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 一、近年高考情况 ‎1、考点全面,题材丰富. 涉及的题材:写景、田园、咏史、边塞、送别、咏物、即景抒怀等多个方面。‎ ‎2、体裁集中,作家熟悉. 熟悉的作家:主要有辛弃疾、苏轼、王维、王安石、白居易、韦庄、刘禹锡等。‎ 二、学生现状分析 ‎ 学生现状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储备少,对诗歌鉴赏考点不明,分类及术语不清楚.‎ ‎②积累少,读诗背诗少,对诗歌内容感情和表达形式不熟悉.‎ ‎③训练少,书面表达能力差,缺乏答题技巧。‎ 三、诗歌鉴赏题复习建议 ‎ 1、全面理解《考试说明》对古诗的要求.‎ ‎ 2、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 ‎ 3、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 4、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 5、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 ‎ 选材分类:怀古诗、咏怀(物)诗、送别诗、山水诗、边塞诗……‎ 情感类型:忧国伤时、建功报国、 思乡怀人、 生活杂感、长亭送别 ‎ ‎ 6、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 7、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字不离句,句不离诗。)‎ 训练有素:提高鉴赏能力 做题步骤:‎ 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诗歌 (名词、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看题干.‎ 辨:题目类型.‎ 析:做题前对诗歌有个总体分析。‎ 答:理清思路、规范答题.‎ 几个“不”‎ ‎ 1、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 2、不能生搬硬套术语,张冠李戴。3、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 4、不必引经据典. 5、 不能只写成翻译文字.6、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 ‎8.对比赏析,凸现鼎势. 9.“点”的考查是主流.,尾句考查是重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应试对策 ‎(一)明确诗歌常欣赏的8个角度 ‎1.诗歌的感情    2.诗歌的意象(意境)3.诗歌的内容    4.诗歌的手法(技巧)5.诗歌的语言    6.诗歌的色彩7.诗歌的节奏    8.诗歌的含蓄 ‎(二)立足课本,构建诗歌鉴赏系统知识框架 ‎1.了解主要体裁和流派特点.     2.了解主要情感和内容分类.‎ 爱国类  (略)‎ 送别类(或黯然神伤或旷达热情)‎ 怀古类(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追慕先贤之意)‎ 边塞类(或揭露战争罪恶;或表现对国家关怀、奋勇杀敌的精神;或厌倦战争、思念家乡)‎ 思乡类(或边塞思乡,或羁旅故园之思)‎ 闺怨类(或抒思亲之情,或叹迟暮之感,或写向往之情)‎ 隐逸类(或言高洁隐逸之趣,或表厌世虚无批评时政之情)‎ 山水田园类(或抒热爱自然之情,或现回归田园之乐)‎ 忧民伤时类(多关怀民生疾苦、心忧天下)‎ 借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等等 ‎3.了解常见文学性鉴赏术语 形象:包括自然景象、物象、人物形象,特别要注意分析意象,了解形象的特点、内涵,包含的感情、社会意义,品味意象营造的意境。 ‎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词语(P84)‎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人物形象 例 子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 ‎8.爱恨情长的形象 ‎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简洁明快、沉郁顿挫、飘逸雄奇、清新明丽(生动)、平淡质朴、绚丽奇幻、辛辣犀利、通俗、简约、精练、典雅、凝练等 结构技巧——线索、顺序、过渡、照应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渲染、抑扬、点面、虚实相生、动静的结合,借古讽今、反衬(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或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烘托等,尤其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缘情写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具体抒情方式 ‎(三)循序渐进,训练鉴赏思路 第一步,任选角度鉴赏. 第二步,指定角度鉴赏.第三步,比较鉴赏,进行评价 ‎(四)结合典型试题,培养解题技巧和方法 ‎ 怎样快速而又正确的阅读一首诗?‎ ‎1.解读暗信息:这些暗信息包括题目、注释、作者等,题目一般暗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旨等。‎ ‎2.熟悉诗词体裁,突破重点诗句。.绝句重点看尾句;律诗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抒情.‎ ‎3.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弄清景和情的内在联系。‎ 一般的形象(或者景物)可能有三种暗示:一是时令(春夏秋冬).二是色彩(或阴暗或明朗)‎ 三是氛围(或寂静凄清或清新自然).‎ ‎4.先整体把握,在深入诗句 五·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古诗形象赏析题 包括意象、人物形象和意境分析三类。‎ ‎  1.意象类 ‎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象”即物象,指自然界中的景物和事物。诗人常常借助于客观物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②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作分析。‎ ‎  (2)答案要素:意象+特征、画面或意境+思想情感或表达效果 ‎  (3)答题思路:①点明诗人选取的意象或景物形象。②概括意象的特征或描绘景物构成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③指出诗歌的表达效果或所表达的情感。‎ ‎  (4)典型题例:下面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  漫成一首  杜甫 ‎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  答:诗人选取了“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的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安谧平和的意境,(意境)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情感)‎ ‎  2.人物形象类 ‎  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 ‎  (1)设问方式:①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人物形象。②分析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  (2)答案要素:形象+特征+分析 ‎  (3)答题思路:①点明塑造的人物形象。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③具体分析怎样表现人物形象。‎ ‎  (4)典型题例: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人物形象。‎ ‎  长干曲  崔颢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的情景。(分析)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特征)的少女形象。(形象)‎ ‎  3.意境类 ‎  意境不同于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是由多个意象整合而成的一种境界,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备考要把握古诗的一些常见意境。如:动(活泼、风趣、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孤清、澄清)、悲(悲凉、悲壮、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清远、慷慨、雄浑)、美(优美、明丽、雅致、清新、自然、质朴、含蓄、飘逸)。