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 一、必备知识 [备考指导]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 1.全国新课标卷一直选用常见成语作为命题材料。从上表各年各卷的考查内容就可看出这一点。因此, 要多了解成语的独特之处:语法结构、成语来源、词性特点等。 2.考查重点是结合语境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正确使用词语;干扰项多为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 不一致的词语。要多关注时事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成语,特别是那些容易出错的成语。 3.熟语的考查多是四字成语使用正误的判断或四字近义成语的差异辨析,重在用法,要求考生能从熟 语的意义、对象、色彩和语法功能等方面来理解和使用。无论是识正误,还是辨差异,平时都应多训练, 多积累,多思考。 成语使用的正误识别,以考查常见成语为主。《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为选择题,在四个成语使用的句 子中选择使用不恰当(或正确)的一项。高考成语题的考查范围涉及三个方面:①对成语意义的正确理解; ②对成语使用对象的准确把握;③对成语的感情色彩与语境感情色彩的准确判断。 (一)成语使用正误识别 [解题指津] 解答成语考查题,理解成语的含义固然重要,但还应把握语境,综合考虑成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 度、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范围大小、搭配习惯、文化习俗等等。具体来说,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经常 要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保留着独特又有 些生僻的古义。 很多成语的含义,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 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使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 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望文生义。 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的意思,而是“修改”之意。 成语多源于典故,有特定的生成背景,如“风声鹤唳”指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 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故不能望文生义成“风的响声、鹤的叫声”。再如“登 高自卑”并非“登上高山很自卑”的意思。“自卑”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自”是介词“从”的意思,“卑” 是“低处,低下”的意思。“登高自卑”的本意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后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再如“求全责备”中的“责备”是和“求全”并列的两个语素,“责”和“备”分别是“追求”和“完备、 完美”的意思。 2.看清对象,谨防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 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其把握不准, 就极易扩大或转移使用的范围。比如“炙手可热”只用于指“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而时下多误指人物 名声显赫。“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不能用于成年女子,更不能用于男性。“刚柔相济”指刚强的 和柔和的互相调剂,使恰到好处。此成语多用来指精神气质方面的对象,而不能用来形容“舞者形体”。“擢 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此成语不能形容小说数量多。“倚马可待”指靠着即将出 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不能用于书法作品。容易张冠李戴的成 语还有:行云流水、一挥而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乱点鸳鸯、举案齐眉、破镜重圆、比翼双飞、耳鬓 厮磨、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汗牛充栋、呼之欲出、韦编三绝、洛阳纸贵、日理万机,等等。 3.明晰感情,谨防褒贬误用 从感情色彩方面来考虑,成语一般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使用成语时,要明确其感情色彩,避 免褒贬误用。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情色彩呈现两面性。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 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境界或环境优美的地方,含褒义;比喻 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含贬义。 另外,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就不应视为错误。如:“这是‘咸 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艾奇逊是不 拿薪水的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真理。”这两句中的“情投意合”“诲人不倦” 都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起到了很好的讽刺作用。 常见褒贬误用的成语还有:处心积虑、始作俑者、无所不为、上行下效、弹冠相庆、大快人心、面目 全非、半斤八两、甚嚣尘上、危言危行、一团和气,等等。 4.着眼语境,谨防语意重复和矛盾 成语的使用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要和句子氛围相协调,有的要和人称相对应,有的意义要和句 子语境相吻合。同时,还要考虑成语意义和语境的意义是否有重复,是否前后矛盾。成语也是词语,也有 一般词语的语法属性,比如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能否搭配,动词和宾语能否搭配,动词后能不能带宾语, 等等。如:“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 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与句中“在种种灾害 面前”矛盾。再如:“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不 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既然不认为孩子的毛病是对的,下面就应讲他相应的反对 措施,或批评教育,或纠正其非;但是该句中的“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显然并非“不 以为然”之后相应的正确态度,而是一种相反的态度。因此,该成语与语意发生了抵牾,可改用“不以为 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就可消除逻辑事理上的矛盾。两个成语,一字之差, 意思却相去甚远。 常见的语意重复类错误还有:“一场南柯一梦”“津津乐道地说”“接踵而至地闯进来”“忍俊不禁地笑 了”“难言之隐的苦衷”“责无旁贷的责任”“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显得相形见绌”“好像如芒在背”“浑 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海内外闻名遐迩”“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等。 