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大联考信息卷(2)(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语文大联考信息卷(2)(含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13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 20 -‎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的教育还围绕着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 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 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 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 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 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A.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 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 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 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 20 -‎ C.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 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B、D选项在文中第三段第一句、第一段倒数第二句、第一段第二句皆有提及,而C选项凭空捏造,与原文无关,故选C。‎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四段倒数第二句可知,大数据教育可能使得“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不能直接推断出“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故D项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风吹雁 刘美兰 下午5时10分,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 - 20 -‎ 朱晓玉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空黑沉沉的,北风呼啸着一阵阵从站台掠过,无形雁阵撞击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她不由得将头埋进灰黄黑小格围巾里,提着小马扎推着旅行箱往标有6号的候车点走去。此刻,6号候车点的人已排起了长队。‎ 一会儿,K568次列车就要进站了,每到周末返回J城的人多,朱晓玉只买到站票,所以她提着小马扎呢,一个半小时后就到J城了。这样的双城生活让朱晓玉渐渐变得能干起来。‎ 因为丈夫陆迅下派在J城当公安局局长,J城现在已成为她全部生活的中心内容。‎ 周末去J城,她不去都不行,有父母催着呢。做陆迅爱吃的可口饭菜,收拾陆迅的脏衣服和家务,她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周一,又得起大早赶回W城上班。W城还有她已年迈的父母,小病小灾的不断。女儿倒是没让她操什么心,静悄悄地自己考上了研究生。一年年地过去了,她憔悴下来,她累了。那天,她几次想对陆迅说:“咱不当局长了,回W城吧。”她还没开口,陆迅却拍着她手说:“媳妇儿,你知道吗?我现在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末晚上推开家门时,你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 J城有着600万人口,当一名公安局局长该是何等风光。可是,在媳妇儿面前却只有这点小小的要求。朱晓玉眼圈一红,扭过头去,低下了头,两颗泪珠一前一后地砸在一株四叶草上,四叶草颤抖了一下又挺直了身子。公安工作危险性强,朱晓玉从来不问陆迅工作,陆迅怕她担惊受怕也不会去说工作,两个人平静而默契地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 K568次列车到了,她麻利地提起旅行箱。今天运气不错,靠近车门过道处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马扎。火车开动了,况且且且地扑向迷离的暗夜里,关于陆迅的回忆又潮水般地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嘴角浮现出几丝笑意。‎ 因为五道拐或者说是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那时候陆迅是片儿警,朱晓玉还在音乐学院读书。一天,朱晓玉下课早,背着书包回家。可刚拐进五道拐巷,几个小混混就围上来了,这个伸手抓她的长辫子,那个扯她的书包带,朱晓玉吓坏了。喊吧,可这地处偏僻,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亏碰上了陆迅。那天,陆迅为王家奶奶送户口簿,看到了,还没放好自行车就冲上前去,三个招式就把他们制伏了。后来的后来,漂亮的朱晓玉嫁给了陆迅。‎ ‎“旅客同志们,请注意,J城火车站就要到了……”‎ - 20 -‎ 沉浸在回忆中的朱晓玉抬起头,目光停留在旅行箱上。箱子里有父母给女婿带的中药、好烟以及W城特色菜。陆迅为了案子长期加班加点,开始出现失眠状况后嗜好抽烟了。一个女婿半个儿,陆迅在他们眼里早就是亲儿子了。有一次,母亲说:“晓玉啊,我发现你怎么越来越像陆迅呢?”像吗?怎么可能像陆迅?她望着镜子仔细端详,呵,眼神,对,是眼神。她的眼神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勇敢了。记得有一回,有个黑社会成员给陆迅寄了颗子弹,是她打开的快递,她打开后笑着对陆迅说:“有人用花生米恐吓你呢!”母亲说:“嫁谁随谁,人总是在成长的。晓玉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柔弱无骨的晓玉了。”‎ 车慢慢停住了,车上的旅客秩序井然地往外走着。朱晓玉围上围巾,用一条尼龙绳将马扎捆在旅行箱的把手上。她知道,陆迅不会来接她,但没关系,她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在寒冷的J城街道上。北风吹雁雪纷纷,她大步地行走着,渴望着寒风送来一个充满美好意境的玲珑剔透的冰雪世界。‎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准时”在这里主要是表明朱晓玉在丈夫影响下做事严谨、守时的特点。