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2019年高考模拟历史精选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B 材料中“对正当性的信仰”,其“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故B项中“君权神授”,神化了皇权,美化皇帝统治的合法性,故符合; A项中“民贵君轻”不是强调统治者的权威性,而是强调民众的重要,故排除. C项“格物致知”和D项“知行合一”是理学中强调自我道德休养,与题中服从统治者的信仰不符.故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和宋明理学,要求掌握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一方面了解它作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认识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为迎合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而不断改造的过程,它是封建专制统治下思想专制的产物.另一面也要认识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的积极影响. ‎ 2. ‎“太”:现代汉语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有“粗、胖”之义,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祭”: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如“樱花祭”.可见中、日、韩三国(  )‎ A. 存在文化共通之处 B. 曾经同族同宗同文 C. 古代崇尚儒家思想 D. 自古和睦形同一家 A 材料反映出中日韩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A正确; 中日韩不是一个民族,故不存在同族同宗,故排除B; 材料中没有体现古代就崇尚儒家思想.故排除C; 日本对中国在古代和现代都发生过侵略战争,因此不能说“自古和睦形同一家”,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东亚文明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在古代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文明. ‎ 3. 如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 ‎ 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B 题目问的是图表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了什么问题,图表所反映的趋势是节妇烈女人数逐渐增加,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特别是南宋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以后.ACD三项图表都不能反映.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认识,考查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 ‎ 1. 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其观点()‎ A. 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 B. 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 C.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 D. 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 D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对汉代法律的影响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示现象与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有联系,体现出汉代法律儒家化,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无为而治”与题干信息不相关,排除;B项说法从题干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排除;题干材料提及的不是经济政策,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 ‎ 2.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A 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联系所学,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新儒学思想主张,借助天意来神化皇权.故A项符合;材料中没有体现BCD项的内容,故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着重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重点掌握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认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确立的影响. ‎ 1. 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并影响到艺术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  )‎ A. 天人一理 B. 格物致知 C. 反省内心 D. 心外无物 B ‎“天人一理”是哲学观,材料中是方法论,故A项错误; 苏轼的意思是山石、竹木、水波、烟云的形态会随时间、地点、天气等条件发生变化,但这些事物都是有“常理”的,再变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深入体会这些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才能将物象活的精神凝聚于笔墨形式之间.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观点相符,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是外在的,万物均蕴含着理,主张格物致知,故B项正确; “反省内心”“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故C、D两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朱熹的主张理一气二、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掌握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的含义. ‎ 2. 司马光在编篡《资治通鉴》时,在以《汉书》为依据叙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这一内容时,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这一做法反映了(  )‎ A. 儒学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 B. 理学影响范圈进一步扩大 C. 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D. 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 A A项材料“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分析可知董仲舒新儒学是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而司马光积极主动吸取佛、道的一些思想,以充实自己,使儒学本质发生变化,符合题意; B项材料未体现理学影响范圈进一步扩大,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未体现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汉朝董仲舒是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发展了儒学,宋朝儒学吸取了佛、道的思想使儒学新发展.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材料“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分析. ‎ 3. 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 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A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采取法家思想,汉初采取道家思想,文景之后又采取儒家思想,这是统治者根据统治需要选择不同治国思想的体现,A项符合题意。 在一个时期内,秦汉都采取某一种思想治国,与百家争鸣不同,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治国思想的选择和演变,不是否定法、道两家,D项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 本题以学者有关秦汉时期思想演变的言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 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C 由“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可知天能感应人,对皇帝的不好的德行进行警示,结合所学知识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主张.所以本题选C,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 2. 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  )‎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A A.材料以齐桓公、晋文公的相关史实为例,阐述了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而僭越礼制则是诈谋的国君,体现了先秦思想家维护周朝的礼制的思想,儒家思想中主张克己复礼,符合材料信息,A项正确. B.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符合材料信息. C.道家主张“无为”,不符合材料信息. 