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学案

‎2018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学案 ‎[最新考纲]‎ ‎1.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2.中国社会经济地理特征。‎ ‎[考纲解读]‎ ‎1.了解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2.识记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我国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与保护。‎ ‎4.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发展条件。‎ ‎5.识记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工业区。‎ ‎6.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分布。‎ ‎[思维导图]‎ 考点一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1.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优越的位置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②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海陆兼备。‎ ‎(2)辽阔的疆域 ‎①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上图中填出四至点。‎ ‎②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自北向南包括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3)众多的邻国 ‎(4)行政区划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我国的人口和民族 ‎(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 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政策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分布 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人口数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的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②民族分布特点:汉族和少数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近五年来,该考点没有考查。‎ 以统计图和区域图呈现信息,考查我国疆域范围、人口分布等。以选择题为主,难度较小。‎ 考向一 我国的人口分布及变化 下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双选)(  )‎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双选)(  )‎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 1.BD 2.BD 解析 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结合图例,准确找出人口增加区和人口减少区。第1题,重庆市属于直辖市,由图可知,该区人口没有增加;中部地区人口减少的省区仅仅是安徽和湖北,其他省区人口都有所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的人口都在增加;人口减少的省级行政区以西部地区最多,在中部地区只有两个,东部地区没有。第2题,人口增加的地区,既有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也有自然增长率低的地区,因此并不是自然增长率都高,例如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就很低;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因此人口的增加主要是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人口减少的地区大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因此人口迁出多于迁入;人口增加的省区并非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云南、江西等。‎ 考向二 我国的疆域和主权 ‎“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读图回答3~4题。‎ ‎3.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上图中,表示黄岩岛的是(  )‎ A.甲岛 B.乙岛 C.丙岛 D.丁岛 ‎4.2012年5月,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  )‎ ‎①宣示我国对南海的主权 ②行使对钻井平台周边我国海域的管辖权 ③解决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④标志我国能够独立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图中表示黄岩岛的是甲。第4题,①②为政治意义,④为直接的现实意义。③主要涉及我国石油资源进口和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问题。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解决。‎ 考点二 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1.地形、地势 ‎(1)特征: ‎(2)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c大兴安岭—太行山—d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武夷山、f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g祁连山、阿尔泰山 南北走向 h贺兰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i喜马拉雅山 ‎2.气候 ‎(1)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2)气温 ‎①气温特征 ‎②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3)降水 ‎①降水特征 ‎②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干湿地区。‎ 代号 干湿区 降水状况 分布地区 主要植被 A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 mm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为主 B 半湿润区 ‎400 mm<年降水量<800 mm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 C 半干旱区 ‎200 mm<年降水量<400 mm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温带草原为主 D 干旱区 年降水量<200 mm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沙漠和戈壁 ‎3.河流和湖泊 ‎(1)河流 ‎①注入海洋:绝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②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为东线的输水通道。‎ ‎(3)主要湖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4.自然资源 ‎(1)特点:种类多,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分布不均。‎ ‎(2)主要自然资源:‎ 类型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类型齐全,地区分布不均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区);草地: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地区(干旱、半干旱区);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丘陵地区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产南方居多 鱼类:舟山渔场;海盐:长芦盐场 问题 淡水日趋紧张,浪费污染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盐渍化;森林资源减少;草场超载退化 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过度捕捞;海洋污染 对策 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利;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依法管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节约用地等 贯彻《矿产管理法》;提高能源利用率;寻找新的代替品等 捕养结合;防治污染等 ‎(3)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 ‎1.