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专题五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二轮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 专题五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直击考纲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1.判断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而糖原不会出现在其中 ‎(2011·江苏,9B和2013·海南,17B)( √ )‎ ‎(2)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2012·海南,12B和2011·江苏,‎9A)( × )‎ ‎(3)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011·江苏,9D和2010·安徽,5D)( × )‎ ‎(4)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2012·江苏,‎3A和2013·海南,20CD)( × )‎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2010·海南,10B)( √ )‎ ‎(6)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2011·四川,3B)( × )‎ ‎(7)寒冷时出现寒颤和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 ‎(2010·江苏,9AD)( × )‎ ‎(8)如图2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则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三者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2012·上海,23BD)( × )‎ ‎2.判断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 ‎(1)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013·新课标全国Ⅱ,30(1))( √ )‎ ‎(2)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合成肝糖原,多余的葡萄糖还可以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以储存能量 (2012·山东,24改编)( × )‎ ‎(3)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可识别胰淀粉酶、促甲状腺激素和神经递质等物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节糖代谢过程 ‎(2013·江苏,30和2012·山东,24改编)( × )‎ ‎(4)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而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2012·海南,‎14AC)( × )‎ ‎3.判断下列关于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叙述 ‎(1)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还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2011·海南,7ABC)( √ )‎ ‎(2)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后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有机体耗氧量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下丘脑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2008·山东,3改编)( × )‎ ‎(3)人在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这一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身体的皮肤中,效应器为骨骼肌,而神经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2008·海南,9改编)( × )‎ ‎(4)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 ℃‎时,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量增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致使尿量减少 (2010·上海,54改编)( √ )‎ ‎(5)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2012·新课标全国,3)( × )‎ ‎(6)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 √ )‎ ‎4.判断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 ‎(1)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2011·大纲全国,‎5C)( √ )‎ ‎(2)灭活病毒注入机体,机体中的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再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从而使靶细胞裂解 (2009·重庆,‎4A和2013·四川,‎2C改编)( × )‎ ‎(3)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2011·重庆,‎3C改编)( × )‎ ‎(4)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2010·江苏,‎5A)( × )‎ ‎(5)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2013·海南,21B)( × )‎ ‎(6)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2012·广东理综,5D)( × )‎ ‎(7)在免疫细胞中,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2013·新课标全国Ⅱ,‎4A)( × )‎ 重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的维持 典例剖析1 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体液,请思考判断下列叙述:‎ ‎(1)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  )‎ ‎(2)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 (  )‎ ‎(3)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  )‎ ‎(4)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②③④ (  )‎ ‎(5)④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 (  )‎ ‎(6)肝糖原的分解在④中进行 (  )‎ ‎(7)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② (  )‎ ‎(8)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④→③→② (  )‎ ‎(9)③内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 (  )‎ ‎(10)②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③④内pH的剧烈变化 (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审答思考 ‎1.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什么?‎ 答案 细胞质基质。‎ ‎2.图中a处流入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答案 动脉血(含有丰富的氧气)。‎ ‎3.绘出①、②、③、④液体间物质交换关系图。‎ 答案 ‎ ‎4.血红蛋白存在于什么细胞中?肝糖原的分解发生于什么细胞中?‎ 答案 红细胞。肝细胞。‎ ‎5.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的分布场所有哪些?‎ 答案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6.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 ‎7.完善血浆pH调节的过程 变式拓展 ‎1.若②为肝细胞,则饥饿时a、b处血糖浓度大小如何?若②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a、b处的胰岛素的浓度大小关系如何?‎ 答案 b>a。a>b。‎ ‎2.若体液流向由③到①的过程受阻,会有什么影响?‎ 答案 会引起组织水肿。‎ ‎3.在血浆中的氧气经④→③→②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过程中,氧气穿过了几层生物膜?‎ 答案 5层。‎ ‎4.在图中何处氧气浓度最低、何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答案 二者都是细胞内。‎ 对位训练 ‎1.如图是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液中可以存在乙酰胆碱,甲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液和丙液中 D.