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7 高中历史选修(5-6)(含解析)
专题17 高中历史选修(5-6) 考点一:高中历史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2018年高考 (2018·江苏高考·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他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大猩猩和黑猩猩关系密切的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由于这两个物种现今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似乎就更加可能了。 ——达尔文《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 材料二 大部分人类学家都肯定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他们的依据有三:一是只有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二是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多变,对猿类进化在外部条件方面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分子生物学最近的研究给达尔文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摘编自李春元等主编《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及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达尔文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提出的重要理论。(3分) (2)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学家从哪些学科的视角肯定达尔文的推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5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推论的影响。(2分) 【答案】(1)推论:人类起源于非洲。 理由: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在非洲。 理论:生物进化论。 32 (2)学科: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生物学。发现:露西猿人。 (3)影响:形成人类起源的单一地区说;引发对人类起源地的长期争论。 【解析】(1)第一小问推论,据材料一“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得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一“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由于这两个物种现今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人类”得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在非洲;第三小问理论,结合所学得出生物进化论。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1927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5分) 【答案】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 (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32 【解析】 (1)问中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中“1787年5月25日”“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稳定”等角度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中“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的信息归纳回答。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的信息从“勇于担当以及不贪恋权力”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贡献”结合所学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探索历史的奥秘•历史上重要文献•《清史稿》 【名师点睛】背景或者原因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 2.审题:审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文,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知识定位准确,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 3. 答题: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安徽六安市一中高三下期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 B.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 C.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 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 3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说明的是“二重证据法”,必须纸上史料与地下史料相对证,故B项正确;A项错误,商朝以前的历史可以通过甲骨文、墓葬等来得知;C项错误,“唯一”太绝对;D项错误,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所以答案选B。 考点:历史研究·史学研究办法·“二重证据法” 02.(2016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中国考古界对安徽阜阳地区双古堆墓葬进行发掘清理后,根据墓葬中出土的漆器、铜器上“汝阴候”铭文和“十一年”纪年,对照《史记》、《汉书》,确定双古堆为西汉第二代汝阴候夏侯灶及其妻子的墓。这表明 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 B.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多方面印证 C.历史记载比考古资料更具可信度 D.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的记录一致 【答案】B 【解析】 考点: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历史记载与考古·特点 03.(2016届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 A.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直接导致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C.开始了民主、科学的启蒙 D.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对西方而言,赫胥黎的思想否定了上帝的权威,改变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对东方而言,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开始了民主启蒙,发起维新变法,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故选D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追寻生命的起源·达尔文的进化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04.