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衡水中学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1.以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以循环图、示意图等为载体,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类型与特征,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深度思考1】 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 提示 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二、外力作用 ‎ 读下图,回答问题。‎ ‎1.能量来源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作用 流水、冰川、风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特别提醒 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地表 ‎(1)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坦。‎ ‎(2)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也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深度思考2】 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提示 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 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 ‎①代表冷却凝固,②代表固结成岩,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3.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深度思考3】 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提示 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 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1)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①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②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板块共有(  )‎ A.1块 B.2块 ‎ C.3块 D.4块 ‎(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冰岛 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 ‎(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第(2)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答案 (1)C (2)C (3)A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图:‎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 图示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考法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1.(2019·北京文综,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 由图可知,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A、B项错误;由图中阶段Ⅰ到阶段Ⅲ变化可知,平顶海山的相对高度变小,顶部面积变大,是风浪侵蚀造成的,是外力作用塑造,C项错误;由图中阶段Ⅰ到阶段Ⅲ变化可知,岩石圈下降导致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 答案 D 考法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2.(2019·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由图中K岛位置结合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 ‎3.(2019·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堪察加半岛。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所以本题选择D项。第(2)题,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可以联系冰岛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地热能解答本题。所以本题选择A项。‎ 答案 (1)D (2)A 考点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2019·课标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审题指导]‎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必须①稳定,死亡贝类生物②持续堆积才能形成。‎ ‎(2)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河流入海的位置变动导致海岸线的不断变化。‎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答案 (1)C (2)B (3)D ‎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的判定 考法一 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力的影响 ‎1.(2019·课标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 ‎(1)1975~2019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2019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第(1)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故D正确。第(2)题,1992~2019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故B正确。‎ 答案 (1)D (2)B 考法二 风化作用与地貌 ‎2.(2019·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答案 (1)D (2)C 考法三 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分析 ‎3.[2019·课标Ⅰ,36(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 ‎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解析 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再结合题干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 答案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考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2.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代表岩石 特点 用途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喷出岩 玄武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2019·雅安模拟)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2)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页岩 D.砾岩 解析 第(1)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则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岩浆岩穿过了④③②①岩层,则⑤形成年代更晚;⑥岩浆岩穿过了⑤岩层,说明⑥形成年代晚于⑤。故C项正确。第(2)题,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 答案 (1)C (2)B 四个关系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岩层上下关系。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与周围岩石的关系。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与海岭的远近关系。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考法一 岩石圈物质运动过程分析 ‎1.(2019·天津文综,3)读下图,回答下题。‎ 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该属于沉积岩。图中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应该是岩层受力挤压所致,因此,其地质构造应该为褶皱。故本题选B。‎ 答案 B ‎2.(2019·天津文综,3)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C项正确。‎ 答案 C 考法二 岩石特征分析 ‎3.(2019·上海地理,13~14)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第(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第(2)题,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孔;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质地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答案 (1)D (2)D ‎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形。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结合实际景观地貌分析应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知识是常见的命题形式,选择题是常见的题型。‎ ‎[典 图 示 例]‎ 获取信息 本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①表示形成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②表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③表示形成岩浆岩的冷却凝固作用,④表示形成岩浆的重熔再生作用,⑤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解读信息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图中③形成了两类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4)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在地壳深处经重熔再生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 ‎[类 图 通 法]‎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巧用岩浆 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2.巧用箭头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3.巧用辅助性信息 ‎(1)沉积物。