乙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甲液和丙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丙”的“单进单出”可知丙为淋巴,乙为组织液,甲为血浆,进而可推知丁为细胞内液。当过程2和6受阻时,组织液会增多,导致组织水肿。乙酰胆碱经突触前膜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而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尤其是Na+和Cl-)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T细胞和B细胞可以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血浆(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乙)和淋巴(丙)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 技能点拨 ‎1.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分析 ‎(1)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血管进入组织液,发生组织水肿。‎ ‎(2)淋巴回流受阻。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组织水肿,如患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 ‎(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水肿。‎ ‎(4)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产生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5)营养不良引起。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 综上所述,凡能引起组织液蛋白质浓度升高或血浆蛋白浓度降低的因素,都能引起组织水肿。‎ ‎2.内环境中的“存在与不存在”、“发生与不发生”‎ ‎(1)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等。‎ ‎(2)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①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 ‎②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等。‎ ‎③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脂肪酶等。‎ ‎(3)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④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4)不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 ‎①细胞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 ‎②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重点二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作用中的3个实例 典例剖析2 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甲、乙、丙三种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能通过该图中________两种方式调节,使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感冒发热患者能在一段时间后通过大量出汗使体温恢复至正常,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 ‎(2)当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时,除血糖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外,还可通过图中的丙方式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此时靶细胞内有关物质转化的主要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A处传递时,信号的转变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正常血糖调节中,由机体产生能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较高,导致血浆渗透压______,引起下丘脑________感受器兴奋,该兴奋可传导至____________产生渴感。‎ ‎(4)某人一次性饮下1 000 mL清水,1 h内尿量明显增加,此现象的产生与图中乙调节方式产生__________激素有关,写出此现象产生的体液调节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验证小白鼠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不是脊髓,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若干,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并测量四组小白鼠的体温;‎ ‎②甲组不做处理,乙组破坏__________________,丙组破坏__________________,丁组破坏下丘脑和脊髓;‎ ‎③将四组小白鼠放在相同寒冷环境中,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 组别 甲 乙 丙 丁 体温是否变化 不变化 ‎ 答案 (1)甲和丙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负)反馈 ‎(2)血糖合成糖原,转变为脂肪或某些氨基酸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3)升高 渗透压 大脑皮层 (4)抗利尿 当饮下1 000 mL清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量减少,降低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因此尿量增加 (5)②下丘脑 脊髓 ③‎ 测量体温并比较体温是否发生变化 组别 甲 乙 丙 丁 体温是否变化 不变化 变化 不变化 变化 审答思考 ‎1.思考并完善体温调节过程图解 ‎2.思考并完善血糖平衡调节图解 ‎3. 思考并完善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4.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器官、释放器官、靶器官分别是什么?‎ 答案 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5.若验证小白鼠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不是脊髓,则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无关变量又有哪些?‎ 答案 自变量:下丘脑和脊髓是否正常(破坏)。因变量:体温是否稳定。无关变量:小白鼠的生理状态、各组实验的环境。‎ 变式拓展 ‎1.在上述调节过程中,存在协同关系和拮抗关系的激素分别是哪些?‎ 答案 协同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拮抗关系: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上述调节过程中各种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什么?‎ 答案 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而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只有神经调节;在体温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仅仅是神经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模式;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为神经调节。‎ ‎3.上述调节过程中各自的中枢分别是什么?‎ 答案 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4.图中A的结构名称是什么?兴奋的传导方向如何?‎ 答案 突触。 兴奋传导方向为:“↓”。‎ ‎5.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条件下,体温的调节方式有何区别?‎ 答案 前者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而后者主要有神经调节。‎ ‎6.写出寒冷条件下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弧。‎ 答案 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战栗。‎ ‎7.分别写出“低血糖时,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和“高血糖时,体液调节过程”。‎ 答案 低血糖时,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为“血糖含量降低时→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升高”;高血糖时,体液调节过程为“血糖含量上升时→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 ‎8.完善下图相关曲线的信息 ‎9.尝试绘出人体散热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绘出成年人一次性口服‎1升水后,抗利尿激素相对量随时间(0.5~3.5 h)的变化曲线。‎ 答案 ‎ 对位训练 ‎2.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B.