我国主要地形区 ‎(1)四大高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 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 高原 海拔在1 000 m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过渡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黄土 高原 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 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从2 000 m降到1 000 m;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部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柴达木盆地 海拔3 000 m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盆地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在500 m左右;只有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 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海拔大多在200 m以下,地势平坦;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 平原 海拔多在50 m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 中下 游平 原 ‎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气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季节 特征 影响因素 夏季 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相对偏低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最热 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沙漠广布,吸热快;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冬季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挡,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 ‎3.我国重要的河流 ‎(1)三大河流概况 ‎(2)三大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利 灌溉;航运——“黄金水道”;发电——“三峡”;调水——“南水北调”‎ 引黄灌溉;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水能的梯级开发;航运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上游凌汛;下游“地上河”、凌汛 下游河口附近“咸潮”;中下游洪涝 整治 措施 上游水土保持、中游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下游疏通河道 中上游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下游加固堤坝 中上游引淡压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下游疏通河道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11‎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6~7‎ ‎2012·大纲全国文综,3~5‎ ‎2016·北京文综,6‎ ‎2014·安徽文综,27~28‎ ‎2014·广东文综,4~5‎ ‎2013·广东文综,7‎ ‎2012·安徽文综 以区域图或统计图呈现信息,考查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特征。以选择题为主,难度中等。‎ 考向一 我国的地形区判断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                   ‎ ‎(2014·广东文综)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仔细读图,在各海拔段中,<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1 550~1 700‎ ‎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由此可判断出A项错,C项正确。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由此可判断出B项错,D项错。第2题,仔细读图,结合上题可知此地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1 850 m之间,坡度在5°~20°之间。A项中黄土高原两个条件都符合,A项正确。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势低平,两者皆不符合,B项错。塔里木盆地地势平坦,坡度方面不符合题意,C项错。江南丘陵,海拔高度低于500米,海拔方面不符合,D项错。‎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4.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 3.A 4.C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则7月份两地平均气温应相差不大。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 考向二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2012·安徽文综)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是“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据此回答5~6题。‎ ‎5.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6.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提示“青海省东南边缘”,青海省东南部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多。第6题,明确柴达木盆地的分布位置是答好本题的关键。此题注意审题“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由图可知柴达木盆地位于Ⅱ,而柴达木盆地海拔较低,降水量少,太阳辐射强,年均温较高。‎ 考向三 我国的河流特征 ‎(2012·大纲全国文综)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1970~1976年 B.1977~1984年 C.1980~1989年 D.1989~2000年 ‎8.该支流流入(  )‎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 ‎9.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答案 7.A 8.B 9.B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1977~1989年的某时段,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相反,故排除B、C项;1989~2000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接近程度较1970~1976年小,故D项错误。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净注入干流的流量在1‎ ‎ 500亿立方米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其干流的年净径流量巨大;从年净输沙量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的含沙量也较大,由此则可以判断该干流最可能为长江(辽河和黄河的年净径流量较小,黑龙江的含沙量较小)。第9题,读图可知,该河流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因为兴修水库可使泥沙在库区沉积,森林覆盖率提高可减少泥沙入河量。‎ 考点三 中国的经济 ‎1.我国的农业 ‎(1)农业的地区分布 地区 主要部门 主要分布区 东部地区 种植业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 林业 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 渔业 沿海、南方地区 西部地区 畜牧业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种植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2)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①粮食作物:分布格局为“南稻北麦”。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春小麦:主要分布在古长城以北;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古长城和秦岭—淮河之间。‎ ‎②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和经济作物差异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经济作物 棉花、花生、甜菜 棉花、油菜、甘蔗 耕作制度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③挑战与对策 挑战: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 对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2.我国的工业 ‎(1)空间分布 ‎①铁路沿线:京广线、京沪线、京哈线等铁路沿线。‎ ‎②河流流域 黄河流域: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发展地带。