5.尊卑有序,谨防谦敬错位 成语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浓厚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看含义、语法等,还要考虑尊卑长幼、男女主宾 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必须自谦敬人,得体合度。如果辨别不清,就会谦敬错位,叫人啼笑皆非。 如:“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 妄言之吧。”“姑妄言之”指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听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只能用于自己,是谦词,不能用于别人。此处使用错误。 常见的谦敬错位词语有:(谦辞)抛砖引玉、蓬荜生辉、不情之请、敬谢不敏、一得之见、忝列其中、 不足挂齿、雕虫小技,等等;(敬辞)大驾光临、门墙桃李、不吝赐教、鼎力相助、高抬贵手,等等。 6.兼收“多义”,谨防顾此失彼 在成语使用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成语不止一个义项或不止一种感情色彩,但在使用过程中,其 中的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使用较多,其他义项或感情色彩常被忽略,被误认为是错误的。如:“走进来一 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短小精悍”是双义 成语,既可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也可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此处使用的是该成语第二 种义项,故使用正确。两用成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褒贬两用成语(如“登峰造极”“难兄难弟”等), 中性与贬义共用的成语(如“左右逢源”“堂而皇之”等),本义与引申义共存的两用成语(如“光怪陆 离”“一针见血”等),贬义与自谦共用的成语(如“班门弄斧”“信笔涂鸦”等)。常见的多义成语还有: 不翼而飞、淋漓尽致、美轮美奂、粉墨登场、不绝如缕、想入非非、灯红酒绿、捉襟见肘、秀色可餐,等 等。 7.厘清差别,谨防似是而非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语音和字形相似,意思接近或有一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的过程中极易混淆。 如“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 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等。对于这类成语,一是要辨别“形异”, 二是要找出“神异”。如:“……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 之初的________,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横线处所填词语在“百废俱兴”和“百废待兴”两个词语中选择。 “百废俱兴”指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形容各项事业方兴未艾,“ 俱”是“都”的意 思。“百废待兴”指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 待”是“等待”的意思。根据语境“新 中国成立之初”的背景,此处应该选择“百废待兴”。 类似容易混淆的成语还有:“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不足为 训”与“不足为戒”、“不胫而走”与“不翼而飞”、“不可理喻”与“不可思议”、“处心积虑”与“殚精 竭虑”、“侧目而视”与“刮目相看”、“耳闻目睹”与“耳濡目染”、“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一蹴而 就”与“一挥而就”,等等。 (二)近义成语使用辨析 识别正误,只是成语使用的基本要求。有时,在同一语境中,使用几个成语似乎都适合,这是因一些 成语含义和语法功能相近或者几乎相同造成了成语的近义特点。要在一组近义成语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这就须辨析,从辨析中选择最恰当的成语是正确使用成语的较高要求。 [解题指津] 近义成语使用辨析题型,其设题的角度不同,解题的思路也有差异。 【设题角度】 1.形相近而意不同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2.意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 某些成语的意思虽相近,但其适用对象不同,适用范围也有差异。 【辨析方法】 近义词之间必然会有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显的差别。在近义成语里,意义完全等同毫无区别的成语 是很少见的,而最普遍的则是“同中有微异”。“同中有微异”中的“同”,是指它们之间的意思有相同的部 分,这是我们将其归之为近义成语的依据;“同中有微异”中的“异”,是辨析近义成语的重点,重点在于 两者的“微异”。以下是辨析近义成语的常用方法: 1.根据侧重点 语意相近的成语,仅仅是意义相近。一般而言,不少近义成语,其意义的侧重点不一样。辨析它们就 得抓住其侧重点进行仔细分析。如:“苟且偷生”与“苟且偷安”,两者都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顾长 远的利益”的意思,但“苟且偷生”重在生存,“苟且偷安”重在安逸。再如:“饱经沧桑”与“饱经风霜”, 两者都有“阅历丰富”“见世面多”的意思,但“饱经沧桑”多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饱经风霜”多 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两者的意思有细微的区别,大多数情况下,在各自的语境中是不能互换的。 2.根据程度轻重 语意相近的成语,往往语气有轻有重,意思有深有浅。辨析时抓住这些成语的轻重差异,可以更准确 地将其填入恰当的语境中。如:“咎由自取”与“罪有应得”,两个成语虽然都有“惩罚是自己招来的, 应该的”的意思,但“咎由自取”语意比较轻,“罪有应得”语意比较重。 3.根据范围大小 语意相近的一些成语,有的涉及范围大,有的涉及范围小,相互有意义交叉部分,使用的时候就要考 虑适用范围的大小,以免小词大用或大词小用。如:“津津乐道”与“津津有味”,这两个成语都形容讲 话时兴致勃勃,但两者又有区别。“津津乐道”仅指谈论时很有兴趣,适用范围较窄;“津津有味”不仅 指谈论,也可指有兴趣地看着、听着或吃得很有滋味,适用范围较广。再如:“旁征博引”与“引经据典”, 这两个成语都有“用别的材料作为依据、例证”的意思,但两者又有区别。“旁征博引”重在作为例证、依据的 引用材料的广博,不限于引用经典著作,适用范围较广;“引经据典”重在引用经典著作的言论作为依据,适用 范围较窄。 4.根据适用对象 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仅适用于人;有的仅适用于物;有的既适用于人,也适用于物。如:“生气 勃勃”与“生意盎然”,这两个成语都有“生命力旺盛”的意思,多用来形容有生气、充满活力,但两者 又有区别。其区别主要在适用对象上,“ 生气勃勃”的适用对象既可以是草木、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社 会气象;“生意盎然”的适用对象只有草木、自然景象,不能用来形容人,也不能用来形容社会气象。再如: “鱼目混珠”与“滥竽充数”,虽然这两个成语都有“用假的、次的冒充真的、好的”的意思。但两者 的适用对象不同,“鱼目混珠”多用于物,一般不用于人,偶尔用于人时也可以看作修辞上的拟物用法;“滥 竽充数”多用于人,一般不用于物。 5.根据语法功能 很多近义成语,其词性和语法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类成语的使用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如: “黔驴之技”与“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都形容有限的本领,但“黔驴之技”是偏正结构,“黔驴技穷” 是主谓结构,它们的语法功能不完全一样。