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0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3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材梳理
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中频) (对应学生用书第161页)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组成(如图) ①细胞外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细胞内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判断】 (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于内环境。(√) (2)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 【提示】 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1.成分比较 ②与③④最主要的区别在于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理化性质 (1)②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②的pH一般为7.35~7.45。 (3)对于由②③④构成的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判断】 (1)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HCO的含量占明显优势。(×) 【提示】 应为Na+、Cl-的含量占明显优势。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DNA聚合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提示】 只有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未发生剧烈的变动。(√)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1.动态变化 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 3.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稳态失调(连线) ①血糖平衡失调 a.发热、中暑 ②pH失调 b.组织水肿 ③渗透压失调 c.酸中毒、碱中毒 ④体温失调 e.低血糖、糖尿病 【提示】 ①-e ②-c ③-b ④-a 【判断】 (1)内环境是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系统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提示】 应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 (对应学生用书第162页) 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1.内环境组成与功能 2.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如下表) 体内细胞 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 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中混悬着的淋巴细胞 淋巴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 组织液 3.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异同点 成分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辨析血浆、血清与血液 (1)血液——一种疏松结缔组织,由三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 (2)血浆——血液的“细胞间质”,属于细胞外液,是血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其内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和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3)血清——血液凝集后,上层淡黄色的液体即是血清(下层是血块)。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中不含,其余成分相同。 (2013·海南高考)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的思维流程如下: 【解析】 内环境的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或淋巴液),而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液;淋巴液最终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淋巴液与血浆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 【答案】 D 巧用单(双)箭头示意图判断物质转化关系 图1 体液转化关系 图2 碳循环中生态系统的成分 分析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单(双)箭头的指向。 (1)体液交换:只有单方向(箭头)的 (2)碳循环:双箭头两端是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各成分都指向的是无机环境,除无机环境外各成分都指向的是分解者。 考向 与动物细胞代谢的综合考查 1.(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解析】 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A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B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O、H2PO等离子有关,故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错误。 【答案】 C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1)内环境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2)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3.主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调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应着重从以下两点去考虑: ①由“缺钙引起肌肉抽搐”反推B项的钙多会引起肌无力。 ②腹泻主要是大量的含水分及离子的消化液(蛋白质含量不高)外排。 【解析】 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使水分过多地存在于组织液中而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钙离子过高能抑制神经兴奋,进而影响肌肉的伸缩,表现为肌无力;过低时,肌肉收缩过强而舒张不够,表现为抽搐,B正确。过敏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C正确;腹泻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D错误。 【答案】 D 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分析如下: 考向 调节机制的应用实例 2.(2012·重庆高考)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解析】 当动物性腺被割除后,体内由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减少,由于机体的反馈调节,促性腺激素会增多,故A错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B错误。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完成,而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故C错误。膝跳反射涉及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故D正确。 【答案】 D (对应学生用书第164页)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三看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013·菏泽高三联考)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根据成分含量判断出四种液体名称: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因为蛋白质含量高,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 D 【即时巩固】 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食物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解析】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物质;③过程是在细胞内的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⑤消化过程在消化道完成的,不属于内环境。其余各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中频)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高频)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对应学生用书第165页)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反射弧 (1)填写反射弧的五部分组成(字母代号及名称) [A]感受器→[B]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E]传出神经→[F]效应器 (2)此反射弧含有3个神经元,若此反射为膝跳反射,则图示不应绘出中间神经元。 2.基本方式——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判断】 (1)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应。(×) 【提示】 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活动。 (2)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属于条件反射。(×) 【提示】 此反射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下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 2.传导过程 在兴奋部分(②)(填数字)和未兴奋部分(①或③)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形成局部电流。 3.传导特点及方向 双向传导。兴奋与膜内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相同,与膜外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4.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膜电位表现 产生原因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K+外流 动作电位 内正外负 Na+内流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甲图 乙图 1.结构基础:突触由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构成。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③(填数字)经胞吐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4.写出乙图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 A:轴突—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 【判断】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本质是相同的。(×) 【提示】 神经纤维上是局部电流传导,细胞间是化学递质传递。 (2)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合成以及与受体结合均发生在内环境中。(×) 【提示】 神经递质的合成发生于上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质中。 (3)(2013·北京高考T2-A)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到胞外(√) (4)(2012·海南高考T15-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提示】 兴奋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递。 (5)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分别属于内环境的结构、成分。(×) 【提示】 突触小泡是神经元内的一个结构,不属于内环境的结构。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中枢(连线) 结构 神经中枢 ①下丘脑 a.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②大脑皮层 b.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③脊髓 c.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④脑干 d.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⑤小脑 e.呼吸中枢 【提示】 ①-b ②-a ③-d ④-e ⑤-c 2.联系 位于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的功能体现 (1)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3)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 [a]W区:损伤后病人不能写字。 [b]V区:损伤后病人不能看懂文字。 [c]S区:损伤后病人不能讲话。 [d]H区:损伤后病人不能听懂话。 