‎ 沿海地区:集中了四大工业区: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2)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 ‎①产业特点 ‎②产业部门:电子和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 ‎③分布特点:依附于大城市,呈点状分布,大分散、小集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等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④不同开发区产业开发重点 ‎3.交通运输 ‎(1)分布: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小。‎ ‎(2)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①南北铁路干线:图中的a.京哈线,b.京沪线,c.京九线,d.京广线,e.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f.宝成线—成昆线。‎ ‎②东西铁路干线:图中的g.京包—包兰线,h.北疆线—兰新线—陇海线,i.贵昆线—湘黔线—浙赣线—沪杭线,j.兰青线—青藏线。‎ ‎(3)水运 ‎①海运:沿海航线:北方沿海航区以上海、大连为中心;南方沿海航区以广州为中心。‎ 远洋航线:包括东行、西行、南行、北行航线。‎ ‎②河运:长江、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等。‎ ‎(4)主要的国际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 ‎1.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1)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是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2)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 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3)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涝灾害严重。(4)西北地区灌溉农业 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5)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优势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6)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制约因素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7)商品粮基地的选建条件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较好;二是粮食商品率较高;三是地区增产潜力大。‎ ‎(8)东南沿海养殖带的优势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地区,水域面积占大陆水域面积的3/4;大陆架宽广。‎ ‎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养殖经验丰富;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 ‎2.四大工业基地的对比分析 名称 位置、范围及主要城市 特点 发展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辽中 南工 业基 地 重工业基地 ‎①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②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 ‎①工业产品老化、竞争力不强;②企业科技水平不高,消耗大、效率低 ‎①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②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③适当限制某些能耗大、原料相对不足的工业的发展 京津 唐工 业基 地 轻重工业都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②统一的华北电网;③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近海运输;④临近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北、华北的油田;⑤有科技、人才优势 ‎①能源、淡水资源不足;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②重点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等工业 沪宁 杭工 业基 地 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②技术力量雄厚;③统一的电网;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珠江 三角 洲工 业基 地 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多侨乡,方便利用外资发展工业;②水、陆交通便利 ‎①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②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②加强区内各城市的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3.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及其意义 ‎(1)南北铁路干线(五纵)‎ 铁路 宝中—宝成—成昆线 太焦—焦柳—黎湛—粤海线 京广线 京九线 京哈—京沪线 走 向 示 意 图 意义 加强西南和西北地区联系,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民族团结 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的能力,分流京广线的运量 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是我国铁路网的中轴线,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缓解京广线、京沪线的运输压力,加速老区脱贫致富,维持港澳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沟通了东北、华北和华东的联系,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南北大动脉 ‎(2)东西铁路干线(三横)‎ 铁路 走向示意图 意义 京包—包兰线 促进华北与西北的联系,分担陇海线的运量,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边防 陇海—兰新线 沟通东部和西部,促进西北、青藏地区的发展,巩固边防,横贯亚欧第二大陆桥,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中、中南、西南之间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重庆文综,2‎ ‎2014·广东文综,9‎ ‎2014·北京文综,9~10‎ 以图表、图像以及文字材料创设新情境,从多种角度考查产业的分布、变化和发展条件。以选择题为主,难度中等。‎ 考向一 我国的产业分布及变化 ‎(2015·重庆文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第1题。‎ ‎1.“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 A.珠江三角洲 B.柴达木盆地 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 答案 D 解析 我国冬小麦主要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我国棉区范围广阔,全国划分为三大产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渭河平原处于棉区与麦区的交汇处,既有棉花种植,又有小麦种植。寒露时节农事活动是种植冬小麦、摘棉花的地区最有可能是渭河平原。‎ 考向二 我国产业发展条件的差异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第2题。‎ 人均GDP与全 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 水平(%)‎ 人口对水资 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 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答案 D 解析 青海地处我国西部地区,不具有科技优势,A项错误;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B项错误;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高,C项错误;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低,适合发展商品农业,D项正确。‎ 课时作业 基础落实练 ‎(2017·淮南调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  )‎ ‎2.下列地形结构示意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山区的比例)符合我国实际的是(  )‎ ‎3.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并且没有绿洲的盆地是(  )‎ 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准噶尔盆地 答案 1.B 2.D 3.C 解析 第1题,A选项秦岭南部不是云贵高原而是四川盆地,C选项横断山脉的西部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青藏高原,D选项太行山的西侧不是内蒙古高原而是黄土高原。