 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10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一模17题)图5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邮票,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肖像的左侧,辅以孙中山亲笔题词墨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领导、发动武昌起义 ‎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了北伐战争 ‎16.(2010年5月三明市高三质检19题)“福”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原意为:“人人有田做,人人有衣穿。”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下列政策或措施中,充分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的是 A.井田制度 B.《天朝田亩制度》‎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中共井冈山时期的土地政策 ‎17.(2010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一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20世纪,下列哪些思想文化成果引进和吸收了“外国的进步文化”‎ ‎①维新思想②三民主义思想③民主和科学思想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2010年5月梅州市高三二模15题)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的指引下,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上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时树立的指导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旗帜是 A.变法救亡 B.三民主义 C.民主和科学 D.马克思主义 ‎19.(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9题)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这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提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号召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20.(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3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21.(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15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 )‎ A.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B.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D.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 ‎22.(2010年3月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一次质检10题)“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23.(2010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6题)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24.(2010年5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14题)《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25.(2010年4月安徽省宣城市二调15题)毛泽东在1943年4月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做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此时毛泽东的思想著作不包括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论》‎ ‎26.(2010年浙江省绍兴市一模15题)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27.(2010年4月安徽省巢湖市二模14题)“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智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0分)‎ ‎28.(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22题)(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戳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5分)‎ ‎(3)材料三中的“中国”与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4分)‎ ‎29.(2010年5月浙江省温州市三模38题)(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只有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这样,对西方的研究可说是踏出了一小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 ‎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定规条,胪列如左:‎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 ‎(1)举例说明“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的表现。(8分)‎ ‎(2)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如何“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6分)‎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该观点的原因。(12分)‎ ‎30.(2010年5月天津市河西区高三第二次质检)(40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共生共融的演进史,是不同文明冲突碰撞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材料一 ‎ 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支持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在明末清初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文明是怎样进行交流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6世纪中叶以后中西文明“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12分)‎ 材料二 ‎(2)康有为认为,欧洲的成功在于“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依据材料二的三幅图片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在“新政”、“新学”和“新器”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表明了近代西欧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10分)‎ 材料三 ‎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3)对于材料二中李鸿章与森有礼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3分)‎ 材料四 ‎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 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侯官严氏丛刊》‎ ‎(4)材料四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7分)‎ 材料五 ‎ ‎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5)20世纪初,我国在引进和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思想文化成果有哪些?(4分)‎ 材料六 ‎ “近年来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文明冲突”,瑞典汉学家、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多弼说,“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是人类基本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并非本质的不同,我们不要骂或贬低一个文明,这样子会很可惜”。‎ ‎(6)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31.(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一模39题)(2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1924年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栾锦红《孙中山研究的新台阶——“中山学”》‎ 材料三:在巴尔干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孙中山指出:“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我中华为世界独存之古国,开化最早,蛮风久泯,人好和平,不尚争斗。乃忽逢此白祸滔天之会,有亡国灭种之虞,此志士仁人欲为人道作干城,为进化除障碍,有不得不以战止战者也。”……巴黎和会后孙中山更清楚地认识到“国际战争者,无他,纯然一简直有组织之大张盗行为耳”。‎ ‎——段云章《孙中山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发展变化。并分析这些思想对其领导的中国革命有何影响?(1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观点。(6分)(不得摘抄原文)‎ ‎32.(2010年4月浙江省衢州市二模38题)(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突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材料二 兄弟现在想到一处调和的方法,即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为其他民族加入我们组织建国的机会。仿美利坚民族的规模,将汉族尽管扩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单一民族国家……故将来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使尽化于我汉族。本党所持的民族主义,乃积极的民族主义。诸君不要忘记。‎ ‎——‎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 ‎ 材料三 有必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少数民族。世界上有很多和中国一样的多民族国家,但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处理好多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民族政策为世界在处理多民族关系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教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方式。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10分)‎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言论反映了一种“大汉族主义”思想,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的民族政策”指的是我国哪一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33.(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一模40题)(37分)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孔子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饿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规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手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到:“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材料四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材料一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8分) ‎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由此发生了怎样变化?(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大同思想有何新发展?为此李大钊所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10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11分)‎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三专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 解析:毛泽东思想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 ‎3.D      4.D      ‎ 解析:本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历史发展脉络,采用排除法。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发表的,与题意不符;《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建设问题,以及《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重要文献。 ‎ ‎5.B      ‎ 解析:此题考察第6分册第2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产生巨大影响。