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稳态与环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高考真题
水盐调节、体温调节 (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3.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有关知识。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2012海南卷)10.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 A.参与体温调节 B.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下丘脑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等,同时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故A、B和D正确;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C不正确。综上,本题选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下丘脑的作用,涉及到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对节律的调节等考点,难度不大。 血糖调节 (2012山东卷)24.(9分)哺乳动物肝细胞内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1)图中X物质为_________。在有氧条件下,该物质和水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该过程在_______中进行。 (2)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合成_________,多余的葡萄糖还可转化成_______以储存能量。 (3)胰腺中________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功能。 (4)用14C标记的葡萄糖研究肝细胞内糖代谢的过程中,发现血浆中的白蛋白亦出现放射性。在白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丙酮酸 线粒体基质 (2)肝糖原(或肝糖元) 脂肪 (3)胰岛A细胞 细胞间信息交流(或细胞间信息传递)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糖代谢及调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 进入肝细胞中的葡萄糖,可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多余的葡萄糖可转化为肝糖原,再多余的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而储存能量或氨基酸等物质。 在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过程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丙酮酸和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水彻底分解成CO2,并产生大量[H]和释放少量的能量,这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H]和O2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主要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二者都需与把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而发挥调节作用,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白蛋白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抗体等都属于细胞的分泌蛋白,其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依次经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与细胞膜,与此相关的细胞结构还有细胞核与线粒体等。 (2012四川卷)5.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答案】B 【解析】横坐标为胰岛素浓度,胰岛素为唯一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其含量越高血糖消耗速率加快,故b为血糖消耗速率。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有抑制作用,所以a曲线为血糖的补充速度。A a曲线为血糖的补充速率,应下降。B胰岛素作用于这些细胞形成糖元,使血糖含量迅速下降,故错误。C当补充和消耗基本持平,则血糖能相对稳定,但不会是较长时间的,所以C错误。D胰岛素本身对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的神经细胞即下丘脑没有反馈作用。 (2012重庆卷) 3.麻疹病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36.【解析】疫苗作为抗原,具有大分子性,A错;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也就是能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B正确;淋巴因子为T细胞释放,C错;与抗体结合的病毒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 【答案】B (2012四川卷)3.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能不能理解该免疫为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不需要抗体。 (2012江苏卷)1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 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答案:B 【解析】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离不开神经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也是生命活动之一,A正确;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分化,B错;HIV攻击的主要是T细胞,C正确;合理使用激素能调节动物的生理活动,提高免疫力,D正确 (2012海南卷)16.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存在T细胞 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答案】D 【解析】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血液中,A正确;大多数抗原物质在刺激B细胞形成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 B正确;,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C正确;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的是浆细胞,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T细胞的分布、T细胞的作用、HIV感染人体后T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等内容,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12上海卷)13.以绵羊红细胞刺激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再将后者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克隆群,由此筛选出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抗体 A.能识别绵羊整个红细胞 B.只识别绵羊红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C.能识别绵羊所有体细胞 D.只识别绵羊所有体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答案】B 【解析】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的特点,只能针对特定的抗原。本题中的抗原是绵羊红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并非整个红细胞,也非其它体细胞,故B选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定义及其特性,涉及到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问题,难度不大。 (2012上海卷)19.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鼻腔粘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答案】D 【解析】鼻腔粘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属于竞争,不属于免疫;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有抗体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及人体免疫系统三道防线在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实例,难度较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