③与④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加,产热量增加 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答案 C 解析 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下丘脑一方面通过合成和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前叶合成和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③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另一方面,下丘脑又通过有关神经将兴奋传至肾上腺,促进肾上腺产生④肾上腺素,A正确;③甲状腺激素与④肾上腺素在促进机体产热方面是协同作用,B正确;人体对体温的调节过程中还有神经调节的作用,C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D正确。‎ ‎ 技能点拨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图所示:‎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重点三 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典例剖析3 (2013·威海模拟)内环境稳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实现。下图中,甲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乙表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 ‎(1)甲图所示过程主要体现的是________免疫过程;图中细胞②是________,该细胞的作用是通过产生________,刺激相应的免疫细胞发挥作用。‎ ‎(2)甲图中细胞④受到抗原刺激后其细胞周期会________,进一步分化为[⑦]________细胞,该细胞核内部分基因进行____________,合成了抗体。‎ ‎(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______进行调节。‎ ‎(4)若图乙中的神经元未受刺激,则按图示进行检测时,微型电流计的指针________偏转。‎ 答案 (1)体液 T细胞 淋巴因子 (2)缩短 浆 转录和翻译(或表达) (3)神经递质 激素 (4)向左 审答思考 ‎1.完善下列有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 ‎2.判断甲图免疫过程的关键信息是什么?细胞①②④⑦分别指代什么细胞?‎ 答案 关键信息为“抗体”。细胞①②④⑦分别指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3.过程③如何实现呢?过程⑥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通过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过程⑥发生了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4.图乙中A和内分泌腺细胞所分泌的分别是什么物质?‎ 答案 分别是神经递质和激素。‎ ‎5.图乙中电流计的电极所放的位置有何特点?静息时膜内外有电位差吗?‎ 答案 一个放在膜的外侧,一个放在膜的内侧。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存在电位差。‎ 变式拓展 ‎1.在上述免疫反应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是什么?‎ 答案 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 ‎2.在免疫细胞中,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的是什么细胞?在细胞中包含中心法则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过程的是什么细胞?只有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的是什么细胞?‎ 答案 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等;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3.若图甲中该病菌初次进入机体时抗体产生量变化曲线如下图,若在第8天时同时侵入该病菌和另外一种新病毒(X),则抗体产生量如何变化呢?(请绘图)‎ 答案 ‎ ‎4.免疫失调易引起哪些疾病呢?‎ 答案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对位训练 ‎3.下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细胞A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B.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③、④、⑤、⑧有关 C.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导致细胞内DNA分子数量的减少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答案 C 解析 图中的细胞A、B分别是吞噬细胞和T细胞,A 选项正确;移植的器官发生排斥反应与细胞免疫有关,免疫预防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B选项正确;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内遗传物质保持不变,C选项错误;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会刺激记忆细胞,发生更强、更快的二次免疫,D选项正确。‎ ‎ 技能点拨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种类的识别技巧 ‎(1)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 ‎(2)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看抗原的种类。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型不同 ‎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 ‎②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③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 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网络小结 ‎                   ‎ ‎1.下列有关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的部位 B.机体在炎热环境中产热与散热的比值比寒冷环境中产热与散热的比值小 C.下丘脑中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还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D.体温的神经调节过程中,只有肾上腺、骨骼肌是效应器 答案 C 解析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形成冷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A错误;在任何环境中只要体温恒定,机体的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B错误;体温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骨骼肌、立毛肌、皮肤血管等都是效应器,D错误。‎ ‎2.(2013·海南卷,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是身体内、细胞外的液体。所以需要区分细胞内的液体(细胞质基质等)和身体外的液体(尿液、唾液等)。抗体是由细胞产生,既可存在于细胞内,也可存在于内环境的一种蛋白质,A错误。糖原存在于细胞内,必须分解为单糖才可进入内环境,而身体外的糖原被摄入后须被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进入内环境,故内环境中无糖原,B正确。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存在于细胞内和内环境中,C错误。氨基酸可以通过胃被吸收进入血浆(内环境),D错误。‎ ‎3.(2013·山东卷,3)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 B 解析 A项中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没有特异性;B项中如图所示经胞吞形成的小泡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释放出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形成抗原片段,从而使抗原决定簇得以暴露;C项中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先要呈递给T淋巴细胞,由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从而引起B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D项中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不仅存在于体液免疫,还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中。‎ ‎4.(2013·重庆卷,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 B 解析 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 ‎5.