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强化复习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强化复习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21讲 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 ‎[考纲要求]‎ ‎  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 ‎[知识讲解]‎ ‎1、农业生产活动 ‎ (1)定义: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 (2)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 别造成。‎ 季节性和周期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受自然条件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周 期性。‎ 地域性原则:因地制宜;季节性、周期性原则:不违农时。‎ 实例:‎ ‎1、海南岛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稻;三江平原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熟麦。(地域性)‎ ‎2、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季节性、周期性)‎ ‎3、我国糖料作物分布是“南蔗北甜”。(地域性)‎ ‎4、我国民间有这样的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季节性、周期性)‎ ‎(3)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 入 ‎ 自然条件:①热量、水、地形、土壤、光照等。②动植物(或种子)一起成为必要投入。③劳动力。‎ ‎ 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投入比重在逐渐增加。‎ ‎ 科技: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占60%以上。‎ ‎ 产出:农产品——部分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另一部分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 (4)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 按投入多少分 ‎ 粗放农业: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产出的主 要手段,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 地区。‎ ‎ 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 增加农业的产出,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 按产品用途分 ‎ 自给农业: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 家。‎ ‎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生产,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 些地区,普遍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个农场一般只种植一种农作 物或饲养一种畜和禽。‎ 粗放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自给农业。‎ 密集农业——种植园、商品谷物、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农业 水稻种植——自给农业。‎ 产出 农产品 农业生产 ‎ 自然因素(光、热、水、地形、土壤)‎ ‎ 投 入 劳动力、动植物、科技 ‎ 分 类 ‎ 导 致 从农业生产 从投入 从产品 农业生产特点 对象分类 因素分类 用途分类 种 植 业 畜牧业 商品农业 自给农业 密集农业 粗放农业 地 季 周 ‎ 域 节 期 性 性 性 资金技术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2、农业的区位选择:‎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冬小麦。‎ ‎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双季稻、小麦)。‎ 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 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 ‎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实例:‎ 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大豆——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热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能力训练] ‎ ‎1、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 ‎ ‎  2、图中各地段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 ‎ A. ①村落 ②林地 ③耕地  B. ①果园 ②林地 ③耕地   ‎ C.①耕地 ②林地 ③村落  D. ①林地 ②村落 ③耕地 ‎ 读图,回答3~6题。 ‎ ‎  3.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   A.180km   B.280km   ‎ C.380km   D.480km   4.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 C.平整土地    D.排水   5.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 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 是(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6.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上开垦荒地,同时 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7、将农业的输入要素按自然和人文两类归纳,同属一类的是(  )   A.化肥、技术、机械、农药、劳动 B.降水、化肥、机械、劳动、土地   C.光照、降水、土地、灌溉、化肥 D.种子、降水、劳动、土地、资本 ‎8、1999年夏天,荔枝在京津地区售价偏低,其原因主要有(  )   A.北方居民普遍不喜食荔枝 B.京津地区荔枝丰收   C.逢荔枝挂果“大年”,京津荔枝供应量偏多  D.海运直达,运费降低 ‎9、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油茶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10、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有(   )   A.江汉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    B.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和洞庭湖平原   C.成都平原和南疆   D.江淮地区和鄱阳湖平原 ‎11、澳大利亚的主要出口物资是(   )   A.煤、铁、牛肉、大豆  B.稻米、纸浆、铁、羊毛  ‎ C.煤、铁、羊毛、小麦  D.锡、铀、小麦、羊毛 ‎12、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子公司、运输公司均属于(   )   A.生产区域专业化   B.农业生产机械化   ‎ C.生产过程专业化   D.农业生产商品化 ‎ ‎13、根据海外市场的需要,闽南三角地区建立了农业出口商品基地,不属于那里的主要 产品有(  ) A.木材   B.蔬菜   C.花卉   D.水果 ‎14、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15、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能力训练答案]‎ ‎1、B 2、D 3、B 4、D 5、A 6、C 7、A 8、C 9、A 10、D 11、C ‎ ‎12、C 13、A 14、D 15、D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