(2016届宁夏银川普通高中高三4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成立的负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日常工作的机构是[来 A.世界遗产委员会 B.世界遗产中心 C.世界遗产保护处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成立的负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日常工作的机构,即世界遗产中心,故选B。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 05.(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 【名师点睛】从历史上来看,夏代的文明需要用考古的形式来确认。中国曾经开展过夏商周的断代工程,二里头文明也就是在此次活动中被确认为夏朝的遗迹,也证明了史料中记载的夏朝的存在。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宫殿遗址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夏朝已经出现了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形式,也将夏朝的历史初步确定在约公元前2070年。 06.(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4)[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图。 32 材料二 20世纪初,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6分) 【答案】 (1)类型:遗迹;遗物;墓葬。技术手段:14C测定。 (2)新方法: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甲骨文的破译和运用。 意义: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 【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新方法,依据材料二中“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的信息来归纳作答;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夏史也有这种可能”的信息从“弥补史料、纠正传统史学错误以及研究历史新发现”等角度思考回答。 32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二里头文化遗址•特点 【名师点睛】探索历史的奥秘考查一般简单,复习的时候要掌握基本的考古研究方法即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而这些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 07.(2016届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下期第二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人口迁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常态,是社会变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认真阅读材料,完成第一部分的问答题,再根据要求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材料一: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17世纪末殖民地人口不过25万人,到美国独立的前夕已经增加到250万人。 ---------引自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上)第57页 32 材料三:欧洲人到美洲后,就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根据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16世纪运入美洲的黑人为90万,17世纪为275万,18世纪为700万,19世纪为400万,共计1500万,加上在掳掠和海上运输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奴隶贸易使非洲总共损失了大约5000-6000万人口。-----引自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材料四: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贸易的发展,吸引大批华人奔赴南洋。万历年间在菲律宾的华侨仅福建一省就有数万。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兵,又有大批人漂洋过海,移居国外,康熙年间实行海禁,移民遂暂时中断。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实行门户开放,加上国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109年间,中国移居海外的人数多达1000多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资料来源:王恩永《人地文化》 材料五:开埠之初,包括租界在内的整个上海县的人口不足25万,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只有26名,但到1942年上海市的人口已经高达392万,外国侨民更达到15万。至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人口又增加到554万,外国侨民也还有28000人。其中非本地籍人口有471万,占总人口的85%,即使排除临时难民的因素,迁入上海的移民及其后裔也肯定超过400万。------引自葛剑雄“创造人和—新旧上海移民的比较”,载《上海人》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共15分) (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谁?属于什么人种? (2)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复杂的,请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说4种人口迁移的原因?并按照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类? (3)归纳出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4)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内人口的迁移呈现什么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何在? 第二部分:以人口迁移与人类文明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共24分,题目2分、观点8分、史实10分、文字表述4分,不少于800字) 注意:(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求面面俱到,不要泛泛而谈 (2)结合所给材料,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答案】 (1)印第安人(1分)黄种人(蒙古人种)(1分) (2)原因:战争、自然灾害、人口压力、生态环境恶化、殖民活动、征服移民、宗教迫害等(回答4点就可以给4分) 32 社会环境因素:战争、人口压力、征服移民、宗教迫害、殖民扩张(1分)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1分) (3)从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1分)从已经开发的国家迁移到未开发的地区(1分)(或答群体性迁移也可以给1分) (4)趋势:内地向沿海迁移、农村向城市迁移、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西部向东部迁移等(4分)原因:19世纪中期,东南沿海地区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近代化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东南沿海城市的开发开放(任意2点可以给2分) 第二部分:历史小论文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求面面俱到,不要泛泛而谈 2、结合所给材料,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解析】 08.