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 ‎(2)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 ‎[学 以 致 用]‎ 考法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2019·南昌市联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答案 (1)C (2)C 考法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2.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  )‎ A.①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 C.Ⅲ—⑤ D.Ⅰ—⑥‎ 解析 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岩浆冷凝作用。第(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的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1)B (2)A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本卷共25个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长沙市模拟)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解析 图中显示,Ⅱ处是断层,Ⅳ处是岩浆侵入,均为内力作用所致。‎ 答案 D 读下面景观图,回答2~3题。‎ ‎2.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剧烈的火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 ‎3.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 第2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如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第3题,由乙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 2.B 3.A ‎(2019·上海地理,9~10)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据此回答4~5题。‎ ‎4.2019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5.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解析 第4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A正确。第5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A正确。‎ 答案 4.A 5.A ‎(2019·天津文综,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6.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7.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解析 第6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7题,由题干“……贝壳堤……是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结合图中贝壳堤的不同年代的位置分布,说明该地海平面存在间歇性下降特点。‎ 答案 6.C 7.A ‎(2019·安徽文综,28)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第8题。‎ ‎8.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解析 本题考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图中甲地位于湄公河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 答案 C ‎(2019·日照一模)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9~10题。‎ ‎9.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10.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解析 第9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湖。第10题,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密度较小的石块);含有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 答案 9.A 10.D ‎(2019·山东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 C.④②① D.④①③‎ ‎1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解析 第11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在海洋沉积环境下,形成石灰岩层;石灰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抬升形成陆地;地下石灰岩层遭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暗河;随着地壳进一步抬升,地下暗河被抬升到地表形成溶洞;在流水溶蚀、沉积作用下,溶洞内部形成石钟乳、石笋等。故D正确。第12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环境:浅层石灰岩层,湿热的气候条件。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土层较薄,土壤贫瘠;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岩层破碎,地表水贫乏,地下水丰富。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 11.D 12.C ‎(2019·潍坊检测)“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而成。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  )‎ ‎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②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④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黑烟囱”在成因上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解析 第13题,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即可选出正确答案。第14题,根据材料,“黑烟囱”是海水溶解的金属从地下喷发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硫化物沉积而成,故在成因上应为沉积岩。‎ 答案 13.D 14.A ‎(2019·新乡模拟)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 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5~17题。‎ ‎15.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①类岩石 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 D.④类岩石 ‎16.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 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17.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 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解析 第15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第16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第17题,在风化坑的剖面图中,可发现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风化坑概念明确指出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坑内保存积水。‎ 答案 15.A 16.B 17.B ‎(2019·浙江嘉兴五校一模)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其中“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的地质景观,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据此回答18~19题。‎ ‎18.溶洞的形成与地壳的升、降作用有关,当处在地质稳定期时,通常形成水平溶洞。对该图判读正确的是(  )‎ A.河谷的形成与河流侵蚀有关,与地壳抬升无关 B.该地起码有三次地质稳定期 C.石灰岩多裂隙,故地下水多且地下水位埋藏浅 D.该处降水偏少,故溶洞内无水 ‎19.图中事物按形成年代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 A.石灰岩、溶洞①、天坑 B.天坑、溶洞①、溶洞②‎ C.溶洞②、溶洞①、石灰岩 D.石灰岩、地下河、溶洞①‎ 解析 第18题,河谷是由河流侵蚀而形成的,在上游地区,地壳抬升,侵蚀加剧;从水平溶洞来看,在三个不同高度形成,起码有三次地质稳定期;石灰岩多裂隙,地下水容易渗漏,故地下水少,埋藏深;喀斯特地区降水较多,石灰岩易溶于水。 因此B正确。第19题,天坑是由于地下溶洞顶部坍塌而形成,是在溶洞形成之后,而溶洞又是石灰岩受溶蚀而形成,因此A项正确。‎ 答案 18.B 19.A ‎(2019·上海松江区一模)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20~21题。‎ ‎20.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21.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岩浆的喷出 B.断层的发生 C.页岩的沉积 D.褶皱的发生 解析 第20题,内力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和断层。第21题,该地区地质作用的过程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断层发生→外力侵蚀→页岩沉积。‎ 答案 20.B 21.D ‎22.(2019·太原实验中学期末)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地壳物质循环等。读图可知,甲向上拱起为背斜,其顶部缺失说明该地先是受到外力侵蚀,甲上覆岩层为沉积岩,说明该地在受到侵蚀之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然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19·江苏地理,7~8)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23~24题。‎ ‎23.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24.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23题,甲地处于河流弯曲处的凸岸,流速较慢,流水沉积作用显著。第24题,金刚石堆积物是由流水搬运而来的,故金刚石矿一定位于甲地上游,排除A、D两项;含金刚石堆积物多为砾石等大颗粒沉积物,而③地为砂粘土堆积物,颗粒较小,②地为岩浆岩,且周围多断层发育,岩石破碎,故在②地可能找到金刚石矿。‎ 答案 23.B 24.B ‎25.(2019·石家庄调研)下图为温带某景区导游图。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  )‎ A.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 B.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 C.瀑布的落差受径流量控制 D.湖泊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 解析 景区峡谷落差大,水流急,显然就是河流向下侵蚀而成;本区地处温带,地势较低,最高的只有2 038米,不可能有大量的冰雪融水;瀑布的落差取决于地势的起伏,是由地壳的运动、岩层构 造等地质条件决定的;湖泊面积大,位于河流中游,并不在山顶,不可能是火山口积水形成。‎ 答案 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