神经调节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与K+ 外流有关动作电位外负内正主要与Na+ 内流有关 ,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 ,传递 方式局部电流双向传递反射反射弧高级中枢脑低级中枢脊髓语言、学习、记 忆和思维等 ,兴奋在神经元 之间的传递单向传递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对应学生用书第167页) 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元的结构及分类 (1)结构:一个神经元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如下图所示。 (2)树突和轴突: 数量 长度 分支数 功能 树突 多 短 多 接受兴奋 轴突 少 长 少 传导兴奋 2.反射弧五种结构的功能分析 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 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传导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发出的 神经纤维组成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发出的 神经纤维组成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 可有感觉但无效应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应答 可有感觉但无效应 (1)反射弧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但某一局部结构仍有反应。 (2)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3)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但有且只有一个轴突。 (4)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2012·新课标全国卷)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1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图1 图2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1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1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2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的思维导图如下: 识读图 【解析】 由图1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b)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收缩,产生深吸气动作使肺扩张(引起呼气)。人体屏住呼吸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图2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考向1 反射的功能应用 1.(2012·新课标全国卷)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条件反射及兴奋的产生、传导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这是条件反射,是后天经学习、积累“经验”获得的反射活动,需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该反射路径是酸梅的形态、颜色等条件刺激物→眼睛上的感光细胞→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唾液腺;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即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 C 考向2 反射弧与突触相结合考查 2.(2012·大纲全国卷)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解析】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外的刺激所产生的规律反应,A正确;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错误;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正确;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的协助完成,D正确。 【答案】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Na+、K+在不同情况下的物质运输方式辨析 (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2)神经元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性地吸收K+、同时排出Na+的过程均为主动运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014·温州龙湾中学月考)如图甲所示,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1~2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预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情况,绘出的曲线如图乙,正确的是( ) 甲 乙 【思路分析】 审题向左为正,向右为负作出 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特点知识依托 【解析】 该电流表测量的是膜外的电位变化,由图甲知a处先兴奋,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一次,随后b处兴奋,指针向右偏转一次,故此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应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膜电位变化曲线解析 (1)图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2)解读:a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过程,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 de段——K+通道继续开放,静息电位形成。 考向 运用曲线图对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进行考查 3.(2013·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解毒剂,它会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如下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 【解析】 在未施加刺激时,a、b两点均处于正电位且电势相等,则Uab=0;给予A点刺激时,首先兴奋传导到a点,产生动作电位,此点表现为内正外负,此时的Uab<0。随着钠离子的不断进入细胞内,Ua-Ub的差值的绝对值变大,进而达到峰值。之后Uab绝对值减小,当兴奋传至b点时,而b点经过河豚毒素处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最后Uab=0。 【答案】 D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1.突触的类型 (1)神经元间形成的突触类型(如图) (2)效应器中形成的突触类型 ①轴突—肌肉型。 ②轴突—腺体型。 2.传递过程 (1)过程:轴突→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不同部位的信号转化形式 ①突触小体:电信号→化学信号。 ②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记忆口诀:“突触传递单方向,电化化电转换忙”。 4.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突触小体中的高尔基体参与递质的释放,释放方式为胞吐,释放的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组织液,由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 (2)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3)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远远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其原因主要与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 (5)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 5.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的电流表偏转问题分析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2013·湖北省襄阳市高三一调)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面图1和图2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兴奋性突触作用示意图 图2 抑制性突触作用示意图 (1)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________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________(填“前”或“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成________,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 (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________(填“抑制剂”或“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________(填“兴奋性突触”或“抑制性突触”)。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图2抑制性突触作用机理的一个关键点“Cl-内流”可推导出突触后神经元膜内侧负电位更“负”即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②设问(3)中括号里的两个重要信息的对照可判定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抑制性突触。 【解析】 (1)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若引起Na+内流,可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若引起Cl-内流,可导致外正内负膜电位加强,不能产生动作电位。(2)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是因为体内氨基丁酸(GABA)过少,可使用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3)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不应该作用于兴奋性突触,否则就不能起到麻醉作用。 【答案】 (1)突触小泡 后 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 (2)抑制剂 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3)抑制性突触 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 考向1 从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考查兴奋的传导、传递 4.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b点(b点为电流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表②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通过检测电流表①处的电位变化和肌肉收缩,可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C.兴奋由b传递到c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若肌肉收缩但电流表②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且速度都是一样的,关键就是看刺激点到两电极的距离,当刺激点位于中点时,到两电极的时间相等,指针不偏转,A选项错误;刺激b点,电流表①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受突触的影响),B选项错误;bc两点之间有一个突触,故兴奋由b传递到c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选项正确;因为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所以电流表②指针不偏转,也说明兴奋在突触(神经—肌肉的接头处)上是单向传递的,D选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2 与内环境、细胞膜功能等综合考查 5.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下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时膜外是________电位。 (3)Gly(甘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虽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__内的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________上的Gly受体结合。当Gly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_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________。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运用图形和曲线形式,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中的传递。(1)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图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血浆和淋巴。(2)A处膜电位变化图中,a段表示静息电位,突触1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甲打开,Na+内流,膜两侧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3)神经递质贮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当神经末梢的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图中B处膜电位没有变化,说明通道乙内流的是阴离子。