(2016届山东蒙阴县一中高三二轮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卷)【探索历史的奥秘】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古蜀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房屋遗迹来看,其中既有10平方米左右的木骨泥墙的平民小房,也有面积多达100~200多平方米的穿斗结构大房和抬梁式厅堂,……在三星堆古城范围内,还发现陶窑、玉石器作坊以及大量手工成品、半成品,遗址内发现的陶质坩锅和铸造青铜器的泥芯,也表明这里有青铜器作坊的存在。 ——陈德安、魏学峰、李伟纲《三星堆——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 材料二 三星堆时期,……形成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各种手工制作的平民阶层,与从事农业和畜牧渔猎的劳动者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情形等方面都有了很多不同。正是这种分化,促使了早期城邑的出现,加快了古蜀王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 ——林雅嫱《三星堆遗址的人类学研究》 32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三星堆古城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指出加快古蜀王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三星堆遗址中的哪些发掘成果可以为之提供佐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研究我国古蜀文明的基本方式。 【答案】(1)历史信息:存在阶级分化;手工业较为发达;建筑水平较高。(3分) (2)主要因素: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早期城市的出现。(2分) 发掘成果:居民区和作坊区遗址;出土的大量手工产品;城墙遗址。(3分) (3)基本方式:以考古发现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推测。(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信息,据材料一中“既有10平方米左右的木骨泥墙的平民小房,也有面积多达100~200多平方米的穿斗结构大房和抬梁式厅堂”得出存在阶级分化,据材料一“发现陶窑、玉石器作坊以及大量手工成品、半成品,……有青铜器作坊的存在”得出手工业较为发达,据材料一“多达100~200多平方米的穿斗结构大房和抬梁式厅堂”得出建筑水平较高。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史实及价值 09.(2016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考前高考模拟(七)历史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 32 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2分) 【答案】(1)学科:考古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 (2)特征: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3)条件: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即可得出“考古学”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即可得出“神话学”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对线性文字A的了解”即可得出“古文字学”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即可得出“经济学”的结论。 【考点定位】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代的历史文明•克里特文明。 10.(2016届河北邯郸一中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卷)[探索历史的奥秘」 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公元800 32 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枯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宇塔,和伴随它们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玛推语:Tetun),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材料二 许多人认为古典时期(公元前200 年~公元900年)玛雅艺术在古代美洲文明中是最成熟和美丽的。帕伦克的雕刻和浮雕以及科盘(Copan)的塑像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展现了古典玛雅人的优雅和准确的观察力。现代人只能从葬礼中的陶器来了解古典玛雅的进阶绘画;另外在波南帕克的一栋建筑意外保存了古代璧画。他们发明的一种蓝色颜料玛雅蓝,由于它的独特化学性质而使璧画得以保存数千年。 ——摘编自《维基百科》 材抖三 我们认为,在它的圆形浮珠石碑之中.树立石碑的人把自己的档案清楚地写在了上面。通过研究石碑,我们有朝一日可以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揭开那笼革城市的奥秘。 ——1841年斯蒂芬斯对玛雅丈明遗存考查时说的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2)结合材料二推侧这些雕刻、浮雕、塑像以及壁画对我们今天研究玛稚文化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斯蒂芬斯所说的“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可能实现吗?说明你的理山。 【答案】(1)成就: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 (2)作用: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物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找到研究玛雅文化的基本立足点,来探寻历史的奥秘。(3)有可能。理由:通过对碑文的识别,以及其他领域的探寻结果,直接或者间接得到。 【解析】 (2)研究文化要研究历史文物,从文物中找到文化的立足点。 (3)依据“树立石碑的人把自己的档案清楚地写在了上面。通过研究石碑”,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资料,因此有可能实现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 考点:玛雅文明的消失 11.(2016届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三4 32 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探索历史的奥秘]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宇塔,和伴随它们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玛雅语:Tetun),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材料二 许多人认为古典时期(公元前200 年~公元900年)玛雅艺术在古代美洲文明中是最成熟和美丽的。