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考试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伟大的历史转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了“讨论”的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要对“十年文革”的全面的拨乱反正。故排除三个失之片面的ACD三项。 ‎ ‎6.B      ‎ 解析:毛泽东思想主要是中国革命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经验总结。 ‎ ‎7.C      ‎ 解析: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简言之就是平均地权,其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所以答案为C项。一定要注意,平均地权不是像后来共产党那样的做法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 ‎8.B      ‎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毛泽东的探索文章)。 ‎ ‎9.D      ‎ 解析:本题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考查:民族主义是指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是指节制资本,平均地权,重新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 ‎10.A      ‎ 解析:此知识点“中共七大”确立毛择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在第6分册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文中有,在第7分册第12课毛泽东思想一课中第二次出现。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毛泽东思想。 ‎ ‎11.D      ‎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的,毛泽东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收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逐渐转变成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 ‎ ‎12.C      13.C      ‎ 解析: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指导辛亥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着重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14.B      ‎ 解析: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③选项与当时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因为就是共产国际的指导让中国革命遭受了许多的挫折与困难。只有①②④三项才是“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结合”,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15.C      ‎ 解析: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B项错误;孙中山没有直接发动武昌起义。北伐战争是1926年7月,孙中山已经逝世,故A、D说法错误。 ‎ ‎16.D      17.C      ‎ 解析:注意题目的时间要求和引进外国文化。维新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与题目要求不符。 ‎ ‎18.B      ‎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把握时间概念,从阶段发展特征入手。“上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从1900年至1910年,此时孙中山举起革命旗帜,三民主义是其指导思想。 ‎ ‎19.D      ‎ 解析: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点。A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新三民主义新在:提出了反帝要求、民权是普遍平等的及“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新三民主义实质是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家,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故选D。 ‎ ‎20.B      ‎ 解析:A项是胡适的观点,提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的观点,不可能是毛的观点;C项所理解的“具体”是不对的,这地方毛指的“具体”应指中国具体的国情。也就是他认为不能机械的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与中国实践相结合。D项没有提到。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意思是说,学习马克思主义, 不能照搬照套,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发展成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只有B项符合题意。 ‎ ‎21.B      ‎ 解析: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不适合“三个代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不适合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从1949年直至今日,三大理论成果都涉及到这一内容。 ‎ ‎22.B      ‎ 解析:邓小平的最大功绩就是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ACD三项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 ‎23.C      ‎ 解析:本题可通过排除法来完成。结合所学可知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目标不同,农民阶级的斗争不是以民主自由为指导,农民阶级的斗争也未经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答案为C。 ‎ ‎24.D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最根本的是反对帝国主义,A、B是国内的民族关系政策,C项是中国革命的力量是工农,故排除A、B、C三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 ‎25.C      ‎ 解析:《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 ‎26.D      ‎ 解析:材料信息:“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故选D。 ‎ ‎27.D      ‎ 解析:题中所指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相比,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同时革命所依赖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全体民众。故D项为正确答案。 ‎ 二、非选择题 ‎28.(1)满清对汉人实行民族压迫。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如答排满复仇情绪的大汉族主义倾向,亦可得分)。(2分) (2)进步之处:把反清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结合起来。(2分)(如答提出明确反帝要求给1分) 社会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3分) (3)材料一、二中的“中国”主要是指汉族政权,材料三中的“中国”指中华民族。(2分)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为奋斗目标。(2分)‎ ‎29.(1)林则徐派人打探西方情报,主持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魏源编成《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风俗等情况。(任答两点得8分) (2)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掀起洋务运动;(2分)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 (3)观点:统治者守旧和下层蒙昧导致中国积弱;(2分)满清政府贻误国家,荼毒百姓,一蹶不振到极点;(2分)为了振兴中华、维持同体设立兴中会。(2分) 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任答三点得6分)‎ ‎30.(1)一方面通过中国士大夫开始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欧洲天主教内部的一些接受中国文化的人进行交流。根本原因:欧洲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积极对外扩张;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者实行闭天锁国政策。直接原因:西学东渐,中两文明的差异。 (2)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取代封建专制;法治取代人治;以启蒙思想(理性)批判专制主义;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进入近代工业文明。 (3)反映了李鸿章的观念较为保守。而森有礼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反映了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3分) (4)中学重等级和封建道德;西学重平等和近代法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民主思想传播。(7分) (5)思想文化成果:①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②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宣传民主和科学,促成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1.(1)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旧的民族观念被打破,新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救亡图存,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成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4分) (2)转变:由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再到对外反帝。(3分) 影响:辛亥革命中,“反满兴汉”思想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对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没有正确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1924年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9分)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瓜分世界的战争,是人类“恶性”的体现;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革命志士应加强战备,准备进行反侵略战争。(6分)‎ ‎32.(1) 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安抚(任命为官、定居长安);册封;和亲(答对其中任意四点即可,4分)。 积极作用: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6分) (2) 第一种答案:赞同。 理由:孙中山在这里将汉族作为各族的中心,而且让其他民族同化于汉族,(2分)没有尊重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2分)使少数民族在汉族面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2分) 第二种答案:不赞同。 理由:孙中山的这一观点是在国内军阀混战和西方压迫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提出的,(2分)目的是为了团结各少数民族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分),并不存在歧视其他少数民族的思想。(2分)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实施影响:对中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分) 对世界: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种范例。(2分)‎ ‎33.(1)特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生产资料全民公有制;实现公平、公正。(3分) 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民主政治发展;工人运动高涨;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5分) (2)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平均思想。(2分)       孙中山新思考:认为中国传统的大同世界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基本一致。(2分);        变化: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4分) (3)发展:着眼于全世界(1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融入了社会主义的成分(2分);提倡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1分);主张既改造人类的经济组织又改造人类的精神(2分)。(共6分)     ‎ ‎ 实践: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4分) (4)第二次结合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成果:形成毛泽东思想。(4分)      成果: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形成邓小平理论(2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分)和科学发展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