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古代史部分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学案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考点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2.西汉:改造和独尊 (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19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宋明:转型与成熟 (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4.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 (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重点深化] 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特点 (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来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 首先,为适应小农经济生活顺利展开的需要,儒学对社会个体逐利的合理性持肯定的态度,又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作了明确的界定。 其次,为适应人们在小农生产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儒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富有特色的解答。 最后,为适应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宗族)稳定和繁荣的需要,儒学精心构造了一个充满了旺盛发展生机的家庭(宗族)伦理体系。 (2)从儒学的核心内容来看,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儒学主要是一种“人学”或曰“人本哲学”,因此,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性、心性问题,必然成为儒学探讨的核心内容。 (3)从儒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其根本使命。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抓题眼 “五经”是古老文献,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 答案 C 19 1.(2018·洛阳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答案 A 解析 孟子由性善论提出仁政,荀子由性恶论提出礼治,朱熹由本善习远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都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他们的人性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他们的人性论对儒学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只有宋明理学才开始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 B 解析 明清之际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并不是某一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体现出否定君主专制,对民众的重视,故B项正确;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不会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故C项错误;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民众的重视,没有涉及世界本原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从先秦到秦汉——奠基发展 (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2.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繁荣外传 (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 (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19 3.明清——总结落伍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重点深化] 古代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4)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找错点 大一统政治体制对古代药学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其发展的根源。 答案 B 3.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 D 19 解析 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始于宋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 4.(2018·青岛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调研)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传统科技在明代得以复兴,不等于发展近代科学,同时并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接触,并使得传统数学、天文学因此复兴,故B项正确;明朝时期,中国科技已落后于西方,但材料呈现的是西方科技的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中国科技在明清时期落后西方,故D项错误。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先秦秦汉——奠基发展 (1)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2.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全面繁荣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3.明清——承古萌新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重点深化]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9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与变革,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5)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抓题眼 据“官腔”“雅乐”“郡邑大夫”等信息可以看出,昆曲主要是在士大夫中很受欢迎。 答案 D 5.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A 解析 小说并不是明朝社会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明末小说的大众化、世俗化的特征,无法体现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D项错误。 6.“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的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 ) A.唐诗 B.写意画 19 C.京剧 D.草书 答案 C 解析 在京剧舞台上,演员模仿的生活动作是逼真的,但动作指向的物质实体并不存在,这种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模仿生活的表演,在戏曲中叫做虚拟表演,与材料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相符,故C项正确。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儒家思想的演变 命题点1 先秦时期儒学不同派别的不同政见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是儒家的两大派别的争论,并不是不同政见的争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仅仅是儒家内部因为政治形势的发展所导致的分化,不是借鉴其他学派思想,故D项错误。 命题点2 理学对儒学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只有宋明理学,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理”是万物本原,把道德与天理相结合,使道德成为一种内心的自觉,故C项正确。 19 史论链接 ⊙为政以德,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 运用唯物史观理解重大历史现象 命题点3 时代和个人因素对史学的影响 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 ) 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 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 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 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在东汉和近代新文化运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班固和胡适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属于王朝更替,故B项错误;C项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题目中描述的是东汉时代背景下和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对儒家思想不同的认识,故D项错误。 命题点4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说明此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人类还没有利用和征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人类利用和征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 史论链接 19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的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考向三 历史价值观引领] 积极向上融入社会,贡献社会 命题点5 儒道两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新全球通史》:“在此后的许多个世纪里,人们学习儒家经典并借此在政府里谋求官职,同时在业余时间里,反思人的本质——即在白天信仰儒家思想,在晚上实践道家思想。”在作者看来( ) A.儒家与道家思想对立面相互排斥 B.道家思想成为儒家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补充 C.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D.儒家思想帮助人们解决当时政治和社会难题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即在白天信仰儒家思想,在晚上实践道家思想”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相互补充,故A项错误;从材料“即在白天信仰儒家思想,在晚上实践道家思想”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相互补充,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帮助人们解决当时政治和社会难题不能完整体现材料的思想,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而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考向四 学术成果创新] 董仲舒新儒学和中华文化圈研究 命题点6 汉代儒学观点 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19 答案 C 解析 “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A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董仲舒辩证地看待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D项错误。 命题点7 东亚文化圈 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在《东亚世界的形成》一文中所说的:“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随着中国文明的开发,在那里形成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自我完成的文化圈。”材料中的“中国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圈”主要指的是( )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 C.法家学派 D.儒家学派 答案 D 解析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是在汉代,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所以材料中的“中国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圈”主要是指儒家学派,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董仲舒新儒学适应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适应维护和延续统一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等。 ⊙中华文化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衍生出维系东亚文化圈的四根纽带: ①汉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②道教促进精神文化整合;③汉传佛教维系共同信仰;④天朝礼治体系维系区域政治秩序。 [考向五 隐性社会热点]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命题点8 先秦法家思想 习近平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遴选的想法。