帕伦克的雕刻和浮雕以及科盘(Copan)的塑像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展现了古典玛雅人的优雅和准确的观察力。现代人只能从葬礼中的陶器来了解古典玛雅的进阶绘画;另外在波南帕克的一栋建筑意外保存了古代壁画。他们发明的一种蓝色颜料玛雅蓝,由于它的独特化学性质而使壁画得以保存数千年。 ——摘编自《维基百科》 材料三 我们认为,在它的圆形浮雕石碑之中.树立石碑的人把自己的档案清楚地写在了上面。通过研究石碑,我们有朝一日可以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揭开那笼罩城市的奥秘。 ——1841年斯蒂芬斯对玛雅文明遗存考查时说的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2)结合材料二推测这些雕刻、浮雕、塑像以及壁画对我们今天研究玛雅文化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斯蒂芬斯所说的“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可能实现吗?说明你的理山。 【答案】 (l)成就: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4分〕 (2)作用: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物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找到研究玛雅文化的基本立足点,来探寻历史的奥秘。(3分) (3)有可能。(l分)理由:通过对碑文的识别,以及其他领域的探寻结果,直接或者间接得到。(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以及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宇塔,和伴随它们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玛推语:Tetun),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的信息按点归纳。 32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明之谜·玛雅文明 12.(2016届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高三下联考文综历史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大津巴布韦遗址和穆塔帕王国都属于津巴布韦文明,它们是非洲古代文明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 ——吕贝克·斯特夫《废墟的真相》 材料二 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他还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纪录片《所罗门王的宝藏》剧情介绍 材料三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石屋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 ——秀娥、张翅《世界遗产悬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本特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对非洲文明的认识有何错误倾向?(3分) (2)材料二中麦克维尔的考古结论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罗曼史”的含义。(3分) (3)据材料三说明古代南部非洲曾经存在辉煌的文明。综合以上考古结论,谈谈我们对古代文明应持有的正确态度。(4分) 【答案】 (1 32 )变化:起初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后来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于地中海文明,是外来文化创造的。(2分) 错误倾向:种族歧视。(1分) (2)结论: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1分) 含义: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外来文化创造的观点。(2分) (3)说明:大津巴布韦石屋遗址中出土的各种文物证明古代南部非洲曾经有着辉煌的文明。(2分) 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摒弃种族歧视与偏见。(2分) 【解析】 (2)由材料“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可以得出其考古结论为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外来文化创造的观点. (3)依据材料“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石屋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说明大津巴布韦石屋遗址中出土的各种文物证明古代南部非洲曾经有着辉煌的文明;综合材料所述可以得出其态度为坚持实事求是;摒弃种族歧视与偏见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津巴布韦文明·形成、特点 考点二:高中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2018年高考 01.(2018.4·浙江高考·30)【加试题】人类文明的时空创造,历经岁月的冲刷,留下星罗棋布的文化遗迹。观察右图,对图中所示地点的文化遗迹,标注正确的是( ) 32 A.①—德尔菲遗址 B.②—雅典卫城遗址 C.③—奥林匹亚遗址 D.④—亚里土多德诞生地 【答案】C 02.(2018.4·浙江高考·33)【加试题】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32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4分。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答案】(2)选择阐述①,价值意义:突出的普遍价值;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精神:工匠精神。 选择闸述②,制度依据:军功爵制。行政系统:郡县制。 03.(2018·江苏高考·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北京故宫曾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永乐年间,夺得帝位的朱棣,为了达到威镇北方、控驭全国的目的,迁都北京,于是迫使全国的农民、军士、工匠修建了比南京更为壮丽的北京宫殿。 ——摘编自万依等《故宫——东方建筑的瑰宝》 材料二 世界上的建筑师看过北京故宫以后,无一不发出赞美和惊叹。这一建筑早已达到最高的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达到任何文化都难以超越的程度。它的组织方法、构图意念,绝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管在技术上、艺术上,它都是继承了伟大的传统而来的。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棣在北京修建宫殿的目的,指出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7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3分) 【答案】(1)目的:安定北方;便于控制全国;显示皇权至上。 特点: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对称格局;以三大殿为中心。 (2)价值:人类创造力的杰作;超越时代的产物;伟大传统的体现。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一“为了达到威镇北方、控驭全国的目的”得出安定北方,便于控制全国,据材料一“比南京更为壮丽的北京宫殿” 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显示皇权至上;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得出: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对称格局;以三大殿为中心。 (2)价值,据材料二中“早已达到最高的水平”“达到任何文化都难以超越的程度”得出人类创造力的杰作,据材料二中“绝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得出超越时代的产物,据材料二 “继承了伟大的传统而来”得出伟大传统的体现。 32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人们常说“宏伟归于罗马”,罗马的宏伟主要体现在建筑上。阅读下下列材料: 材料一摇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的优秀成果,有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帝国中央倡导的风格普及于帝国全境,而各地各族的匠师也携其才识与技艺传统,参加并融会于共同的帝国建筑的洪流中。我们在皇帝图拉真、哈德良任用的建筑师中,不仅看到来自希腊的人才,也有从小亚细亚和埃及选拔的大师。帝国边陲城市的建筑却有着几乎从一个模子产生的共同形式与风格。 ——摘编自朱龙华《罗马文化》 材料二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办法,罗马公民能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所代表的巨大帝国一个有意义的部分。 ——摘编自苏珊·伍德福德《剑桥艺术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建筑的成就超越前人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建筑师让人们感受建筑“宏伟”的方式。(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建筑在巩固帝国中的作用。(3分) 【答案】 (1)原因:善于向前人学习;政府倡导;有技艺匠人参与;注重挑选建筑师。 (2)方式:建造巨大建筑;采用穹顶结构;拱门与柱式结合。 (3)作用:服务于皇权崇拜;让公民对帝国产生认同感;在各地展示帝国文明。 【解析】 (2)问依据材料二中“他们创造的宏伟”并结合所学罗马建筑特点从“建造巨大建筑、穹顶结构以及拱门与柱式结合”等角度作答。 (3)问依据材料二中“代表的巨大帝国一个有意义的部分”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服务帝国统治、公民对国家认同感以及文明展示”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代的历史文明•古罗马建筑。 32 【名师点睛】本题从罗马建筑和罗马艺术成就为切入点考查了罗马的建筑成就以及罗马建筑在巩固帝国中的作用,罗马建筑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掌握住这些特点,此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2016年高考 01.(2016届安徽省名校高三下联考文综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 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6项中的1项或几项标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丝绸之路向世界遗产大会提出四条申遗理由,并加以说明。(要求所提理由需依据评选标准,条理清楚,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例如:第一条中的敦煌艺术;第二条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第三条中新疆的坎儿井;第四条中的中亚文明的开创和发展;第五条中的楼兰古城遗址;第六条中的佛教传播路线等。(每点3分,四点共12分。主要考查论证思维,只要合理,同样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来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 考点:世界文化·文化遗产·申遗 02.(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四)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遗产研究专家罗哲文说:“ 32 中国的世界遗产,是老祖宗和天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只有热爱、保护它们的责任,没有漠视、破坏它们的半点理由。” ——《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从远处眺望,卫城建筑群宏伟壮观;建筑群体重点突出,巴特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宏伟壮观,其他建筑则处于陪衬地位。由于各个建筑体量大小对比恰当,造型处理恰到好处,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达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物组成统一和谐的效果。加上在建筑布局的安排上巧妙地利用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最佳透视的角度,这样观察者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都可以看到较为丰富完美的建筑的艺术形象。 材料三:(如图)建立于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斗兽场坐落在埃斯奎利尼山上,是罗马的标志性建筑。……罗马斗兽场气势非凡,就其规模和科学合理的设计,足以与现代的体育场相比。尽管经历了世事沧桑,斗兽场留下的是一个残存的遗址,但我们仍然能从这片遗址上看到当年斗兽场的繁华,感受到两千年以来保护这片遗址的艰辛和良苦用心。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罗马》 材料四: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也曾主管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的贝尔尼尼设计。广场以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在长圆形广场的长轴上,方尖碑的两侧,各有一个喷泉,它们显示出广场的几何形状。在广场中央,可以比较好地看到大教堂的穹顶,它向人们指示了一个观赏大教堂的最佳位置,多少弥补了一点因大教堂前半增加了一段巴西利卡、人们在一定距离内看不到完整的大穹顶的缺憾。贝尔尼尼说,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是“老祖宗和天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2)根据材料二,概况雅典卫城的建筑特点。建筑此城的宗教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大斗兽场是如何把希腊和罗马的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的?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教堂外观最显著的部分是什么?设计者是谁?根据材料四分析彼得大教堂广场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寓意? 32 【答案】 (1)“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指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公”留下来的指自然遗产, “老祖宗和天公”共同留下来的指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它们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4分) (2)建筑特点:①卫城建筑群宏伟壮观,重点突出;②设计十分合理,(或答各个建筑大小对比恰当,高低分明,不同风格的建筑统一和谐建在一起。) ③巧妙利用地形,合理布局。(3分) 修建的宗教目的:为了祭祀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1分) (3))罗马大斗兽场把希腊的柱式建筑特色和罗马的拱门建筑特色相融合。(2分)产生了既气势磅礴又错落有致的效果,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既让人觉得建筑的伟大又觉得人自身的伟大)。