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 一、诗歌常见意象寓意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来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用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另外,鉴赏物象应熟记特定物象(即意象)的寓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诗歌常见物象及其寓意如下: 一、送别类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之情) 1.杨柳 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句将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建有亭子,以供行人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除了能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离别之情。 5.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喻离恨。如《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作者以“青青河畔草”起兴,表达妇人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二、思乡类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它们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代晏几道《蝶恋花》中的“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等。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情境,不仅令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等。 三、愁苦类 (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 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采桑子》中通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情”的词句,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了出来。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啼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中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感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6.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读者离愁别绪的气氛。 7.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中的鹧鸪就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鸟。 8.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墓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中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9.黄昏、夕照 黄昏、夕照代表的是感伤的心情意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这种黄昏的伤感往往还用在离别、相思、闺怨一类的感伤场面中,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0.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了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如秦观《浣溪沙》中的“无边丝雨细如愁。”细雨绵绵,愁也弥漫。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四、抒怀类 (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1.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 古诗中的梅花有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进而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4.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郑板桥在《竹石》中有佳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冰雪、草木 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五、爱情类 (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 1.红豆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树干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两物在古代诗歌里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燕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中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六、战争类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 《后汉书》记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臣,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这句话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戍守边境的将领。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 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抗匈奴的主将为周亚夫,他的细柳营军纪严明,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后,方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认为他治军有方。后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王维《观猎》中的“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归顺汉朝。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如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 羌笛在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五柳的出处即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如的隐者。后常用“五柳”借指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 古代诗歌中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 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4.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 黄莺 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如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春景。 