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变异与育种、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生物的进化
(震撼推荐)201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系列 专题十二:变异与育种、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生物的进化 1、考点解读 一、考点盘点 内容 说明 (6)生物的变异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7)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人类遗传病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优生的概念和措施 (8)进化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二、考点解读 本专题中生物变异的重点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高考中对基因突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考查内容主要是:基因突变的概念,原理及诱变育种等,近年来,随着DNA重组技术和癌症的基因治疗研究的深入,高考中考查基因重组来源内容的题目有增加之趋势且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占有分值也较高,在染色体变异中,单倍体、多倍体在育种的应用是当前考试的重点。复习时要与减数分裂等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2009年各地高考试题来看,生物的变异常与育种结合进行考查。在选择题方面,考查内容主要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概念的理解及判定;在非选择题方面,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 本重点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考查多以单基因遗传病为主,对于是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考查比较少,考查多是与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伴性遗传结全在一起综合考查,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人类遗传病关系到人体健康,今后对于这方面的考查会继续加强,特别是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调查方法的考查将会是一个重要的热点。 生物进化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所占分值有所下降,其考查点主要有种群和物种概念的辨析、有关基因频率的计算、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利用内容对各种进化实例进行分析、应用。本重点内容与遗传和变异联系比较密切,在新情景中,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将会是未来的命题趋势。 总之,本专题与许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如作物的育种、基因工程、生物进化等,是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本部分的素材丰富(多为文字或图表),答案属于开放式,题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信息的呈现形式有坐标、表格、模型图和一般文字介绍等,命题多数和生产、生活实际相关,考查解决具体的问题(育种、遗传方式判断和医学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在理解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和概念的基础上,具有教高的分析、探究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要做到严谨、简洁。 生物的变异 表现性(改变)=基因型(改变)+环境条件(改变) 可遗传的变异 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水平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染色体数目变异 非整倍体:单体、缺体、三体等 整倍体: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人类遗传病 与优生 基因突变:碱基替换、移码突变等 DNA基因水平 基因重组 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互换 基因拼接(DNA重组技术) 进化 自然选择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手段)→遗传变异(内因、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原始物种 新物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进化单位:种群 进化实质:基因频率改变 进化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进化方向:自然选择方向 推动 2、知识网络 3、本单元分课时复习方案 基础过关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但不一定都能传给后代。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⑴症状 ⑵病因 基因中的碱基替换 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 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 的改变,而基因数目未变。基因突变,性状不一定改变(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几种密码子决定,突变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表现);基因突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如皮肤细胞),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给后代的概率较低,而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通过配子传给后代的概率较高。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1、基因突变的原因 有内因和外因 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 ⑴诱发突变(外因)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 ⑵自然突变(内因) 2、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普遍性 ⑵随机性 ⑶不定向性 ⑷低频性 ⑸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时间 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4.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进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基因重组的类型 交换重组(四分体时期) 3.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体时期) 4.基因重组的意义 四、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本质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新基因,也可以产生新基因型,出现了新的性状。 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而是产生新的基因型,使不同性状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及原因 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由于外界理化因素引起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自由组合;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条件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意义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发生可能 突变频率低,但普遍存在。 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 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猫叫综合征) 1、 概念 缺失 2、变异类型 重复 倒位 易位 注: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所以属于染色体变异。而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为基因重组。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及特点 2.常见的一些关于单倍体与多倍体的问题 ⑴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吗?单倍体一定是一倍体吗? (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是一倍体。) ⑵二倍体物种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其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对,因为在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 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⑶如果是四倍体、六倍体物种形成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就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我们可以称它为二倍体或三倍体,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尽管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但因为是正常的体细胞的配子所形成的物种,因此,只能称为单倍体。) (4)单倍体中可以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但也可以有多个染色体组,对吗? (答:对,如果本物种是二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果本物种是四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3.总结:多倍体育种方法: 单倍体育种方法: 列表比较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原理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染色体组成倍减少,再加倍后得到纯种(指每对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 常用方法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 花药的离体培养后,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 优点 器官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缺点 适用于植物,在动物方面难以开展 技术复杂一些,须与杂交育种配合 4.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1)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问:图中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根 据细胞的基本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 问:图中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确定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 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即染色体形态数为4(X、Y视为同种形态染色体),染色体组数目为2。人类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共23对同源染色体,即染色体形态数是23,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 4.