Gly(甘氨酸)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故图中结构①表示载体蛋白。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 (1)血浆和淋巴 (2)静息 负 (3)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阴 载体蛋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对应学生用书第171页) 兴奋传导、传递方向及特点的实验探究 1.基本思路 选刺激和测量的部位——在神经纤维上选一刺激点,用A表示,测量部位应选在刺激点两侧,用B和C表示。若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可通过观察效应器的变化和另一侧的电位测量仪来确定传导方向;若在神经元之间,则在传入和传出神经上各选一点,用A′、B′表示,先有A′处刺激,B′处测电位变化,再反过来进行,通过两次结果来确定传导方向。 2.实验设计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方法设计:电激右图中a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b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b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b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方法设计:先电激图a处,测量c处电位变化;再电激c处,测量a处的电位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013·安徽高考)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 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1)小题时,首先要明确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再结合图中的电位计的位置和作用进行实验设计。(2)小题只能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进行分析,因为题中已经明确电位计ⓐ有波动,说明药物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该实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二是验证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用0.5%的硫酸溶液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某个点,可以观察到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无波动,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在整个反射弧上只能是单向传递(题干中已经有硫酸刺激左后肢趾尖,电位计ⓐ和ⓑ有波动的信息)。(2)据题意可知,所添加的药物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所以该反射不能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药物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体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递质的释放,也可能是抑制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 (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即时巩固】 (2014·沈阳四校联考)如图为某一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某种毒素可以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如果想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D、E的哪一个(假设该毒素只能使上述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某科研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探究内容。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图结构一个。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观察部位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Ⅱ A与C的电位变化,E的收缩情况 ①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分是B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E ②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分是D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E ③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分是E 【解析】 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时,C有电位变化,E(屈肌)能收缩,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D;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不收缩,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E。 【答案】 ①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时,C有电位变化,E(屈肌)能收缩 ②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 ③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不收缩 第3讲 激素的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及在生产中的应用(Ⅱ)(中频)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中频)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高频) 激素调节的发现 1.促胰液素的发现 提取液静脉―→促进胰腺分泌②小肠黏膜 (1)写出序号代表的物质或结构 ①盐酸,②胰液,③促胰液素。 (2)参与上述过程的调节方式是激素调节。 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连线) 分泌的激素 内分泌腺 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a肾上腺 ②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 b垂体 ③肾上腺素等 c下丘脑 ④雌性激素等 d胸腺 ⑤雄性激素等 e胰岛B细胞 ⑥甲状腺激素 f胰岛A细胞 ⑦胸腺激素 k睾丸 ⑧胰岛素 m卵巢 ⑨胰高血糖素 n甲状腺 【提示】 ①-c ②-b ③-a ④-m ⑤-k ⑥-n ⑦-d ⑧-e ⑨-f 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填充图中序号代表的相关内容 ①脂肪、某些氨基酸,②肝糖原,③肝糖原、肌糖原。 (2)促进②分解的物质是胰高血糖素,产生该激素的细胞是胰岛A细胞,它与胰岛素的关系是拮抗作用。 (3)促进③合成的激素是胰岛素,产生该激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 2.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反馈调节(如图) 【判断】 (1)胰岛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提示】 胰岛素为信息分子,起到降血糖作用,不提供能量。 (2)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并释放的。(×) 【提示】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 (3)每一种激素只能作用一种或一类组织细胞。(×) 【提示】 有些激素作用的不只是一种细胞,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 (4)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而激素则可以持续发挥作用。(×) 【提示】 激素发挥作用后也被迅速灭活。 (5)若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膜缺乏与胰岛素结合的受体,则可能导致细胞对血糖的加速摄取。(×) 【提示】 胰岛素无法与其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减缓。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联系 (1)许多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3.调节实例 (1)人体体温调节 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②热量平衡: ―→ || ―→ (2)水盐平衡调节 ①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 ②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使其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判断】 (1)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提示】 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2)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增加了产热量,其调节方式只为体液调节。(×) 【提示】 上述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3)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提示】 应以神经调节为主。 动物激素的作用、种类及特点 1.常见动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2.各种激素之间的联系 (1)激素之间的反馈调节关系 如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反馈调节,性激素与促性腺激素间的反馈调节。 (2)协同关系 如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协同作用;再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以作用于新陈代谢,共同使血糖升高;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共同促进产热等。 (3)拮抗关系 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的关系。 3.激素的化学本质 (1)固醇类激素:性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013·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的思维导图如下: 理清 两个关 键点三类生物活性 物质的作用机理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甲状腺激素几乎作 用全身的细胞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抗原不一定具细胞结构酶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催化的底物不一定 在细胞条件下记忆细胞的类型记忆T细胞其他参与与未参与免疫的 淋巴细胞均不为记忆细胞记忆B细胞 【解析】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需在细胞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A项错误;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并非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而是作用于体液中的抗原,B项错误;未接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也没有参与免疫反应,C项错误;神经细胞上的神经冲动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D项正确。 【答案】 D 特定生物活性物质—酶、神经递质、激素、 载体及抗体 (1)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被降解,抗体发挥作用后,随时间推移也逐渐被降解;而酶、载体发挥作用后仍具有活性。 (2)抗体、载体、部分激素是蛋白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酸类和一氧化氮等。 考向1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在实践中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对呆小症患儿注射生长激素使其正常发育 B.使用促性腺激素提高鱼的受精率 C.使用昆虫性外激素控制害虫数量 D.常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糖尿病 【解析】 呆小症是由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应注射甲状腺激素,A项错误;促性腺激素能作用于性腺来促进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提高鱼的受精率,B项正确;昆虫的性外激素能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运用则可干扰昆虫的正常交尾,用于害虫防治,C项正确;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引起的,胰岛素为蛋白质,采用注射法来补充。 【答案】 A 考向2 激素的作用与动物(包括人)机体的稳态 2.(2012·新课标全国卷)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析】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答案】 B 稳态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 (1)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2)反馈调节:如图中“相应激素”含量的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2.