二、浙江籍诗人作品赏析 (一)罗隐 罗隐(833~910),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10年去世,享年77岁。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果在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两句主叙,后两句主议。后两句中又是第三句主叙,第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辞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着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了。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辛苦人生,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做不同的理解了。 黄 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 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 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赏析】 这首《黄河》,不是真要赋咏黄河,而是借事寓意,抨击和讥讽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开头,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进行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混浊,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无济于事。接着又用“天意”“难明” 四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李白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如刘禹锡《浪淘沙》词:“九曲黄河万里沙”。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骋想象,写道:“解通银汉应须曲。”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中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是使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手段。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查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所以作者说它“才出昆仑便不清”。这也是有寓意的。“昆仑”同“银汉”一样,是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与贵族、大臣私下里勾结,一出手就不干不净,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混浊了一样。 五、六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第五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翻译出来就是:要到黄河像衣带那么狭窄,泰山像磨刀石那样平坦,你们的爵位才会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后来回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了。 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同样也有寓意。上句是说,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恰巧,唐代开国皇帝也叫“高祖”),贵族们就世代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像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像衣带时才肯放手。下句又说,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学属于紫微垣,居于天北极的周围。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他们既然占据了“北斗”,那么,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他们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 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又是句句都在暗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第一,诗人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这构思就很巧妙;其次,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所指,手法也颇为高明。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诗中语气激烈,曾有人说它是“失之大怒,其词躁”(刘铁冷《作诗百法》),即不够“温柔敦厚”。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做的“中庸之论”。 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赏析】 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 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伤田家》),“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伤田家》),“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皮日休《橡媪叹》)。这些诗句对“事若何” 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像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峻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做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全诗,诗人自己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二)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点绛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赏析】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石崇在《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在金谷涧为其饯行。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并成了典故。“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春色凋零的景象。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在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在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萋萋春草比喻离愁和远思,在我国古代似有传统,都是以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不可抑制、无时不增的离情。林逋这首“草”,相比之下另有自己的特色,更显得含蓄、委婉、深沉。 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赏析】 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江边诀别的悲怀。 上片起首两句,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钱塘江两岸山明水秀的江南胜景。