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版高考生物专题目10遗传的分子基础二轮真题目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 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脸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选C。根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可直接选出答案。 ①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②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③④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⑤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解析:选C。本题考查DNA和RNA的有关知识。依据DNA和RNA的有关内容,逐项进行分析解答。 DNA分子结构中,配对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C与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与DNA不同,RNA一般为单链分子,不形成双螺旋结构,但是很多RNA也需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一定的结构来行使特殊的生物学功能,RNA的碱基配对规律和DNA不完全相同,即A与U配对、G与C配对,故A项错误。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遗传物质,没有同时含有DNA和RNA的病毒,故B项错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但同时存在RNA,如细菌这类原核生物细胞中的质粒是环状DNA,核糖体上存在RNA,故C项正确。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DNA和RNA,在核糖体中只有RNA,故D项错误。 3.(2013·高考广东卷)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 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也可直接进行判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①错误,排除A项;Watson和Crick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没有从染色体中提取DNA,也不涉及蛋白质等其他成分,故不能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②错误,排除B、C两项;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DNA的构成,其遗传信息储存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并且指出了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故③④正确,本题选D项。 4.(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想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及合成过程中tRNA、密码子、反密码子等相关知识,逐项进行解答。 一种tRNA只能携带特定的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tRNA转运,A项错误。DNA聚合酶是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项错误。反密码子是由位于t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的,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可构成密码子,C项错误。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内含有部分DNA,可以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项正确。 5.(2013·高考浙江卷) 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解析:选A。题图表示边转录边翻译的现象,当RNA聚合酶与DNA的某一部位结合时,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转录,故A项正确。而DNARNA杂交区域中DNA上的A与RNA上的U配对,RNA上的A与DNA上的T配对,故B项错误。由图可知,一个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从而同时合成多条肽链,故C项错误。边转录边翻译的现象发生在原核细胞中,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发生,因此该过程既可发生在真核细胞中,也可发生在原核细胞中,故D项错误。 6.(2013·高考天津卷)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M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N是________。 (2)假定病毒基因组+RNA 含有7 5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40%。以病毒基因组+RNA 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________个。 (3)图中+RNA有三方面的功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病毒衣壳由VP1、VP2、VP3和VP4四种蛋白组成,其中VP1、VP2、VP3裸露于病毒表面,而VP4包埋在衣壳内侧并与RNA连接,另外VP1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若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四种蛋白中不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的是________________,更适宜作为抗原制成口服疫苗的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质M是翻译的产物蛋白质,所以其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①、②过程均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所以需要RNA复制酶。(2)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时,需先合成-RNA,然后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所以需要G和C的个数是7 500×60%×2=9 000。(3)由图示可知,+RNA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和病毒的组成成分。(4)病毒营寄生生活,侵入机体后会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所以需经细胞免疫将病毒释放,然后由体液免疫将其消灭。(5)VP4因包埋在衣壳内侧,所以不适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VP1不受胃酸的破坏,所以可作为抗原制成口服疫苗。 答案:(1)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RNA复制酶(或RNA聚合酶或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 (2)9 000 (3)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VP4 VP1 7.(2013·高考江苏卷)下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________。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的细胞是____________。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________(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①②③表示的过程依次是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转录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2)RNA中G+U=54%,则C+A=46%,可推出其DNA模板链中C(29%)+A=54%、G(19%)+T=46%,计算得DNA一条链中A+T=52%,故DNA双链中A+T=52%,A=T=26%。(3)因为是由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引起的,所以是异亮氨酸密码子中第2个碱基U变为了碱基C,相应的基因中碱基对T∥A替换成了C∥G(或A∥T替换成了G∥C)。(4)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不能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即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中能进行转录和翻译,但不能进行DNA的复制;记忆细胞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故其①②③过程均会发生。(5)1个DNA分子中含许多个基因,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故进行转录过程时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答案:(1)细胞核 (2)26% (3)T∥A替换为C∥G(A∥T替换为G∥C) (4)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5)不完全相同 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