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4年高考理科综合(新课标Ⅱ卷)试题及答案 理科综合 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学科网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答案】D 【解析】胞间连丝能允许大小分子从中通过具有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等作用,细胞癌变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显著降低,细胞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蔗糖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动物细胞不能合成。 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高度是已分化的细胞,通常不再分裂,无细胞周期,也无DNA复制;不同种类细胞的产生是由于遗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同一个体的体细胞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基因组相同,核DNA复制方式相同。 3.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A 【解析】毛细血管动脉端动脉血中较高浓度O2扩散入组织液后进入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大部分被消耗,产生较多的CO2,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O2含量相对较低,CO2含量相对较高。CO2由毛细血管静脉端扩散进入血液,从而使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4.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答案】D 【解析】渗透作用是溶剂分子的扩散,使膜两侧溶质浓度发生变化,而溶质量不会变化。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比值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且比值越大,花冠细条失水越多;比值等于1时,表明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细胞不吸水也不失水,花冠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据图可推知a组吸水多于b组,因此实验后a组细胞液中溶质浓度低于b组;f组比值大于b组,因此失水量大于b组;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由c组吸水,d组失水可知细条细胞液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5.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C 【解析】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产物是RNA,所以需要RNA聚合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含有少量DNA,能发生DNA的复制; DNA分子中,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磷酸和核糖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两条链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甲基绿吡罗红混合使用对细胞染色,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 6.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光反应中利用光能合成ATP 的原料是ADP和磷酸;叶绿素等吸收传递光能是一个光物理过程不需要酶的参与;人在剧烈运动时能量的主要来源仍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补充能量,同时无氧呼吸生成的乳酸在人体内不能再分解供能;病毒无细胞结构,其代谢全依赖宿主细胞,核酸复制所需能量只能来自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 29.(10分) 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 ① 。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 ② 表示了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和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是 ③ 。学科网 (3)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④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同时考虑 ⑤ 这一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 (1)①0 ②A、B、C (2)③光强 (3)④大于 (4)⑤光强 【解析】 (1)据图可知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曲线A)下的纵坐标为0,即净光合速率为0;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A、B、C均表现为上升,即净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高光强条件下(曲线A)的净光合速率仍然能够随着CO2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限制B、C净光合速率增加的环境因素是光强。 (3)CO2浓度小于a时,3种光强下,净光合速率均小于0,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也就是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知CO2浓度和光强会影响净光合速率从而影响植物的产量,故为提高植物的产量,应综合考虑CO2浓度和光强对植物的影响。 30.(9分) 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学科网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① 。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 ② 。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 ③ 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 ④ 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 ⑤ ,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 (1)①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②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③淋巴 ④B ⑤抗体 【解析】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学科网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结合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靶细胞),并使其裂解凋亡。 (3)体液免疫时,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31.(9分)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 ,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①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② 。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③ 、 ④ ,学科网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⑤ 和 ⑥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 (1) (2)①捕食 ②消费者 (3)③物质循环 ④能量流动 ⑤生物群落 ⑥无机环境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1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10%~20%;2、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戊占有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能量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10.20%),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甲能量值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15.4%),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能量值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13.48%),应属于第四营养级。 (2)根据(1)的食物网可推知:甲乙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声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学科网在内均为消费者。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32.(11分) 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 ① (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 ② (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③ (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④ (填个体编号)。 【答案】 (1)①隐性 (2)②Ⅲ-1、Ⅲ-3和Ⅲ-4 (3)③Ⅰ-2、Ⅱ-2、Ⅱ-4 ④Ⅲ-2 【解析】 (1)①根据系谱图,Ⅱ-1和Ⅱ-2均不表现该性状,但他们的后代Ⅲ-1出现该性状,为明显的隔代遗传,可推知该性状为隐性,则Ⅱ-1和Ⅱ-2为该性状的携带者。 (2)假设该性状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该性状由Y染色体传递,因此表现该性状个体的所有雄性后代和雄性亲本都表现该性状,且雌性个体不会表现该性状。据此理论上第Ⅲ代各个体的性状表现应为:Ⅲ-1 不表现该性状(因为Ⅱ-1不表现该性状)、Ⅲ-2和Ⅲ-3均不表现该性状(因为是雌性)、Ⅲ-4表现该性状(因为Ⅱ-3表现该性状)。结合系谱图可知,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Ⅲ-1、Ⅲ-3和Ⅲ-4。 (3)假设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由(1)知该性状为隐性遗传(为解析方便假定该性状由基因A-a控制);Ⅰ-2和Ⅱ-2均未表现出该性状(XAX-),但他们的雄性后代(Ⅱ-3和Ⅲ-1)却表现出该性状(XaY);同时考虑到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于雌性亲本,据此断定Ⅰ-2和Ⅱ-2一定为杂合体(XAXa)。Ⅲ-3表现该性状(XaXa),其所含的一条X染色体必然源自Ⅱ-4 (XaX-);同时Ⅲ-3不表现该性状,据此断定Ⅱ-4为杂合体(XAXa)。Ⅲ-2表现不该性状(XAX-),其雌性亲本Ⅱ-2为杂合体(XAXa),因此Ⅲ-2既可以是杂合子(XAXa)也可以是纯合子(XAXA)。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学科网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示意图A和B中, 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的 的含量,同时可以学科网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 的利用率。 【答案】 (1)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3.8×10 (2)灼烧; 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B ⑷、溶解氧 营养物质 【解析】 (1)为了确定培养基的灭菌是否合格,微生物学实验一般会设置空白对照: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生成;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的计算公式估算水样中的活菌数: (2)接种时接种环需要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学科网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体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 (3)由题图可知B图为平板划线法接种的结果(菌落相对均匀分布)。 (4)震荡培养可以增加液体培养基的氧气含量,促进好氧型微生物的生长;另外震荡培养还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植物甲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其耐旱性与某个基因有关。若从该植物中获得该耐旱基因,并将其转移到耐旱性低的植物乙中,有可能提高后者的耐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上,基因组文库含有生物的 基因;而cDNA文库中含有生物的 基因。 (2)若要从植物甲中获得耐旱基因,可首先建立该植物的基因组文库,再从中 出所需的耐旱基因。 (3)将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植物 的体细胞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得到再生植株。要确认该耐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学科网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 是否得到提高。 (4)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子代中耐旱与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3∶1时,则可推测该耐旱基因整合到了 (填“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答案】 (1)全部 部分 (2)筛选 (3)乙 表达产物 耐旱性 (4)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 【解析】 (1)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包含生物基因组的所全部基因,cDNA文库是以mRNA反转录后构建的,只含有已经表达的基因(并不是所有基因都会表达),即部分基因。 (2)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需要进行筛选。 (3)要提高植物乙的耐旱性,需要要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耐旱基因导入植物乙的体细胞中。要检测目的基因(耐旱基因)是否表达应该用抗原抗体杂交检测目的基因(耐旱基因)的表达产物(即耐旱的相关蛋白质);个体水平检测可以通过田间实验,观察检测其耐旱性情况。 (4)如果耐旱基因整合到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则子代将全部表现耐旱,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或“如果耐旱基因整合到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则转基因植株的基因型可以用A_表示(A表示耐旱基因,_表示另一条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A_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A_∶_ _=1∶2∶1,所以耐旱∶不耐旱=3∶1,与题意相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