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必备知识手册:专题0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必备知识手册:专题0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解析版)

1 专题 0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中央机构 (1)秦朝 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 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 代的改革。 2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 问题。 3.选官制度 (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 社会需求。 (2)两汉:察举制。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 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两汉时期 (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 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 绸之路。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 ①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②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3 (2)手工业: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草市形成。 三、文化:封建文化的发展 1.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2.两汉 (1)两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①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无为而治”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 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科技文化成就 ①造纸术: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②数学:《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③天文: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④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⑤文学: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 ⑥教育:官方儒学教育体系化、制度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 品成就非凡。 【高考突破】 4 一、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演变的文明传承 1.表现 (1)秦朝确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中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地方推行郡 县制,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形成典型的封建官僚政治,反映了政治文明 的进步。 (2)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代在中央通过“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地方通过“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 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设置地方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采取察举制选拔官吏,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 2.作用 (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 侵扰。 (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 程。 二、儒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1)对王朝:统一了国家主流思想,稳定了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 (2)对社会生活:“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对选官:重视品德的察举制取代军功爵制、举孝廉等举措,促进整个社会研习儒学经典氛围的形成。 (4)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5)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 (6)对史学:史学评价对历史人物的标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 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 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 5 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 【真题演练】 1.(2020·课标全国 II,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 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 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 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 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 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 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 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 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 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 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 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 项错误。 2.(2020·课标全国Ⅲ,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 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 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 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 项 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 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 6 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 项错误。 3.(2019·课标全国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 40 万钱一张的“皮 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 况,故 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符,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故 B 项错误。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 D 项错误。 4.(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出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由 15 郡发展到 108 郡、国,这反映 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从而使 “朝 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故 C 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 A 项错 误;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排除 B 项;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5.(2018·课标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7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 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 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6.(2017·课标全国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 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很多人通过农工商业发家致富,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不足 以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故 A 项错误;西汉时期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 材料的错误解读。 7.(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 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 D,排除 A;画像砖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 细作的信息,排除 B;汉代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 C。 8 8.(2019·课标全国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 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 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 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 9.(2019·课标全国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 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 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是受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影 响的结果。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10.(2018·课标全国Ⅲ,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 9 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 分) 【答案】示例 看法: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的等级划分体现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 求。 说明:班固在《汉书》中将尧、舜、周文王等圣君,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学家,屈原、范蠡、廉颇 等贤臣列为上等人;将老子、韩非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齐桓公、秦始皇等开创性的君主,商鞅、李斯 等名臣列为中等人;将宋襄公等失败的霸主,夏桀和商纣等王朝的末代暴君列为下等人,充分体现了儒家 “明君+贤臣”的理想政治诉求,这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史学影响的必然反映。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人物及其相应等级的划分标准:将传说中的圣君、 儒学家、贤臣等人物划入上等,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王朝的开创者等划入中等,将历史上的争霸失败 者、末代暴君等划入下等。这样的划分显然受到了儒家追求“明君+贤臣”的理想化的政治诉求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