第2题,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第3题,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不符合;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内沙漠广布,而盆地的边缘受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形成绿洲,不符合题意。而四川盆地既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部丘陵广布,且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为湿润地区,不可能有绿洲。‎ ‎(2016·淮南联考)读“我国各地红叶最佳观赏期示意图”,完成第4题。‎ ‎4.对我国红叶最佳观赏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纬度越高,观赏时间越晚 B.海拔越高,观赏时间越晚 C.降水越少,观赏时间越晚 D.同一纬度地区,沿海比内陆地区晚 答案 D 解析 ‎ 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降温慢,因而同一纬度地区,秋季沿海地区的气温高于内陆地区,观赏红叶的时间沿海比内陆地区晚。纬度越高,红叶观赏时间越早;海拔越高,红叶观赏时间越早;降水越少,观赏时间越早。‎ ‎(2017·赣州验收)东部沿海工业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读下图,回答5~6题。‎ ‎5.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高新技术发达的工业基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③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  )‎ A.工业基础薄弱 B.交通条件落后 C.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D.劳动力不足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①辽中南工业基地和②京津唐工业基地煤、铁、石油都较丰富,但②京津唐工业基地高新技术发达,因为众多高校和科技园区位于该基地。第6题,③为沪宁杭工业基地,其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附近无丰富的煤、石油等能源和矿产资源。‎ ‎7.柑橘喜温暖湿润气候,是热带、亚热带的常绿果树。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柑橘历史最早的国家,柑橘品种多样,被称为世界柑橘资源的宝库。近年来,我国柑橘出口量逐年递增,柑橘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果品。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柑橘优势区域布局图。‎ 材料二 我国柑橘成熟期分布。‎ ‎(1)根据材料一,说出柑橘优势规划区域中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名称。‎ ‎(2)甲、乙两区域纬度位置相近,但甲区域是柑橘优势产区,乙区域柑橘产量却较小,从气候和地形角度推测其原因。‎ ‎(3)简述我国柑橘成熟期的特点,并说明其对柑橘销售的影响。‎ ‎(4)分析我国柑橘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原因。‎ 答案 (1)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 ‎(2)气候:甲区域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受冷空气影响范围较乙区域小,柑橘冻害少。地形:甲区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适宜种植柑橘;乙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3)特点:我国柑橘的成熟期较为集中,主要在秋冬季节,其他季节较少。影响:会导致市场销售期集中在秋冬季节,售价低,春夏季节柑橘供应不足。‎ ‎(4)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柑橘种类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我国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低山丘陵广布)适宜种植柑橘的面积大;我国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柑橘生产成本较低。‎ 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2015年1~2月我国各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地区分布。读图完成8~9题。‎ ‎8.2015年1~2月我国各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  )‎ A.最快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藏、贵 B.最慢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辽、秦 C.东部经济带各省区快于西部经济带各省区 D.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北多南少 ‎9.各地区增速存在差异,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黑龙江、辽宁接受产业转移 ②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③江苏、山东、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④江西、湖南面临资源问题,工业发展受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8.D 9.B 解析 ‎ 第8题,图中数值越高,表明增速越快。因此可知,我国各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最快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藏、渝;最慢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辽、晋;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地带均有快有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北多南少。第9题,黑龙江、辽宁增速均较慢,可能为产业转出地;北京、上海均有所增长,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增速较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有关;图中显示,江西、湖南增速较大。‎ ‎(2017·太原期中)下图是“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比重对比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造成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河网密度 B.距海远近 C.雨季长短 D.太阳辐射 ‎11.据图可知,我国(  )‎ A.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 B.北方地区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C.南方不存在水资源短缺现象 D.北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南方 答案 10.C 11.B 解析 第10题,我国南方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时间长,雨季长,水资源丰富;我国北方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时间短,雨季短,水资源短缺。第11题,据图可知我国北方地区耕地多而水资源不足,因而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以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粮食主产区在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水资源短缺现象;根据图示内容,无法比较南北方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我国包西铁路自内蒙古包头市至陕西西安市,途经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陕西的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等。读“包西铁路陕西段建设示意图”,回答12~14题。‎ ‎12.包西铁路建成后运输的主要物资为(  )‎ A.石油 B.煤炭 C.木材 D.铁矿石 ‎13.修建包西铁路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 ‎①促进陕北煤炭基地的建设 ②加快陕西、内蒙古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③提高煤炭外运能力 ‎ ‎④利于人口的迁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包西铁路穿越了(  )‎ A.一种地形区 B.两个温度带 C.一种自然区 D.两级阶梯 答案 12.B 13.A 14.B 解析 第12题,该铁路经过我国煤炭主产区内蒙古和陕西,运输的主要物资为煤炭。第13题,包西铁路提高了陕西、内蒙古地区煤炭的外运能力,利于煤炭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但与人口迁移关系不大。第14题,包西铁路穿越了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等地形区,跨越了中温带和暖温带两个温度带,穿越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两种自然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15.