接下来两句,以拟人化手法移情寄怨,借青山无情反衬离人有恨,深切道出了有情人诀别时的痛苦。 过片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写行者与送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结尾两句含蓄道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并以分别后的一江恨水抒写有情人的离情别绪。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作“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这两句以景语作结,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意境。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 《山园小梅》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一首名诗。林逋是北宋初期的一个诗人,他的字叫作“和靖”,人们称他为林和靖。他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他写了很多歌颂梅花的诗歌,其中《山园小梅》是非常突出的一首。 “众芳摇落独暄妍”,梅花是开在冬天和春天相交的时候的。“众芳摇落”梅花暄妍,“暄妍”就是风景非常美好。“占尽风情向小园”,把整个小园里的风情都占有了,一开始就把梅花写得很不一般。“疏影横斜水清浅”是写梅枝稀稀疏疏的,倒映在清清的水上。“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写梅香,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梅香飘浮过来。一句写梅的姿态,一句写梅的幽香,都是非常有名的句子。后来南宋词人姜白石,以“疏影”和“暗香”作为词牌的名称写了两首歌颂梅花的词。 下面接着写“霜禽欲下先偷眼”,这个“霜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冬鸟,一种是白鹤、白鸟。有人联系到林和靖特别喜欢白鹤,所以可能是指白鹤,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先偷眼”写得非常形象,特别是这个“偷眼”,偷偷地窥看一下。“粉蝶如知合断魂”,蝴蝶如果知道如此美好的梅花的话,它一定快活得要晕了。“断魂”就是销魂,即一个人极端的快乐,或者极端的悲伤,这里是指极端的快乐。因为春天的蝴蝶是不能看到初春时候的梅花的,如果粉蝶看到如此好的梅花的话,可能是快活极了、高兴极了。最后诗人说“幸有微吟可相狎”,在梅花前面,在淡淡的月色下面,诗人非常高兴地吟诗。“不须檀板共金樽”,不需檀板啊金樽啊那些华丽的高贵的东西,在非常美好的梅花和非常幽香的梅香下面诗人自我沉醉、自我欣赏、自我吟诗,这是最佳的境界。 在咏梅的诗歌当中,这首诗是非常突出的一首,欧阳修特别推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认为其在咏梅诗中最为杰出。 (三)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穿 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飘逸高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 上阕首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把自己居住的环境写得何等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吟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做鲜明的对比。所以第二句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过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归园田居》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意思。 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黄庭”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籤》有《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之道的书。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不单是陆游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做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流露出来。也正因为有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峻。 好事近 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 铿然忽变赤龙飞,雷雨四山黑。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楖栗。 【赏析】 想象或梦游华山的诗,陆游写了不少,大多是借来表达收复河山的爱国思想。这首词,虽然也是写的神游华山,但主题却在于抒写为人民造福的人生态度。 上片,作者奇特地想象自己持着天台藤杖(词中的天坛,即天台山,以产藤杖著名。见叶梦得《避暑录话》,该书也写作天坛。策即是杖),趁着清爽的秋晨,登上莲花峰顶,踏在倚天峭立的悬崖上。只“谁与放翁为伴”一句,不但给华山,而且也给自己写下了一个俯视人间的形象。并且又从可以为伴的“天坛轻策”,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片。 在下片里,可以看到作者的化身——龙杖在雷雨交加的太空里飞翔(杖化为龙,用《后汉书·费长房传》事。韩愈《赤藤杖歌》有“赤龙拔须血淋漓”语),“铿” 的一声,天坛杖顿时化成赤龙腾起,雷声大作,四边山峰黑成了一片。可是他一点也没有忘却人间,他要降及时雨使田里的禾苗很好生长并得到好收成,他要为人们造福,要让人们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而这种为人类造福利的事业,在自己看来,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不经意的谈笑之间,人们已从中得到不少的好处了。与那些禅房里拖着禅杖(词中的禅龛,原指供设佛像的小阁子,泛指禅房。楖栗,印度语“剌竭节”的意译,僧徒用的杖),只顾自己不关心别人生活的僧徒——隐指一般逃避现实的人,同持一杖,作用就大不相同了。作者鄙夷一笑,体现了他的“所慕在经世”(《喜谭德称归》诗)的积极思想。 这首词的艺术风格,是雄奇豪迈的,它强烈地放射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光芒。陆游词派的继承者刘克庄,在《清平乐》里,幻想骑在银蟾背上畅游月宫,“醉里偶摇桂树,人间道是凉风”,这不正是陆游这首词精神的再现吗? 乌夜啼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赏析】 陆游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西村的住宅,依山临水,风景优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比较宽舒,自号渔隐。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他离家入蜀。四年中他写了几首描写村居生活的《鹧鸪天》词。这首《乌夜啼》词,虽然也写村居生活,但与上述《鹧鸪天》词不同期:是他从蜀中归来,罢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再归山阴时写的。他这次归山阴,从淳熙八年(1181)五十七岁起到十二年六十一岁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写的《长短句序》,说他“绝笔”停止写词已有数年,因此比词作于这几年中当可确定。这首词的词境之美,自然与山阴居宅的环境有关。 上片起二句“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使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也贴切季节。夏天树荫浓合,梅雨季节,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这都使人感到宽舒。