血糖平衡的调节 (1)调节过程(如图) (2)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间接调节——即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内分泌腺(胰岛A、B细胞及肾上腺)分泌激素,再通过激素控制血糖浓度。 ②激素直接调节。 (3)调节中枢——下丘脑 (4)相关曲线解读 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的曲线判断 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去判断:b波动范围在0.8~1.2 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 3.体温平衡的调节 (1)调节方式:神经一体液调节 (2)过程图解 ①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②“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是增加产热的有效途径。 ③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4.水盐调节的过程 激素分级和反馈调节的常见图形 图形 代表的意义 发散 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 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 ①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 ②转录翻译过程③a表示B淋巴细胞,b表示浆细胞,c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甲亢患者的③分泌过多;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图中有两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均有类似的调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三者之间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均有类似的调节 (2012·安徽高考)机体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 (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某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检测到体内有一种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阻断TSH的效应,则该患者血液中TSH含量比正常值________。另一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下丘脑功能正常,血液中TSH和甲状腺激素(T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诊断病因,静脉注射TSH后,TH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该患者________部位发生病变。 (2)下丘脑的________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调节并释放激素,从而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TH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刺激作用________,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TSH含量的稳定。TH能进入垂体TSH分泌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________接受信息。 【思路分析】 ①“TSH受体的抗体阻断TSH的效应”即TSH与其受体的抗体结合,失去了与其受体结合的机会。 ② TH进入其靶细胞垂体TSH分泌细胞发挥作用,表明接受TH的受体在靶细胞的细胞膜内表面。 【解析】 (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直接排放到血液中,因此可通过血样检测来诊断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抗体阻断TSH的效应后,致使TRH、TH的含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促进下丘脑分泌TSH,故其含量比正常值高。下丘脑正常而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病变部位可能是垂体或甲状腺,注射TSH后TH含量明显升高,表明甲状腺功能正常,垂体发生病变。 (2)下丘脑结构中存在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前者用于传导兴奋参与神经调节,后者分泌相应激素,参与体液调节。调节高等动物或人体的激素不止一种,多种激素间协调配合,密切合作,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TH能进入垂体TSH分泌细胞内发挥作用,说明后者的细胞内部存在TH的受体蛋白。 【答案】 (1)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高 (腺)垂体 (2)分泌细胞 相互拮抗 细胞内受体 解读两类反馈调节方式 ①分类: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 ②正反馈:加强并偏离静息水平,如血液凝固、排尿排便、胎儿分娩等。 ③ 负反馈:偏离后纠正回归到静息水平,生物体中更常见,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考向1 机体的稳态与调节实例的结合 3.(2012·上海高考)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解析】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引起尿量减少,A错误;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B正确;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C正确;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D正确。 【答案】 A 考向2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模型分析 4.下图表示信号分子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表示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可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可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可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可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解析】 若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则图示应为神经调节过程而不是体液调节过程;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则X可促进乙分泌促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则X为胰高血糖素,它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却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甲是甲状腺细胞,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肝脏细胞代谢增强;所以A、B、C三项都错,D项正确。 【答案】 D 高考必备实验⑬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实验原理 (1)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的。 (2)当尿液滴加到酶试纸上时,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氧,氧可以将滤纸上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使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再与标准比色卡相对比,即可知道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2.实验流程 准备:将5个分别装有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液的滴瓶和5条葡萄糖试纸分别对应做好标记,并在记录本上设计好记录表格 检测:分别用滴管从5个滴瓶中吸取溶液,在对应的葡萄糖试纸上各滴加2滴 观察: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出尿糖的含量 记录:将实验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分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取液过程中滴管不能混用。 (2)在现实中,医生不能仅凭一份尿液样本就断定某人是否患糖尿病,因为在一次性大量食用糖的时候,也会使尿中含有少量的糖。在判断是否患糖尿病时,要根据尿糖检测结果结合病人的饮食来综合判断。 【即时巩固】 医生怀疑张某尿糖的病因是肾脏病变而不是糖尿病。提供胰岛素等实验所需用品,在高中实验室的现有条件下,设计一个简单实验,以验证医生对张某病因的猜想。(胰岛素的给药量、给药时间及药物作用时间不作要求) (1)实验原理:病变肾脏的________功能下降,会导致尿糖;糖尿病患者是________,导致血糖过高,超过肾脏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新收能力而尿糖。 (2)请续写实验步骤: ①早餐后2 h,收集张某尿液2 mL装入试管A;通过________,次日早餐后2 h,收集张某尿液2 mL装入试管B。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分析: 若试管中溶液显色情况为________,则张某为肾病患者; 若试管中溶液显色情况为________,则张某为糖尿病患者。 【解析】 本题考查模拟尿糖的检测实验的拓展和实验探究能力。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肾脏病变引起的尿糖与胰岛素无关,注射胰岛素前后都出现尿糖症状;糖尿病与胰岛素有关,注射一定量胰岛素后,尿糖症状消失。因此可通过注射胰岛素前后对照进行检测。检测尿糖的方法限定在高中实验室的现有条件下,可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等)或葡萄糖试纸进行检测。 【答案】 (1)重吸收 胰岛素分泌不足 (2)①注射一定量胰岛素 ②向A、B两试管中均加入等量新配制的斐林试剂,60 ℃水浴加热2 min,观察显色情况 (3)A、B均显砖红色 A显砖红色、B显蓝色 一、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探究 1.研究思路 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 推知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 2.方法及实验设计 (1)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性腺和性激素。 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 如探究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实验: 组别 实验动物 实验处理 观察指标 实验组 ① 幼小动物 切除甲状腺 幼小动物生 长发育情况 ② 切除甲状腺+饲 喂甲状腺激素 对照组 ① 幼小动物 不做任何处理 幼小动物生 长发育情况 ② 只切开皮肤, 不切除甲状腺 (2)垂体和生长激素、胰岛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常用实验方法是:切除法、注射法。 如探究胰岛素对动物血糖调节的影响 组别 实验动物 实验处理 观察指标 实验组 饥饿处理 的小鼠 连续注射一 定量胰岛素 小鼠生活状况 对照组 饥饿处理 的小鼠 连续注射一定量 胰岛素→ 小鼠生 活状况 出现低血 糖症状→补充糖类 (2013·浙江高考)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 甲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 乙组:切除甲状腺 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 ③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的氧气消耗量表示;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 请回答: (1)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丙组作为实验组,丙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读全题可知本题的落点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①促进新陈代谢;②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 (1)题干明确提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而在实验中所测定的因变量又分别为耗氧量(新陈代谢)和体长(生长发育),故该实验的目的为:研究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或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 (2)画该曲线图时应注意,一共有2组,且每组有2个因变量,一个是耗氧量,一个是体长,因此一共应该画4条曲线,见答案(注意标明各曲线的含义)。 (3)①用耗氧量来作为检测指标是因为甲状腺能促进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过程需要消耗氧气。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进而影响小鼠的生长发育。③甲、乙两组只能说明甲状腺与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要明确指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影响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应该再增加一组实验来说明这些变化是由甲状腺激素引起的,增加的实验组应为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或不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 【答案】 (1)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或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 (2) (3)①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此过程需消耗氧 ②甲状腺激素缺乏,小鼠生长发育停滞 ③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或不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 【即时巩固】 1.