图甲中的曲线表示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A所示区域是位于渭河以北的渭北黄土高原区,如今这里已成为“陕西苹果”这一绿色果品的主要产区。读图甲和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渭北黄土高原区是常年种粮,常年薄收,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2)分析渭北黄土高原区适宜苹果种植的自然条件。‎ ‎(3)为了保证“绿色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科技人员与果农们摸索了果、畜、沼、窖、草“五配套苹果园”生态生产模式(见图乙)。据图分析该生产模式为什么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出“绿色”苹果?‎ ‎(4)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什么?‎ 答案 (1)渭北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400~500 mm,虽光照、热量比较充足,但降水不足和水源缺乏,不适宜粮食的种植。‎ ‎(2)①渭北黄土高原区海拔较高,光照强,气温的日较差大;②土层深厚,土壤的矿物养分与微量元素含量高;③远离工业发达的地区,环境清洁;④地广人稀,土地辽阔。‎ ‎(3)该生产模式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节约了成本,又避免了农药与化肥对果品质量的损害。‎ ‎(4)果树与三叶草、青草间种,草木结合,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发挥了植被的生态效能。‎ 解析 ‎ 第(1)题,影响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区位因素是气候、土壤、灌溉水源和地形等。图甲显示,渭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由此判断流经这里的河流水量小和地下水少,灌溉水源不足,因此制约渭北地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应是降水和灌溉水源。第(2)题,影响苹果果品质量的自然条件有光照、气温、土壤肥力、空气与水源质量等。第(3)题,从图乙可知,该生产模式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节约了成本,又避免了农药与化肥对果品质量的损害。第(4)题,从图乙可知,果树是与三叶草、青草间种的,草木结合,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发挥了植被的生态效能。‎ ‎[最新考纲]‎ ‎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界线。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纲解读]‎ ‎1.掌握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2.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认识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北方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黄土高原。图中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3)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从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地区属于湿润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4)农业: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5)资源: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图中d鞍山铁矿,e大同煤矿,f胜利油田,g大庆油田。‎ ‎(6)工业: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主体工业——g石油工业、h机械制造工业。‎ ‎(7)交通: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广线。‎ ‎(8)城市:图中的h长春,i太原。‎ ‎2.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定位 地形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河流 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 资源 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 水资源不足 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 ‎3.人文地理特征 ‎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工业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山西能源基地 居民生活 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防寒保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冬季溜冰 生态问题 华北旱涝、盐碱、风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平原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北京文综,36‎ ‎2015·天津文综,12‎ ‎2015·广东文综,7~8‎ ‎2013·重庆文综,1~3‎ ‎2013·北京文综,1~3‎ ‎2013·四川文综,13‎ 以区域图呈现信息,对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进行考查。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等。‎ 考向一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3·北京文综)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  )‎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D 2.A 3.D 解析 第1题,从经度位置来看,甲地位于我国最东部,大部分时间能够最早看到日出,但是在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时,越往南日出越早,有一段时间日出最早的地方是我国的钓鱼岛,故A项错误。夏至日极昼发生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漠河在北极圈以南,故B项错误。一般来说,内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或200 mm等降水量线”‎ ‎,而实际上,大兴安岭北段西侧还是黑龙江的发源地,故C项错误。由于松花江干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冬季有结冰期,并且低纬温度高于高纬,高纬河段比低纬河段结冰早、融冰晚,所以会出现凌汛,故D项正确。第2题,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之间,从河流的流向可以看出,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故A项正确。伏旱一般指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份,因雨带北移、副高控制下形成的干旱天气,而此时东北已渐渐进入雨季,故B项错误。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平原广阔,地势平坦,以国营大农场为主,适合大型机械联合作业,故C项错误。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不适合棉花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故D项错误。第3题,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人口迁移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这个时期大量城市知识青年迁入东北,是为了发展工业、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是在实行农业现代化、人口数量增多以后,①错;当时的人口迁移以国内人口迁移为主,③错。‎ 考向二 华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读“我国某区域≥10℃积温分布图”,回答4~5题。‎ ‎4.主要制约图中甲所在地形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有(  )‎ ‎①台风 ②旱涝 ③风沙 ④滑坡 ⑤盐碱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5.下列关于图中西部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发育的高原地区 B.位于中温带半湿润地区 C.河流水量较小、含沙量大 D.位于非季风区 答案 4.D 5.C 解析 第4题,甲地是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是旱涝、风沙和盐碱。第5题,图中西部地区是黄土高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东部季风区;喀斯特发育的高原地区是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故河流流量小、含沙量大。