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信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对百家争鸣中的思想家的思想的理解,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或者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 3. ‎《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淸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吉天象,以人居寒暧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这表明(  )‎ A.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泯 B.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 C.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 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 B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科技是建立在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的经验科学;西方西方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论实验科学,故A说法错误,排除;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是在1540年-1610年,中国的明朝末年.且不符合题意所以C排除; 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所以D说法错误,也排除; 故选B. 本题解读的关键是从“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切入,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熟记课本知识的能力. ‎ 1. ‎《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D A.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的无为思想。 B.材料反映了天地,父子,养育,夫妇,等关系,主要体现的是社会人伦观念,而不是民本思想。 C.材料,认为天地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强调儒学的仁爱思想。 D.从材料中反映出天地君臣之间,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伦观念。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汉朝董仲舒的思想内容和当时的政治现实来分析材料。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在天人感应的理论构架中,说明君权的神圣性,为巩固汉王朝作了理论论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阳德阴刑说、正名说、灾异说等一系列的思想或主张。他的这些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进一步促进了汉王朝的统一,同时也对后世政治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总体而言,这种政治哲学是为封建帝制服务的,但也不乏一些可以为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利用的宝贵的思想精华的颗粒。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2.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美国全球战略经历了大陆扩张、海外扩张、全球争霸和全球称霸四个阶段。在这四个过程中,美国人的战略选择在不同的国际体系下受其战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美国战略文化特色。‎ 美国全球战略演变 时间阶段 ‎ 美国历史 分期 ‎ 国际体系 ‎ 美国在国际 体系的中地位 ‎ 美国全球 战略选择 ‎ ‎1783—‎ ‎1898年 ‎ 酝酿时期 ‎ 主要是英国霸权 下的多极格局 ‎ 从一个北美小国 变成地区强国 ‎ 孤立于欧洲事务,进行大陆扩张和亚太扩张 ‎ ‎1898—‎ ‎1945年 ‎ 初始形成 时期 ‎ 主要是列强争 霸时期 ‎ 从地区强国一跃 而成世界超级大国 ‎ 对外扩张,开始干涉欧洲事务 ‎ ‎1945—‎ ‎1991年 ‎ 全球争霸 时期 ‎ 美苏两极格局 ‎ 西方盟主 ‎ 与苏联争霸,全球扩张 ‎ ‎1991年— ‎ 全球争霸 时期 ‎ 一超多强格局 ‎ 世界顶级大国 ‎ 单极霸权护持,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 ‎ ‎——摘编自韩瑜《从战略文化到战略选择: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规律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以后影响美国崛起的因素。据材料一、二,说明对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1)特点:以国内治理为主,民本、农本等思想影响深远;对外力主和平交往,以“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战略文化具有连续性。影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小农经济发展和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边疆稳定,推动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的构建,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导致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等观念产生,引发战略文化的僵化,致使近代中国的落后与屈辱;对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 ‎(2)原因: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抓住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不断扩张和争霸;国际格局的变化,原有大国的衰落;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认识:国家战略选择,要结合国情,适时调整。‎ ‎(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特点一问,根据材料“以民为本、文武并用”、“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影响一问,要注意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来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积极性可以从对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对现代中国崛起的借鉴等角度入手;局限性可以从闭关等政策导致的落后等角度思考。 ‎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因素一问,根据材料“美国全球战略演变”中不同阶段的相关信息,可以从内部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对外扩张和外部的工业革命、国际格局、移民迁入等方面思考。认识一问,本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本题可以从国家战略选择,要结合国情,适时调整等角度解答。‎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治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理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治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材料二英国是一个法制传统悠久的国家……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 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共63个条款,部分如下:12、14条: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都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须召开大会议。第30条: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第61条:贵族必须推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第63条: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和特权。——程汉大《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 ‎(1)依据材料,概括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汉律: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礼法并用;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基础。《大宪章》:法律至上,王权有限;保护私有财产;重视监督和落实;保障臣民自由与权利。‎ ‎(2)原因:汉律:秦律严酷繁杂,吸取教训;汉初经济残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融合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强调礼法并用。《大宪章》:英国具有法治传统;中世纪的契约关系、政治协商传统;王权与贵族矛盾激化,臣民反专制,争取民主、自由意识的产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价值:对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都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局;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本题考查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关于汉代:依据材料“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等可以得出结论: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礼法并用;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基础。