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真题必修答案和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真题必修答案和解析

‎2013高考生物必修3真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13海南卷·T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B】‎ ‎【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糖原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在内环境中。‎ ‎2.(2013海南卷·T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D】‎ ‎【解析】细胞外液包括淋巴、血浆、组织液,A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B正确;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D错误。‎ ‎3.(2013北京卷·T3)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A ‎【解析】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但分泌抗体的只能是浆细胞,A错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体液-神经调节,使体温稳定,B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增加,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回落,C正确;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弯曲,D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 ‎4.(2013山东卷·T3)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由图可知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要呈递给T细胞,C错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识别、处理和呈递过程, D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通过图示考查学生有关免疫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5.(2013四川卷·T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调节知识。病毒侵入人体后,先经过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并传 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和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分泌抗体。由上述过程可知A、B、D项均正确,而浆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分裂,所以C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以H7N9热点为命题背景,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易混易错知识的辨析,难度不大。针对此类题型,复习过程需要将基础知识夯实,对于一些基本过程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述,同时对易混易错只是进行重点强调。‎ ‎6.(2013四川卷·T3)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肠肌 ‎①‎ ‎②‎ 似于突触,称“神经—肌肉”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知识。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所以“神经—肌肉”接头处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A项正确;电刺激①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能够使肌肉收缩和电流计偏转,B项正确;电刺激②处,由于“神经-肌接头”类似于突触,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所以不能传到电流计,不会有变化,C项错误;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以图像信息为载体,考查突触中信号转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传递特点、兴奋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以及获取图像信息能力,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图像引导学生获取其中相关信息,同时需要对重点知识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7.(2013新课标II卷·T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核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 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A ‎【解析】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为免疫细胞,A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C正确;抗体为蛋白质,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对免疫细胞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8.(2013新课标Ⅰ卷·T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 ‎ ‎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看出,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可能对实验药物b敏感 ‎【答案】D ‎【解析】据图甲可知,HIV病毒由RNA到DNA,是由逆转录完成的,A正确;据图乙可知,HIV入侵后有抗体产生,说明有体液免疫发生,B正确;注入药物a后,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药物抑制了病毒的增值,减少了对T淋巴细胞的破坏,T淋巴细胞不断增殖的结果,C正确;加入药物b后,HIV病毒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逆转录、免疫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识图、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9.(2013江苏卷·T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答案】D ‎【解析】酶可以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激素不可以,A错误;激素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的细胞,抗体作用于抗原,抗原并非都是细胞也可以是病毒或是大分子异物;B错误;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还有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C错误;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的形式为前导,D正确。‎ ‎10.(2013大纲卷·T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C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理解,难度较低。‎ ‎11.(2013重庆卷·T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以常见的青霉素过敏为背景,综合考查人体免疫相关知识,涉及过敏反应的原因、特点、淋巴因子、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区别等内容,整体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12.(2013海南卷·T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B】‎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内;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引起突出后膜兴奋或抑制,故B错误 ‎ ‎13.(2013海南卷·T19)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B】‎ ‎【解析】兴奋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静息时,K+外流,引起静息电位,C正确;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主要靠蛋白质、Na+和Cl-维持,D正确;人体血浆中钾离子浓度比红细胞中低,B错误。‎ ‎14(2013海南卷·T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A】‎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属于先天性的,能够遗传,如皮肤和黏膜的免疫。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强,如花粉过敏,具有特异性,B错误;记忆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产生的,C错误;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D错误。 ‎ ‎15.(2013大纲版全国卷·T3)关于 HIV 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 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HIV 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HIV 主要攻击 B 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 HIV 这种病毒 ‎【D】‎ ‎16.(2013海南卷·T11)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D】‎ ‎【解析】机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自身免疫病。A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A错误;B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B错误;C属于免疫过弱,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过强,D正确。‎ ‎17.(2013安徽卷·T5)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B ‎【解析】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在实验中,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由此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难度较小。‎ ‎18.(2013大纲卷·T4)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答案】B ‎【解析】同一植株的根和芽生长所需要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浓度要敏感些,B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的了解,难度适中。‎ ‎19.(2013浙江卷·T5)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图,光照时间长短、赤霉素、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等均会影响茎的伸长,各组限制因素不同,不能一概而论,A项错误;对比1组和2组的茎长,说明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B项正确;对比1组和4组的茎长,说明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关,C项错误;对比4组和5组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情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以条形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植物茎伸长的影响,同时考查了考生识图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20(2013海南卷·T7)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D】‎ ‎【解析】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果实的成熟。D项错误。‎ ‎21.