‎ 考点二 南方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2)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错分布,图中a南岭(山脉),b武夷山(山脉)。‎ ‎(3)气候:大部分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4)农业: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 ‎(5)资源: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图中e平果铝矿,f铜仁汞矿,g攀枝花铁矿。‎ ‎(6)工业:h沪宁杭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i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7)交通:从上海到昆明的铁路干线是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昆明至南宁的铁路干线为南昆线。‎ ‎(8)城市:图中的c武汉,d成都。‎ ‎2.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定位 地形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小而分散 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河流 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能丰富、中下游航运价值大 资源 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 水资源丰富 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3.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水田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 我国水稻、油菜、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工业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西南地区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三角”工业基地 居民生活 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 生态问题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酸雨、“红漠化”“石漠化”‎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海南地理,18~20‎ ‎2015·重庆文综,13‎ ‎2014·四川文综,13‎ ‎2014·安徽文综,35‎ ‎2013·海南地理,4~5‎ 以区域图和文字材料呈现信息,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等。‎ 考向一 南方地区的人文特征 ‎1.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 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 ‎(2)长江江苏段_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答案 ‎ ‎(1)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2)北 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解析 第(1)题,图1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所以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工业经济发达,消耗水总量多;因此需要众多引排工程保障用水的安全。第(2)题,用图中数据判读岸线资源条件的优劣。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原因要从岸线资源的优势方面考虑。‎ 考向二 西南地区的人文特征 ‎(2013·海南地理)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武都(位置见下图)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据此完成2~3题。‎ ‎2.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 ②海拔较高 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④年温差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目前,武都花椒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不便 B.人力成本上升 C.土质退化 D.种植面积扩大 答案 2.A 3.B 解析 第2题,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纬度较高地势较高,气候较为干燥寒冷,光照条件较充足,花椒的生长习性喜光、耐寒、耐旱,说明武都有利于花椒的生长。第3题,结合材料,花椒的果实需人工采摘,说明对劳动力需求大,因此其生产成本主要受人力成本的影响。‎ ‎4.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1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2014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两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重点。‎ ‎(1)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2)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说出其有利条件。‎ ‎(3)分析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 (1)有利条件: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量小。不利条件:地处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 ‎(2)工业基础好,配套完善;交通便利;人才丰富;接近市场;政策支持。‎ ‎(3)思路:发挥各自优势,实施汽车产业链分工;侧重于生产不同类型或不同档次的汽车,实施产品分工;生产汽车不同零部件,实施生产协作。‎ 意义: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集聚效应。‎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西南山区,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水能蕴藏量大,该地人口稀少,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量小,这是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但该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对水能资源的开发是不利的。第(2)题,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状况、技术水平等方面入手。第(3)题,分析不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增强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考点三 西北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2)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图中的a内蒙古高原,b天山(山脉),c塔里木盆地。‎ ‎(3)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从东向西自然景观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农业: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了灌溉农业;该地区为我国主要牧区,内蒙古主要为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为山地牧场。‎ ‎(5)资源:本区具有全国意义的资源有煤炭、石油、稀土等。‎ ‎(6)城市:d呼和浩特、e乌鲁木齐。‎ ‎(7)交通: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兰新铁路经过本区。‎ ‎2.主要区域特征 西北地区 区域定位 地形区 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贺兰山、阴山 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 农业 有利条件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不利条件 降水不足;严重干旱,水源有限 工业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环境问题 荒漠化、沙尘暴 知识拓展 ‎1.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的异同点 农业灌溉 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采用滴灌、喷灌或河湖水灌溉 共同点:①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②干旱地区“有水就有田,无水则无地”‎ 分布于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具备完善的灌溉设施 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及山麓冲积扇,前提是有水源 ‎2.