‎ B. 小说擅长细节描写,如对小马扎、人物衣着、旅行箱里的中药好烟等的描写,表现了朱晓玉对丈夫的爱,也从侧面塑造了陆迅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C. 小说中有朱晓玉流泪的情节,写她一年年地奔忙,感觉很累,所以在丈夫面前,也不免流露出小女人情态,流下了委屈的泪,人物形象很真实。‎ D. 这篇小说语言既简洁朴实,也不缺乏诗意,色调丰富、意蕴隽永,有着英雄救美的美丽故事,也有着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平静而默契的生活。‎ ‎5. 小说叙述朱晓玉去J城探望丈夫的行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结尾,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答案】4. D 5. ①补充交代了女主人公恋爱、家庭生活的状况,表现了她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以及她勇敢、镇定、能干等特点,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历程,丰富了人物形象。‎ ‎②现实与回忆交替呈现,充实了小说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公安干警及其家属在社会建设中的默默付出与奉献 ‎④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发展自然,结构摇曳多姿。 ‎ ‎6. ①形象上,小说对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描写,烘托女主人公不畏艰险、不惧风雪的形象特征,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在结构上,北风吹雁的景象描写,紧扣标题,和开头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在艺术效果上,小说结尾描写北风吹雁的景象,含蓄蕴藉,有着浓郁的审美色彩,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解析】‎ - 20 -‎ ‎4. 试题分析:A.“在这里主要是表明朱晓玉在丈夫影响下做事严谨、守时的特点”错,这里主要是说明朱晓玉经常在这一时间去j城,对火车时刻非常熟悉。B.“人物衣着”错,对人物衣着的描写,不能表现出朱晓玉对丈夫的爱。C.“流下了委屈的泪”错,是说她被丈夫感动了。‎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插叙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从以下角度回答本题,①补充交代了女主人公恋爱、家庭生活的状况,表现了她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以及她勇敢、镇定、能干等特点,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历程,丰富了人物形象。②现实与回忆交替呈现,充实了小说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公安干警及其家属在社会建设中的默默付出与奉献④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发展自然,结构摇曳多姿。‎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情节理解类试题,考生要从以下角度回答这类试题,①形象上,小说对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描写,烘托女主人公不畏艰险、不惧风雪的形象特征,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在结构上,北风吹雁的景象描写,紧扣标题,和开头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在艺术效果上,小说结尾描写北风吹雁的景象,含蓄蕴藉,有着浓郁的审美色彩,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 - 20 -‎ ‎》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2017年03月27)‎ 材料二 - 20 -‎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2017年5月3日《经济日报》记者 郑 彬)‎ 材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旅游业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B. 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云南旅游业绩下降情况,只是旅游整顿造成的暂时现象。‎ C. 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不同于材料三的数据所反映是旅游的现实情况,所以不具有真实性,其参考意义不大。‎ D. 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可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太合理的二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B. 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导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报道了旅游市场最新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新闻价值更大。‎ C. 材料一作为调查报告,内容的条理性强,语言平实准确,注意用数据说话,客观真实,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 D. 材料二印证了材料一中部分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这一内容,说明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频发会影响客流量。‎ E. 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 ‎9. 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 20 -‎ ‎【答案】7. A 8. CE ‎ ‎9. (1)抓住当前我国旅游业勃勃发展的大好时机。(2)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3)开发旅游资源,占领文化旅游市场。