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高考化学试卷命题评价与修改建议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化学卷 命题评价与修改建议 一、试题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既结合教材,又涉及原理、实质的理解。 高考命题应该紧扣学科标准、教材与考试手册,这份试卷的许多考点十分基础,源于教材。例如选择题第11题: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错误的是 A.溶解度:小苏打<苏打 B.密度:溴乙烷>水 C.硬度:晶体硅<金刚石 D.碳碳键键长:乙烯>苯 四个选项考查了物质的四种理化性质的比较,简简单单,考生既可以通过课本知识得出答案,又可以通过原理分析求解。例如A选项出自高三拓展型教材第102页“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氢钠能溶于水,在相同条件下碳酸钠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大。”又如D选项改编自高三拓展型教材第150页的课堂练习第4题。这类试题的命制指导了一线教师认真对待教材的基础知识,扎实学生的基础。 这份试卷中还有一些试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实质性理解,这是化学学习的关键,例如选择题第14题: 研究电化学腐蚀及防护的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电极d 铁片 海水 G A.d为石墨,铁片腐蚀加快 B.d为石墨,石墨上电极反应为:O2 + 2H2O + 4e → 4OH– C.d为锌块,铁片不易被腐蚀 D.d为锌块,铁片上电极反应为:2H+ + 2e → H2↑ 纵观四个选项,部分考生认为四个选项均正确,他们从电极的正、负及各电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来考虑问题,然而他们忽略了本题所给装置中的电解质溶液是海水,发生的腐蚀类型只可能是吸氧腐蚀,溶液中无法提供大量氢离子发生析氢腐蚀。发现了这一点后,此题答案D选项就十分明显了。由此可见,对于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十分关键。 二、试题出题背景结合生产、生活和社会,美中不足是略微缺乏最新的时代元素。 化学是一门可以用以造福人类的自然科学,在当今仍然存在部分民众对这门科学存在偏见的社会背景下,高考试卷也可以作为一个载体来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今年试卷选材注重正面宣传化学,例如选择的素材有白云石生产钙镁系列产品、用于果蔬保鲜等的过氧化钙和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等等。依据这些素材设计的试题,还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了考试选拔人才的作用。 今后在试题素材的选择上可以结合最新时事热点,在最近1年中搜索国际前沿的素材,这样可以让试题显得更为新颖而不单调乏味。本卷中最新的素材是“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鉝。”,这已经属于2013年的“旧闻”了。 三、今年的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设计与推断能力,考生的答案可以展现考生所拥有的思维能力,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 高中的知识渗透了专业化与理论化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试题考查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目标。分析能力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某种素质,在日常生活和考生的未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试卷在这方面有所考查,例如,第24题要求学生分析碳化温度偏高、偏低对碳化反应的影响。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要求考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得出答案:温度偏高不利于碳化反应,原因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偏高使CO2的溶解度减小。温度偏低也不利于碳化反应,原因是温度偏低会降低反应速率。 又如选择题第17题: 某无色溶液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H+、NH4+、Fe3+、Ba2+、Al3+、CO32–、Cl–、OH–、NO3–。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粉,只放出H2,则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最多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在审题过程中可以确定Fe3+肯定不存在,因为该离子有颜色而溶液无色。根据题干表述的现象“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粉放出H2”,应该分类讨论溶液中大量存在H+或OH–。再考虑溶液中离子的共存,H+与CO32–、OH–因反应而不共存;OH–与NH4+、Al3+因反应而不共存;Ba2+、Al3+、CO32–因反应而不共存。特别注意的是,当溶液呈酸性,NO3–不能大量存在,因为如果大量存在NO3–,产生的气体将有NO,不只有H2。最后得出分类讨论的结论:①若溶液中大量存在H+,还可以共存的离子有NH4+、Ba2+、Al3+、Cl–,最多5种;②若溶液中大量存在OH–,还可以共存的离子有Ba2+/CO32–、Cl–、NO3–,最多4种。审题、分类讨论、细致考虑问题等在这一题中都有所考查。 