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2章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34讲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2章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34讲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34讲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太原模拟)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过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下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 A.新兴产业比重下降   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分复兴 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 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3.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我国应(  )‎ A.大量承接低端产业的转移 B.大力推进新型工业的发展 C.从“走出去”转向“引进来”‎ D.逐步取缔中小型民营企业 解析:第1题,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使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迈进,使新兴产业的比重增加;先进制造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对环境的影响要小于传统制造业,会使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由于制造业升级,利润增加,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地位会明显上升。第2题,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在技术实力上占优势,故在再工业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将传统产业升级之后,传统制造业面临过剩。而我国目前承接的来自国外的产业转移,已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变化,故发达国家淘汰的传统制造业并不会被大量引进我国,对我国而言,制造业升级的进程可能延缓。第3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的利润也较低,‎ 6‎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我国也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推进新型工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答案:1.D 2.A 3.B 浙江省的建制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67个发展到1998年的1 007个,2013年又减少到639个。读浙江省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随时间(a→b→c)变化图,回答4~5题。‎ ‎4.关于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增加 B.目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最多 C.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最大 D.目前还处于工业化阶段 ‎5.关于浙江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国有企业发展是推动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B.国内市场腹地狭小 C.今后应积极发展工业,进一步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D.进一步优化小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从b到c阶段,浙江省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所下降;目前浙江省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最多;从图中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约为13%,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约为10%,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约为3%;目前浙江省第二产业在产值结构中的比重约50%,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在50%以上,因此浙江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第5题,浙江省主要以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国内市场腹地广阔;近年来浙江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今后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从材料中浙江省建制镇数量的变化判断出该省正在进一步优化小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 答案:4.D 5.D ‎(2018·河南豫北名校联考)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工业区某小商品生产企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 ‎6.下列关于该工业区的说法合理的是(  )‎ A.该工业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 B.形成了原料—生产—销售配套体系 C.该工业区资本集中程度高 D.该工业区同类企业竞争激烈,利润低 ‎7.该区域原来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经济落后的乡村,现在该区域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示范区,该区域(  )‎ A.乡村工业化推动了大城市的形成 B.产业的升级导致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C.不可能出现城市、乡村交错的景观 D.乡镇企业促进了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企业众多,说明资本集中程度低,不太可能出现大型骨干企业;该工业区形成了原料—生产—销售配套体系,所以各企业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进行规模生产,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第7题,该区域之前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落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小城市迅速发展,出现城市、乡村交错的景观,且目前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6.B 7.D 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各地产业竞争力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下图为上海与浙江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图。读图完成8~9 题。‎ ‎8.从上海向浙江转移趋势最明显的产业是(  )‎ A.家具与皮革 B.皮革与文体用品 6‎ C.机械与通讯 D.烟草与机械 ‎9.有关上述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产值降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B.加强国际分工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一体化 C.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 D.短期内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解析:第8题,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10年,上海的烟草和机械竞争力系数都由大于浙江变为小于浙江,说明竞争力不强,会向浙江转移。第9题,从图中看不出工业产值降低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图示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国内产业转移,与推动国际经济一体化无关;将有污染的企业外迁,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产业转移短期内会减少就业机会,增大就业压力。‎ 答案:8.D 9.C ‎(2018·江西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贸易两种转型升级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A.原材料采购、物流配送、研发、品牌维护 B.研发、品牌维护、原材料采购、物流配送 C.原材料采购、品牌维护、物流配送、研发 D.研发、物流配送、原材料采购、品牌维护 ‎11.途径Ⅱ中最可能的国家或地区是(  )‎ A.南非 B.俄罗斯 C.东南亚 D.北美地区 解析:第10题,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原材料采购、物流配送为附加值较低行业,研发、品牌维护属于附加值较高行业。途径Ⅰ中,设计前、后的环节分别为原材料采购和研发,销售前后的环节分别为物流配送和品牌维护,故选A。第11题,加工贸易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通过途径Ⅱ将加工贸易厂转移到其他国家,转移地区应具有劳动力价格低、距珠三角近、当地市场广阔等特点,故选C。‎ 6‎ 答案:10.A 11.C 二、综合题(共4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江西省的省会南昌,与武汉、长沙、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共同组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它们相连正好呈现四边形形状,被形象称为“中四角”。‎ 材料二 南昌市从古至今都是南方重要的商贸城市,是沿海地区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市内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四角”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6分)‎ ‎(2)分析南昌市形成“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格局的原因。(8分)‎ ‎(3)你认为“中四角”城市群的发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8分)‎ 解析:(1)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城市群所处的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2)从商场、市场、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区位要求方面来分析即可。(3)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区域发展壁垒,实现区域人口、物资、信息等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工业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答案:(1)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西接合部;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2)城内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水平高,故集聚了较多的大型商场;城郊以居住用地为主,人口较多,布局较大的市场,便于居民就近购物消费;城外地租水平较低,交通干线附近集聚了占地面积较大、对交通依赖性较强的物流业。‎ ‎(3)加强区域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体系,形成互联互通格局;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区域工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在四川、江西等中西部地区民工大量向珠三角、长三角流动的同时,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呈现向四川整体迁移的趋势。一些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结伴”到四川建厂,在成都周边的新都、彭州等地形成了一些新兴的服装集群。预计,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把整个产业链西迁,形成中西部区域产业集群。‎ 6‎ ‎(1)结合材料,简述图示区域民工流动、产业转移的特点。(8分)‎ ‎(2)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和转出地地理环境的影响。(8分)‎ ‎(3)分析图示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8分)‎ 解析:(1)民工流动特点应考虑规模大小、流动方向等;产业转移特点应考虑规模大小、转移方向等。(2)既要分析产业转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又要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既要分析有利影响,又要分析不利影响。(3)产业转移原因应考虑推力和拉力。推力表现为转出地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环境污染加剧;拉力表现为转入地交通改善,配套设施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土地价格低等。‎ 答案:(1)民工流动特点:民工流动规模大,主要由四川、贵州、江西等中西部地区向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 产业转移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规模大,由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对转入地而言,产业转入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速度,带动本地城市化;造成环境污染等。对转出地而言,产业转出可减轻环境压力和污染,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影响就业水平,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等。‎ ‎(3)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提高,环境污染严重等成为推力,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低,土地成本低,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产业配套设施得到改善等成为拉力,吸引产业转入。‎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