(4)甄别旅游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旅游服务。‎ ‎【解析】‎ ‎7. 试题分析:B“云南旅游业绩下降”说法不正确,扩大范围;C“不具真实性,参考意义不大”错;D“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错,只有三反映了发展趋势。‎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内容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材料的内容,然后把选项与原材料的内容进行对照,考生注意这类试题没有什么方法和捷径,只要细心就可以。‎ ‎8. 试题分析:C“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错,主要目的应该是为旅游市场决策者提供依据; E“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不确切,应该是各有其不同的价值。‎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综合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材料的理解有根据的作答和分析,(1)抓住当前我国旅游业勃勃发展的大好时机。(2)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3)开发旅游资源,占领文化旅游市场。(4)甄别旅游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旅游服务。‎ 二、古代诗文阅读 ‎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递归。‎ - 20 -‎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啁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 · 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C.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D.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 “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C. “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 “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倾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 潘耒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 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 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他还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 20 -‎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答案】10. B 11. A 12. D ‎ ‎13. (1)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宜”“导”“乃”) ‎ ‎(2)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很他的人很多。( “以"齿"傲睨”)‎ ‎【解析】试题分析:‎ ‎10.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语法分析法,排除错误选项,找出答案。各选项第一处断句,或在“总裁”后,或在“言”后。“上书总裁”句意完整,“言”当为“要义八端”的谓语,因此只能在“总裁”后断开,不可在“言”后断开。排除C.D。“总裁善其说”,“善”是意动用法,认为……善,“其说”是“善”的宾语,因此必须在“其说”后断开,不可在“善”后断开。故选B。‎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 20 -‎ ‎ A项,“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12.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思想上师承顾炎武”分析不当。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宜”应该;“导”引导;“乃”竟然。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以”凭借;“齿”年龄;“傲睨”轻慢。‎ - 20 -‎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天生异常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他曾给总裁上书。提出编纂史书的八个重要原则:“应当广泛搜罗采集,考证精当:分工明确而主旨、体例统一;书写历史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发表议论要公正;所记时间要长,文字要简短。”总裁认为他的观点很好,让他撰写《食货志》,兼及其他纪传体史书,从洪武以下五任皇帝的史稿都是潘耒修编定稿的。不久担任皇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修订《实录》、《圣训》。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我朝有旧规定,京官允许向皇帝进言。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 那些在朝廷外做地方官的,遇到地方上有大的利益与弊病,允许他们上奏。水旱灾荒,州县官要向上报告。像这样,那么民间百姓的疾苦就都知道了。”又请求允许台谏官可以根据传言进谏,有能够奋力抗击奸恶邪僻的人,可以不按照规定越级提拔,来振作敢于进谏的风气。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得士,名声更加显著。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议的声音渐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 20 -‎ 潘耒性情诚挚纯厚,当初被征召,他以母亲年老推辞,没有被批准,于是赴任。被授予官职之后,三次上书吏部以自己是独子请求归乡奉养母亲,最终没有被批准而无法归乡。