(2分) (4)大圆顶,米开朗基罗(4分)寓意:既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又昭示着罗马教皇的神圣地位。(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含义和内容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指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公”留下来的指自然遗产, “老祖宗和天公”共同留下来的指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它们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4)结合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相关史实可知,圣彼得大教堂外观最显著的部分是大圆顶,其作者是米开朗琪罗,结合材料“人们在一定距离内看不到完整的大穹顶的缺憾。贝尔尼尼说,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和所学知识可知,既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又昭示着罗马教皇的神圣地位。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内涵;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雅典卫城·特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罗马大兽场·特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圣彼得大教堂·建筑。 0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右图中( ) 32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东方·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名师点睛】在古代文明中,地中海附近的文明最多。首先有大河文明下的古代埃及和古巴比伦,又有海洋文明下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种文明交织在一起,构成古代西亚和欧洲的文明源头。它们所对应的地理位置要格外的注意,要明确其所在位置和标志性的文明特征。 04.(2016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历史试卷)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带有群体共同意识的神话(包括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东方具有神话内容的作品和文献有 ① 《吉尔伽美什》② 《汉莫拉比法典》 ③《古兰经》④《摩柯婆罗多》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没有神话内容,故排除②。 考点:古代东方••古代两河流域•《汉穆拉比法典》。 05.(2016届贵州习水县一中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在下列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 兼具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 32 B.希腊神庙 C.《吉尔枷美什》 D.十二铜表法 【答案】C 【解析】 考点:古代东方•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与《吉尔枷美什》。 06.(2016届四川成都高三第三次诊断文综历史试卷)[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埃及有句谚语:“世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2.4公里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而或许多至10万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 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4分) (3)材料三提出的考察金字塔建造的视角是什么?(2分) 【答案】(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 (2 32 )新发现: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技术;历史背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07.(2016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人文精神 B.都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C.都是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出现的 D.都反映了当时阶级关系的实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的兵马俑是中国秦朝的艺术作品,不能体现人文精神和民主政治,所以AC错误;它们都不能反映当时的阶级关系,所以D错误。故选B,它们都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雕塑 08.(2016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32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2分) 【答案】(1)学科:考古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 (2)特征: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3)条件: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解析】 第(2)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即可得出“农牧业相结合”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即可得出“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制度以及王室垄断经济”的结论。 【考点定位】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代的历史文明•克里特文明。 09.(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自选模块10)“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10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的特殊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贵族阶层的历史。……至少是在皇帝和教皇为唯一的但是软弱的君主的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大多数城市很早就发展成为虽非合法但在实际上独立的城邦……在大多数中心城市中,特别是在佛罗伦萨占有统治地位的商人阶级,到了13世纪,一方面从事远距离的贸易,一方面生产呢绒――这是欧洲最早的主要出口工业。 ——摘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佛罗伦萨是“世界著名艺术品最伟大的聚焦地”,如果你对这个评价有所怀疑,可以去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乎不用说,佛罗伦萨的博物馆超级出色。人们当然首先会想到乌菲齐博物馆,它绝对是一个盛赞如潮的地方,收藏有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等人的作品,那些艺术品始终占据着举世无双的地位。 ——摘编自罗伯特·兰登《佛罗伦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简介著名的乌菲齐博物馆是如何建立的。