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图示: 注:亲本中要用四倍体植株作为母本,二倍体作为父本,两次使用二倍体花粉的作用是不同的。 单倍体一般都是高度不育(孕)的,减数分裂无法联会或联会紊乱造成的。 第三节 人类遗传病 1.遗传病产生原因: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先天性疾病并不一定都是遗传病。 2.特点: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在同胞中发病率较高,在群体中发病率较低 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3.人类遗传病的检测与预防 (1)遗传病的产前诊断与优生的关系 产前诊断: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 (2) 遗传咨询与优生的关系 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疾病作出诊断,进过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并且提出防治政策和建议。 (3) 禁止近亲结婚:三代以及三代以内的直系和旁系血亲原因:近亲之间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较大。 (4) 适龄生育:年龄过大,患病概率升高,如21三体综合症。 第四节 生物进化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 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 ---- 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种内斗争 (3)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 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 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 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其相互关系如下 进化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导致 实现 不适者被淘汰 自然选择 有利变异 不利变异 选择 不选择 有限生活资源 环境变迁 基本观点是⒈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⒉过度繁殖不仅提供了更多变异,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⒊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⒋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进化的动力;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⒍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三、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种群特点: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2、基因库 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两者联系: (1)种群众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地理隔离 量变 2、隔离 生殖隔离 质变 注: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二)、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联系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 地理隔离 阻断基因交流 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 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 差异加大 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核心考点整合 单倍体与多倍体的区别 二倍体(2N=2x) 三倍体(2N=3x) 多倍体(2N=nx) (a+b) (a+b) 注:x染色体组,a、b为正整数。 生物体 合子 2N= (a+b) x 发育 直接发育成生物体:单倍体(N=ax) 雌配子(N=ax) 直接发育成生物体:单倍体(N=bx) 雄配子(N=bx) ①由合子发育来的个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②而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不管含有几个染色组,都只能叫单倍体 。 判断 二、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㈠隐性:无中生有→有是隐; ㈡显性:双亲均患,后代有正常; ㈢伴X隐:母病儿全病,女病父必病; ㈣伴X显:父病女全病,儿病母必病; ㈤伴Y及胞质 三、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1、首先确定遗传病是否为伴Y遗传病代代相传,且患者只有男性,没有女性。 2、其次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1)双亲正常,子女有患者,(即“无中生有”)则该病必为隐性遗传。 (2)双亲患病,子女有正常者,(即“有中生无”)则该病必为显性遗传。 3、再次判断遗传病是常染色体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1)已知为隐性遗传时:①若出现父亲表现正常,而其女儿中有患者,或出现母亲是患者,而其儿子表现正常,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母亲有病,儿子一定有病,则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已知为显性遗传时:①若出现父亲是患者,而其女儿有正常的,或出现母亲正常,而其儿子有患者,则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父亲患病,女儿一定有病,则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比较 共同点: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不同点: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生物进化论克服了这一缺点。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生物进化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自然选择来自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而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则将选择归于不同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在进行。 五、基因频率的常用计算方法 (1)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设二倍体生物种群中的染色体的某一座位上有一对等位基因,记作A和a,假如种群中被调查的个体有n个,三种类型的基因组成为:AA、Aa和aa。在被调查对象中所占的个数分别为n1、n2和n3。基因A的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则p=2n1+n2/2n,q=n2+2n3/2n。 (2)通过基因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即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用教材例子讲解如下: AA基因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基因的频率为0.3+1/2×0.6=0.6,a基因的频率为了0.1+1/2×0.6=0.4。所以,种群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种群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就是指种群中某个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变迁,所以说,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六、几组易混概念辨析 (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是某个种群中某一基因出现的比例,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的总数/种群中该等位的基因总数。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不随机交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 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某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基因频率的计算往往根据基因型的比例,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又与前面学过的遗传的基本规律密切相关。 (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两者不是一回事,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作为物种的形式,则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以成立。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3)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的相遇而不能交配。它使同一物种的生物分成不同的种群。 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这种隔离主要是由于遗传组成上的差异而造成的。生殖隔离不一定在地理上隔开,只要彼此不能杂交或能杂交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一般来讲,先有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这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称为异地物种形成(渐变式)。但是有时没有地理隔离,也能产生新物种,如植物中多倍体的形成,这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称为异地物种形成(爆发式)。 (4)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种群越大,基因库也越大,反之,种群越小基因库也就越小。当种群变得很小时,就有可能失去遗传的多样性,从而失去了进化上的优势而逐渐被淘汰。 基因频率: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如果在种群足够大,没有基因突变,生存空间和食物都无限的条件下,即没有生存压力,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交配又是随机的情况下,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是不变的。但这种条件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存在的,即使在实验室条件下也很难做到。实际情况是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基因频率的变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所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基因型频率:是群体中任何一个个体的某一种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 七、几倍体的判别 (1)如果生物体由受精卵或合子发育而来,则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可按:第一,细胞内相同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有几条,就有几个染色体组;第二,在基因型中,同一种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如体细胞中基因型为 AAaaBBBb的生物为四倍体,而AaBB 的生物则是二倍体 2)如果生物是由生殖细胞———卵细胞或花粉(花药)直接发育而来,则不管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2.