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第一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轮复习学案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3·梅州质检)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答案] A [解析] 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是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人口增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 2.(2013·山西模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丝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据题干信息,农民“迁业”实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C项。 3.(2013·洛阳模拟)《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A.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与阅读的能力。材料大意: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B项正确。 4.(2013·山西模拟)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项。 5.(2013·浙江名校联考)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顺便到“瓦肆”听戏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答案] A [解析] 诗句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商业发展。唐朝已经出现草市,故A项正确。“瓦肆”是宋代出现的娱乐场所,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明清时期实施“海禁政策”,排除D项。 6.(2013·广州海珠区检测)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的理解。观察表中数据思考,A、B两项不符合表中信息;C项与题干无关;表格数据反映了明清时期农村商业化的发展,故选D项。 7.(2013·汕头检测)这个社会阶层“生活中,招徕、竞争、炫耀、斗胜、哄笑、人头攒动、声嘶力竭,无所不有。……他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够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坊市制度的实行 D.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题干提供的信息“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醉心于……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兴起,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8.(2013·皖南八校模拟)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 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 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 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 [答案] C [解析] 据图片文字信息,可以看出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周围的城乡分工,说明秦汉至唐初的城市仍以政治功能为主,商业功能从属于政治功能,故选C项。 9.(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材料“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的信息,说明C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故排除D项。 10.(2013·杭州质检)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①④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②③强调工农商三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故②③符合题意。 11.(2013·南京调研)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表现了中国古代商人将资金用于购田置地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资金不能循环利用,影响了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2.(2013·广州调研)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是产生明清时期一种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常见历史词语有“机工出力,机户出资,计日受值”。依据材料可知,《梁氏家谱》记载并没有体现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故排除③,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3·苏北四市模拟)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 (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特点:注重血缘关系。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2)政策:重农抑商。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4)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第(1)问材料一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其特点自然得出,“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负担者;第(2)问有效信息“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说明明朝抑制商业发展,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时期出现了拥有巨资的大商人,从主客观原因分析;第(4)问因素从材料四商业发展缺乏资金角度说明概括其影响。 14.(2013·济南模拟)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有助于经济联系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3)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特点:中国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西方对外输出商品的殖民贸易。 影响:中国: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中国沉重的财政负担。 西方: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 原因: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 [解析] 第(1)问,提取信息时间,明清时代及材料关于贸易的信息,归纳明清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其影响。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归纳国际贸易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贸易的中心等角度归纳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得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第(3)问,分析材料三可得中国对外贸易状况发生的变化。变化原因是由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带来的危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