(2014·广东模拟)为了探究雌激素能否促进雌性成蛙排卵,做了如下实验:取发育状况相同的雌性幼蛙20只,分成甲、乙两组。把两组幼蛙放在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分开培养,每天同一时间饲喂;甲组饲喂用适量雌激素制剂拌匀的饲料,乙组饲喂等量的普通饲料;直至幼蛙发育为成蛙,提供成蛙繁殖所需的所有条件(包括雄性成蛙),观察并记录排卵量,分别计算两组排卵量的平均值。 (1)本实验中________是实验组。 (2)本实验有多个变量,其中________是自变量,“培养环境、饲喂时间、饲料用量”是________。 (3)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雌激素能促进雌性成蛙排卵;②……③…… (4)为排除雌蛙体内雌激素对实验的影响,有人建议增设丙组,丙组除了雌性幼蛙被摘除卵巢外,其他的均保持与乙组相同。请你对这种做法作出评价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探究雌激素能否促进雌性成蛙排卵的实验设计应让饲喂含雌激素饲料的实验组与不含雌激素的饲料的对照组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饲料,培养环境、饲喂时间、饲料用量都是无关变量。若雌激素能促进雌性成蛙排卵,则饲喂雌激素的实验组雌性成蛙排卵量大于饲喂普通饲料的对照组雌性成蛙的排卵量。卵巢是产生雌激素的器官,同时也是排卵器官。雌性幼蛙被摘除卵巢不能产生雌激素,也不能排卵。 【答案】 (1)甲组 (2)饲料 无关变量 (3)如果甲组雌性成蛙排卵量的平均值大于乙组 (4)这种做法不正确 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场所,也是卵细胞形成的场所 二、聚焦下丘脑的功能 1.图示如下 2.下丘脑功能总结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如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013·临沂市高三二模)下列有关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通过支配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胰岛调节血糖平衡 B.饮水过多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增强 C.寒冷时,下丘脑通过调节皮肤、骨骼肌及相关腺体等以维持体温平衡 D.下丘脑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稳态的中枢 【解析】 血糖平衡调节时由于血糖的变化刺激下丘脑血糖平衡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 调节作用于胰岛细胞;而不经过垂体分泌相关激素间接去调节;饮水过多,通过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的减少,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下丘脑对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的。 【答案】 C 【即时巩固】 2. (2012·天津高考)动物被运输过程 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 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 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解析】 运输刺激会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下丘脑,使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增强,这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M激素应为垂体感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后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促使其分泌皮质醇,其调节为单纯的激素(体液)调节,B错误;动物被运输的过程中,通过激素的分级调节使皮质醇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达到一定值后会反馈性地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分泌,使其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C、D均正确。 【答案】 B 第4讲 免疫调节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高频)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中频)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扁桃体、脾、淋巴结、胸腺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①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即无特异性。 ②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 ①体液免疫 a.补充上述图中横线上的内容。 b.写出图中的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的名称: 浆细胞分泌抗体;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c.结果: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 a.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其中攻击靶细胞的是效应T细胞。 b.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2.监控和清除 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判断】 (1)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2)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提示】 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 (3)(2012·广东高考T5-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提示】 B细胞也能产生记忆细胞。 (4)(2012·上海高考T19-A)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提示】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5)(2010·江苏高考T5-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提示】 在胸腺发育成熟的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故无胸腺裸鼠具有少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失调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失调疾病(连线) 特点 免疫疾病 实例 ①患者几乎丧失 一切免疫功能 a.过敏反应 Ⅰ.类风湿关节炎 ②免疫系统攻击 自身而引起 b.获得性免疫 缺陷综合症 Ⅱ.皮肤荨麻疹 ③发作快,消退 快,再次接触 抗原时发生 c.自身免疫病 Ⅲ.艾滋病 【提示】 ①-b-Ⅲ ②-c-Ⅰ ③-a-Ⅱ 2.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人工标记的抗体可以检测并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机理: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 3.特点:传染性极强。 4.传播途径 5.预防措施: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判断】 (1)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提示】 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强。 (2)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2.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 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3.免疫器官受损对免疫细胞及机体免疫的影响 (1)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3)若胸腺和骨髓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细胞中,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的思维导图如下: 免疫细 胞的类别淋巴细胞存在场所淋巴液和血浆中类别浆细胞B细胞和T细胞抗体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 【解析】 结合有关免疫的知识,逐项分析解答。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以及它们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相关细胞,故A项错误、C项正确。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进入血液,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也随淋巴液进入血液,故B项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为大分子物质,其出膜方式为胞吐,故D项正确。 【答案】 A 判断细胞识别作用的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识 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 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考向1 结合细胞的结构、功能特点综合考查免疫细胞的功能 1.(2013·山东青岛二模)如图是H7N9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 B.经过细胞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 C.病原体进入细胞①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物质③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图示过程体现了它具有识别功能 【解析】 病原体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流动性,不是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答案】 C 考向2 从免疫细胞的产生场所考查 2.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解析】 本题借助裸鼠特点考查胸腺作用及免疫类型和过程。胸腺为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无胸腺则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而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因此无胸腺裸鼠不具备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A项错误;因裸鼠免疫力低下,故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B项正确;对异体组织的排斥反应以及清除体内的癌细胞过程都属于细胞免疫,而裸鼠无T细胞,故无排斥反应且不能清除癌细胞,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故C、D项正确。 【答案】 A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的过程 2.细胞免疫的过程(如图)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项目 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核心细胞 B细胞 T细胞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器官移植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关系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抗原和抗体的区别 (1)成分: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来源: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3)分布:抗原——存在于细胞外的抗原引起体液免疫,存在于细胞内的抗原由细胞免疫释放然后清除;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4.二次免疫反应及其特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中产生了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在血液和淋巴中循环,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立即发生免疫反应以消灭抗原(二次免疫),如图所示: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特点:与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快更强,产生抗体量大,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甲 乙 丙 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的思维流程如下: 识图甲图:RNA―→DNA“逆转录”的发生乙图:抗HIV抗体 水平有变化产生“体液免疫”丙图与丁图对照;a促 进T细胞数量增加; b促进HIV数量增加,判断HIV对a、b的 敏感性大小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分析坐标图中横纵坐标表示的变量及曲线走势,联系特异性免疫的有关知识,逐项进行解答。