请用一句话评价乌菲齐博物馆。(4分) 【答案】(1)12世纪后期,逐渐发展为城市共和国。颁布《正义法规》。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毛纺织业和银行业中心。15世纪,美第奇家族资助文化艺术和建筑活动。 (2)1581年由乔治·瓦萨里设计的共和国行政中心――乌菲齐宫建成,美第奇家族在乌菲齐宫东翼二楼专建一室用于摆放历代收藏的珍贵文物,此即乌菲齐博物馆。 欧洲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背景的解答需要结合“一方面从事远距离的贸易,一方面生产呢绒――这是欧洲最早的主要出口工业”及所学知识,佛罗伦萨成为共和国、颁布《正义法规》以及美第奇家族资助文化艺术和建筑活动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时间、建筑者、珍藏文物等负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结合“世界著名艺术品最伟大的聚集地”等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欧洲的文化遗产•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名师点晴】本题以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 32 佛罗伦萨为切入点,试题的命制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试题材料易懂,且设问比较简单,学生解答起来也不会太难,第一小问较为简单,背景的解答需要回顾一下所学知识即可,而第二小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较强。试题告诉我们在平时的训练时,要加强对史料信息提炼与概括的强化,能够以史料为依托,准确提取有效信息,且对此进行概括。 10.(2016届山东潍坊高三下期4月模拟训练(二)文综历史卷)“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布拉曼特借鉴了布鲁内列斯奇的大穹顶,但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不仅在造型上更有表现力,同时也在教堂室内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层次,比之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空间更胜一筹。其室内空间既有几个不同的区间,又宛转流通,统领在中心的主穹顶之下,整体性非常之好,其设计更富有想象力。……如果非要找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形象的话,穹顶可以是一个答案,尽管穹顶这一形式并非诞生于这一时期。 文艺复兴的“复兴”意味着一种谦卑的姿态,但这绝不意味着那时的人们没有雄心。“复兴”不是复古,而是通过对古代精神的研究和理解,恢复一种价值观,并用这一价值观创造可以比肩古人的建筑,最终实现超越。 ——方晓风《完美的穹顶——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创新路径》 (1)布鲁内列斯奇和布拉曼特分别为哪两大建筑设计了穹顶?根据材料,概括布拉曼特设计的穹顶的特点。(6分) (2)为什么说“穹顶这一形式并非诞生于” 文艺复兴时期?(2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价值观的具体内涵。(2分) 【答案】 (1)佛罗伦萨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2分)特点:外部造型表现力强;内部空间层次丰富,整体性好,富有想象力。(4分) (2)万神殿说明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大跨度、大空间的圆形穹顶。(2分) (3)肯定人的力量和价值,要求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2分) 【解析】 32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肯定人的力量和价值,要求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 1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33)[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分) 材料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6分) 【答案】 (1)成为联系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水上通道;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6分) (2)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经济、文化载体,是人类创造力的杰作;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与水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6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结合材料“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等信息概括得出成为联系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水上通道、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巩固了统一局面。 第(2)问,依据材料“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等信息概括得出。 【考点定位】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古代中国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 32 【名师点睛】本题以《国际关系史》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拉巴洛条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类的试题,需要结合所学的《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这就要求考生要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考上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平时复习备考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熟悉。 12.(2016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下期4月模拟训练(二)文综历史卷)【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分) 材料一:以下是几组描写长城的文句: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 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邓小平 材料二:辛报讯 “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万里长城,如今可辨认的墙体只剩下不到1/3,还有1/3的部分是由石头堆和土堆组成的城墙遗址,另外1/3还多的部分已经完全消失。”昨天下午,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眺望着远处的八达岭长城沉痛地对本报记者说。 ——摘自《历史风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修筑“新的长城”。(5分) (2)有人认为长城是“闭关锁国”限制发展的产物,有人认为长城是对外交流的“桥头堡”。你认为呢,简述理由。(5分)就长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环境保护提出若干条建议。