再如:“如愿以偿”与“称心如意”,虽然两个成语都有“遂心 如愿”的意思,但“如愿以偿”多用作谓语,也可作状语,一般不作定语;“称心如意”多用作定语,也常 用作谓语、状语。 6.根据色彩意义 (1)褒贬色彩不同 不少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如:“袖手旁观”与“冷眼旁观”,虽然两个成语 都有“从旁观看,置身事外”的意思,但“袖手旁观”偏重于不过问,不协助,应该给予帮助而不帮助, 含贬义;“冷眼旁观”偏重不热情、不关心,指可以参与而不愿意参与,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时,含贬 义,但当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观察时,并不含贬义。 (2)语体色彩不同 有的成语适用于书面语,有的适用于口语。“井然有序”与“井井有条”,虽然两个成语都有“有条 有理,整齐不乱”的意思,但“井然有序”多用于书面语,“ 井井有条”常用于口语。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答题思路】 1.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2.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3.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4.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5.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典例分析】 一、【2020 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屏幕中的剧情风生水起....,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争先恐后。某些字符甚至 悬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甲)“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 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弹幕通常是对屏幕中剧情的即时评论,短小精悍....。(乙)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 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丙)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 似曾相识。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然而..,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 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生水起 B.短小精悍 C.然而 D.激荡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 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 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比喻事情做得特别好,一定时间里发展特别快,迅 速壮大起来。语境中是说屏幕中的剧情,应当用“跌宕起伏”,这样也能与后文的“扣人心弦”呼应。“风 生水起”使用不当。 B 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语境中是说弹幕对剧情 的评论简短有力,使用正确。 C 项,然而,连词。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前句说“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 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后面说“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來自 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前句说优点,后句说问题,两句形成了转折关系,“然而”一词使用 正确。 D 项,激荡,指事物受到激发而产生的震动状态;受到冲击而动荡。语境中指思想因受到其他人的启发 而处于活跃状态,使用正确。 故选 A。 二、【2020 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流行语生动反映出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愿望。纵观古今,人 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 )于旅游。一场完美的旅行,必须要选择一家称心如意的酒店。那么在古代,外 出旅行或者出门办事,人们如何解决住宿问题呢? 西周早期,统治者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广修客舍,便于各地诸侯入朝纳贡和朝觐时休息。春秋战国时 期,名为“传舍”或“逆旅”的客舍也出现了。西汉初期,各地均在交通要道上设立驿馆。南北朝时,许 多王公贵族发现经营旅馆存在巨大商机,竞相建置,旅馆林立城中。唐朝繁盛,各国使者纷纷到大唐学习、 取经。为了彰显唐人风度,官方旅馆的建设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民间旅馆的发展也相当可观。据《太 平广记》记载了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在 临安,私营旅馆临街而立,热闹非凡,尤其是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臣,令人( )。陆游那句“小 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是在杭州西湖砖街巷的一家湖景旅馆里写的。明初,全国要冲均设 驿馆、递铺,“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 )最常见。至晚清,中国的旅馆业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取材于刘中才《回到古代住旅馆》)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 ) A.热衷 左顾右盼 局面 B.热衷 眼花缭乱 格局 C.热心 眼花缭乱 局面 D.热心 左顾右盼 格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 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犹醉心,沉迷,其后常搭配“于”,即“热衷于……”; “热心”,犹热情,谓有兴趣,肯尽力,积极主动,着重形容内心有兴趣,常用于对事;从语境来看,“人 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 )于旅游”,由“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这一信息可知,此处应是说当今社会人们对 旅游的沉迷,应使用“热衷”。 第二处,“左顾右盼”,指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 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结合语境“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臣”可知, 此处是形容面对这些密密匝匝旅馆的感觉,应使用“眼花缭乱”。 第三处,“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形势,规模;“格局”,结构和格式;从语境来看, 语境是说“全国要冲”“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结构格式,应使用“格局”。 