这二句使人想到王安石《初夏即事》“绿阴幽草胜花时”的诗句,想到周邦彦《满庭芳》“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的词句。景物相近,意境同样很美;但王诗、周词,笔调幽细,陆词则表现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睡闲眠”由上片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陆游有关写字的诗,大多都是表现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借以发泄愤激感情的,在这里,作者却以写字表现闲适之情,淳熙十三年作于都城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正和这里的词句、语意接近。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是为了迎凉,享受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所说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那样的乐趣。“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正是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使人很明晰地感受到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作者往日的压抑、苦闷。 这首词只写事和景,不写情,情寓于事与景中,使读者在情景交汇中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流畅、舒适的情怀。上下片复叠,句式完全相同,两片起句都用了对偶。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居宅依山傍水、风景美丽如画。作者不禁释怀,将昔日的抑郁苦闷一并抛到脑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闲适之中,表现出作者壮志未酬后的闲居生活,实属难得。 (四)徐玑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始为温州永嘉人。”福建晋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过有益之事。建安主簿任内,安抚麻溪峒民,“罪止三人”;监造贡茶,拒绝额外之取,移永州司理,兵官大执平民为赋,徐玑一一查明,予以释放。为龙溪县丞,乡里豪富强占坡塘,他经过调查,恢复旧观,后调武当令,拟去官从叶适游,未及而牢。“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而二人才分尤相近”(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录》),有《二激亭诗集》。亦喜书法,“无一食去纸笔;暮年,书稍近《兰亭》”(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 新 凉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田园小诗,虽无深意,却具恬适、自然的情致。 “凉”是一种“心境”,很不好表现,所以,必须采用以“物境”来表达“心境”的手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气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三幅小画面,第一幅是稻田,从它灌满了水和长得绿油油、齐整整的稻叶中透出凉意。第二幅是树丛,“晓”字自含凉意,低压的雾气也自含凉意,“日”本有热意,因其初升,故也“沧沧凉凉”,何况其穿树而来。第三幅是飞莺,黄莺儿越过田野,飞向晨雾迷蒙的山阴,纳凉去了,诗人的心中仿佛也顿生凉意。把这三幅小画面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大图画。 由此,“新凉”这一心境,也就从这幅大图画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里渗透出来。而那黄莺的啼鸣,又为这幅大图画添上画外音,呼唤诗人投身其中,共纳新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吟即出。 (五)戴复古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尝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柳梢青·岳阳楼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赏析】 戴复古一生潦倒,浪迹江湖,足迹所至,常有吟咏。他远离官场,有相对自由的心灵和超脱的情怀,用不着蝇营狗苟,所以内心有更大空间容纳祖国的奇山异水,又时刻不忘抗金复国大业。登临之际,他的爱国豪情油然而生。这首登临岳阳楼之作即是如此。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共通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漂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做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冷静道来,个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发起别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 南宋词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戴复古也有意学稼轩。但他的学习不是模仿,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但他长期身处下层,历尽沧桑,抗金复国的要求因而特别强烈,这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六)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今属浙江)。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①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促织③,夜深篱落④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 【赏析】 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勃,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捉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 (七)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眼儿媚 烟草萋萋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数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①。无情明月,有情归梦②,同到幽闺。 【注释】 ①武陵溪:此处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借指爱人在远方。②归梦:指远游人惦念家里的魂梦。 【赏析】 此词咏闺中秋思。上片写楼头秋色。草绿原野,念游人之不归;雁唳长空,盼音书之莫至。依依衰柳,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千山栖宿。下片写秋闺念远。秋日风物,凄凉萧瑟,况树又重绿,而游人滞留不归。绵绵相思,何时能已。眼前明月照空,魂梦遥牵。有情无情,并到幽闺。岑寂之感,更复何如。全词绵丽清雅,委婉多姿。 (八)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着他的故事传说,如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题葡萄图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赏析】 第一、二句刻画了诗人晚年苍凉,孤苦伶仃,从“翁”“独立”“啸”可以看出。 “明珠”就是指葡萄,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卖,抒发了自己无人赏识、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各种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来了。 