变异与育种的联系单倍体、一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1)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体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的一半。 (2)一倍体则指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植株弱小,高度不育,少见。 (3)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较为常见。 (4)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茎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含量高。植物中很常见,如马铃薯是四倍体、香蕉是三倍体。 (5)它们之间的联系 雌性配子 二倍体 单倍体 合子 生物体 雄性配子 多倍体 八.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 ① 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环境是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不同的选择的方向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不同的物种,其基因库中的基因也是不同的,就形成了基因的多样性。 九、细胞质遗传和从性遗传 细胞质遗传是由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与核遗传不同,不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后代总是表现出母本相似的性状。其原因是受精卵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来自卵细胞,即受精卵中的细胞质都是来自母方,父方不提供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只提供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雄配子对此性状不发生影响。在研究细胞质遗传时,正交和反交的结果是不同的。如果假定甲品种作父本和乙品种作母本相交定为正交,则以乙品种作父本和甲品种作母本相交则为反交,如果正反交结果不同,可判断为细胞质遗传。 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体(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则无角,这说明在杂合体中,有角基因H的表现是受性别影响的。见下表。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的。 基因型 公羊的表现型 母羊的表现型 HH 有角 有角 Hh 有角 无角 Hh 无角[] 无角 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现型都同性别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总结提升 一、种群与物种 种群 物种 概念 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生物进化、生活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活 地域 同一地点 一定自然区域,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 判断 标准 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它通过个体间的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 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相互 物种是分类学的单位,反映了生物的本质属性;种群是生态学的单位,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也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种繁殖、进化的基本单位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例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二、单基因遗传病特点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单 基 因 遗 传 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化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软骨发育不全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连续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o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三、几种育种的比较 名称 原理 方法 特点(优、缺点)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自交 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育种年限较长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物理、化学因素诱变 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但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再诱导染色体加倍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缩短育种年限;技术复杂,且须与杂交育种配合 多倍体育种 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之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获得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品种;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是遗传单位 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引入生物体内,培育新品种 打破物种界限,定向改变生物性状;可能引起生态危机 细胞融合技术 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不同或相同种生物原生质体融合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技术难度高 细胞核移植技术 将具备所需性性状的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中 可改良动物品种或保护濒危物种;技术要求高 四、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比较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适用范围 任何生物均可发生 真核、有性生殖、核遗传 真核生物、细胞核遗传 本质 基因结构改变,光镜下看不到,产生新基因,出现新性状 基因重新组合,产生新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 染色体内部结构改变或个别染色体增减或染色体组成倍增减,光镜下能看到 发生时期及原因 间期,碱基互补配对出现差错 减Ⅰ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和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 发生可能 可能性很小 非常普遍 可能性较小 发生条件 外界条件剧变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不同个体间的杂交,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外界条件剧变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后代变异类型出现频率 类型少,出现频率少,后代只个别性状发生变异 类型多,且出现频率大 类型少,出现频率少 种类 自然突变;人工诱变 基因自由组合;基因交换 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 意义 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生物多样性原因之一,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对生物进化有一定意义,单倍体或多倍体育种 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种群是 生物进 化的 单位 ⑴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基因库代代相传,得到保持和发展 ⑵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有基因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⑶不同的基因在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是不同的 ⑷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突变和 基因重组 是产生 进化的 ⑴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⑵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⑶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⑷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原材料 ⑸变异的不定向性,确定了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 进化方向 ⑴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⑵自然选择淘汰不利变异,保留有利变异 ⑶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即导致生物朝一个方向缓慢进化。 隔离导致 物种形成 ⑴物种: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繁殖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⑵隔离:将一个种群分成若干个小种群,使彼此间不能交配,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⑶物种形式:同一个物种间产生变异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经过隔离作用产生新的物种。 六.人类遗传病的5种遗传方式及其特点 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主要有5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Y染色体遗传。这5种遗传方式的遗传特点见表。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软骨发育不全症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名师点睛 【例1】(2008年广东高考)(多选)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的后果是 ( BCD ) 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解析】基因的中部指编码区,突变蛋白质产物出现差异;翻译为蛋白质时可能在缺失位置终止,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也可能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例2】(2008年广东高考)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B ) A.诱变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 D.杂交育种 【解析】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采用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缺少抗病基因,所以不适宜。 【例3】(2008年广东高考)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与母亲年龄的关系如右图所示,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措施是( A ) ①适龄生育 ②基因诊断③染色体分析 ④B超检查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 【解析】21一三体综合征为染色体遗传病,显微镜下染色体异常;由图可知发病率与母亲年龄正相关,提倡适龄生育。 