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市高考模拟文科综合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平市高考模拟文科综合试题

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等填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 第Ⅰ卷 (选择题 140分)‎ 注意事项:‎ ‎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2. 第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答案:C 分值:(4分)‎ 解析:结合材料“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理经济越来越制度化,答案是C。A B材料中未体现,D项表述错误 ‎【考查方向】西周时期市场管理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与其他制度相混淆,如工商食官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句,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25.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D 分值:(4分)‎ 解析:结合材料“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二千石”是较高的年俸,代指高级官员;而汉武帝刺史的职责是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因此,A B 不符合题意,C太绝对,所以排除。答案是D。‎ ‎【考查方向】汉代的刺史制度 ‎【易错点】对材料中的知识点没有认真分析,易选错C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 ‎26.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类别 ‎ 关键词 ‎ 出现频次 ‎ 所占比例 ‎ 社会伦理观念 ‎ 仁、礼、信 ‎ ‎8234次 ‎ ‎36.2% ‎ 法观念 ‎ 法、刑 ‎ ‎4648次 ‎ ‎20.5% ‎ 财富观念 ‎ 利、财、富 ‎ ‎5395次 ‎ ‎23.8% ‎ 公平公正观念 ‎ 均、平 ‎ ‎4427次 ‎ ‎19.5% ‎ A. 社会贫富分化 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观念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 答案:A 分值:(4分)‎ 解析:结合图表,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伦理观念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法观念 其次说明专制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财富观念次之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公平公正观念出现说明贫富分化严重。由此可见,答案是A。B C D 都不是正确解读。。‎ ‎【考查方向】汉代社会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图表中的知识点没有认真分析,易选错C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尤其关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7.王守仁说“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又说“四民异业而同道”。与他的观念相吻合的时代现象是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朝廷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 C.徽商“贾而好儒”风气形成  D.明清学术彻底背离传统轨迹 ‎ 答案:C 分值:(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四民异业而同道”中可以看出,王守仁主张发展工商业;根据所学知识,A项与材料相反;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查方向】王守仁的相关观点 ‎【易错点】与其他思想观点相混淆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认真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28.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   B.“东方雄狮的觉醒”‎ 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    D.“4.5亿两,中国的慷慨”‎ 答案:A 分值:(4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1900年6月初”可以排除BD项,根据材料“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可知这一事件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所以答案选A。‎ ‎【考查方向】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材料中的知识点没有认真分析,易选错D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1900年6月初”,再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 ‎29.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 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 A.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       B.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C.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答案:C 分值:(4分)‎ 解析:结合图表,可以得出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A材料中只给出三个时间的贸易额,无法得出逐年萎缩的结论;通过图表并不能说明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说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D项表述错误,答案是C。‎ ‎【考查方向】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图表中的知识点没有认真分析,易选错B或D ‎【解题思路】阅读图表,进行分析,运用排除法。‎ ‎30.毛泽东曾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也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二人讲话围绕的核心问题是 A.“一边倒”外交方针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争取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C 分值:(4分)‎ 解析:根据材料“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结合所学知识,中美建交使更多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结合毛泽东的话,可以判断答案是C。A是少数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B D未提及美苏两极,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新中国外交 ‎【易错点】与其他时期的外交成就相混淆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 ‎31.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 A.私人生活空间有限不被社会尊重  B.审判以及判决不注重任何证据 ‎ ‎ C.法律在具体执行时忽视公权保护  D.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公开举行 答案:A 分值:(4分)‎ 解析:‎ 材料中提到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反映了私人生活不被尊重。因此答案选A。B C 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查方向】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材料中的内容没有认真分析,易选错B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 ‎32.詹姆斯·密尔(James Mill)和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父子是19世纪英国乃至西方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两人一致认为,印度社会缺乏演进的能力,需要被英国统治才有前途,并称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造福印度人民的政府。这说明了   ‎ A.