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课标卷理综生物答案及解析最新精校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课标卷理综生物答案及解析最新精校版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息事项:‎ ‎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2.问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且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Cl 35.5 Fe 56 ‎ ‎ Cu 64 Zn 65 Br 80‎ ‎ ‎ 第一卷 一、 ‎ 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98字 A. tRNA种类不同 B. mRNA碱基序列不同 C. 核糖体成分不同 D. 同一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解析:本题以细胞的成分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蛋白质的组成、结构、转录、翻译等过程,但比较基础,考生容易得分。在两种蛋白质合成过程中,tRNA种类、核糖体成分、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均相同。合成蛋白质的模版是mRNA,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原因只能是mRNA碱基序列不同。‎ ‎2.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86字 ‎ A.癌细胞的基本特征是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 ‎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 C. 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 D. 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的知识。癌细胞的基本特征是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大家比较熟悉;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细胞有明显区别;病毒是诱变因素之一。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而抑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D项说反了。‎ ‎3. 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74字 ‎ A 血浆渗透压降低 ‎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有关知识。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引起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尿量减少。‎ ‎4.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96字 ‎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 B. 这是一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 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 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反射、条件反射及兴奋产生、传导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是一典型的条件反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所以唾液腺是效应器。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这是条件反射,反射路径是酸梅的形态、大小、颜色等条件刺激物→眼睛上的感光细胞→传入神经→脑干→大脑皮层→脑干→传出神经→唾液腺。兴奋肯定要在多个神经元细胞之间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而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之一,另外还有其形状,大小等特征作为条件刺激,才能引起反射的发生,只有色泽是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量大量增加的。另外,色泽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神经中枢。‎ ‎5.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 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218字 A. 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 B. a′ 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 组尖端不能 ‎ C. 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 D. a′ 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 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长素的极性运输问题和有关飞实验设计。虽然比较基础,但还是综合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虽处理,但没有颠倒,结果是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不是d组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而是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 ‎6.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162字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隋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本题选对很容易,因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会是总个体数量明显减少,可理解为雄性个体死亡率很高,那么种群的死亡率也会很高。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会很快下降的。‎ 由图可知,从12月份来看,未成熟个体数为0 ,成熟个体的数量却很多,即全部幼体都已成熟,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可判断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天敌主要以老弱病残为食,所以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图中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变为0,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隋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11题,共129分)‎ ‎29. (11分) 260字 ‎ 将玉米种子置于‎25 ‎‎℃‎ 、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 葡萄糖 。再通过 呼吸(或生物氧化) 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 72 ~ 96 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 26.5 mg 。‎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22 ‎ 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 下降 ,原因是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解析: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载体,考察了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多糖的水解,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考查了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在萌发过程中胚发育成幼苗,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 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葡萄糖通过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供能。‎ ‎(2) 从图中可以看出,萌发种子干重减少最快的时段,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所以应是在72 ~ 96 小时段。另外通过计算,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在0 ~24小时为15.4 mg,24 ~48小时为0.6mg,48 ~72小时0.7为1.1mg, 72 ~96小时为204.2-177.7=26.5 mg,最多。‎ ‎(3) 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组成物质的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 -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从图中看,两条曲线间落差最大的时段,呼吸相对平缓,胚乳干重减少却有很快,到那里去了?当然是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了,显然是96 ~120小时段,为27-5=22mg,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粒-1•d-1)。‎ ‎(4) 保持实验条件不变(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由于黑暗无光,当长出幼叶后仍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虽然种子呼吸速率逐渐减慢,但呼吸在继续,萌发种子的干重必将越来越小,随着有机物的消耗种子死亡。‎ 答案:(1)葡萄糖,呼吸 (2)72~-96 26.5 (3)22 (4)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31. (10分)110字 ‎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 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神经中枢 ,b是 传入神经 ,c是 传出神经 ,d是 效应器 。‎ ‎(2) 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大脑皮层 的控制。‎ ‎(3)图(a)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 轴突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模位于神经元②的 细胞体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 解析:本题通过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识图应用能力,难度不大,属于容易题。