天山南北自然带的垂直差异及原因 南坡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南坡为阳坡,温度高;北坡雪线低,有森林分布——北坡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且为迎风坡,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形成地形雨,降水多,湿度大。‎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全国文综Ⅱ,37‎ ‎2014·四川文综,7~8‎ ‎2014·四川文综,11~12‎ ‎2013·广东文综,3‎ ‎2013·海南地理,18~20‎ ‎2013·福建文综,37‎ ‎2013·山东文综,26‎ ‎2012·福建文综,8~9‎ 以区域图和文字材料呈现信息,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侧重于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等。‎ 考向一 西北地区的河流和气候 ‎(2012·福建文综)下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2.该河最有可能是(  )‎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答案 1.C 2.A 解析 ‎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进行比较概括,并总结出影响日蒸发量的主要因素。从图的左半部分看,水体的日蒸发量最大,耕地次之,而耕地是因为灌溉,所以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再次是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林地和草地,最低的是缺少植被和水分的建设用地,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确定C为正确选项。第2题,根据总题干的提示,日蒸发总量与日蒸发量的比值,可以说明河流干流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大小。流域内草地面积最大,其次是未利用地,水体及建设用地面积较小,显然不符合淮河及珠江流域,排除C、D。而松花江流域水体面积应该较大,故综合考虑,塔里木河最符合该流域特征。‎ 考向二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下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3~4题。‎ ‎3.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4.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由图分析月牙泉位于古河道上,故可推测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应是古河道残遗而成。第4题,月牙泉四周是沙山和沙漠,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其补给主要是地下水。故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考向三 西北地区的农业 ‎(2014·四川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6.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  )‎ A.草地>荒地>林地 B.耕地>林地>荒地 C.荒地>草地>耕地 D.林地>耕地>草地 答案 5.C 6.C 解析 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第5题,题干材料说“受西风影响”,该区域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大西洋和北冰洋,所以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从①②③④四地在等高线图中的位置看,只有③地处在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第6题,图示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地势较高,年降水量较少(50~300毫米),林地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山腰地带,耕地主要分布于山麓绿洲,而大面积分布的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草原和荒漠,以荒地面积最大。‎ ‎(2013·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7~9题。‎ ‎7.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9.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答案 7.D 8.B 9.C 解析 ‎ 第7题,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第8题,根据图示: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烈。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第9题,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 考点四 青藏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区:图中的a祁连山山脉,b巴颜喀拉山脉,c唐古拉山脉,柴达木盆地。‎ ‎(3)气候:典型特征是气温低(高寒)。‎ ‎(4)河流:图中的d金沙江,e黄河,f澜沧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 ‎(5)城市:g拉萨,h格尔木,i西宁。‎ ‎(6)交通 ‎①公路运输是本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②西宁至拉萨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7)农业 ‎①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优良畜种。‎ ‎②河谷农业 ‎2.主要区域特征 青藏地区 区域定位 地形区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 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高山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农业 有利条件 日照时间长 不利条件 热量不足 工业 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织)‎ 环境问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拓展提升 青藏地区“高寒”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严寒,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既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 ‎(1)不利方面:气温较低,无霜期短,农作物一年只能一熟,这种气候仅适于喜温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如青稞、小麦、豌豆;畜牧业只适于放牧耐寒的牲畜,如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2)有利方面: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多;夜晚气温低,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营养物质少,农作物生长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因此,本区麦类和牧草属于“低消耗,高积累,高产优质”类型。‎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全国文综丙卷,10~11‎ ‎2015·全国文综Ⅰ卷,37‎ ‎2013·广东文综,41‎ ‎2012·安徽文综,32~33‎ ‎2012·四川文综,39‎ 以区域图和文字材料呈现信息,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侧重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等。‎ 考向一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某考察小组在7月份进入一个海拔3 000多米的河谷,看到谷地中绿油油的青稞和黄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而目力所及的山坡却寸草不生。据此完成1~3题。‎ ‎1.山坡寸草不生,反映出该地区(  )‎ A.昼夜温差大 B.年降水量少 C.水土流失严重 D.地质灾害频发 ‎2.该河谷农田用水依赖(  )‎ A.当地降水 B.远程调水 C.冰雪融水 D.地下水 ‎3.该河谷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 A.甘 B.新 C.藏 D.滇 答案 1.B 2.C 3.C 解析 第1题,山坡植被状况受降水量多少影响。第2题,依据河谷的海拔3 000多米、青稞、油菜等信息,可判断该地海拔高,位于青藏高原,则河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第3题,唯有青藏高原上才能出现海拔为3 000多米的河谷。‎ 考向二 河谷农业 ‎4.(2012·四川文综)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答案 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地周边山麓地带。 