【例4】(2008年广东高考)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D )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解析】人工选择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落粒性突变对野生稻有利和普通栽培稻都有利,只是对人类不利;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体现了普通野生稻直接使用价值。 【例5】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仅基因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B、仅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C、基因或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D、先天性疾病就是遗传病 【解析】考查了遗传病的有关知识。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一般有三种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是一对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具有这种基因的人一般都发病。遗传因素起了决定作用,而环境因素基本不起作用。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信息通过两对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积效应所致的遗传病,其遗传效应较多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染色体病是因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所致的遗传病,这类遗传病一般出生后即可发现一些躯体器官的结构异常,也常常伴有精神和智能的障碍,如先天愚型。 【例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B ) A、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D、研究艾滋病的遗传方式,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解析】题目要求的是最为简单可行,又是最合理的。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是不现实的,这种遗传病的患者先天发育不良,有严重的智力障碍,校园内没有。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特点是具有家族性。爱滋病患者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且检测很麻烦。 正常男女 患病男女 4 2 3 1 【例7】(多选)某研究性学中发病率很高。通过对该家庭中一对夫妇及其子女的调查,画出了遗传图谱。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CD ) A、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B、这种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C、该遗传病的有关基因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 D、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来自父亲 【解析】由双亲患病子女有不患病的即“有中生无”可知此病为显性遗传病,且父亲有病女儿无病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且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也可能来自父亲。 【例8】下列关于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任何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都属于基因频率的改变;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但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 【例9】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的基因频率为(D) A、13.2% B、5% C、14% D、9.3% 【解析】由于Y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所以在计算时一定不要将其算入基因总数内。Xb的基因频率=b的基因数/基因总数=(5%+1%×2+7%)/(44%×2+5%×2+1%×2+43%+7%)≈9.3%。 ⊕⊕ 【例1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A) A、黄色 黄色、绿色 B、红眼果蝇中出现白眼 C、猫叫综合征 D、无子西瓜 【解析】本题以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为核心命题点,综合考查判断、分析能力。“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中的突变是广义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属基因突变,C、D属染色体变异。A中绿色的出现属基因重组,不属于突变。 【例11】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C) 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两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病毒的越性越来越强,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就越来越强。同样可推知,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相互影响之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例12】 图4-17-1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回答: 图4-17-1 (1)甲病致病基因位于 常 染色体上,为 显 性基因。 (2)从系谱图上可以看出甲病的遗传特点是 代代相传 ;子代患病,则亲代之—必 患病 ;若Ⅱ-5与另一正常人婚配,则其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2 。 (3)假设Ⅱ-1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则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为 隐 性基因。乙病的特点是呈 隔代交叉 遗传。Ⅰ-2的基因型为aaXbY ,Ⅲ-2基因型为AaXbY 。假设Ⅲ-1与Ⅲ-5结婚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4 ,所以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间的婚配。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难度均较大的高考填空题,占的分值比例也不小。不少考生拿到这个题目后措手无策;有的考生看到这题目后提笔就做。在此,笔者认为两者皆不可取,能动笔说明还是会,但此题却有一个误区所在,应该分析清楚才宜动笔,不然很容易走入题目所设的误区,费时费精神。在经过认真分析题目之后,笔者认为:此题的关键在于要弄清弄准此题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即为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分析过程: 在顺利着手分析试题之前,我们应该掌握一些与此题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综合起来,人类遗传病不外乎四种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指伴X显性)、性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指伴X隐性)。常染色体遗传:后代患病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患病概率相等。而且,如果双亲正常,后代出现患者,则肯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双亲患病,后代出现正常,则可肯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染色体遗传:后代患病与性别有关,若双亲正常,后代有患者,且家族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则可初步断定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若双亲患病,后代有正常,且家族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则可初步断定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遗传系谱图中只有男性为患者,很容易区分。 1.用假设法对甲病的分析: 经分析,甲病具有以下特点:(1)、代代有患者,且Ⅲ-4的双亲Ⅱ-5与Ⅱ-6为患者中,后代Ⅱ-3、Ⅱ-5出现正常,则一定为显性遗传;(2)不限性别,男女患者均有,基本可初步断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不妨先来个假设:假设为伴X显性遗传,看看有什么问题存在没有。 当我们以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来分析,可得到这样的遗传图谱:(见图4-17-2,只限于甲病) 图4-17-2 由此图可以看出,Ⅲ-3中的基因型与其双亲Ⅱ-5、Ⅱ-6的基因型相冲突。因此只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对乙病的分析: 经分析,乙病具有以下特点:(1)只有Ⅰ-2和Ⅲ-2有病,并且患者Ⅲ-2的双亲Ⅱ-1和Ⅱ-2均无乙病。因此可肯定地断定为隐性遗传。(2)由家族系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致病基因由:Ⅰ-2→Ⅱ-2→Ⅲ-2,即男→女→男。基本可初步断定为伴性隐性遗传。 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也可来一个假设,即假定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得到这样的基因图谱: 图4-17-3 从图4-17-3中,可以看出:由于Ⅱ-1的基因型BB已由题目中作为已知条件给出(题中原话为假设Ⅱ-1不是携带者)。因此,当乙病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时,我们无法得到Ⅲ-2的基因型为bb。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乙病一定为伴X隐性遗传。 解决了这一个关键点,后面的一却就都好办了。 【例13】(08北京卷·29)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以白菜为母本,甘蓝为父本,经人工授粉后,将雌蕊离体培养,可得到“白菜—甘蓝”杂种幼苗。 请回答问题: (1)白菜和甘蓝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隔离。自然条件下,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的方式产生后代。雌蕊离体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幼苗,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植物细胞具有。 (2)为观察“白菜—甘蓝”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通常取幼苗的做临时装片,用染料染色。观察、计数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 (3)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为。这种植株通常不育,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为使其可育,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这种变异属于。 【解析】本题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点多而简单,包括生殖隔离、植物组织培养、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及多倍体育种等知识。组织答案是要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依据,紧扣生物学的基本术语或课本中的结论性语句等。