徐渭的这首《题葡萄图》,是他自己的一幅自画像。“独立书斋啸晚风”句,仿佛画出了一个一生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倔强老人,在面对命运的多次捉弄后,仍不失傲骨,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形象。尽管已是白发苍苍,却仍要在书斋前,夕阳西下的晚风中,独立啸傲。 这一“啸”,是作者对自己多舛命运的无尽悲叹;这一“啸”,也是作者对自己一生落寞命运的抒发;这一“啸”,还减缓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冲突。自古有才气的文人,大多心比天高,可命,却都如纸般薄。李白如此,苏轼如此,徐渭也一样。 遇上“胸中小不平”时,文人大都“可以酒浇之”,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可当遇到“世间大不平”时,酒已无法消了。 对每个个体的人来说,世间的大不平,不是别的,是自己遭遇的不公与无尽坎坷的命运。若是还年轻,可以拔剑四顾,指向不平,哪有不平哪有我。心若在,梦就在。与命运抗争的机会还多。可如今,白发萧萧,“一事无成人渐老”,还能做什么?只能是“独立书斋啸晚风”了。 可叹千古失意文人,到了晚年,都只堪做侠客梦了。徐渭的那一“啸”中,想必也曾隐藏着这样的一个梦吧? (九)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书壁绝句 倦钩帘幕昼沉沉,难向庸医话病深。 不信诗人容易瘦,一春花鸟总关心。 【赏析】 这首书写在墙壁上的绝句抒发了诗人的故国之悲。 首句就渲染出一种沉闷的气氛,以烘托诗人的苦恼。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诗人,处于异族的黑暗统治之下,该是何等他压抑痛苦啊!在忧思积郁的心境中,诗人神情疲倦地钩起窗帘,本想见一线光明,然而,“倦钩帘幕”的结果,见到的却是“昼沉沉”的境况,这怎不令人更加苦闷呢!“沉沉”一词,通常是形容夜色深沉的,诗人却用以描状白昼,这就暗示清初社会的暗无天日,反过来也可见诗人的“倦”乃是由于长期忧国忧民所致,是对清朝统治者愤恨不满的情绪流露。显然,诗人患的是心病,心病还得心药医。那些只关心区区小我的平庸之辈,诗人是不屑与之做推心置腹的交谈的,他们的明哲保身的规劝,岂能治好诗人深切长久的心病?换言之,只有反清复明的大业成功,诗人的心病才能消除。所以,诗人才感到“难向庸医话病深”。一个“难”字,也表现了抗清复国的大势已去、难遂人愿的遗憾。但尽管情势如此,诗人却决不甘心消沉屈服。“不信诗人容易瘦”一句,又宕开一笔,从反面立意。表面上说不相信自己容易消瘦,实则意味着自己为国事忧愤已消瘦了许多,而尽管肉体消瘦,诗人仍铁骨铮铮,对祖国忠心不减,壮志未磨。结句借物抒怀,进一步显示出诗人的襟抱。古人诗中,“花开花落,便是兴亡景象”。(《李义山诗笺注》)黄宗羲的诗,也是“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情不可分”(《景州诗集序》)的。“一春花鸟总关心” ,正表明了诗人永不沉沦屈服、时刻将国家兴亡萦怀于心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怀。 这首诗,语浅意深,情思婉转,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表现得十分深挚动人。 (十)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西区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卖花声·雨花台① 衰柳白门②湾,潮打城③还。小长干接大长干④。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释】 ①雨花台:在南京聚宝门外聚宝山上。相传梁云光法师在这里讲经,感天雨花,故称雨花台。雨,降落。②白门:本来指建康(南京)台城的外门,后来用作建康的别称。③城:这里指古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④小长干、大长干:古代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 【赏析】 此词为作者在游览雨花台时借古伤今之作,通过描写清初战乱之后金陵破败荒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无限伤感之情。 全词以景写情,情寓景中。词中的景物如柳、潮、草、坛,以及燕子、夕阳,无一不是衰败落寞而空寂,作者将自己的伤感通过景物含而不露地表达出来,比之直抒其情,自然醇雅而有韵味。词中注重句琢字炼,以“衰”写柳,以“还”写潮,以“寒”写“秋草”,以“空”写坛,都见出作者用字力求精练准确,而又能传达自己的情感。作者以无人凭阑显示雨花台的空寂,以斜阳做燕子来又去的背景,语虽少却令人黯然神伤。词中烘托手法的运用也很成功。作者上片写白门湾,写大小长干,似与主题雨花台不相干,实际上在写雨花台之前,先着意渲染荒凉、空寂的氛围,以烘托雨花台。在这种氛围的烘托下,再写雨花台的空寂、荒凉,突出了词的主题,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此词从南京的萧条景象,侧面反映清兵南侵对这座名城的破坏。江山依旧,人事已非,追怀往事,不胜感慨。上片描写南京的衰败零落。下片吊古伤今,抒发感怀。字字蕴含着兴亡之慨。全词哀婉抑郁,清丽自然。 (十一)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满江红·小住京华①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③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⑤烈:刚烈。⑥肝胆:指真诚的心。⑦ 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赏析】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这首词是秋瑾1903年在北京寓居时写下的,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祖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她无限忧虑,渴望自己能为挽救民族出力。在词里,她首先表示了对祖国前途的担忧,接着又唱出了一个女英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高亢壮歌,抒发了她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最后,又讲述了因自己的情怀和理想不为丈夫和其他庸人所理解而生的苦恼和悲愤。全词情调悲愤、激昂、豪放,字里行间充满了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词,值得一读。 (十二)鲁迅 鲁迅(1881~1936),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他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赠画师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赏析】 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笼罩着白色恐怖,南京这个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尤为黑暗。蒋政府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残酷野蛮的大屠杀。仅南京雨花台一处,就杀害了数以十万计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从南京吹起来的腥风毒雾,充塞大地,笼罩山野,摧残花木。这“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就是当时南京和整个国民党统治区的写照,是作者对国民党当局血腥屠杀革命人民的强有力的控诉。“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作者希望画家能匠心独运,用彤红的颜料去描绘美丽的欣欣向荣的“春山”。这个作者所向往的红色“春山”,我们既可理解为红色根据地,也可理解为革命的美好前景。这首诗的前后两联,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创造了两个对立的意境:一个是风生雾塞,林暗花残;一个是红色的春山。这种强烈的对照,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在革命战争的极端艰苦的岁月里,对革命事业美好前景的意愿,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