下列主张与习近平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治大国如烹小鲜”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答案 A 解析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19 是韩非子的观点,属于法家的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的思想,故A项正确;“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老子的观点,故B项错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儒家的思想,故C项错误;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是墨家的观点,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 ⊙法家学派在政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 [考情统计] 年份 类别 25分大题 12分大题 2016年 全国卷Ⅱ —— 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所做贡献 2015年 全国卷Ⅰ 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 2015年 全国卷Ⅱ 孟子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 2014年 全国卷Ⅰ 宋应星的科技成果 —— 25分综合大题导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摘编自[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10分) 指导语 ①“影响”结合材料中的信息逐层进行概括即可。 ②“原因”从理学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③答题关键:时间——“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指从宋代至清前期。 19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中的自由”方面的相似之处及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所起作用的不同。(10分)并说明为什么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5分) 指导语 ①相似之处:从二者思想内涵的对比中归纳得出。 ②不同作用:从它们各自的社会影响中分析得出。 ③最后一问:设问含义——李贽的思想不能广泛传播;结合明朝后期时代特征分析原因。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影响: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和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后期的日益僵化压制了思想进步。 原因:吸收了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相似: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 不同: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欧洲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原因: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等。 12分论证题导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净增长曲线(以50年为单位) ——出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围绕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指导语 ①表层信息:图表显示科技的高峰出现在两汉、两宋和明清,下滑和曲折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十国等阶段。 ②论题拟定:从高峰出现或下滑曲折时期的特征进行提炼。 ③论述阐释:选取正面论据或反面论据合理论述。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科技的增长与王朝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 阐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商品经济普遍萧条,此时期技术水平也较低;而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官僚形态的完善,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的繁荣,图中显示科技增长水平较高。 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科技水平发展随着王朝周期性崩溃而呈现周期性震荡。 阐述: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崩溃,社会经济受到摧残,加之官营手工业的封闭性,一些发达的技术会受到致命的打击甚至失传,例如秘色瓷。 方法指导: 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形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19 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 ) A.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 B.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 C.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 D.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这些理念的出现则植根于农业生产需要掌握自然规律,故是农耕经济的产物,B项正确;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排除A;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借天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2018·三明高三质检)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以及养士之风极为盛行都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A、B、C项错误。 3.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答案 B 19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士”的游说,促进了思想自由发展,由此导致“百家争鸣”出现,B正确;A和C是春秋争霸战争导致;D属于经济上土地制度变化。 4.(2018·凌源市一模)哲学家谢林指出:“经过宗教原则的彻底转变和世俗化,中国人的意识完全避开了宗教过程,并在一开始即达到了其他民族经过神话过程才能达到的纯粹理性的境地。”谢林意在说明( ) A.儒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B.理学从神学政治转向社会伦理道德 C.理学背离了传统儒学的精神 D.儒学从哲学角度开辟了发展新路径 答案 D 解析 材料论述的背景是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冲击,完成了思辨化的过程,D正确。 5.(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关于“心外无物”,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据此可知,王阳明( ) A.认为宇宙其实是并不存在的 B.反对程朱理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C.强调人在认识世界时的主体地位 D.继承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念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王阳明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承认宇宙的存在,故A项错误;据所学,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而非唯物主义,故B项错误;据材料“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可知突出“我”即人的主体地位,故C项正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要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而材料主要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天人感应,故D项错误。 6.(2018·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李贽( ) 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教条主义 C.主张学以致用 D.反对儒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并不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A项错误;同理,李贽反对把孔子的是非观强加于每个人,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是非观问题,与学以致用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李贽反对孔孟权威,但并不反对儒学,属于儒学在明清之际的新发展,故D项错误。 19 7.(2018·咸宁重点高中联考)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答案 B 解析 “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得出国家政策对科技发展影响大,故B项正确。 8.(2018·衡水金卷高三全国大联考)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都属于世俗文学,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通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市民文学的兴起,并未涉及文言文体的发展,故D项错误。 9.(2018·郑州一模)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八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得出传统的义 19 利观即君子重义轻利,根据材料“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姚伯子至孝受显荣”得出孝廉仍是儒学所提倡的道德品格,以小说为媒介,向市民阶层宣扬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的价值观,起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故A项正确。 10.明代画家徐渭的作品《牡丹蕉石图》(如图)水墨淋漓,奔放横溢。画中的石头连勾勒轮廓的线条都没有,完全是不同程度的墨色的运用。这种绘画思想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 A.“心外无物” B.“人伦者,天理也” C.“贵儒尊道” D.“理”“欲”统一 答案 A 解析 通过观察绘画,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观点一致,故A项正确;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不符合徐渭主张,故B项错误;C和材料无关;D项泛泛而谈,故错误。 11.(2018·河北“名校联盟”高三质量监测)《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材料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 ) A.“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辩证思想 B.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 C.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民族差异性 D.维护国家荣誉的强烈民族自尊心 答案 B 19 解析 材料把西方学术视为“异端”而禁止,但西方学术并非糟粕,故A项错误;根据“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可知当时已经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对西方科技和思想文化的认识,不能体现中西方之间的民族差异性,故C项错误;材料视西方学术为“异端”,体现了清人闭目塞听、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心态,故D项错误。 12.下图为2014年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在被誉为“好莱坞的风向标”的杜比剧院举行首映礼。导演滕俊杰说:“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迈开了第一步,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这绝不会到此为止,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创意智慧和创新勇气,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走出去。”这充分体现了( ) A.中国京剧开始走向全世界 B.京剧艺术魅力普遍受到世界肯定 C.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D.技术进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 答案 D 解析 民国以来京剧便开始走向世界,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关于3D版《霸王别姬》在国外首映的反响,因而B项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一部京剧电影不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应用3D技术,从而进一步推动京剧艺术走向世界,说明技术进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25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8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3分) 19 答案 (1)看法:臣子应当忠于君主;臣子有权反抗独夫民贼。 (2)变化: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 需要: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 (3)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 伦理学:三纲五常; 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 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1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