等到母亲去世守丧时,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年少时求学于同郡的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所著的书籍,对老师的感情很深。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潘耒恢复原来的官职。大学士陈廷敬想推荐起用他,潘耒极力推辞而作罢。潘耒平生嗜好山水,登高赋诗吟咏,名流常被他折服。著有《遂初堂集》。又沿袭顾炎武《音学五书》而写了《类音》八卷。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当时博学宏词科以史才被称道的,汪琬、吴任臣及潘耒最为出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大麦行①‎ 唐 杜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注解】①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奴剌、党项、羌攻梁州。诗人故有此作。②汉桓帝时有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③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由梁州都督督四州。④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大麦行》与《琵琶行》《燕歌行》文体相同,“行”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 B. 一、二两句,化用童谣,反其意而用之。麦收时节却无欢乐景象,反而妇女哭男人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C. 三、四两句,先一句说敌寇掠夺范围之广,后一句作者呼吁四州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抵抗胡羌入侵。‎ D. 五、六句,前句设问后句回答,江山远长,虽然调发蜀兵三千,也只能疲于奔命,难以救护。‎ E. 七、八两句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明喻手法,抒发思乡之情。‎ ‎15. 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4. CE 15. ①哀民生。一二两句表现出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②斥边寇。三四两句表露了对“胡与羌”的愤慨。③思故乡。最后两句则表现了对故乡思念。‎ ‎【解析】‎ - 20 -‎ ‎14. 试题分析:C项分析三四两句,第四句是自问自答,又为上文解疑,一二句所写的麦收时间农村的凄惨景象原来是由羌胡的入侵造成的。E项分析最后两句的修辞手法,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也使用了明喻的手法错。‎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有理有据的赏析情感,①哀民生。一二两句表现出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②斥边寇。三四两句表露了对“胡与羌”的愤慨。③思故乡。最后两句则表现了对故乡思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弟子”的,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原因,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从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 ‎【答案】 (1).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 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表达词人旷达之情”“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从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 错误。‎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作报告毫不心怯,会场里水泄不通,他却如入无人之境,坦然自若。‎ ‎②无锡尚德集团江河日下的颓势日益显现,政府买单还是资产重组,整个光伏业都在揣测这家昔日无比荣光的行业龙头老大的命运。‎ - 20 -‎ ‎③面对高考,同学们暗下决心,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如手如足,共渡难关。‎ ‎④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片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供孩子上学和赡养老人全靠这生意了。‎ ‎⑤大学生进驻社区是新时期上山下乡的尝试,他们虽然经验不足,甚至毫无经验可言,但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能差强人意。‎ ‎⑥许多年轻人之所民热衷于选秀节目,是因为此类节目能给人一种心理预期,通过媒体炒作可以快速成名,成为明日黄花,引人瞩目。‎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如入无人之境,象到了没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如手如足,比喻兄弟的感情。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 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A句成分残缺。B句偷换主语。D句句式杂糅。‎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暗换主语,D句式杂糅。‎ - 20 -‎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们相信伪科学和谣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个体的“偷懒”习惯——我们在认如上的“吝啬”,会让我们通过捷径来处理信息。 ① 这种认知捷径会受到先入为主的信息左右, ② 起初我们接受的信息存在着偏差, ③ 后续改变这种态度和观点的难度就会很大, ④ 我们会用已有的观点来同化后续的信息和观点。 ⑤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要注重科学传播的质量——这不仅包括科学性, ⑥ 要和公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科学更接地气。