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68页
文档介绍
精华经典版122页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及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全部内容精华版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 榆林教学资源网 http://www.ylhxjx.com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考试内容: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考试要求: 榆林教学资源网 http://www.ylhxjx.com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二、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同时,那么A = B. 如果. [注]:①Z= {整数}(√) Z ={全体整数} (×) ②已知集合S 中A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也是有限集.(×)(例:S=N; A=,则Cs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集合B,则CBA = , CAB = CS(CAB)= D ( 注 :CAB = ). 3. ①{(x,y)|xy =0,x∈R,y∈R}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y)|xy<0,x∈R,y∈R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y)|xy>0,x∈R,y∈R} 一、三象限的点集. [注]:①对方程组解的集合应是点集. 例: 解的集合{(2,1)}. ②点集与数集的交集是. (例:A ={(x,y)| y =x+1} B={y|y =x2+1} 则A∩B =) 4. ①n个元素的子集有2n个. ②n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③n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2个. 5. ⑴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例:①若应是真命题. 解:逆否:a = 2且 b = 3,则a+b = 5,成立,所以此命题为真. ② . 解:逆否:x + y =3x = 1或y = 2. ,故是的既不是充分,又不是必要条件. ⑵小范围推出大范围;大范围推不出小范围. 1. 例:若. 2. 集合运算:交、并、补. 3. 主要性质和运算律 (1) 包含关系: (2) 等价关系: (3) 集合的运算律: 交换律: 结合律: 分配律:. 0-1律: 等幂律: 求补律:A∩CUA=φ A∪CUA=U ðCUU=φ ðCUφ=U 反演律:CU(A∩B)= (CUA)∪(CUB) CU(A∪B)= (CUA)∩(CUB) 1. 有限集的元素个数 定义:有限集A的元素的个数叫做集合A的基数,记为card( A)规定 card(φ) =0. 基本公式: (3) card(ðUA)= card(U)- card(A) (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 根轴法(零点分段法) ①将不等式化为a0(x-x1)(x-x2)…(x-xm)>0(<0)形式,并将各因式x的系数化“+”;(为了统一方便) ②求根,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③由右上方穿线,经过数轴上表示各根的点(为什么?); ④若不等式(x的系数化“+”后)是“>0”,则找“线”在x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是“<0”,则找“线”在x轴下方的区间. (自右向左正负相间) 则不等式的解可以根据各区间的符号确定.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ox>0(a>0)解的讨论. 二次函数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根 有两相等实根 无实根 R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标准化:移项通分化为>0(或<0); ≥0(或≤0)的形式, (2)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 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公式法:,与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2)定义法: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 (3)几何法: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1)根的“零分布”:根据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分析列式解之. (2)根的“非零分布”:作二次函数图象,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列式解之. (三)简易逻辑 1、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或q(记作“p∨q” );p且q(记作“p∧q” );非p(记作“┑q” ) 。 3、“或”、 “且”、 “非”的真值判断 (1)“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F的真假相反; (2)“p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 (3)“p或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 4、四种命题的形式: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 (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否命题; (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 5、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原命题逆否命题)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若pq且qp,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记为p⇔q. 7、反证法: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假设),引出(与已知、公理、定理…)矛盾,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高中数学第二章-函数 考试内容: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函数的应用.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考试要求: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2)了解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 和性质.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02. 函数 知识要点 一、本章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回顾: (一) 映射与函数 1. 映射与一一映射 2.函数 函数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而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为这二者确定后,值域也就相应得到确定,因此只有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二者完全相同的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3.反函数 反函数的定义 设函数的值域是C,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得到x=(y). 若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y),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y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y) (yC)叫做函数的反函数,记作,习惯上改写成 (二)函数的性质 ⒈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 ⑴若当x10,故③式不可能有实数解。
所以不存在a、b,使得A∩B≠φ与(a,b)∈C同时成立
Ⅲ、巩固性题组:
1. 已知5x+12y=60,则的最小值是_____。
A. B. C. D. 1
2. 已知集合P={(x,y)|y=}、Q={(x,y)|y=x+b},若P∩Q≠φ,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
A. |b|<3 B. |b|≤3 C. -3≤b≤3 D. -3|x-1|+|x+1|的解集是非空数集,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6. 设z=cosα+i且|z|≤1,那么argz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7. 若方程x-3ax+2a=0的一个根小于1,而另一根大于1,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 sin20°+cos80°+sin20°·cos80°=____________。
2. 解不等式: >b-x
3. 设A={x|<1x<3},又设B是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试确定a、b的取值范围,使得AB。 (90年高考副题)
4. 定义域内不等式〉x+a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2. 已知函数y=+,求函数的最小值及此时x的值。
13. 已知z∈C,且|z|=1,求|(z+1)(z-i)|的最大值。
14. 若方程lg(kx)=2lg(x+1)只有一个实数解,求常数k的取值范围。
二、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 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如|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概念型。
② 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则有范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的。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性质型。
③ 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讨论。这称为含参型。
另外,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主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性,使之具有确定性。
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
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Ⅰ、再现性题组:
1.集合A={x||x|≤4,x∈R},B={x||x-3|≤a,x∈R},若AB,那么a的范围是_____。
A. 0≤a≤1 B. a≤1 C. a<1 D. 00且a≠1,p=log(a+a+1),q=log(a+a+1),则p、q的大小关系是_____。
A. p=q B. pq D.当a>1时,p>q;当00、a=0、a<0三种情况讨论,选B;
2小题:对底数a分a>1、00、x<0两种情况,选B;
6小题:分侧面矩形长、宽分别为2和4、或4和2两种情况,选D;
7小题:分截距等于零、不等于零两种情况,选C。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设0
0, 使得=lg(S-c)成立。
【注】 本例由所用公式的适用范围而导致分类讨论。该题文科考生改问题为:证明>logS ,和理科第一问类似,只是所利用的是底数是0.5时,对数函数为单调递减。
例1、例2、例3属于涉及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运算性质、法则等是分类讨论的问题或者分类给出的,我们解决时按要求进行分类,即题型为概念、性质型。
例4. 设函数f(x)=ax-2x+2,对于满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