密尔父子的自由主义者身份为假,实为殖民主义者 ‎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由自由主义向殖民主义阶段过渡 ‎ C.工业革命背景下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存在紧密关系  ‎ D.印度实际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C 分值:(4分)‎ 解析:材料中“密尔父子是19世纪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所以,A错误;B D的表述错误,所以,答案是C。‎ ‎【考查方向】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图表中的知识点没有认真分析,易选错B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注意运用排除法。‎ ‎33.19世纪30年代,力主改革的辉格党领袖、英国首相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议院,以保证改革法案在上议院通过。但持保守态度的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这表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 ‎ A.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B.国王拥有否决议会的权力 C.贵族势力逐渐被削弱      D.改革派与保守派势均力敌 ‎ 答案:A 分值:(4分)‎ 解析:通过材料得知内阁的决议被国王否决,所以集体辞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是内阁制的特点。所以,答案是A。 B表述错误,所以排除。C D项材料中未体现。‎ ‎【考查方向】英国的制度创新 ‎【易错点】与其他国家的制度比较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 ‎34.1922年11月,列宁在谈话中强调:“如果有人把继经济力量之后必定出现政治力量这个简单化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用在我国‘耐普曼’的身上,那么我担心他会大错而特错,甚至会成为许多荒谬町笑的误解的牺牲品。”这里提到的当时俄国出现的“耐普曼”应该指 A.极端的反革命势力和分裂分子    B.新经济政策下的富裕商业者 C.仇视苏俄的一些西方媒体记者    D.坚持正确方向的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B 分值:(4分)‎ 解析:材料中提到“1922年”说明此时已经开展新经济政策,“如果有人把继经济力量之后必定出现政治力量”指的是采用资本主义方式发展经济后变成资本主义制度,“用在我国‘耐普曼’的身上,那么我担心他会大错而特错”指的是将这些发展资本主义的人成为颠覆者是错误的。所以,“耐普曼”‎ 是指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而产生的小店主,小厂主及投机商。所以,答案是B。A D 则是泾渭分明的群体,不符合题意,直接排除。C是外国的记者,也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答案是B。‎ ‎【考查方向】俄国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图表中的知识点没有认真分析,易选错D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注意 运用排除法。‎ ‎35.下面是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通货膨胀变化表。这种情况促使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 B.欧美社会保障规模进一步扩大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欧美各国进一步增加关税壁垒 答案:A 分值:(4分)‎ 解析:结合图表,看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下降幅度较大,通货膨胀严重,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经济调整,例如减少国家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福利开支等。所以,答案是A。B C D都不符合史实,故而排除。‎ ‎【考查方向】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与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 材料二  ‎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6分)‎ 答案:(1)客观条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分值:(6分)‎ 解析:结合材料“明代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当时的政治上稳定,经济上发展,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大为提高。‎ ‎【考查方向】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提取不力,导致漏掉知识点。‎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注意关键时间的提取。‎ ‎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12分) ‎ 答案: (2)结果:中国: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 西欧: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6分) ‎ 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6分) ‎ 分值:(12分)‎ 解析:结合材料一“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说明中外交往发展,朝贡贸易进一步发展。材料二“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开辟了新航路后进行了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中国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文化上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西方:思想上人文主义的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考查方向】中外航海的比较 ‎【易错点】对材料中的内容理解不够,导致漏掉知识点:天朝上国的观念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中西方的比较方面要对应。‎ (3) 简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国的对外交往?(7分)‎ 答案:(3)对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世界眼光和大国心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交流互鉴,推动双边关系拓展和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7分)‎ 分值:(7分)‎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中西交往应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考查方向】中西方交往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中西交往应采用的观点易出现问题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答题的策略,这样的题目要有宏观的眼光。‎ ‎41.(12分)阅读材料    ‎ ‎15世纪文艺复兴“古典的东西是无与伦比的”‎ ‎16世纪宗教改革“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 ‎ ‎ ‎17世纪科学革命“希腊人错了”‎ ‎18世纪启蒙运动“宗教是迷信” ‎ ‎ ——据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改编 ‎ 请你以材料图示为标准,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编写一份类似的示意图,并对你的示意图命名。‎ 答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 “发现了新大陆” ‎ ‎17世纪荷英法的 殖民扩张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 ‎18世纪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分值:(12分)‎ 解析:结合材料得出,材料中说的是思想上,可以采用经济上的类似内容进行编写,题目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阐述,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 “发现了新大陆”;17世纪荷英法的殖民扩张,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考查方向】世界市场形成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材料中的内容分析不够,容易漏掉知识点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类似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注意题干要求。