‎ A 但 虽然 但是 ‎/‎ 所以 更 B ‎/‎ 即使 然而 虽然 因此 而且 C 而 如果 那么 因为 ‎/‎ 还 D 然而 因为 所以 因而 其实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使用的题型,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语段中文句之间关系的理解作答本题。根据理解第一个空前后的关系是转折关系,所以可以排除AB选项,二三空两句是假设关系复句,所以答案选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谁都不能否认, ① 。来自他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 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是报告文学的首要美学特征。 ② ?围绕这一问题,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剪裁必须遵循不回避、不夸大、不矫饰的原则,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也就是说, ③ ,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 ‎【答案】①它的力量来自“真实性” ②报告文学如何达到“真实” ③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 - 20 -‎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本段文字主要围绕“‘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第一处联系后一句“不来自他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可以推测。第二处可以联系后文的做法,可知回答的问题是实现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第三处可联系前一句“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结合后文“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可以推测。‎ ‎21. 请说明下面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不超过70个字。‎ ‎【答案】内容:漫画画了两个人:伤者左臂中箭,箭杆露在外边;医生手拿剪刀,正要把箭杆剪断。寓意:解决问题只顾表面,不清除根源。‎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内容:漫画画了两个人:伤者左臂中箭,箭杆露在外边;医生手拿剪刀,正要把箭杆剪断。寓意:解决问题只顾表面,不清除根源。‎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胡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7社会大学英雄榜”显示,登上胡润百富榜的2000多位资产达20亿及以上的企业家中,有一半人没有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学历。‎ 胡润表示:“按照社会标准,这些人或许最不可能成功,但从财富报告来看,他们成功了,而且创造了非常伟大的企业。通过做这个报告,让我学到了‘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和胡润的观点,你怎么看?请谈一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0 -‎ ‎【答案】读书真无用?‎ 高学历固然不能确保“成富豪”,却能为不落入“巨贫”保底;从大面上看,拥有更高学历群体,往往也比低学历“入贫”的几率更低。‎ 新近发布的胡润百富榜提及,国内2000多位20亿级别富豪中,半数无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好多培训机构,想来不会错过这么一锅熬制励志味鸡汤的新食材。‎ 民众需要励志,生活需要鸡汤。尽管拿资产表去评判是否成功,有落入世俗成功学的俗套,可创富时代财产的度量衡属性难以抹杀。‎ 但如果以“20亿级别富豪半数无所谓的‘高学历’”,断言高学历没有更高的“成功”几率,乃至无用,那就错了:高学历固然不能确保“成富豪”,却能为不落入“巨贫”保底;从大面上看,拥有更高学历群体,往往也比低学历“入贫”的几率更低。‎ 胡润名单上,40后、50后富豪不少,像宗庆后、陈丽华等,他们是第一代创业者,读到大专或初高中,在当时国民学历程度整体不高、学历也未“通胀”的背景下,已不算低。何况,近年来冲到富豪榜前列的科技型、互联网型企业掌舵人越来越多,他们几乎都有不错的学历。‎ 正如有业内人士分析的,第一代创业企业家素质主要包括勤奋和务实等,而当下年轻创业者很多在借助互联网概念红利,基于知识能力和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和资源整合,对专业知识和学识的需求更强烈,对良好的教育环境、开阔视野与准确的产权及资本市场等领域认知,也有更高要求。在将来,知识贫乏者“成功”的土壤,会越压越薄。‎ 对大多数人来说,巨富本非所求,求的是生活富足。整体而言,高学历人群因知识赋值下的收入,比低学历者通常要高。渲染那些高学历者“混得差”的个案,也无法抹掉绝大多数高学历人群更有能力跻身“中产”的现实。“北大毕业生卖肉”“名校硕士应聘城管”会成为新闻,那些低学历者卖肉却不会,也说明了学历跟境遇之间大面上的正相关关联。‎ 用“高学历房奴”和“低学历土豪”的极端化标签,预设高低学历对应境遇的必然性倒挂,只能是反智的臆想。 ‎ 这无关“学历决定论”,只是在重述某些常识:现实中高学历教育确实有不少问题,但“高学历无用论”却很扯;也没必要误解了高学历的价值,其作用从来都不是确保“巨富”,而是为跻身“中产”筑底。鸡汤嘛,喝喝挺好,用来补脑就大谬了 ‎【解析】试题分析:需要注意的是,高学历文凭只是一个人接受系统知识教育的重要凭证,如宗庆后一样的“无高学历富豪”并不意味着没有接受与高学历者同等或者更高的教育资源,他们很多人都会通过读EMBA - 20 -‎ 或是短期课程来为自己以前断掉的学习“补课”。据美国皮尤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进入21世纪,“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事业成就的每项测评指标,年轻大学毕业生都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同龄人表现得更出色”,以“学历无用”作为拒绝接受知识或懒于接受知识的借口,无异于一种坐等天收的自欺欺人。‎ 点睛:虽然学历并不是证明我们自身能力的全部,但“学历无用”的传奇经历或许只适用于那些因机遇而成功的励志鸡汤,毕竟,在没有被上帝眷顾之前,我们只是活在平凡里的芸芸众生。‎ ‎ ‎ - 2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