(2013浙江卷·T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B 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以出生率为切入点,考查出生率计算以及性别比例、性成熟时间、年龄组成等对出生率的影响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较易得分。‎ ‎22.(2013福建卷·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人工恢复林中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自然前者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化林地显然不属此例,应属次生演替,D错误。‎ ‎【试题点评】通过比较人工恢复林和自然恢复林中的植物种类数,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流经生物群落的太阳能总量、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等概念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3.(2013江苏卷·T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B正确; 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24.(2013新课标Ⅰ卷·T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实验小组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 hm2 ‎ 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 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C ‎【解析】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引入天敌后,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A正确;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B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种群的数量,而非指某个种群中个体的数量,C错误;能量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第三营养级能量最少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与计算、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种群密度的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能力。‎ ‎25.(2013四川卷·T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信息传递能够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人为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精耕稻田为人为影响的群落,和弃耕稻田的自然演替不同,C项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使卷叶螟密度降低,拟水狼蛛会更多以褐飞虱为食,所以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信息传递的功能、能量流动的意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及种群密度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时需要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整合,重点围绕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进行复习。‎ ‎26(2013海南卷·T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A】‎ ‎【解析】甲地植被消失,地下部分保留,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生物全部消失,发生的演替属于出生演替,A错误;甲地因气候适宜,若没有外力干扰,可重现森林。,B正确;出生演替最先定居的是地衣,然后是苔藓,C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27.(2013海南卷·T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D】‎ ‎【解析】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逐渐增加,甲、丙降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间的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 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013新课标II卷·T30)(9分)‎ 回答下列问题:‎ ‎(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 和 。‎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 ‎【答案】(1)肝糖原的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 ‎(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 ‎(3)内质网 高尔基体 ‎【解析】‎ ‎(1)人体的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①食物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非糖物质的转化。空腹者,消化道内无食物,故其血糖来源为后两者。‎ ‎(2)见答案 ‎(3)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加工的主要场所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的血糖平衡调节的基本知识,难度系数较小。‎ ‎2.(2013新课标Ⅰ卷·T30)(10分)‎ 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 ,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 ‎【答案】‎ ‎(1)胞吐 协助扩散 ‎ ‎(2)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3)是 ‎ ‎(4)先升高后降低 ‎【解析】(1)胰岛素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跨膜运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由题意可知,肌细胞运输葡萄糖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所以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作为降血糖的激素,分泌量增加;由题意可知,此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为协助扩散,因此载体的数量增加可以增加骨骼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降低血糖。‎ ‎(3)胰岛素使得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作用后下降,当降到正常水平时,不再作用,维持在餐前水平。‎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血糖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血糖调节过程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能力及对信息的提取能力。‎ ‎3.(2013山东卷·T24)(9分)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的中枢位于 。‎ ‎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 ,继而促进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 ,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或ADH)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 ATP(或三磷酸腺苷) 肾上腺素 ‎(4)细胞外液 乳酸 ‎【解析】(1)炎热环境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进行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血糖的去向有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在长跑比赛中,血糖的大量消耗是用于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能;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4)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属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 ‎【试题评价】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体温平衡、水盐平衡、血糖平衡等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4.(2013广东高考·T27)(16分)‎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10,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随即通过 调节,增加 、减少 ,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 ,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裂解被病毒人侵的宿主细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 ‎【答案】(1)高于(大于) 神经体液调节 产热 散热 (2)失调(失去平衡)‎ ‎(3)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过程:‎ T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接触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入侵的病毒。‎ 病毒在血液中被清楚过程:‎ 病毒→吞噬细胞处理→刺激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和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解析】‎ ‎(1)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由于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它通过神经核体液共同调节,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从而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内环境保持稳态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及时清除人体内环境和进入细胞内的病毒,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的过程;T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接触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被入侵的病毒,病毒在血液中被清除过程,病毒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后,其抗原刺激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同时B 细胞在接受抗原直接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和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病毒态体液内特异性结合,而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和运用,综合属于中等难度。‎ ‎5.(2013江苏卷·T30)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 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 (餐前)和餐后 1、2、3 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不进早餐组 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 。‎ ‎(2)在4 组实验中,早餐后 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 ‎ ‎(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 ‎ ‎(4)若餐后 1 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 (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 (填序号)。 ‎ ‎ ①A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