设计能力体现学生创新的能力与精神,例如,第40题要求根据所给定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若向足量新制氢氧化铜中加入少量甲醛,充分反应,甲醛的氧化产物不是甲酸或甲酸盐”,此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考生的思维从抓住甲酸和甲酸盐中也存在醛基入手,加之以规范的语言表达,得出答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震荡,然后加入甲酸,加热至沸。如果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甲酸或甲酸盐会继续与氢氧化铜反应,甲醛的氧化产物不是甲酸或甲盐。(合理即给分) 另外,推断能力是化学这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试卷在这方面有所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下有所展现。例如选择题第16题元素的推断,第九大题有机流程结构简式的推断等等。 四、试题设问简洁明确,利于考生表现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所拥有的能力。 试题简洁明确的设问让考生在考场上没有审题的困难,利于平静考生的心理。对于考查知识点来说也起到“会就会,不会就是不会”的效果。选择题第2题和第9题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2>下列物质见光不会分解的是 A.HClO B.NH4Cl C.HNO3 D.AgNO3 <9>已知咖啡酸的结构如右图所示。关于咖啡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9H5O4 B.1 mol咖啡酸最多可与5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C.与溴水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D.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但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 在高三的日常复习中,有许多模拟题十分冗杂繁琐,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今年的高考试卷在这方面起到了一个较好的导向作用。 在避免解题的复杂繁琐上,今年试卷的第七大题不得不提,大题干表述如下: 甲醛是深受关注的有机化合物。甲醛含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例如:在调至中性的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甲醛水溶液,经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与甲醛的物质的量相等,然后用已知浓度的硫酸滴定氢氧化钠。 命题者可以给出一连串复杂的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找到量的关系,然而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简简单单一句“产生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与甲醛的物质的量相等”把量的关系告诉了学生。此处也体现命题组对考生的关爱与体谅。 五、沿袭2014年高考的部分命题思想,检验高考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考生在考场上会见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每年大致都是如此。2014年的高考试卷在这张试卷上也有几处体现,可能是去年的“新面孔”,通过率并不高,今年来检验一下。 例如选择题第13题(如下)有2014年第八大题有机物分离与提纯的思想。 苯 操作Ⅰ 操作Ⅱ 操作Ⅲ 苯酚 含酚废水 NaOH溶液 盐酸 实验室回收废水中苯酚的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操作I中苯作萃取剂 B.苯酚钠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C.通过操作II苯可循环使用 D.三步操作均需要分液漏斗 又如今年的选择题18题与2014年的19题设问方法相同。 <2015-18>下列反应中的氨与反应4NH3 + 5O2 → 4NO + 6H2O中的氨作用相同的是 A.2Na + 2NH3 → 2NaNH2 + H2↑ B.2NH3 + 3CuO → 3Cu + N2 +3H2O C.4NH3 + 6NO → 5N2 + 6H2O D.3SiH4 + 4NH3 → Si3N4 + 12H2 <2014-19>下列反应与Na2O2+SO2→Na2SO4相比较,Na2O2的作用相同的是 A.2Na2O2+CO2→2Na2CO3+O2 B.2Na2O2+2SO3→2Na2SO4+O2 C.Na2O2+H2SO4→Na2SO4+H2O2 D.3Na2O2+Cr2O3→2Na2CrO4+Na2O 六、部分试题陈旧、老套,不利于教育的创新改革。 一些陈题、旧题在高考试卷上仍然出现,有应试教育的影子。这些考生“做烂了”,老师“讲烂了”的题目应该在试卷上尽量避免。要求学生创新的同时,命题人也应该要求自己有所创新。例如选择题第4题和第15题: <4>不能作为判断硫、氯两种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是 A.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B.单质沸点的高低 C.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15>一般情况下,前者无法决定后者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B.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电离常数的大小 C.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分子稳定性的高低 D.