(2分) 【答案】(1)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该注意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毕竟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更多的把它看成是一种资源,看成对外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不光是修缮现有的实在的长城,更要重新构建民族精神文化的长城。(5分,答出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2)①在古代和战乱年代长城主要是军事上对北部地区的保卫和防御,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这个意义讲,它的确限制对外交流发展,但并不是完全的“闭关锁国”。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其军事上的保卫和防御作用已大为淡化。人们把它当作一个奇迹,一个神话,一处景观,特别是现在的旅游热,人们更多的把它看成是一种旅游文化资源,这样它就是一座对外交流的桥梁或“桥头堡”。(5分)②只要涉及到文物和环境保护的内容即可。(2分) 【解析】 32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不到长城非好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从长城的历史内涵,民族精神等方面来分析我们应该如何修筑“新的长城”。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长城 1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4)[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曾是虐待和杀戮犹太人的人间地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41年冬,虽然约150万犹太人已被枪决,纳粹分子仍感到这一缓慢笨重方式的效率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并且他们发现这对士兵的士气也不好。有组织杀害的机构化建立在工作分工的基础上,并在专门为此目的设计的特殊装置里完成。它将行刑者同受害者的距离拉大——这是一场如此大规模灭绝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优势。这一大规模官僚及工业化屠杀世界的“首府”是奥斯维辛。 ——摘自巴尔纳维《世界犹太人历史》 材料二 纳粹屠犹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一起暴虐的屠杀行径。从本质上说,这一由纳粹德国实施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否定。尽管中国远离欧洲,但对纳粹屠犹事件还是表现出了应有的关注。纳粹屠犹研究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极为有价值的参考,使他们可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屠杀。 ——摘编自徐新《纳粹屠犹研究在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历史背景,指出纳粹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粹屠犹和侵华日军屠杀中国人的罪恶实质,深入思考二战期间德日法西斯罪行的警示意义。(5分) 【答案】 (1)历史背景:德国法西斯上台;鼓吹种族主义理论;将罪责强加于犹太人。 目的:实施大规模屠杀;欺骗看守犹太人的德国士兵。 (2)罪恶实质:反人类;反文明。 32 警示意义:增强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念;勇于与邪恶势力斗争;警惕否认法西斯罪行的企图。 【解析】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奥斯维辛集中营•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围绕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材料来命题,考前学生一定做过类似的模拟题,主要是从原因、目的以及意义角度思考回答即可。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复习要从基本的遗址设立的意义角度着手。比如说德国纳粹在人类历史上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一个罪证,建立纪念馆表达对纳粹暴政的愤怒与对受害者的哀悼以及作为第一批具有警示意义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保护等角度掌握。 14.(2016届河南洛阳高三下期3月统考文综历史(A卷))【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纪念奥斯维辛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历史真相,见证被人道灾难所扭曲的人性,更在于修复奥斯维辛之后的人类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威塞尔的作品《夜》中关于人性之恶的刻画冷静得近乎冷酷,……囚徒之间为了生存资源的殊死争夺;囚徒领班因为相比其他的囚徒拥有一点可怜的权力,就可能对后者横加暴虐,在受害者的苦苦哀求中获得一丝优越感;……父亲病死的那一刻,因为恐惧看守的棍棒,他没敢给父亲最后的安慰。 ——吴蕙仪《在奥斯威辛之后我们怎样生活——奥斯威辛幸存者埃利·威塞尔》 材料二 令人惊讶的是,这座闻名海内外的国家级博物馆,在其战后60多年建馆史上,从未新建一处新馆,其展厅就设在集中营的囚室内,……工作人员用高倍显微镜,从营员的皮鞋(文物)中找出如芝麻粒大小的各种虫子,钉在大头针上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治理办法,还将成堆的僵硬变形的皮鞋进行软化和着色处理,修旧如旧。 ——朱成山《原样原貌的奥斯维辛遗址保护》 材料三 意大利作家莱维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惨绝人寰的大屠戮记忆的建构理念和书写方式是犹太思维中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他强调“不要把对大屠杀的反思‘降格’为专属犹太人的生存、道德或宗教问题,要涉及对整个现代性工程本身的反思,从而把避免欧洲犹太人遭受的悲剧再次发生当成我们必须承担的普遍责任。” 32 ——黄文凯、王晓燕《普里莫·莱维的奥斯维辛文学书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扭曲的人性”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奥斯维辛遗址保护的基本原则。材料二与材料三在纪念奥斯维辛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3)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表现:德国法西斯强迫犹太人充当苦役;虐待和屠杀犹太人;恶劣环境迫使囚徒之间互相争斗;亲情荡然无存。(4分) (2)基本原则:原样保存;精细修复文物。(2分) 不同:材料二侧重保护物质遗存;材料三侧重精神反思。(2分) (3)建议:对遗址遗存进行原样原貌的保护;超越民族经验,对人类社会、人性本身进行反思。(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表现,据材料一中“囚徒之间为了生存资源的殊死争夺”得出恶劣环境迫使囚徒之间互相争斗,据材料一“因为恐惧看守的棍棒,他没敢给父亲最后的安慰”得出亲情荡然无存,结合所学,得出德国法西斯强迫犹太人充当苦役,虐待和屠杀犹太人。 (2)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二“其展厅就设在集中营的囚室内”得出原样保存,据材料二“工作人员用高倍显微镜,从营员的皮鞋(文物)中找出……然后找出相应的治理办法,还将成堆的僵硬变形的皮鞋进行……,修旧如旧”得出精细修复文物;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二“《原样原貌的奥斯维辛遗址保护》”得出材料二侧重保护物质遗存,据材料三“奥斯维辛文学书写”得出材料三侧重精神反思。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研究 3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