关于英国:依据材料“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等可以得出结论:法律至上,王权有限;保护私有财产;重视监督和落实;保障臣民自由与权利。‎ ‎(2)本题考查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历史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汉代法律特点产生的原因:秦律严酷繁杂,吸取教训;汉初经济残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融合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强调礼法并用。关于英国:依据材料“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的国家……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13‎ 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等可从历史因素、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分析得出英国《大宪章》的特点产生的原因:英国具有法治传统;中世纪的契约关系、政治协商传统;王权与贵族矛盾激化,臣民反专制,争取民主、自由意识的产生;人文精神的发展。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依据其深远影响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分析。示例如下:对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都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局;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 表1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墨子》 ‎ ‎《论语》 ‎ ‎《韩非子》 ‎ 信鬼神 ‎ 信亦不信 ‎ 不信鬼神 ‎ 兼相爱,交相利 ‎ 仁爱;由己及人 ‎ 无爱;利己 ‎ 信奉天意 ‎ 信奉天意 ‎ 不信天,信暴力 ‎ 反对奢靡 ‎ 礼:享受与节制 ‎ 张扬私欲 ‎ 崇奉圣人 ‎ 崇奉圣人 ‎ 反对崇圣 ‎ 尚贤能 ‎ 举贤才 ‎ 不尚贤,以术御臣 ‎ 崇尚教化 ‎ 教罚并用 ‎ 崇尚法治 ‎ 材料二                         ‎ 表2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 人物、学派 ‎ 主要观点 ‎ 普罗泰戈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 ‎ 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 ‎ 柏拉图 ‎ 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 ‎ 亚里士多德 ‎ 强调理性,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 ‎ 斯多亚学派 ‎ 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与墨家、法家相比,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为何成为主流: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如回答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 ‎(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 ‎(1‎ ‎)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反对奢靡”“兼相爱,交相利”概括得出墨家的思想;依据材料一信息“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等,概括得出法家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墨家、法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优势以及汉代儒学正统化的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强调理性”“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等,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概况得出要素。第二小问:综合比较材料一、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二者的价值取向等角度分析得出答案。‎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生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 --田苗苗《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方(克立)先生指出,现代新儒家主张‘复兴儒家文化'、‘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呼唤和推进‘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其根本精神不在于复古,而是要畅通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大流,使之不至于割断和失坠,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所谓“现代新儒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方先生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新儒学思潮并与之展开交流对话之始,乃至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他实际上一直在强调和凸显马克思主义较之现代新儒家具有更为开放、多元、理性和健全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方先生强调指出,与现代新儒家偏狭的新道统论、中体西用的文化立场和态度不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更为开放的文化视野,善于吸取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东方和西方各民族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对近代先进的科技成就,均采取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态度。 很明显,这两派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胸襟和开放态度应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较顽固守旧派有着相对多元开放立场的现代新儒家,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相比显然还是要逊色得多。 --林存光《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儒学观与文化主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脉络。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我们应对“大陆新儒家”这一思想流派的态度。‎ 第(1)问先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然后提炼材料一相关信息,分别说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物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第(2)问先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等方面概括“大陆新儒家”出现的时代背景,然后根据材料用辩证的态度、唯物史观说明我们应对这一思想流派的态度。 故答案为: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需要人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盛;“士”(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 ‎ 脉络: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创立儒学;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荀子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发展了儒学。 (2)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西方现代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态度:公开自称“大陆新儒家“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儒学;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上认清历史上儒学的本质及其现代命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 ‎(1)第一问解答的关键是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切入,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第二问解答的关键是从“先秦儒学发展脉络”切入,结合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物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进行思考; (2)解答的关键是从“我们应对大陆新儒家这一思想流派的态度”切入,结合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等方面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各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要掌握。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