(2013·山东卷,24)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___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___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 (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ADH)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氧化分解(氧化分解供能) ATP(三磷酸腺苷) 肾上腺素 (4)细胞外液 乳酸 解析 (1)长跑比赛中,机体产热量增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3)在长跑比赛中,血糖的大量消耗主要用于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能;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4)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后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渴感;肌肉酸痛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适当积极放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将乳酸运送至其他器官继续代谢从而缓解肌肉酸痛。‎ ‎ 1.(2013·海南卷,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答案 D 解析 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在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时,血浆形成组织液的量稍多。较多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最终在腔静脉汇入心脏,重新形成血浆,保证了内环境的正常循环。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故而A正确。B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淋巴最终在腔静脉汇入心脏,重新形成血浆,C正确。蛋白质一般不能进入淋巴管内,故而血浆中的蛋白质比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D错误。‎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与呼吸、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关 B.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淋巴中 C.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升高 D.突触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 答案 A 解析 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与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有关与呼吸无关,A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突触间隙中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就属于蛋白质。‎ ‎3.(2013·北京卷,3)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 A 解析 病毒感染后,分泌抗体的细胞不是T细胞,而是浆(效应B)细胞,A不正确;外界温度降低时,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可调节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B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加,从而增强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及转化,使血糖水平回落,C正确;单侧光照可导致生长素更多地运往茎背光侧,从而导致背光侧生长较快,表现为“向光弯曲”,D正确。‎ ‎4.(2013·江苏卷,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答案 D 解析 酶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但激素只对细胞发挥作用,A错误;抗体的作用对象是相应的抗原,而不是靶细胞,B错误;血液中淋巴细胞的类型很多,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不都是记忆细胞,C错误;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D正确。‎ ‎5.如图为某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胰岛B细胞受损 B.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C.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答案 C 解析 从图示看出,基因突变鼠在运动后血糖浓度低,因此可能缺乏胰高血糖素或其受体;而胰岛B细胞受损时,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会出现高血糖症状。‎ ‎6.(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 A 解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细胞和T细胞,所以A错。‎ ‎7.(2013·海南卷,11)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 D 解析 某链球菌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而引起的心脏病符合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的特点。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所以D正确。A是由于细胞免疫而引起的,B属于过敏反应,C导致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被破坏。‎ ‎8.如图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b段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 B.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反应 C.产生甲、乙抗体的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答案 B 解析 b段发生了免疫反应,出现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现象,A正确;d时间注射的是与a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反应,B错误;产生甲、乙抗体的浆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据图可知,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正确。‎ ‎9.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分别从其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动脉采集尿液和血液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据此结果可以推测注射食盐水后 (  )‎ 尿液 血浆 体积(mL/单位时间) ‎ Na+(mg/kg)‎ K+(mg/kg)‎ Na+(mg/kg)‎ K+(mg/kg)‎ 注射食盐水前 ‎25‎ ‎15‎ ‎35‎ ‎155‎ ‎45‎ 注射食盐水后 ‎40‎ ‎12‎ ‎30‎ ‎135‎ ‎37‎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答案 B 解析 注射大量低渗食盐水(比血浆渗透压低)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表中结果显示,注射低渗食盐水后,尿量增加,这说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以减少尿量),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减弱;注射低渗食盐水后,血糖浓度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量不会增加。‎ ‎10.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 C.若⑧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的分泌量增加 D.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效应T细胞等 答案 B 解析 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突触小体可分泌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中,而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故③可以代表神经递质,免疫系统释放的淋巴因子也能进入内环境,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通过内环境运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产生,经垂体释放的;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但效应T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 ‎11.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淋巴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联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 B.