相关知识如下: 白菜与甘蓝是两个物种,两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杂交,植物离体细胞或组织培养获得新个体,其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将受精后的白菜雌蕊培养成的“白菜-甘蓝”,其染色体数目为10+9即19,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会联会、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故不可育。若诱导使其染色体数目变异。 在植物有丝分裂实验中常采用植物的分生组织,如根的分生区、芽的顶端分生组织等做实验材料,常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碱性燃料)来使染色体着色,有利于观察。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排列整齐,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可见,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答案】(1)生殖 杂交(有性生殖);全能性 (2)根尖(茎尖);醋酸洋红(龙胆紫、碱性);有丝分裂中期 (3)19;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 染色体变异 4、单元测试题目(09年高考题+09年模拟题+经典题) 一、选择题 1.(09全国卷Ⅰ)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形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 2.(09山东卷)人类常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盆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可能七彩教育网 A. 都是纯合子(体) B. 都是杂合子(体)七彩教育网 C. 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 D. 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七彩教育网 3.(09广东理基)多基因遗传病是一类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以下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①哮喘病②21三体综合征③抗维生素D佝偻病④青少年型糖尿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09广东理基)图10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体 B.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5.(09广东文基)图12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对于该病而言,有关该家系成员基因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I一1是纯合体 B.I一2是杂合体 C.Ⅱ一3是杂合体 D.Ⅱ一4是杂合体的概率是1/3 6.(09广东卷)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10/19 B.9/19 C.1/19 D.1/2 7.(09江苏卷)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 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 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 (07广东生物)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综合因素如强辐射、微重力等,诱导由宇宙飞船携带的种子发生变异,然后进行培育的一种育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 B.太空育种产生的性状是定向的 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 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9.(09福建卷)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10.(09北京卷)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和随机受精使后代 A. 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 B. 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性状 C. 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 D. 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11.(09江苏卷)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2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①③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09上海卷)右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A. 重组和易位 B. 易位和易位 C. 易位和重组 D. 重组和重组 13.(09上海卷)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 A. 诱变育种 B. 细胞融合 C. 花粉离体培养 D. 转基因 14.(09广东理基)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15.(09广东卷)《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 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 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16.(09江苏卷)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和,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17.(09上海卷)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 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 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 出现地理隔离 D. 形成生殖隔离 18.(09上海卷)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右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 B. 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C. 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着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 D. 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环境的影响 19.(09上海卷)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A. 43% B. 48% C. 52% D. 57% 20.(08宁夏,5)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C.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21.(08山东,8)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与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22.(08广东生物,25)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的后果是() 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23.(08广东理基, 47)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是相同的 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 24.(2008江苏卷·23)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25.(07江苏生物.23)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1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4是携带者 C.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2 26.(07广东理基.50)人类遗传病种类较多,发病率高。下列选项中,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是() A.抗维生素D佝偻病 B.苯丙酮尿症 C.猫叫综合症 D.多指症 27.(07江苏生物.7)优生,就是让每个家庭生育健康的孩子。下列与优生无关的措施是 A.适龄结婚,适龄生育 B.遵守婚姻法,不近亲结婚 C.进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检查 D.产前诊断,以确定胎儿性别 28.(广东生物.18)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对正常夫妇均有一个患该病的弟弟,但在家庭的其他成员中无该病患者。如果他们向你咨询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有多大,你会怎样告诉他们? A.“你们俩没有一人患病,因此你们的孩子也不会有患病的风险” B.“你们俩只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会影响到你们的孩子” C.“由于你们俩的弟弟都患有该病,因此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9" D.“根据家系遗传分析,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16" 29.(2008江苏卷,11)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点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依次是()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30.(08山东卷·5)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有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二、非选择题 31.(09全国卷Ⅱ)(1)人类遗传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的发病除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②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③分离比例。 (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④、⑤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⑥之分,还有位于⑦上之分。 (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 ⑧少和⑨少。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⑩,并进行合并分析。 32.(09山东卷)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1)上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Ⅱ-2的 基因型为______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2)人类的F基因前段存在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 CGG重复次数(n) n<50 n≈150 n≈260 n≈500 F基因的mRNA(分子数/细胞) 50 50 50 50 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数/细胞) 1000 400 120 0 症状表现 无症状 轻度 中度 重度 此项研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测:CGG重复次数可能影响mRNA与____________的结合。 (3)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少分裂的实验步骤: 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Ⅲ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 取材:用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 制片: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____________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____________。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____________。 观察:①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期细胞。若它们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右图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进入(A1 和A2)的配对情况若A1正常,A2发生的改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09江苏卷))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用A、a表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 000,该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1个调查小组对某一家族的这种遗传病所作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2)该种遗传病最可能是遗传病。如果这种推理成立,推测Ⅳ一5的女儿的基因型及其概率(用分数表示)。 (3)若Ⅳ一3表现正常,那么该遗传病最可能是,则Ⅳ-5的女儿的基因型为。 34.(09上海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 (1)图1是人类性染色体的差别部分和同源部分的模式图。有一种遗传病,仅有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该致病基因位于图中的部分。 (2)图2是某家族系谱图。 1)甲病属于遗传病。 2)从理论上讲,Ⅱ-2和Ⅱ-3的女儿都患乙病,儿子患乙病的几率是1/2。由此可见,乙病属于遗传病。 3)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是。 4)该家系所在地区的人群中,每50个正常人中有1个甲病基因携带者,Ⅱ-4与该地区一个表现正常的女孩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的几率是。 (3)研究表明,人的ABO血型不仅由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IA、IB、i基因决定,还与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的H、h基因有关。在人体内,前体物质在H基因的作用下形成H物质,而hh的人不能把前体物质转变成H的物质。H物质在IA 基因的作用下,形成凝集原A;H物质在IB基因的作用下形成凝集原B;而ii 的人不能转变H物质。其原理如图3所示。 1)根据上述原理,具有凝集原B的人应具有基因和基因。 2)某家系的系谱图和如图4所示。Ⅱ-2的基因型为hhIBi,那么Ⅲ-2的基因型是。 3)一对基因型为HhIAi的夫妇,生血型为O型血的孩子的几率是。 35.(09全国卷Ⅱ)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在野生菌株对淀粉的转 化效率低,某同学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活得高效菌株。 (1)实验步骤: ①配置 (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 ②将接入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 ③立即用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变化范围的大小。周围出现现象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经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变异菌株Ⅰ和Ⅱ,其淀粉转化率较高。经测定菌株Ⅰ淀粉酶人催化活性高,菌体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Ⅰ的突变发生在区,菌株Ⅱ的突变发生在 区。 36.(09江苏卷)(7分)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对转换成A—T对。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处理后发现一株某种性状变异的水稻,其自交后代中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这种变异为突变。 (2)用EMS浸泡种子是为了提高,某一性状出现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变异具有。 (3)EMS诱导水稻细胞的DNA发生变化,而染色体的不变。 (4)经EMS诱变处理后表现型优良的水稻植株也可能携带有害基因,为了确定是否携带有害基因,除基因工程方法外,可采用的方法有 、。 (5)诱变选育出的变异水稻植株还可通过PCR方法进行检测,通常该植株根、茎和叶都可作为检测材料,这是因为。 37.(09广东卷)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培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幼苗。 (2)用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获得纯合,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杂交,如果,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自交,若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 38.(09海南卷)填空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杂交育种是通过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类型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其特点是将两个纯合亲本的______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2)若这两个杂交亲本各具有期望的优点,则杂交后,F1自交能产生多种非亲本类型,其它原因是F1在______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______基因通过自由组合,或者位于______基因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进行重新组合。 (3)假设杂交涉及到n对相对性状,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表现型共有______种,其中纯合基因型共有______种,杂合基因共有______种。 (4)从F2代起,一般还要进行我代自交和选择。自交的目的是_____;选择的作用是______。 39.(09上海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 40.(09上海卷)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 (2)实验步骤: 1)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地区B; 2)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若干; 3); 4)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表1。根据表内数据在右下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表1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 地区 项 目 浅色蛾 黑色蛾 工业污 染区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52 150 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4)结论:。 (5)分析与评论: 1)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2)已知桦尺蛾的体色有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 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 的饿,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 ①试验步骤:。 ②结果与分析:。 41.(原创)为喷瓜性别不是由异形的性染色体决定,而是由3个复等位基因aD、a+、ad 决定的,每一株植物中只存在其中的两个。它们的性别表现与基因型如下表所示: 性别类型 基因型 雄性植株 aDa+、aDad 两性植株(雌雄同株) a+ a+、a+ ad 雌性植株 ad ad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3个复等位基因aD、a+、ad的存在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2)决定雄性、两性、雌性植株的基因依次是:。 (3)aD、a+、ad这三个基因的显隐关系是。 (4)在雄性植株中为什么不可能存在纯合体?。. (5)雄株I与雌株杂交,后代中有雄株也有雌株,比例为1:1,则雄株的基因型为。 (6)为了确定两性植株的基因型,用上述表格的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最简单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42.(原创)一个鼠群中的某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从未出现过的突变型性状。让该突变型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代表现型有四种,分别是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且比例为1:1:1:1。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上述结果可知这对性状中的隐性性状为。 (2)根据上述杂交结果能否确定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 (3)若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43.(原创)苹果中红果对绿果为显性,圆果对扁果为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胡红圆、红扁、绿圆三个纯系品种,请完成下面培育绿扁苹果的杂交方案。 (1)第一步:让亲本杂交, (2)第二步:让自交,其后代的表现型有四种,比例为 。 (3)第三步:从中选出绿扁个体即可。这样选择的根据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染色体结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结果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们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D错误。 2. 答案:B 解析:本题比较新颖,学生要能够通过题目认识到A和a均是A´通过基因突变而得到的A´的等位基因。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有中生无),所以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所以正常者的基因型是aa或A´a,而其父母双方又是患者,所以父母的基因型可能是Aa和Aa或Aa和A A´(杂合体),所以这对夫妻可能都是杂合子(体)。 3. 答案:B 解析: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 4. 答案:D 解析:从4号和5号所生儿子的表现型可以判断,该病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这样Ⅱ一4应是杂合体;Ⅲ一7是正常的纯合子,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Ⅲ一8患病,与正常女性结婚,只能把致病基因遗传给女儿,儿子不可能患病;该病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人群。所以D不正确。 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疾病的判断,亲代没病,子代有病,女儿有病父亲正常,所以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一1 ,I一2都为杂合体Aa。Ⅱ一3为隐性纯合体aa。Ⅱ一4是杂合体的概率是1/2。 6. 