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二十讲) 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 (对应学生用书70~72页) 1. 通过文本内容和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 学会概括论述类文章(语段)的论述思路。 ●常见多义成语(二) 1.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相持不下,难以分出胜负;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 2.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3. 穷形尽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4. 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 5.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6. 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7.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 8. 平易近人:既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9. 洋洋洒洒:既形容谈话或文章内容丰富,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10. 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以眉目传情;也指坏人之间暗中勾结。 ●容易词义重复的成语 1. 劳苦大众民不聊生 2. 广大灾民哀鸿遍野 3. 百姓生灵涂炭 4. 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 5. 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 6. 一天天地日臻完善 7. 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8. 众多的莘莘学子 9. 寒舍真是蓬荜生辉 10. 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 11. 忍俊不禁地笑了 12. 难言之隐的苦衷 13. 一场南柯一梦 14. 显得相形见绌 15. 好像如芒在背 16. 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 5 - 17. 目前的当务之急 18. 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19. 津津乐道地说 20. 海内外闻名遐迩 21. 责无旁贷的责任 22. 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23. 让人贻笑大方 24. 感到自惭形秽 25. 扪心自问的自责 26. 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27. 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28. 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29. 每天都要日理万机 30. 我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31. 任重道远的责任 32. 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33. 破天荒的第一次 34. 正方兴未艾 35. 众多的芸芸众生 36. 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37. 感激涕零得流下了眼泪 38. 往事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39. 令人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九) 1.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3.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 4. 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 6.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7.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 8.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 9.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10.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重点虚词“若” 1. 用作代词。 (1) 表近指,译为“如此”“这样”。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 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 用作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 复音词。 (1) - 5 -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 “若定”:意为“心中有数,从容不迫”。如: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3) “若何”:相当于“怎么样”。如: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4)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如:车后若干递送夫。(《哨遍·高祖还乡》) ●写作素材 敢于展示伤口的城市 在南非的首都开普敦有一座立交桥,桥的中间截然断开,露出一段缺口,张牙舞爪的钢筋暴露无遗,大大小小的混凝土七零八落地挂在钢筋上,仿佛地震的遗留物,好似城市受伤的残臂,赫然屹立在城市中央。 这座桥是15年前的豆腐渣工程,因为设计师计算错误,导致钢架无法承受桥重,发生倾斜。桥建到一半时轰然倒塌,三名建筑工人当场身亡。灾难的发生,不仅造成经济的损失和生命的陨灭,更是一道记录羞耻的符号。 面对羞耻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洗刷,所以当时开普敦政府决定清理垃圾。而身在狱中的建设局局长则痛心地写了一封信,恳请市长留下这座断桥,作为警示之钟,让悲剧不再发生。这封信遭到了绝大多数市民的反对,大家不想让游客看到这座城市的失败之处,不想让世人知道开普敦人的耻辱。 就在准备拆除断桥的前一天晚上,开普敦广播电台播报了三名死亡建筑工人家属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信中说:“断桥是每个人心头的痛,是市民头上的耻辱符,对于我们来说还要再加一份痛苦。早点让它消失,也许会平复我们的想念,可是心头的疤,永远消失不了。不承认有疤的城市是虚弱的,我们这座城市需要的不仅是美丽,更需要一种勇敢的品质。不要让耻辱轻易走开,即使耻辱里包含着痛苦……” 这封信,感动了开普敦市民,市长专门召开会议,规定任何人不得拆除断桥,就这样断桥被保留了下来。后来,每一任建设局局长,都在断桥前宣誓就职,保证用责任修补曾经的耻辱。市长会把一个小盒子交到建设局长手中,盒中装的是断桥上的一块混凝土。 开普敦人是勇敢的,敢于直面自己的伤痛。他们把断桥当作耻辱符,提示责任。断桥的右边,一座新的立交桥已建成通车,挺拔而牢固地屹立着。 【话题】挫折,失败;面对,勇气;遗忘与提示;铭记。 1. 不少学生缺少“论述思路”的相关知识。 2. 归纳、概括段或层次内容要点的能力不强。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展开的线索,即按照一定的顺序,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在文章中体现为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论述思路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从论述类文章文体特征、论题、大致内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入手,此类文章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块来划分。读完一篇文章,大致弄清楚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这样就大致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要理清作者的结构、思路,还得从文章的各小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 2. 从能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入手。这些标志词有关联词、顺序词、总结词。 - 5 - 3. 从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重要语句入手。论述类文章常运用到以下各类句子,如起统属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启承作用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句子、各段的中心句等。这些相关句子,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清结构、理清思路。 (2014·苏锡常镇一模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 王开岭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地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信件、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个世纪前或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它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案】 先指出人们对“悲剧”日常感受上的不良嗜好,并分析其弊端;其次提出感受和叙述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最后指出重视“个”对人和生命的重大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文思路结构清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写。首先指出人们对“悲剧”的感受的误区;接着分析问题,谈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指出要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 - 5 - 同样的,分析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的每句话的意思或几个段落的层次大意,分析段落的结构和思路。也应从语段的标志性词语入手,从体现文段思路的重要语句入手。 (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①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局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 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 【答案】 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综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应对文章结构有比较准确的分析,对各部分的大意进行必要的概括,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而概括段落大意要关注文章中提供的暗示性语言(一般以过渡句的形式出现,位置在段首或段尾,有时则放在段落中间),这样就化难为易了。 请使用“课后训练·专项突破六·高效精练”活页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