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精练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8贵州黔东南一模)《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2.《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3.(2018河南郑州一模)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占有土地 比例 1亩以下 69 27.43亩 2.4% 1~10亩 122 494.62 亩 43.6% 10~20亩 36 469.36 亩 41.4% 20 亩以上 6 142.86 亩 12.6% 合计 233 1134.27亩 100%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耕农经济盛行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4.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0 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5.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6.(2018 广东肇庆统测)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7.(2018湖南怀化期末)唐代出现了大绢行、小彩行、丝帛行、米行等行会名称。诸行设行头,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这表明( ) A.行会是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C.行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合理化 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 8.(2018吉林长春调研)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 10 A.草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9.《五杂俎》记载:“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草市( )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 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 10.(2018山东德州期末)明洪武八年,广东南雄商人载货入京贩卖,“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致使货物很长时间不能卖出。“商人讼于官”,朱元璋“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这表明当时( ) A.长途贩运受到严格的管制 B.官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C.朝廷约束勒索商人的行为 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11.(2018湖北黄冈调研)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 12.(2018重庆调研)下表反映了16—18 世纪中英金、银的比价变化,导致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中国 英国 1580 年 1∶5.5 1∶11.7 10 1635 年 1∶10 1∶13 1751年 1∶14.9 1∶14.5 A.传统农耕文明全面衰退 B.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 C.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 D.“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0分) 13.(2018四川宜宾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已大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至元朝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14分) 10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11分) 14.(2018安徽亳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明代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前期,朝廷严禁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这种贸易形式在永乐至宣德年间臻于鼎盛,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海外各国纷纷与明廷建立朝贡关系。正统以降,入贡国家日渐减少,朝贡贸易趋于衰微,如自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六年(1493年),自广东入贡的海外国家仅占城、暹罗各一次。不过,朝贡贸易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对外贸易的萎缩,与朝贡贸易衰落的同时,私人海外贸易队伍却逐渐壮大起来。在开展贸易的压力下,经过激烈争论,朝廷在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解除海禁,一直被视为走私的私人海外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输入中国的商品,以海外各地的特产和香料为主,也有暹罗红纱、番被、嘉文席、西洋布等少量手工业品。从中国输出的商品,有生丝、丝绸、瓷器、铜器、铁器、食品、各种日常用具以及牲畜等,其中尤以生丝、丝织品、瓷器为大宗。 1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国内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上,16、17世纪的英国不仅国内市场繁荣,而且对外贸易也活跃。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输出呢绒为主,海外扩张的动机也是为呢绒寻找销售地。之后,英国与西欧、北欧的呢绒贸易趋于衰落,而与利凡特—东印度以及北美殖民地的进口贸易却繁荣起来,进口的目的是再出口,这种输入与再输出的贸易越来越发达,而呢绒出口贸易逐渐走向衰落(当然,其衰落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贸易转型。英国的贸易转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的是与利凡特—东印度的贸易,第二阶段发展的是与殖民地的贸易。对外贸易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使英国人冲出欧洲,走向世界,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为大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秀荣《17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拓展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明朝时期和英国16、17世纪海外贸易的主要特征。(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时期和英国16、17世纪海外贸易发展对两国的影响。(13分) 10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D 根据材料中“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故D项正确。注重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均不符合题意,故A、B、C三项错误。 2.D 材料中没有体现抑制商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了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跟市场有联系,故D项正确。 3.B 根据材料数据中占有土地20 亩以上的有6户,共142.86 亩,占土地比例的12.6%可知,占地多的户数少、比例小,大多数人均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没有出现少量人占有绝大多数土地的情况,不存在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休宁某地拥有1亩到20亩地的农民户数居多且占地比例超过80%,当地农民具有一定的土地资料,属于自耕农经济,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当地人口对土地占有情况,并没有涉及单位产出、耕作技术等方面,无法得出当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1亩土地以下的佃农户数并不多,且根据B项的分析可知,当地主要以自耕农经济为主,所以当地土地租佃现象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 4.A 17、18世纪的中国处于封建政府的统治之下,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西方则处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西方封建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积极推行重商主义,因此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市场的扩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西方的重商主义则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故C项错误;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而重商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未加强封建势力的力量,故D项错误。 5.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夏商周到宋元称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制的发展,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主要涉及赋税和徭役的征派,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农民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未体现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故D 10 项错误。 6.D 材料中对官营手工业者发给工钱,并未形成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与小农经济和民营手工业无关,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中“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和“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雇募制,故D项正确。 7.C 据材料“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配合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行会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维持市场秩序”“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可知,行会有利于稳定市场,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故D项错误。 8.B 材料没有反映农村集市(草市)对城市功能的影响,故A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这表明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这一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的影响,故D项错误。 9.B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故A项错误;“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表明草市具有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相结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草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在宋朝,故C项错误;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D项错误。 10.C 长途贩运受到严格的管制,与材料“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关吏留而税之”,说明官府依旧对商业进行有效控制,不能体现官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可知,官吏对商人的盘剥受到皇帝的惩罚,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关吏留而税之”,结合所学可知,商人的地位依旧较低,故D项错误。 11.C “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这是对更名田本质的阐述,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2.C 材料不能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1580年到1751年,银价下降,与鸦片输入的情况不同,故B项错误;表格中这一段时间,从金银比价可以看出白银一直处于流入状态,故C项正确;根据表格中中英两国在1580—1751年间金银比价的变化,可以得出白银均有向这两个国家流入,英国海外贸易处于不断扩大之中,故D项错误。 10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趋势: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 原因: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 (2)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从白银变为纸币(法币)。 评价:适应了世界货币发展的规律;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和物价有一定作用;刺激了生产复苏;但官僚资本借此敛财聚富,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解析 (1)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得知货币形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从材料一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流行”到秦朝“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得知货币形状由杂乱向统一演变;从材料一“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得知货币铸造权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从材料一“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可以得知货币币文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第二小问原因,从“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得知民间交易多用白银;从材料一“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已大壅’”得知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从材料一“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得知政府的政策出现了变动;根据“一条鞭法”的内容可以得知赋役征银促进了白银的流通;再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的大量流入也是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的因素。 (2)第一小问变化,通过材料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得知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从白银变为纸币(法币)。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和不足之处分析。 14.答案 (1)明朝:朝贡贸易由盛转衰;私人海外贸易发展起来并合法化;商品种类较为丰富。 英国:对外贸易活跃,对外贸易以输出呢绒为主,对外贸易对象由欧洲转向亚洲和殖民地。 (2)明朝: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白银大量内流并货币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社会生活。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英国: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对外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 (1)明朝,根据材料一中的朝贡贸易、海外贸易、商品种类等进行概括总结即可。英国, 10 根据材料二,从对外贸易方面进行回答即可。 (2)对明朝:根据材料一“输入中国的商品,以海外各地的特产和香料为主……其中尤以生丝、丝织品、瓷器为大宗”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明朝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可得出推动白银大量内流并货币化;根据材料一“输入中国的商品,以海外各地的特产和香料为主……其中尤以生丝、丝织品、瓷器为大宗”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输入中国的商品,以……西洋布等少量手工业品”可得出丰富了人民社会生活;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对英国:根据材料二“对外贸易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可得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二“为大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得出推动了对外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二“而且使英国人冲出欧洲,走向世界,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可得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