‎ ‎ 【选修部分】‎ ‎4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中国历史上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源远流长。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 材料一  ‎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 材料二  人民信赖克里斯提尼是有原因的。这时正当僭主废黜后的第四年„„他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的居民化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数的人参加到政府来。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 (1) 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4分)结合材料,分析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5分) ‎ 答案:(1)西周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度的实行,使各级贵族世袭享有其封地和职务。(4分)趋势:制度规定越来越细致,回避的范围越来越大。(2分) 作用:避免官员结党营私,对整顿吏治、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强化中央集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3分) ‎ 分值:(9分)‎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没有实行回避制度是因为实行了宗法分封制,使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发展趋势是规定越来越细,范围越来越大。作用:避免地方势力做大,威胁中央集权。‎ ‎【考查方向】各个朝代的回避制度 ‎【易错点】与对材料把握不透,容易漏掉知识点:制度规定越来越细致,回避的范围越来越大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尤其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再加工。‎ ‎(2)材料二中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本质上有哪些异同点?(6分)‎ 答案:(2)同:都削弱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势力。(2分) ‎ 异:前者是为推动民主政治的建立,后者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4分)‎ 分值:(6分)‎ 解析:结合材料二中“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数的人参加到政府来。”,目的是将更多的人参与政治管理,消弱了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政治。不同的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制度,回避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 ‎【考查方向】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易错点】对材料分析不到位,容易漏掉知识点:都削弱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势力。‎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实质性的内容比较。‎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止。‎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补单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页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8分)‎ 答案:(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的空前加深;清廷统治集团部分成员的鼓吹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日俄战争的刺激。(8分)‎ 分值:(8分)‎ 解析:结合材料“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所致;材料“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补单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政府的有识之士纷纷上书同时日俄战争胜利的刺激。‎ ‎【考查方向】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材料分析不到位,漏掉“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有何特点。(7分)‎ 答案:(2)特点: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朝野提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从思想潮流到政治实践,历经曲折反复;将宪政民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意图挽救危亡;与政治改良相结合,但最终因革命而夭折。‎ 分值:(7分)‎ 解析:结合材料“骤然风行鼓荡”说明参与的范围广;“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思想宣传与实践并行;结合所学知识,宪政的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最终因辛亥革命而破产。‎ ‎【考查方向】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归纳材料不到位,漏掉知识点:将宪政民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注重所学知识的归纳。‎ 历史参考答案 ‎24-35 CDACACC ACABA ‎40. (1)客观条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6) ‎ ‎(2)结果:中国: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 西欧: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6分) ‎ 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6分) ‎ ‎(3)对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世界眼光和大国心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交流互鉴,推动双边关系拓展和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7分)‎ ‎41. 根据材料图示,学生编写的示意图要符合三个条件:同一主题、事件名称及评论、体现事件之间的先后或因果关系。 ‎ 评分说明:主题命名2分(如材料所示可命名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发展”);每一事件及评论2分,与主题不符的事件及评论不给分,共8分;体现了事件间的先后关系或因果关系2分。‎ 答案示例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 “发现了新大陆” ‎ ‎17世纪荷英法的 殖民扩张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 ‎18世纪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45. (1)西周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度的实行,使各级贵族世袭享有其封地和职务。(4分)趋势:制度规定越来越细致,回避的范围越来越大。(2分) 作用:避免官员结党营私,对整顿吏治、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强化中央集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3分) ‎ ‎(2)同:都削弱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势力。(2分) ‎ 异:前者是为推动民主政治的建立,后者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4分)‎ ‎46. (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的空前加深;清廷统治集团部分成员的鼓吹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日俄战争的刺激。(8分)‎ ‎(2)特点: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朝野提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从思想潮流到政治实践,历经曲折反复;将宪政民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意图挽救危亡;与政治改良相结合,但最终因革命而夭折。(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