据图甲可知,HIV增殖过程中有RNA在酶的作用下生成RNA—DNA杂交分子的现象,说明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A项正确。据图乙可知,HIV侵入后机体中有抗体产生,说明有体液免疫发生,B项正确。据图丙可知,注入实验药物a后,T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HIV对药物a敏感,药物a抑制了HIV的增殖,减少了对T细胞的破坏,使T细胞不断增殖,C项正确。据图丁可知,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浓度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D项错误。 【答案】 D 常见特异性免疫类型 (1)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侵入人体引发细胞免疫。 (2)自身肿瘤可引发细胞免疫。 (3)器官移植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4)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 (5)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引发细胞免疫,以彻底消灭病毒。 考向1 以流程图或坐标曲线为载体考查特异性免疫 3.(2013·山东高考)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解析】 根据题干和图示内容可知,该过程是特异性免疫的感应过程。吞噬细胞能识别所有的抗原,因此这种识别不具有特异性,A项错误。被吞噬的细菌进入吞噬细胞后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水解成抗原片段,并最终运输至吞噬细胞表面,从而被T细胞识别,即呈递给T细胞,故B项正确、C项错误。该过程既存在于细胞免疫,又存在于体液免疫,D项错误。 【答案】 B 考向2 以实验形式考查免疫过程 4.(2012·四川高考)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方式 检测结果 实验组 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 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对照组 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解析】 用经肺癌细胞抗原处理的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会使胸腺淋巴细胞具有杀伤肺癌细胞的作用,由此可知,M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处理肺癌细胞的抗原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受抗原刺激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同时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因此,A、B、C三项均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在实验组中具有杀伤肺癌细胞作用的淋巴细胞是效应T细胞,而不是抗体,因此D项错误。 【答案】 D 考向3 结合稳态调节机制考查 5.(2011·四川高考)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使_______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_____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________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________免疫的应答。 【解析】 (1)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出,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通过图可以看出,神经递质引起肌膜电位变化,从而发生肌肉收缩。(2)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因此使B细胞被激活而增殖。突触释放递质,导致肌膜电位变化,因此是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3)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处生成T细胞。根据题(2)可知是抑制体液免疫 【答案】 (1)传出 融合 电位变化 (2)B细胞 化学信息向电 (3)造血干细胞 体液 免疫失调 1.三类免疫失调疾病的比较 类型 特点 基本原理 过敏 反应 免疫功 能过高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自身免疫病 将正常细胞视为抗原而加以排斥,从而发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病 免疫功能过低 ①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先天性免疫缺陷②HIV病毒侵入T细胞,T细胞大量死亡,使抗原的识别、呈递发生障碍,病人几乎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 2.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学在疫苗的发明和应用、体内组织中抗原的检测及器官移植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计划免疫:免疫接种。 (2)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比较 ①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辨析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再次 接触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或以后 各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 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 细胞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关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013·重庆高考)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抗原后引发的异常的体液免疫,具备体液免疫的基本特点如特异性记忆性等。 ②过敏反应的“过敏”指免疫防御功能过强或过于敏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和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理解过敏反应并能作出合理的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A项错误;过敏原属于抗原,该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机体同样会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因而这种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分泌淋巴因子的是T细胞,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是过敏反应,D项错误。 【答案】 B 考向 免疫失调与体液调节等的综合考查 6.(2013·广东东莞一模)“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根据图分析问题: (1)B为________激素。与健康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的B激素分泌量________。Graves氏病患者C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Graves氏病是一种________病。糖皮质激素(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治疗Graves氏病,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D物质的合成和F过程,D物质为________,F过程代表________。 (3)健康人受到刺激后,使垂体的________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4)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称为________。 【解析】 (1)根据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机制,可知A、B、C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2)Graves氏病患者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Graves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物质为淋巴因子,F过程代表增殖、分化。(3)根据分级调节机制,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是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称为分级调节。 【答案】 (1)促甲状腺 少 一方面患者体内的抗体起着促甲状腺激素类似的功能,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另一方面不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过量分泌 (2)自身免疫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4)分级调节 免疫类型的判断方法 1.从图解中识别免疫类型“二看法” 2.从抗原种类的角度识别免疫类型 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型不同: 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 ②胞内寄生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③若为病毒,则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013·韶关高三二模)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解析】 读图知抗原可直接刺激细胞c或由细胞b间接刺激细胞c,由此判定细胞c为B细胞,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细胞;依据免疫应答过程可知细胞g为记忆B细胞,细胞f为浆细胞,④为抗体;细胞e为记忆T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⑤为细胞免疫,⑥为体液免疫;结合选项可知细胞f不能识别抗原,D项中涉及的过程应是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发生的。 【答案】 C 【即时巩固】 (2013·湖北省黄石市部分中学10月联考)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 C.HIV侵入人体后,会攻击人体的细胞2 D.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解析】 本题借助体液免疫过程图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破伤风杆菌外毒素属于抗原,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B细胞。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B细胞和记忆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能分泌抗体;HIV侵入人体后会攻击人体的T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答案】 B 第5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中频) 2.其他植物激素(Ⅱ)(中频)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中频)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科学家 实验 实验结论 达尔文 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单侧光照射使该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鲍森· 詹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判断】 (1)温特的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提示】 温特的实验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均是胚芽鞘尖端。(√) (3)植物的向光性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提示】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背光与向光侧均表现为促进生长,无法体现两重性。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 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 3.分布 相对集中地分布在 生长旺盛的部分 【判断】 (1)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上端运到下端。(×) 【提示】 应从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 (2)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就等同于主动运输。(×) 【提示】 极性运输侧重于运输方向,主动运输侧重于极性运输的运输方式。 (3)生长素是一种信息分子,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提示】 生长素只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 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即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2.作用特点——两重性 (1)特点 ①低浓度促进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根>芽>茎。 ②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体现实例——顶端优势 ①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3.