物质内部储存的能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5题选C,应是分子内共价键的强弱与分子结构决定分子稳定性的高低) 一些试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因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已经遇见过,这一目标的达到会大打折扣。例如选择题第20题: 对于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B.增大压强,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C.减小反应物浓度,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D.加入催化剂,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此题本意在于考查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需要学生结合“速率—时间”图像进行逐一分析。但是此题早年原先在化学竞赛中出现过(类似),在2014届第二次十三校联考中也有涉及。部分学生遇见过,而另一部分没有,这对后者并不公平。 又如第28题要求回答离子交换膜的2个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也有所涉及,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有机合成线路中要求给出线路一不理想的原因,答案“合成线路较长,导致总产率较低。(合理即给分)”属于套话,并无新意。 七、部分试题缺乏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此部分逐题说明如下: <第21题>工业上将Na2CO3和Na2S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2,可制取Na2S2O3,同时放出CO2。在该反应中 A.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每生成1 mol Na2S2O3,转移4 mol电子 D.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 m3 SO2就会放出2.5 m3 CO2 答案选择AD。D选项缺乏严谨性,理由有二。第一,相同条件下,若考虑极端情况,会出现两者状态不同或均为液态/固态的情况;第二,题干中表述为“溶液”,SO2在水中也有一定的溶解量,与CO2的溶解度并不相同。此题可以在题干中多加些理想的表述,如“忽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 <第六题> 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白色、无毒、难溶于水的固体,能杀菌消毒,广泛用于果蔬保鲜、空气净化、污水处理等方面。工业生产过程如下: ① 在NH4Cl溶液中加入Ca(OH)2; ② 不断搅拌的同时加入30%H2O2,反应生成CaO2·8H2O沉淀; ③ 经过陈化、过滤,水洗得到CaO2·8H2O,再脱水干燥得到CaO2。 <第32题>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命题组给出的参考答案是2NH4Cl + Ca(OH)2 → CaCl2 + 2NH3 + 2H2O;CaCl2 + H2O2 + 2NH3 + 8H2O → CaO2·8H2O↓+ 2NH4Cl。但是从原理上理解,第①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应该生成NH3·H2O。NH3·H2O中存在分子内氢键,断键的条件需要加热,而题干中并未给出这一条件,故方程式中生成物写NH3·H2O较为合理。所以,个人认为答案应为:2NH4Cl+Ca(OH)2→CaCl2+2NH3·H2O;CaCl2+2NH3·H2O+H2O2+6H2O→CaO2·8H2O+NH4Cl。 <第42题>实验室由乙苯制取对溴苯乙烯,需先经两步反应制得中间体。 写出该两步反应所需的试剂及条件。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组给出的参考答案是Br2/Fe,加热;Br2/光照,加热。在教学过程中,高二第二学期教材中有苯的溴代反应这一实验,反应试剂与条件是:苯和液溴作为反应物,铁作催化剂,在常温下进行。高三拓展型教材中也未提及甲苯的溴代需要加热,况且加热条件下液溴挥发,反应很难进行。所以第一空中答案的“加热”非常不科学。第二空建议将Br2和加热直接表述为溴蒸汽,因为教学中强调饱和碳原子上的取代反应是气态的卤单质与光照作为条件的。 <第53题>某氨盐水含氯化钠1521 kg,通入二氧化碳后析出碳酸氢钠晶体,过滤后溶液中含氯化铵1070 kg。列式计算: (1)过滤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 (2)析出的碳酸氢钠晶体的质量。 此题作为全卷的最后一题让考生难以置信,其计算的难度小于倒数第二题。此题之所以简单因为命题者忽略了生成的碳酸氢钠不会全部析出,而是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量。若给出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此题难度会上升,科学性与严谨性也会提高。 八、各选修科目命题时应注意学科间的难度差异,今年的试卷需要适当增加区分度。 高考结束后,学生普遍反映化学试卷较为容易,而物理与生物试卷难度较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话题遭到热议,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甚至造成了社会上一些考生及家长发表过激言论。虽然上海有选修课分数调整这一方法来消除这一问题,但是当试卷难度相差过大时,调整分幅度较大,也会对相关学生造成一定影响。所以,个人认为,在今年物理、生物试卷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化学试卷也应适当增加区分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