‎ ‎(1)从图(a)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且图中中已指明感受器且b有神经节,所以b为传入神经,a是神经中枢,c、d分别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从图(a)中可以看到呼吸肌还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脑干是抑制吸气,引起呼气的,若屏住呼吸,既不吸气也不呼气,为主动意识控制行为,故中枢为图(a)中的大脑皮层必须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3)考察突触的基本结构,教材上有类似的图和原句。突出结构中突触前膜由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后膜由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充当。图中明显为细胞体。‎ 答案:(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31. (10分)400字 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性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的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 1 : 1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隐 性基因突变为 显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1 : 1 的结果。(或者答:如果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只能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才会表现出突变性状,且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那么毛色异常雄鼠的基因型为杂合体,毛色正常为隐性纯合体,交配子代表现型比例符合测交1:1的比例)。‎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 1 : 1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毛色正常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解析:该题题干较长,说明的也很到位。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位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分析应用能力,难度较低。但对考生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能力的要求还是不低的。却苦了那些长期做难题的同学了。从此题看,高考的难度真的下降了很多也。‎ 假设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若为基因突变,又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要想表现毛色异常,该突变只能为显性突变,即由隐性记忆突变为显性基因,突变体为Aa,正常雌鼠为aa,所以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1:1,(b ‎)若为亲本中隐形基因的携带者,此毛色异常的雄鼠的(基因型为aa)与同一窝的多只雌鼠(基因型为AA或Aa)交配后,不同窝的子代不同,若雌鼠为AA,后代全部为毛色正常鼠,若雌鼠为Aa,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1:1。‎ ‎【答案】(1)1:1 隐 显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 (2)1:1 毛色正常 ‎32.(8分)440字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同一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 群落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够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小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雌鹿或雄鹿 。‎ 解析:该题基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基本概念的理解,又引入了模拟实验,对实验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更深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以“鹿角效应”为探究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因此一片草原上的雌雄鹿算是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群落。(3)假说内容为:“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反之,一群有两种形态的食草动物更容易被捕食。对应到模拟实验为:甲组:2个相同的项圈(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乙组:2个相同的棍棒(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丙组:1个项圈和1个棍棒(猎物不相同)---不符合假说,猎物容易被捕食,狗很快叼回故从因变量时间来看,丙组平均时间<甲组=乙组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控制(相同),故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应当“相同”。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填食草动物也可以。‎ 答案:(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一)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2道死亡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9 [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为了探究6-BA和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MS培养基中加入6-BA和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以及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植物的需求量,培养基中无机盐的元素可分为 大量元素 和 微量元素 两类。上述培养基中,6-BA属于 细胞分裂素 类生长调节剂。‎ ‎(2)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IAA浓度  ,因变量是 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和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0 ~0.5mg.L-1  。‎ ‎(3)从实验结果可知,诱导丛芽总数最少的培养基是 1 号培养基。‎ ‎(4)为了诱导该菊花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中一般不加入 6-BA  (填“6-BA”或“IAA” )。‎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察植物组培相关知识。提问涉及必修一和必修三的一些知识,再加上以实验分析的形式考察中学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综合性强,并不局限于选修一,是为“选修可以考察必修”一说的集中体现。‎ 第(1)问第一空考察必需元素的分类(可分为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必修一的基础知识,选修一教材上亦有原句。‎ 第(1)问第二空考察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知识。必修三提及植物体内5大植物激素,分别为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乙烯类、脱落酸类,要求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名称;选修一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又重点分析了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要求识记二者比例对植物脱分化的影响(生长素多有利于生根,细胞分裂素多有利于长芽);由表格易知IAA比例上升抑制长芽,为生长素(吲哚乙酸),故6-BA为细胞分裂素。‎ 第(2)问考察中学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自变量是IAA(6-BA浓度不变),取值范围是0到0.5;因变量是丛芽数 (即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和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 第(3)问直接从表格中可读出。‎ 第(4)问参阅第(1)问第二空解析 答案:(1)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细胞分裂素 (2)IAA浓度  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及丛芽平均数  0 ~ 0.5 mg.L-1 (3)1 (4)6-BA ‎40 [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5分)‎ 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 黏性末端 和平末端。‎ ‎(2)质粒运载体用EcoR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下:‎ 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DNA除可用EcoRⅠ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 切割产生的末端与EcoRⅠ切割产生的末端相同   。‎ ‎(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 大肠杆菌  DNA连接酶和 T4 DNA连接酶。‎ ‎(4)反转录作用的模板是mRNA(或RNA) ,产物是cDNA(或DNA) 。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 PCR 技术。‎ ‎(5)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λ噬菌体衍生物  和 动植物病毒 也可作为运载体。‎ ‎(6)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  。‎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但答案基本上都在人教版课本上,而且是原滋原味的。所以对即将参加课标版全国高考的考生来说,没有理由不重视,没有理由在考前不看看人教版教材。‎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将DNA分子切成两种类型的末端,平末端和黏性末端。两种不同酶切割之后便于相连,所产生的黏性末端必须相同。EcoliDNA连接酶可以连接黏性末端,T4DNA连接酶可以连接两种末端,反转录是以mRNA为模板逆转录先合成单链DNA,再合成双链DNA,利用PCR技术进行大量扩增。基因工程中可以选用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做载体。当受体细胞是细菌时,为了增大导入的成功率,常用Ca+处理,得到感受态细胞,此时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容易吸收重组质粒。‎ 答案: (1)平末端和粘性末端 (2)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Ⅰ切割产生的相同 (3)Ecoli (大肠杆菌) T4   (4)mRNA 单链DNA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5)λ噬菌体的衍生物 动植物病毒 (6)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