应用 (1)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2)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 (3)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其他植物激素及应用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连线) 合成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①根冠、萎蔫叶片 a.赤霉素 Ⅰ.促进细胞分裂 ②未成熟种子、 幼根、幼芽 b.细胞分 裂素 Ⅱ.促果实成熟 ③各个部位 c.脱落酸 Ⅲ.促进细胞生长、 种子萌发 ④主要是根尖 d.乙烯 Ⅳ.促进叶和果实 成熟、脱落 【提示】 ①-c-Ⅳ ②-a-Ⅲ ③-d-Ⅱ ④-b-Ⅰ 2.应用 (1)用乙烯利催熟凤梨。 (2)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使其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判断】 乙烯、乙烯利、2,4D、萘乙酸均为植物激素。(×) 【提示】 乙烯利、2,4D、萘乙酸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长素相关实验图解分析及方法总结 1.植物向性运动的分析判断 实验 处理方法 锡箔纸 遮盖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弯曲生长 旋转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生长 ③向小孔生长 ④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 幼苗 横置法 说明:(1)锡纸:遮蔽光线。 (2)云母片:生长素无法透过,阻挡生长素的运输。 (3)盖玻片:作用同云母片。 (4)琼脂块:允许水分和生长素的通过,也可储存生长素。 2.植物向性运动的原因分析 (1)植物的向光性 ①原因分析: ②结论 (2)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 ①原因分析: A、B为极性运输,C、D为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 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度高→ ②结论 明确胚芽鞘尖端的系列实验的相关结论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 (2)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面一段。 (3)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4)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 (5)弯曲生长的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导致生长不均匀。 (6)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单侧光照、 地心引力等。 (2012·新课标全国卷)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下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思路分析】 b′组中胚芽鞘切段倒置作出判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全面理解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以及生长素的运输特点。胚芽鞘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所以A、B错误。生长素的运输是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C错误。据题干可知,a′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上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下端连接茎,所以生长素可以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下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上端连接茎,故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无弯曲生长。 【答案】 D 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判断方法 (1)一看有无生长素 ①胚芽鞘生长素的来源:主要是由尖端产生或由外源提供(如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等)。 ②生长情况分析:若胚芽鞘无尖端且无外源提供的生长素,则胚芽鞘不生长。 (2)二看生长素能否向下运输 ①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的因素:插入云母片等处理。 ②生长情况分析:若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则胚芽鞘不生长。 (3)三看生长素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①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单侧光、重力、部分插入云母片、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不均、离心力等。 ②生长情况分析: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若均匀分布,胚芽鞘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 考向 借助“横置”或“倒插”等实验考查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及分布 1.(2013·山东滨州一模)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8(mol/L) 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D.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解析】 甲图中横轴以下是抑制,横轴以上是促进。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b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所以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A正确,B错误。生长素的运输有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前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而不能反向进行,后者是发生在尖端的运输,C错误。由甲图看出,用任何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但最适浓度并不一定在这两种浓度之间,D错误。 【答案】 A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 促进细胞生长,调节细胞代谢。 (2)作用机理 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2.作用特点——两重性 两重性的含义是指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则抑制生长。这里的“低浓度”与“高浓度”是相对的,具体数值随植物种类及器官的不同而不同。如下图所示: 图甲 图乙 图丙 (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种植物的影响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如图甲所示。因此农业生产中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除草剂,除去单子叶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影响不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为芽,再次为茎,如图乙所示。 (3)不同植物及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均有各自促进生长的浓度“阈值”——在“阈值”浓度前均可促进生长(属低浓度),在“阈值”之后,将抑制生长(属高浓度),如图丙e点所示。 (2012·四川高考) 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右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处理方式 测定指标 外源生长素(mg/L) NPA(μmol/L) 0 0.001 0.01 0.1 3 弯曲角度α(度) 37 40 31 22 16 生长速率 (mm/天) 15 17 13 11 8 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表中数据“外源生长素浓度为0.01 mg/L、0.1 mg/L时的弯曲角度、生长速率均小于生长素浓度为0时对应的数值”表明生长素抑制根的生长。 ②表中未提供单侧光照射前、后生长素含量的测量数值,无法建立单侧光与生长素合成的关系。 【解析】 在单侧光照射下,根会出现背光生长的现象,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由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背光一侧细胞的生长,因此其生长速率小于向光一侧,A、D两项正确;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外源生长素浓度由0增大至0.001 mg/L时,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都增大,而当外源生长素浓度由0.001 mg/L增大至0.1 mg/L时,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却是减小的,与加入生长素运输抑制剂效果类似,说明生长素在低浓度时具有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时具有抑制作用,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项正确;分析图表信息只能通过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说明生长素及其运输抑制剂对生长结果的影响,不能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合成的影响,因此C项错误。 【答案】 C 确认能否体现两重性的关键在于“浓度与 生长状况” (1)若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可体现两重性,如顶端优势等。 (2)若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不能体现两重性,只能表明“低浓度促进生长”。如茎的向光性和茎的负重力性。 考向1 生长素的两重性与坐标曲线的综合 2.(2014·九江市高三模拟)如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图2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A具有最大值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A逐渐减小 C.只有当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具有两重性 【解析】 在一定范围内,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越高,胚芽鞘的生长速度越快,向右弯曲的角度越大,但A的值越小;当生长素浓度为b时,胚芽鞘的生长速度最快,向右弯曲的角度最大,A的值最小;当生长素浓度高于c时,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因此从图2可以看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 A 考向2 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 3.(2013·广东高考)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解析】 确定是促进生长还是抑制生长,要注意与正常植株进行比较,理解极性运输的含义。由图可知,与正常植株相比,去掉顶芽后植株主根的长度减小,因此去掉顶芽会抑制主根的生长,A项错误。去掉顶芽后根尖等分生组织仍能合成生长素,B项错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部运输为极性运输,C项错误。去掉顶芽后施加外源生长素,主根的长度与正常植株几乎相同,故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D项正确。 【答案】 D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 名称 产生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 细胞 分裂素 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幼嫩根尖) 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②延缓衰老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存时间 乙烯 植物各部位,成熟的果实中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落叶和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相互关系 ①不同发育时期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②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 ③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有的是相互促进,有的是相互拮抗。 (2)激素间相互促进与相互拮抗关系实例 ①相互促进方面 a.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乙烯、脱落酸。 b.促进植物生长的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d.促进坐果和果实生长的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②相互拮抗方面 a.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的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b.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发芽,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 c.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叶片衰老,脱落酸促进叶片衰老。 (2013·天津高考)下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或酶2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的思维流程如下: 挖掘 题图 信息四种赤霉素中只有GA1促进茎的伸长IAA的有无决定GA的生物合成A、B项正确酶1突变,由G20→GA1的反应受阻C项错误酶2突变,GA1照样能合成D项正确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信息并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判断。由图可知,去除顶芽后,外施适宜浓度的IAA可促进GA1的正常合成,A项正确。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会使顶芽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植株生长受到抑制,B项正确。酶1发生基因突变,即使施用GA20也不能合成GA1,所以植株的高度受到影响,C项错误。酶2发生基因突变,导致一部分GA1不能合成GA8,GA1含量升高,所以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答案】 C 考向1 实验探究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相互关系 4.(2014·茂名高三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 (1)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激素乙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研究根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使实验严谨,还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可能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诱导产生________,从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去掉其顶芽即打破顶端优势,侧芽部位生长素的含量会降低,解除抑制,细胞分裂迅速,结合曲线可知甲为生长素,乙为细胞分裂素,其作用为促进细胞分裂。 (2)读曲线图知:去顶芽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而侧芽长度基本不变,去顶芽后,侧芽长度有所增加,说明高浓度生长素对侧芽萌动起抑制作用,而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促进作用。 (3)由于培养液中生长素的加入,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由此推断此实验的因变量为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对照组设置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即设置一组培养液不含生长素,其余条件均相同。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促使产生乙烯的浓度高,抑制了根的近地侧生长。 【答案】 (1)生长素 促进细胞分裂 (2)抑制作用、促进作用 (3)①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②除了无生长素,其余和实验组相同(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③乙烯多 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 考向2 植物激素相互关系曲线的分析 5.(2012·安徽高考改编)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 B.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C.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D.赤霉素、2,4D与果实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从图示中分析各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同时联系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由图示知,喷施赤霉素和2,4D的树枝落果率较低,说明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落果,A正确;单独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同时喷施赤霉素和2,4D防止落果的效果更好,说明二者在防止落果上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由图可知,与喷施清水相比,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使果实中脱落酸含量降低,C正确;由落果率和脱落酸含量变化曲线可知,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降低脱落酸含量,而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故赤霉素、2,4D与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答案】 D 高考必备实验⑭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其他试剂也可)(0、0.2、0.4、0.6、0.8、1、1.2、1.4、1.6、1.8、2.0 mg/mL) 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植物枝条分成10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 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即时巩固】 (2014·豫东、豫北十校联考)河北杨是我国西北地区耐干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之一。但因繁殖困难,导致种苗供应不足。为研究不同基质(其中珍珠岩透气性好但缺乏营养)和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河北杨扦插生根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步骤如下: ①剪取1年生未萌发的河北杨种条,按级分别剪取插穗,插穗长20 cm,切口上平下斜,上端留1~2个芽; ②选择相同级的插穗捆成束,每束20根,每个处理选用相同级的插穗15束共300枝; ③把插穗放在浓度分别为400 mg/L,600 mg/L,800 mg/L的萘乙酸溶液(NAA)和清水中浸泡30 min; ④将经过处理的插穗在不同基质中进行扦插,60 d后,各处理随机抽取100枝观察统计,结果如下表。 请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步骤①中每个插穗上都留有1~2个幼芽,其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处理选用300枝插穗,最后随机计算平均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插条一旦离开母树扦插以后,水分的供应主要依赖于切口处吸收,而蒸腾失水量往往超过吸水量,且直射光线常造成土壤干燥和插条灼伤,因此扦插后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①浓度为____________的萘乙酸促进河北杨插条生根的效果较好,其促进机理主要是促进根原基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对河北杨生根具有最佳促进作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从培养基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选取插条的部位、萘乙酸的处理时间、环境温度(pH)、基质的取样地点等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插条保留的幼芽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促使插条生根,使实验结果更易统计分析等。 (2)取平均值可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少实验误差。 (3)为防止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可将插条放置于暗处即遮荫喷水处理。 (4)①读表格知插条放置于三种不同的基质中,在萘乙酸浓度为600 mg/L时生根数量均最多即为最适浓度;其机理为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②比较表格中生根的数量知用浓度为600 mg/L的NAA溶液处理插穗,再扦插在50%的园土+30%的河沙+20%的珍珠岩混合基质中,生根数量最多即为85条;插条生根时需要营养、充足的氧气、湿度等。 【答案】 (1)插条的种类、保留芽的多少、萘乙酸的处理时间、环境温度等(至少两点) 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提高成活率 (2)减小误差,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遮阴喷水 (4)①600 mg/L 分裂、分化 ②用浓度为600 mg/L的NAA溶液处理插穗,再扦插在50%的园土+30%的河沙+20%的珍珠岩混合基质中 基质疏松、透气,同时富含营养物质,有利于插条生根 聚焦植物激素相关实验 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实验组:取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甲)。 对照组:取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空白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乙)。 甲 乙 2.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1)实验操作(如图) (2)实验现象:装置a中胚芽鞘直立生长;装置b和c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3.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是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 (1)实验操作(如图) (2)实验现象:A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4.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注:A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 (2)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A、B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B向上弯曲程度大,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 若A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 (2013·山东潍坊一模)图1是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结果,图2是水平放置的一株燕麦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从图1可初步确定促进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________ ppm之间,图中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________ ppm。 (2)图2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 ________的特点,a、b、c、d四处中,生长素可能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________处。 (3)为验证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请你结合图2利用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燕麦胚芽鞘、薄云母片等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图可以看出,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为12 ppm时,根的平均长度最长,可确定促进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16 ppm之间。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16 ppm时,根平均长度比空白对照组(0)短,说明该浓度下,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2)图2中,在重力影响下,a、c处生长素浓度分别高于b、d处,但a处根的生长受到抑制,b处根的生长得到促进,因此图2中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特点——两重性。(3)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处理部位的不同,因变量为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答案】 (1)8~16 16 (2)两重性 a (3)①将完整燕麦胚芽鞘均分为三组,编号A、B、C ②A组在尖端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B组在尖端以下部位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C组不做任何处理 ③将三组燕麦胚芽鞘水平放置,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A组水平生长,B组背地生长,C组背地生长。 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 【即时巩固】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D.图中向光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 【解析】 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设置探究思路时,可对尖端进行遮光处理,设置④⑤进行对照;探究向光性的外因即弯曲生长与单侧光有关,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探究向光性的内因即横向运输时可运用图③,再设置一个尖端插入云母片的胚芽鞘,其他条件相同,进行对照;①直立生长,③⑤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 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