细胞Y的增殖能力大于X C.细胞X与Y的RNA不同 D.物质甲为淋巴因子 答案 C 解析 下丘脑既是神经中枢,又属于内分泌腺;细胞X是B细胞,细胞Y是浆细胞,细胞X的增殖能力大于细胞Y;同一生物体不同细胞中的DNA相同,RNA不同;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而不是由垂体产生的。‎ ‎12‎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 ℃‎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 ℃‎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同‎30 ℃‎环境相比,人处于‎0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B.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C.从‎30 ℃‎的环境中进入‎0 ℃‎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从‎30 ℃‎的环境中进入‎0 ℃‎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 A 解析 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依赖于机体的产热与散热的相对平衡。处于‎0 ℃‎的环境中,体温能维持相对稳定,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即a1=b1,处于‎30 ℃‎的环境中,体温也能维持相对稳定,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即a2=b2,由于处于‎0 ℃‎的环境中通过体表散失的热量多于处于‎30 ℃‎的环境中散失的热量,即a1>a2,由此推知b1>b2;“冷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由‎30 ℃‎的环境进入‎0 ℃‎的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感受冷的刺激,产生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甲状腺、肾上腺合成和分泌相应的激素以促进机体产热,皮肤毛孔关闭以减少散热,同时使水分散失减少,内环境渗透压降低,进而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人刚进入冷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属于非条件反射。‎ ‎13.如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实现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 D 解析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通过分泌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并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垂体的活动。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这属于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就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是水盐调节中枢,但产生渴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14.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 请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________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__________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抗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____病。‎ ‎(4)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经递质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神经—体液 (2)葡萄糖 蛋白质、脂肪、糖原 (3)1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自身免疫 (4)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分泌不足者产生的胰岛素少,故血糖浓度下降速度慢 解析 (1)血糖平衡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2)据图可知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理: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3)分析题图,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 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这种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抗体2可与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组织细胞无法识别胰岛素,血糖无法降低。(4)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正常,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分泌胰岛素少,故血糖降低的速率较慢。‎ ‎15.我国参与了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下图所示为甲型H1N1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请分析回答:‎ ‎(1)人体内首先通过______免疫过程阻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散播,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物质b的名称是__________,D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甲型H1N1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正常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过程相比较,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____________过程,而后者有。‎ ‎(4)细胞免疫中,T细胞可以被吞噬了抗原的吞噬细胞活化,也可以因受到____________刺激而活化。‎ ‎(5)某研究生认为某植物的提取液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他以猪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证明。‎ 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只健康的猪,让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 ‎②在喂养猪的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该植物提取液,观察猪是否出现患病症状。‎ 该实验存在明显的不科学之处,请指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体液 可诱导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2)抗体 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其中的病原体(抗原)‎ ‎(3)转录 (4)靶细胞(或抗原) (5)没有对照实验 用于实验的猪数量太少 解析 (1)甲型H1N1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内首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散播,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苗作为抗原,可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诱导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2)根据图可以判断出图中的X细胞是浆细胞,物质b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D细胞是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其中的病原体(抗原)。(3)据图分析,甲型H1N1病毒只含有RNA,且不进行逆转录,所以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正常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过程相比较,主要区别是没有转录过程。(4)细胞免疫中,T细胞可以被吞噬了抗原的吞噬细胞活化,也可以因受到靶细胞(或抗原)刺激而活化。(5)该实验存在明显的不科学之处,一是没有对照实验,不能得出科学结论,应该设置两组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猪分别用加入等量该植物提取液的饲料和加入等量蒸馏水的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二是用于实验的猪数量太少,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应该用多头猪。‎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