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1题对题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1题对题练

第31题对题练 真题1 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对应练 ‎1.(2018·浙江宁波市十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 材料一 经济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是外资企业的大幅增加。由于担心外国人会控制中国的矿产资源、铁路,以及现代工业经济,清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商部和交通部,组织地方商会,并着手修订法典,保护和鼓励各项资本运作。中国的官员,有识之士以及商人急切地在这些领域成立自己的公司,从1895年到1913年间,成立的新兴企业多达549家,主要集中在缫丝、棉纺织品、食品加工、公用事业以及采矿等行业……虽然现代工商业只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这一时期仍可以看作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开篇。‎ ‎——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材料二 1895年的甲午战败震动了整个士林……当新兴的维新在京、沪受阻时,湖南成了维新的中心。例如,熊希龄出身于湘军将领之家,此前完全是在传统教育的浸润下成长,还沉迷在湘军的辉煌功绩中。但他在甲午战败后慷慨上书朝廷,“与其坐而待亡,孰若革新庶政,与列强比埒,乃为上策……吾愿为爱国同仁,鞠躬尽瘁,临危就义,以拯吾国”。不料被慈禧痛批并发落回湘。从1896年到1898年,他几乎介入了湖南维新的所有活动,在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斗争中实际站在了梁启超一边。1898年到1902年被革职。1902年至1905年,他重获起用……于1904年兴办了醴陵瓷业及学堂。‎ ‎——整理自应星《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13年间“经济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熊希龄的思想在甲午战争后的变化,并指出他在湖南地区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所做出的努力?‎ ‎2.(2018·浙江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的政治家认为,国务员是否具有“副署权”是内阁制区别于总统制的主要标志。1911年12月,孙中山认为内阁制会“误革命之大计”,于是同盟会内部决定采用总统制。清帝退位后,宋教仁说: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孙中山等人觉得宋教仁的看法很有道理,转而全力支持他。因此,宋教仁率人赶制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很快获得通过。——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二 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 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3‎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同盟会内部存在哪一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能体现这一争论结果的内容,并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写入这一内容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真题2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与婚姻家庭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 与中国近代化》‎ ‎(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13‎ 对应练 ‎3.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在1910到1911年,他们(注: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秘议“……吾辈公决密谋革命……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 材料三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辛亥革命资料汇集》‎ 材料四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1)据材料一,为什么说“武昌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 ‎(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对象的角度有何不同?‎ 13‎ ‎(4)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 ‎4.(2017·浙江选考冲刺押题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在一个工业秩序下,传统的家庭制度与传统社会都是无法立足的。基于技术化、机械化的需要……一种“身份取向性”必然要转向“契约取向性”。所以,(近代)中国家庭制度已日渐变质……大多数的老百姓已参与到“庞大的沟通网”中,人们对政治的传统的冷漠态度已渐减少,而不知不觉间被“政治化”了。每一个分子都自觉到是国家的一员,而形成“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国家”的意识出现了,“民族主义”成为一庞大的政治动力。 ‎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 材料二 在想象之中,人们广泛地认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传统的家庭目标将让位于个人的自我实现、为社会服务以及把大型集体利益置于优先地位等观念。不过,中国人发展了与此颇不相同的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概念。……1949年以前,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是现代化的一个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差不多30年之后,已经形成了领导避免使用行政高压来改变家庭结构,以便和群众相安共处的局面。……准许家庭从事有益的私有生产并使之与集体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传统组织原则。——摘编自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当代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改造“传统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经济措施。1979年后中国对“家庭结构”的改造理念有何转变?‎ 13‎ 真题3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对应练 ‎5.(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捍卫统一、求同存异是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3‎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习近平在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造成图一政治局面的制度因素。依据图二,从区域分布和对象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造成香港问题由来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请举两例说明“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 ‎6.(2018·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历史变革中不断被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 13‎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如何打破了“部落政治”?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试列举古代雅典和罗马打破贵族专权的事例各一项。‎ ‎(2)材料中这两项规定的核心是什么?试简要评述之。‎ 真题4 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十年间的平均比重占同期全国总额的40%以上。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 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摘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1)上海是近代崛起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举足轻重。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3‎ ‎(2)人类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创造历史,而历史又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空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对应练 ‎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此外,1933年美国还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 材料二 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说道:“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有。”有数字显示,从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当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8%。此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社会救济措施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式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 13‎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92年以后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举措。‎ ‎8.(2018·浙江十校3月选考科目适应性考试)深圳和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当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 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 ‎——根据《深圳口述史》(下卷)整理 ‎ 材料二 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完深圳来到上海,发现两个城市的反差惊人。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2008年,浦东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07年的2 750.76亿元,占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的1/4、进出口贸易的1/2和外商投资总额的1/3。——[美]库恩《中国30年》 ‎ ‎(1)结合所学,概述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背景。阅读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0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中有利于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举措。分别概述深圳等经济特区和浦东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 13‎ 答案精析 真题1 (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对应练 ‎1.(1)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加剧,外资企业大幅增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实业。‎ ‎③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纷纷“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特点:①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②行业上以轻工业为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2)变化: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或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 努力:支持梁启超等人士开展维新活动(或全面介入湖南的维新运动),兴办实业和新式学堂。‎ ‎2.(1)争论:政体之争(或答政府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 内容: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如答确认国务员具有“副署权”)。‎ 意图:限制袁世凯权力(或答“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成就: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真题2 (1)原因: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的冲击。‎ 影响: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突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 ‎(2)影响: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 特征: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对应练 ‎3.(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 ‎(2)清政府的政策引起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和平请愿的失败逼迫立宪党人转而决心配合革命。‎ ‎(3)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具有偶然性)。材料三从革命党人身安全、自由角度分析,材料四从清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分析。‎ ‎(4)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4.(1)变化:家族认同感减弱,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增强。 ‎ 13‎ 原因: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运动的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2)措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大跃进”运动,建立人民公社。 ‎ 转变: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家庭的自主性与集体利益相结合。‎ 真题3 (1)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对应练 ‎5.(1)制度:分封制。‎ 特点:从区域看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对象来看包括同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任答其中两点),其中以同姓王族为主。‎ ‎(2)条约:《南京条约》。‎ 举例:清政府统治时期,国力衰落,列强侵略,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发展,国际地位提高,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导下顺利收回香港。‎ ‎6.(1)打破:实行分封制。 ‎ 措施:逐步废除分封制;提拔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中枢决策;设太学;实行察举制。 ‎ 事例:雅典:梭伦——按财产划分四个等级;克里斯提尼——五百人会议;伯里克利——各级官职抽签产生,公民大会经常化,陪审法庭人数众多。 ‎ 罗马: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449年颁布《十二铜表法》。 ‎ ‎(2)核心:中央与地方(联邦政府和各州)间分权制衡 。 ‎ 评述:在加强联邦中央权力的同时,使各州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拥有一些州权;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 真题4 (1)特点: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 ‎(2)原因:上海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成为工人运动中心;《新青年》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有效结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对全国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对应练 ‎7.(1)特点:以工代赈。‎ 影响: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改善环境,造福后世。(以上五点中答出两点即可)‎ ‎(2)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答出三点即可)‎ 13‎ ‎(3)举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8.(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中央给粤闽两省对外经济活动更多自主权。‎ 经验:建设上以吸引外资为主;经济活动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2)举措:1992年,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3年后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历史地位:深圳等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1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