答案:A 解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丈夫正常,为隐性纯合子,假设基因型为aa,妻子患病,基因型为AA 或Aa,发病率为19%,可知正常概率为81%,a基因频率为9/10,可推出妻子为AA的概率为1%/19%=1/19,Aa的概率为2×9/10×1/10/19%=18%/19%=18/19。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几率为1/19+18/19×1/2=10/19 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病的特点。所谓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疫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若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则①中一个家族中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③中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而②中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如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病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增添或缺失所引起,如21三体综合症,21号染色体上多了一条,而不携带致病基因而患遗传病。 8. 〖解析〗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也具有不定向性,多害而少利的特点,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答案〗D 9. 答案:B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发生染色体复制,受诱变因素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选B。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发生基因重组,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1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染色体变异。甲图中发生的是染色体变异,属于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属于结构的变异;乙图中属于在着丝点分裂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级,使子细胞中染色体多了一条,也属于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可以用显微镜中观察到,因此选C。而C选项中乙图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甲图可是减数分裂也可是有丝分裂。 12. 答案:A 解析:由染色体图像可判断①中两条为同源染色体②中两条为非同源染色体,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部分染色体片段属于重组,②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染色体属于易位。 13. 答案:C 解析:花药离体培养获得是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 14. 答案:A 解析:该现象不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也不可能是用进废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故B正确。 15. 答案:AD 解析: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来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达尔文没能提出来。 1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里隔离形成两个种群和,有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了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不对。即使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 17. 答案:D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18. 答案:C 解析:图示曲线体现的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株在同一海拔的株高,没有原海拔的株高;不同海拔的植株仍为同一物种,可以进行基因交流;研究遗传差异影响植株,要有原海拔的株高与现海拔处株高对比说明;如受花园生境的影响株高应该相同。 19. 答案:B 解析:未入侵之前VV个体有3000,Vv个体11000,vv个体6000,入侵后VV变为3000+2000=5000,其它类型个体不变,但总数变为22000,则V基因频率为(5000×2+11000)/(22000×2) 20. 〖解析〗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包括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纯合子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C 21. 〖解析〗基因突变是拟南芥自发产生的,不是生长素抑制剂诱导的。 〖答案〗D 22. 〖解析〗基因中缺少核苷酸对,在缺失点之前的部分可以合成蛋白质产物。如果缺失后正好对应终止子会发生BC。如果缺失后不对应终止子,则其以后控制合成的氨基酸都会发生改变。 〖答案〗BCD 23. 〖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性,环境对基因突变起选择作用。细胞分裂中期进行DNA的复制,没有基因突变。 〖答案〗C 24. 〖解析〗物理因素可以提高基因的突变率在;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并没有形成新的基因;三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如三倍体无籽西瓜;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答案〗:BCD 25. 【解析】据图,该病表现为父母正常,子女患病,因而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是前者,则Ⅱ-3、Ⅱ-4都是携带者,如果是后者,则Ⅱ-4 一定带有致病基因;如果是后者,Ⅱ-4、Ⅰ-1都为携带者,Ⅰ-2基因型正常,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才为1/2,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3。 【答案】B 26. 【解析】A.属于伴X的显性遗传病 B.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多基因遗传病。 【答案】C 27. 【解析】产前诊断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胎儿有无畸形或发育不良等,怀孕时选择适宜性别的婴儿属优生措施中的遗传咨询。 【答案】D 28. 【解析】因为这对夫妇都有一个患该病的弟弟,其双亲都是杂合子,这对夫妇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都为2/3,他们生物子女患病可能性为2/3x2/3x1/4=1/9。 【答案】C 29. 〖解析〗根据题意可推知在种群中Aa的比率为48%,因此可以算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A为40%,a为60%,由于没有自然选择,因此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AA、Aa、aa的比率分别为16%、48%、36%,进而可得知AA频率和A频率均不发生变化。而自交后代中AA、Aa、aa的比率分别为28%、24%、48%,从而计算出A频率为40%。 〖答案〗C 30.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知识。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可分为有利变异与不利变异两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隔离与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染色体异常 环境因素 孟德尔 (2)亲子关系 世代数 显性和隐性,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 (3)世代数 后代个体数 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 解析: (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环境因素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的出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例。 (2)从一般的系谱图中可以看出,系谱图通常包括性别、性状表现、亲子关系、世代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等信息。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还有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之分。 (3)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并且这些系谱图中记录的家系中世代数少和个体数少,所以为了要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要得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并进行合并分析,这们才能得到确切的结论。 32.答案: (1)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伴X隐性遗传病 AaXbY aaXBXb 7/32 (2)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的转录,但影响翻译(蛋白质的合成),并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发病程度)有关 核糖体 (3)(小鼠)睾丸 解离固定液 醋酸洋红染液 压片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 缺失 解析: 本题考察了以下的知识点: (1)通过遗传系谱图考察了遗传病方式的判断和患病概率的计算 (2)图表形式呈现一定的信息,要求学生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并作出相关推测 (3)减数分裂观察实验 (1)题考查遗传病方式的判断和患病概率的计算。 由图示难以推断甲病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不满足有中生无和无中生有的任何一个规律)。这样我们可以直接来看Ⅱ-2病而I—1未病(男病女未病),排除是伴X显性遗传病,Ⅱ-3病而Ⅲ-5未病(女病男未病),排除是伴X隐性遗传病,同时显然也不可能是伴Y遗传病,那么只能是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如果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则Ⅱ-4为携带者,有致病基因,所以甲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乙病由I-1、I-2无乙病生出Ⅱ-2患乙病的(无中生有),判断乙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同样如果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Ⅱ-4为携带者,有致病基因,所以判断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进一步较易推断出Ⅱ-2的基因型是AaXbY,Ⅲ-1的基因型是aaXBXb,Ⅲ-2的基因型AaXBY, Ⅲ-3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这样分以下两种情况:①Ⅲ-2(AaXBY)与Ⅲ-3(1/2AaXBXb)生出正常的孩子的不完整的基因型为aaXB_,概率是1/2×1/4×3/4=3/32②Ⅲ-2(AaXBY)与Ⅲ-3(1/2AaXBXB)生出正常的孩子的不完整的基因型为aaXB_,概率是1/2×1/4×1=1/8,所以二者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32+1/8=7/32。 (2)图表形式呈现一定的信息,要求学生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并作出相关推测 由图标中的数据发现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的mRNA数,即不影响F基因的转录,但影响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数,即影响翻译的过程,从而推测很可能是由于CGG重复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进而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 (3)本题考察了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比较贴近课本。 首先学生要对课本上关于有丝分裂实验中的系列步骤要熟知,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然后将知识迁移到减数分裂实验观察中 33.答案: (1)Y染色体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 (2)X染色体显性1/40 000 、10 002/40 000 、29 997/40 000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A、Aa、aa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疾病的推导和概率计算的相关知识。 (1)用代入排除法,分别用各种情况代入遗传系谱图逐一排除,遗传系谱图中没有只传男性所以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Ⅱ-4有病,其子正常,所以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该遗传病在后代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所以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成立则Ⅳ-5的基因型为1/2、1/2 ,她可能与正常的男性XaY(概率9999/10000)和患病男性XAY(1/10000)结婚,然后组合四种情况分别计算,则为1/10000x1/4=1/40 000,为1/4x9999/10000+1/2x1/10000= 10 002/40 000,为29 997/40 000。 (3)若Ⅳ-3表现正常,但是Ⅳ-4有病,那么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所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Ⅳ-5的基因型为Aa,他的丈夫可能是AA、Aa。其女儿可能为AA、Aa、aa。 34.答案: (1)Y的差别 (2)1)常染色体隐性 2)X连锁显性(伴X染色体显性) 3)1/4 4)1/200 (3)1)H 2)Hh 3)7/16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遗传相关知识。 (1)Y的差别部分指只位于Y染色体上,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不能传给女儿; (2)①由Ⅰ1和Ⅰ2不患甲病而Ⅱ2患病可以推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Ⅱ2是女患者但其父亲不患病则致病基因应位于常染色体上;②对于乙病Ⅰ1和Ⅰ2患病而Ⅱ1正常,应为显性遗传病,再根据子代男女患病率不同可知应为X连锁;③根据遗传系谱图,Ⅱ2基因型为aaXBXbⅡ3基因型为AaXBY(2/3)或AAXBY(1/3)(A,a代表甲病致病基因,B,b代表乙病致病基因)子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1/2=1/3,患乙病的概率为3/4,则同时患病的概率为1/3*3/4=1/4;④Ⅱ4基因型为aa,正常女子是携带者(Aa)的概率为1/50,子代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50*1/2=1/200; (3)①解题关键是仔细阅读题中相关信息,H物质在IB基因作用下形成凝集原B;②Ⅲ2的表现型为AB型,既有凝集原A又用凝集原B,应有H基因同时又会由Ⅱ2继承一h基因,则基因型为HhIAIB;③该夫妇所生孩子中O型血所对应的基因型为HHii、Hhii、hhIAIB、hhIBi、hhii和hhIAi,几率为7/16。 35.答案: (1)①固体 玉米淀粉 ②野生菌株 ③对野生菌株进行诱变 ④浅色范围大 (2)编码 非编码 解析: (1)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首先一步应是配制固体培养基,其碳源是玉米淀粉;其次要将野生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用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是对野生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加碘液是为了检验淀粉有没有被分解,如果颜色变浅,说明淀粉被分解了,这种菌落即为初选菌落。 (2)依题意,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说明该突变发生在编码区,菌株Ⅱ淀粉酶的蛋白含量高,说明该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 36.答案: (1)显性 (2)基因突变频率不定向性 (3)结构和数目 (4)自交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形成二倍体 (5)该水稻植株体细胞基因型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亲本性状为显性;(2)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后,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所以EMS浸泡种子的作用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变异类型多种说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3)EMS诱导水稻细胞的DNA发生变化,但是不影响而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4)表现优良的植株可能含有隐性突变基因,为确定该基因是否有害要先让其表达出来,所以可用自交的方法,也可以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来让隐性基因表达出来。即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形成二倍体;(5)用EMS溶液浸泡水稻种子所以长成的突变植株的所有体细胞中都含相同的基因。 37.答案: (1)单倍体 (2)诱发基因突变 抗该除草剂的能力 (3)加倍 二倍体 (4)( 纯合)敏感型植株 都是敏感型 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解析:本题考查了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等知识,同时考查了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和遗传规律的应用。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的基本手段,射线激光有诱发突变的能力,而且体细胞突变必须经过无性繁殖才能保留该突变形状,所以需要经过组织培养,为了获得可育的植株,需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加倍获得的是纯和子,通过与敏感型植株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是15:1,不符合分离定律,可以用自由组合定律来解释,只有两对基因都隐性时才表现为抗性。所以初步推测该抗性植株中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38.答案: (1)优良性状(或优良基因)(2分) (2)减数分裂(1分)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1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2分)(3)(1分) (1分) (2分) (4)获得基因型纯合的个体 保留所需的类型(每空2分,共4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9.答案: (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 3)基因频率 (5)遗传 PCR(聚合酶链反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核心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 (2)小岛上原有蜥蜴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小岛上进行生殖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个体数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5)这种现象体现了遗传多样性,从分子水平检测就要获取更多的DNA分子,简便方法是PCR。 40.答案: (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给分) (2)1)非工业污染区 3)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见右图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1)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2)①选择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②若后代出现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是根据实验目的而定; (2)实验应选工业污染区与非工业污染区进行对比,收集黑色蛾和浅色蛾标记并释放到相应的所选区域; (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会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示说明;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较多,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较多; (5)①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数量较多;②选多对黑色蛾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显性性状;如不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浅色蛾雌雄个体交配。 41.解析: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由上表格分析可知aD对a+、ad都为显性,a+对ad为显性。这样当aD存在时植物表现为雄性;当a+存在时植物表现为雌雄同株;ad ad表现为雌性。如果雄性植株为纯合体adad,那么他的两个亲本必然都含有ad,即两个亲本都为雄性,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5)(6)参见答案。 答案:(1)不定向性 (2)aD、a+、ad(3)aD对a+、ad都为显性,a+对ad为显性。(4)因为它的两个亲本不可能同时提供aD基因。否则这两个亲本都是雄性。 (5)aDad(6)让两性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性别分化情况:如果都是雌雄同株,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 a+;如果雌雄同株:雌株=3:1,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 ad。 42.解析:(1)由于突变型性状从未在鼠群中出现过,所以可以判定野生型性状的雌鼠应为纯合体。其中的一个基因突变使野性型变为突变型,则突变性状必然为显性性状,野性型为隐性性状。(2)假设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和常染色体上,然后分别讨论,结果两种情况都符合题意。具体参见答案。(3)为了判断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可选用隐性的作母本,显性的当父本,如果后代与性别有关,则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1)野生型 (2)不能,如下图可知,不论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F1代表现型有四种,分别是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且比例为1:1:1:1。 (3)野生型雌鼠 突变型雄鼠 43.解析:让红扁、绿圆杂交,F1为双杂合子,其自交后代遵循基因的自由结合定律,即后代的表现型为红圆、红扁、绿圆、绿扁,且比例为9:3:3:1。由于绿扁是隐性纯合子,故一旦出现就不会有性状分离。 答案:第一步:红扁×绿圆 第二步:F1 红圆 红扁 绿圆 绿扁 9:3:3:1 第三步:自交后代(F2) 绿扁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一旦出现就不再分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