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解析 由经纬度位置和省界轮廓可知,甲地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热量不足,不利于种植业发展,但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较好,因此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源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灌溉水源较为充足的河流沿岸和有高山冰雪融水的山麓绿洲地带。‎ 课时作业 基础落实练 ‎(2017·长沙月考)下图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景观和陕西省略图”。据此完成1~2题。‎ ‎1.双水村最有可能位于(  )‎ A.汉中 B.商洛 C.西安 D.绥德 ‎2.双水村所在地区可(  )‎ A.利用坚硬的岩石开挖安全的窑洞式民居 B.在沟谷建造拦截坝,淤积泥沙形成耕地 C.利用水草丰美的条件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D.利用年温差小的特点发展优质果木业 答案 1.D 2.B 解析 ‎ 第1题,从双水村景观图可以看出:该村民居为窑洞,经济以放牧业为主,可判断出该村位于黄土高原上。而四个选项中只有绥德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上。汉中位于汉中谷地;商洛位于秦岭以南;西安位于渭河平原。第2题,陕北窑洞是依山势利用黄土直立不塌的性质开凿出来的拱形窑洞;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治理措施之一是在沟谷建造拦截坝,淤积泥沙形成耕地;绥德地区降水稀少,生态脆弱,水草并不丰美;黄土高原可利用日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的特点,发展优质果木业(比如苹果)。‎ ‎(2017·青岛调研)读“贵州省地图”,回答3~4题。‎ ‎3.贵州省地理环境特征为(  )‎ A.苍松雪岭,沃野稻香 B.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C.石林林立,群峰拔地 D.地形崎岖,喀斯特广布 ‎4.乌江流域(  )‎ A.为热带季风气候 B.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C.航运条件优越 D.下游有凌汛现象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苍松雪岭,沃野稻香”指黑龙江;“黄沙漫漫,驼铃叮当”指我国西北地区;“石林林立,群峰拔地”指云南。第4题,结合乌江流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出其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高于0℃,不存在凌汛现象;结合等高线图例可判断出乌江流域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乌江流域落差大,航运条件较差。‎ ‎(2016·开封二阶段质检)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地距海远近不同 B.两地纬度差异大 C.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 D.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 ‎6.甲、乙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地形 光照 B.水源 热量 C.交通 市场 D.科技 劳力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等。距海远近不同以及高山阻挡水汽输送,都是影响降水的因素,因此A、C项可以排除。由该图可知,7月均温甲地为24℃以上,而乙地为6~8℃,甲地气温比乙地约高出18℃,而甲地纬度比乙地高,显然应该是受地形因素(海拔高低)影响。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推断该区域是我国西部昆仑山两侧,甲是塔里木盆地,乙是青藏高原。第6题,从上题分析可知,甲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乙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是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7.(2016·聊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南省简图及天子山部分景观图。‎ 材料二 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针状、柱状、峰林状等地貌。张家界著名景点天子山即为此种地貌。‎ 材料三 湖南矿藏丰富且埋藏浅,有色金属产业一直是该省支柱产业,该行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源开采无序;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工业废弃物弃置情况严重;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结构严重初级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 ‎(1)说出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2)简述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 ‎(3)根据材料,说出湖南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有利资源条件。‎ ‎(4)请你针对湖南有色金属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发展措施。‎ 答案 (1)流水沉积形成砂砾岩,后来地壳抬升,经过风化、流水侵蚀形成。‎ ‎(2)水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3)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方便(可以露天开采);水能丰富。‎ ‎(4)加强法规建设,控制无序开采;优化产业结构,以产品深加工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与生态保护。(任答三点即可)‎ 能力提升练 ‎(2017·贵阳验收)地形起伏度=(最高海拔-最低海拔)×{(1~100 km2范围内的平地面积/100 km2)}/500。读“沿102°E和35°N我国地形起伏度图”,完成8~9题。‎ ‎8.下列地形单元,位于两幅图示范围内,起伏最明显的是(  )‎ A.江南丘陵 B.藏北高原 C.天山山地 D.黄土高原 ‎9.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在地形区(  )‎ A.平均海拔①高于③ B.④在①的西北方向 C.②为③和①的界线 D.③④都为平原地形 答案 8.D 9.C 解析 第8题,读图,根据经纬度分析,102°E和35°N交会处的地形区是黄土高原,比较符合条件,D对。第9题,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图中①大约在云贵高原,③位于藏北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A错。根据经纬度判断,④为华北平原,在①的东北方向,B错。②是横断山脉,③是藏北高原,①是云贵高原,②是①③的分界线,C对。③是高原,④是平原,D错。‎ ‎(2016·桂林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 ‎10.就相同海拔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 A.大体相等 B.北坡较多 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 ‎11.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 A.南坡3 500米 B.南坡2 000米 C.北坡3 500米 D.北坡2 000米 ‎12.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  )‎ A.南岭 B.秦岭 C.阴山山脉 D.天山山脉 答案 10.B 11.D 12.D 解析 第10题,通过比较同高度的降水量大小可知北坡比南坡多。第11题,从图形可知,降水量的变化从北坡到南坡是先增大后减少,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北坡 2 000米高度处。第12题,该山地北坡降水多,南坡降水少,北坡为迎风坡,南坡为背风坡,只有天山山脉符合。‎ 读“我国某区域图”(单位:m),完成13~14题。‎ ‎13.与图中M河比较,N河(  )‎ A.径流量更大 B.含沙量更大 C.落差更小 D.冰期更短 ‎14.与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图中东西向铁路干线沿线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是(  )‎ A.劳动力丰富 B.矿产丰富 C.技术力量雄厚 D.市场广阔 答案 13.A 14.B 解析 第13题,N河位于秦岭以南,河流径流量大。第14题,该铁路干线为陇海—兰新线,沿线工业区矿产资源丰富。‎ ‎15.(2017·重庆调研)图1是“我国台湾多年平均等温线(单位:℃)图”,图2是“台湾交通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等温线的分布,判断台湾岛东、西部的地形类型。‎ ‎(2)简述与东部比较,台湾西部交通发展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简述台湾岛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答案 (1)东部为山地;西部为平原。‎ ‎(2)西部铁路、高速公路综合发展,交通运输线密度大。原因:西部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更大;西部平原面积宽广。‎ ‎(3)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地壳运动活跃,地表物质较为破碎疏松;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夏季降水量大并多暴雨,所以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