‎ ‎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试作分析。‎ ‎  (2)答案要素:景物特点或表达技巧+画面或意境+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  (3)答题思路:①概括景物特点或点明表达技巧。②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  (4)典型题例: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意境。‎ ‎  绝句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答:这首五言绝句选材精恰,色彩明丽,格调清新。(景物特点)诗人以春日迟迟统摄全篇,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所展现的明媚春光,与泥融土湿、飞燕衔泥、日丽沙暖、静睡鸳鸯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和谐统一,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图。(画面)反映了诗人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和欢悦情怀。(思想感情)‎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  1.情景关系类 ‎  古诗常见的情景关系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 ‎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②请从“情”、“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赏析。③某诗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  (2)答案要素:景+情+情景关系+表达效果 ‎  (3)答题思路: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抒了什么情?情景关系怎样?‎ ‎  (4)典型题例:请从“情”、“景”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  关河令  周邦彦 ‎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  答:本词上阕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阕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景)融情于景,(情景关系)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情)‎ ‎  2.动静关系类 ‎  古诗常见的动静关系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 ‎  (1)设问方式:①分析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②请从“动”、“静”角度赏析这首诗。‎ ‎  (2)答案要素:动景和静景+动静关系+思想情感或表达效果 ‎  (3)答题思路:写了哪些动景和静景?动静关系怎样?抒发了什么情感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  (4)典型题例:请从“动”、“静”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 ‎  冬 柳  陆龟蒙 ‎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晚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  答:诗的前两句,写冬柳的环境和形态,是静景;诗的后两句,写枯枝断落,寒鸥惊飞,是动景。(动景和静景)动静结合,(动静关系)描绘了冬日早晨野外寒冷衰落的景象,构成了一幅寒冽、冷清的江景图。(表达效果)‎ ‎  3.其他技巧类 ‎  高考经常考的技巧还有:点面、远近、高低、明暗、正侧、虚实、抑扬结合,白描、渲染、衬托等描写技巧,以及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起兴、用典、双关、叠字等修辞手法。‎ ‎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分析。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情感?有何效果?‎ ‎  (2)答案要素:表达技巧+具体分析+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  (3)答题思路:①指出用了什么表达技巧。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表达技巧。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  (4)典型题例:‎ ‎  例1.这首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分析。‎ ‎  青玉案  辛弃疾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注】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  答: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表达技巧)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辛弃疾耐得住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思想感情)‎ ‎  例2.分析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  小 松  杜荀鹤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答:这首诗采用了比喻来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技巧)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具体分析)作者表达了人才出身可能卑微而终成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思想感情)‎ ‎  例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  闺 怨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答:诗人采用欲抑先扬或乐景写哀的手法,(表达技巧)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楼”,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具体分析)形象地刻画了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思想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主要包括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及语言风格三类。‎ ‎  1.关键词语类 ‎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从语法角度看,包括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及一些活用词;从修辞角度看,包括叠词、谐音词、色彩词、拟声词等。‎ ‎  (1)设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答案要素:①含义+意境或画面+效果或感情。②表达技巧+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3)答题思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指出其表达技巧。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典型题例:以下词中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  玉楼春  宋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答:“闹”字以动写静,(表达技巧)生动形象地(表达效果)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思想感情)‎ ‎  2.特殊句式类 ‎  特殊句式包括省略、语序倒置和意象组合等。‎ ‎  (1)设问方式:①某诗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②简要分析某句诗的句式特点。‎ ‎  (2)答案要素:句式特点+画面或意境+作用或情感 ‎  (3)答题思路:①点明句式特点。②再现画面或描述意境。③评价其作用或指出其感情。