故选 B。 三、【2020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 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 ,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野火沃土, ,中华五千年 文明史就是一部 的奋斗史。 A.以身许国 多难兴邦 不屈不挠 B.以身试险 多难兴邦 不卑不亢 C.以身许国 一言兴邦 不卑不亢 D.以身试险 一言兴邦 不屈不挠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 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以身许国: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以身试险: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指明知故犯。此处主语是“志士仁人”,指他们挺身而出为国效力,故选“以身许国”。 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一言 兴邦:指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此处根据“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野火沃土”可见,是 指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而百姓奋发图强,使国家强盛,因此选“多难兴邦”。 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不卑不亢:形容人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 此处根据前文“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可见,是指面临困难和挫折不屈服,故选“不屈不挠”。 故选 A。 四、【2020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__________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 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 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 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 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 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_______的艺木家在篆刻 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 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______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 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______的组成部分。 17.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别具匠心 才思敏捷 异彩纷呈 弥足珍贵 B.别具匠心 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 C.十分独特 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不可或缺 D.十分独特 才思敏捷 奇光异彩 弥足珍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 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 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①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十分独特:强调事物独一无二、 与众不同的品性。句中用于修饰“门类”,强调这种门类的独特,而非“篆刻”技艺的精巧,所以第一空 应选用“十分独特”。 ②才思敏捷:一般指人能出口成章,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才华横溢:意思是很 有才华。句中用于修饰“艺术家”,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强调了艺术家 的才华,而非其思维敏捷,所以第二空应选用“才华横溢”。 ③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奇光异彩:指奇妙的光亮和色彩。句中用于修饰“流派风格”, 强调流派风格的突出表现,所以第三空选用“异彩纷呈”。 ④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句中用 于修饰“组成部分”,表达篆刻艺术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它的重要性,所以第四空 选用“不可或缺”。 故选 C。 三、方法小结 (一)去同析异,明确侧重 近义词语的特点是“同中有异”,因此,辨析近义词语时,可以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 择符合语境意的词语。语素全都不同的词语应从用法方面去考虑;语素相近的词语,要特别留心不同之处。 1.牢记搭配对象 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语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稍有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如“简 洁”和“简捷”,“简洁”常与“说话”“ 行文”等搭配,“简捷”常与“方法”等搭配。 2.去除同类项,对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 如“精益求精”和“励精求治”,可根据“求精”“求治”两个词语来辨析二者之间的差异。 3.寻找关键语素的反义词 如“真谛”和“精髓”,考生分辨不清其用法的时候可以抓住其关键语素的反义词来辨析,“真”的反 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这两个词语一个探讨的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精 粗问题,探讨的问题不一样,使用语境自然也不一样。 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或短语 有时通过扩展词语,很容易就能看到它们的差异。如“钟情”和“衷情”,可分别扩展成四字短语“一 见钟情”和“互诉衷情”,便可辨析其不同。 (二)紧扣语境,辨析区别 一些成语的使用一般具有自身的特点或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中与语境不符,将会出现错误。在 解题时,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准确理解语境所表达的意思 语境,就是上下文。判断词语使用是否符合语境,就要抓住具体语境所要表达的意思。如“刮目相看” 和“耳目一新”的语境意是“作品使人感到新鲜”,而不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2.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别 要注意从意思、使用对象、程度、褒贬、侧重点等方面加以认真揣摩。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 “美不胜收”侧重于“美”,“数不胜数”侧重于“多”。 3.探寻语境意与词语意思的契合之处 在明确了语境意之后,将语境意与两个词语进行比较,探究哪个词语更适合语境意,即可得出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