‎ ‎  (4)典型题例:下面这首元曲一、二两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双调]水仙子•西湖废圃 ‎  张可久 ‎  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珮今何在?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 ‎  答:这两句各连用三个名词,分别点出三种景、物:夕阳、芳草、歌台,老树、寒鸦、御街。(句式特点)特定的名词衔接在一起,构成了特定的意象,再分别用“废”、“静”二字,就构成了一幅萧疏寂寥的画面,(画面)为全曲奠定了感伤的基调。(作用)‎ ‎  3.语言风格类 ‎  语言风格在高考中主要是指一首诗的整体语言特色。语言鉴赏要把握古诗常见的语言特色。如:平(平易、自然、质朴、简洁)、雅(清淡、素雅、清新、典雅)、华(华美、绚丽、明丽、晓畅)、婉(委婉、含蓄、沉郁、凝练)、神(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壮(悲壮、豪放、雄浑、粗犷)。‎ ‎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2)答案要素:语言特色+具体分析+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  (3)答题思路:①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  (4)典型题例: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  春怨  金昌绪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答: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四句诗用词不作任何修饰。(语言特色)如“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分析)整首诗用语平淡质朴,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思想感情)‎ ‎【例5◇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第四种模式 情感、思想内容 咏物抒怀诗常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有的委婉地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有的借以抒发愁情幽愤,有的寄予政治仕途感慨或个人操守情怀,有的讽喻某人或某社会现象。‎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或抒热爱自然之怀,或表乐观开朗之趣,或含退隐山林之志,或写志不得伸的郁闷,或影射社会的污浊现实。‎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 ‎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 ‎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 生活杂感诗或表达对人民的同情,或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或批判统治者的压榨,或寄托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之情,或传达想为国效力的志向。‎ 惜别送别诗或写珍重友情,或发离愁之绪,或显情怀高远,或描相聚之娱,或想别后之孤寂。‎ 思乡怀远诗或叙故乡之思国家之情,或达亲人之念朋友之谊。‎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我们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如此.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或表借古讽今之意,或发慨叹时世之悲,或隐含个人不遇之愁,或传达历史观点之旨,或赞古贤之德,或现仰摹之心。‎ 边塞征戍诗 或抒写誓死御侮立志报国之志,或揭露战争之恶黩武之祸。‎ 常见题型 • 一、分析某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06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 (元)魏初 •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 问题: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 法。解析:写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 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 二、分析某段(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 ‎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 问题: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 的思想感情。 解析: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 “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 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 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 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排斥,于是绝意仕途,归 而授徒。 • 问题: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 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 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答案: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 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 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 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 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 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 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 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 出来。‎ 四、比较两首诗的情感 •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重庆卷) • 新雷 张维屏 •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题: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 答案:前者描写的是春雷,“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 第六种模式 评价题型l ‎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 第七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l ‎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 ‎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 ‎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答案参考] ‎ ‎[特别提示]‎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这是诗歌的答题方法 ‎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一定要从原诗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                 ‎ ‎                        菩萨蛮   李  白 ‎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 ‎    关于这首诗的表达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故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游子思故乡:一、二句写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