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研究高考小说真题提高小说备考的针对性
研究 2019 年高考小说真题,提高 2020 备考的针对性 小说阅读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什么? 小说阅读复习的重点是什么? 向高考真题问命题原则复习策略。 高考真题:全国一卷《理 水》,全国二卷《小步舞》,全国三卷《到梨花屯去》. 命题原则:选材多样,体现社会热点,主题培养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关心思考国家变化时代,理解时代洪流,体现了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关注社会以德树人的标准;注重知识系统性,高考考点与教材知识点衔接。如:鲁迅的《理水》,可以通过初高中学过的鲁迅作品,理解这篇小说的主旨以及风格;联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解读《小舞步》。 所以小说选材要多样化:主题体现社会正能量,以中国小说为主;以知名作家为主,通过阅读小说拓展深化教材,提高小说鉴赏能力;以社会政治热点和文化热点为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能力。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2019 全国Ⅰ 卷) A. 第一段中, 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 水乡沿途的风景” 等谈资, 这不仅是讽刺, 更表达了忧愤。 B. 鲁迅善以细节传神, 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 流出着一层油汗” , 与写祥林嫂“ 眼珠间或一轮” 一样, 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 针对禹提出的“ 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 老大人”,是以所谓“ 孝” 给禹施压, 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 文中有意使用“ 水利局” “ 时装表演” “ 摩登” 等现代词语, 以游戏笔墨颠覆了“ 大禹治水” 的严肃性与真实性, 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2019 全国Ⅱ 卷) A. “ 我” 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 后来得知这是德· 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 二者不仅前后照应, 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 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 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 他之所以避开别人, 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 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 “ 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 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 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 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 虽然“ 我” 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 但偶尔提到的“ 国王路易十五时代” , 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2019 全国Ⅲ 卷) 8. 小说中的“ 包队” “ 定产到组” 等词语, 以及关于“ 安徽” 的报道, 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 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9. 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 肩膀硬” , 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 肩膀最硬” , 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10.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 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 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11. 小说多次写到路, “ 拐弯” “ 爬坡” “ 重新展现” “ 越来越平坦” 等, 既 是写实, 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愿景。 设计习题标准。内容与艺术为重点,根据小说人物小说主旨理解小说细节,理解手法与效果。全国一卷鲁迅赞美大禹以及随从,讽刺不调查研 究坐而论道因循守旧追求享受的官员,既联系了历史,又讽刺了现实,可 判断不可能是历史虚无。全国二卷我与老舞蹈师相谈甚欢,可判断对方不 是一个性格高傲的人。全国三卷阅读重点是改革初期的人生百态,官员对 自己的反思,作者对百姓的赞美,中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由此判断无对 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所以阅读能力是重点,重视由整体把握局部,由主旨理解细节。脱离 主旨,纠结细节,必然误解白出。 ( 2019 全国Ⅰ 卷) 7. 鲁迅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 …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 中国的脊梁” 的。( 6 分) 8.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 与“新编” 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6 分) 8. ① 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 乞丐似的大汉” , 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 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 一旦说话, 则刚直有力。 ③ 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 从而凸显其“ 中国的脊梁” 形象。 9. ① 大禹治水的“ 故事” 本身于史有据, 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 富有历史韵味; ② “ 新编” 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 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 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 对“ 故事” 进行“ 新编” , 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 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 2019 全国Ⅱ 卷) 8.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 9.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 面?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8. ① 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 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 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老舞蹈师与“ 我” 的交谈,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 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 如被人遗忘的苗圃, 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9. ① 故事切入自然,“ 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 以此切入故事, 自然而不做作。② 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 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 也是人生的舞台。③ 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 故事自然结束, 但主人公怎样了, 让人牵挂。 ( 2019 全国Ⅲ 卷) 8.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 请分析其功能。( 6 分) 9.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 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A. ① 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 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② 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 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 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B. 第一问: 两个乘客的沉默, 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 并陷入沉思。第二问: ① 首尾两度写到沉默, 既是结构上的呼应, 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 ② 小说在开头提示“ 回过头来看一看” , 结尾又说“ 不知为什么” , 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命题原则 2018 年从文人气质与军人的冷 重视考查角度的连贯性与创新。 重视知识点轮流考查。2018 年重视心理描写与小说语言,2019 年重视环境描写作用,重视人物描写方法。 峻、科学与幻想定点角度鉴赏, 到 2019 年从“ 故事”与“新编” 的角度简析,这体现了命题技巧的连贯性;2018 年重视微观宏观并 了什么,我是作者应该怎么写。 怎么写;不能只是就题论题,而是从读书角度思考我从小说中收获 读小说不能只重视情节,更要侧重 考查读书方法,思维品质。 重,到 2019 年侧重宏观角度赏析。 了什么,我是作者应该怎么写。 怎么写;不能只是就题论题,而是从读书角度思考我从小说中收获 读小说不能只重视情节,更要侧重 考查读书方法,思维品质。 重,到 2019 年侧重宏观角度赏析。 了什么,我是作者应该怎么写。 怎么写;不能只是就题论题,而是从读书角度思考我从小说中收获 读小说不能只重视情节,更要侧重 考查读书方法,思维品质。 重,到 2019 年侧重宏观角度赏析。 注重教材,重视迁移能力。 全国一、二卷第 8 题,考查小说人物的塑造方法。这来源于教材,也来源阅读。如《祝福》,鲁迅对 祥林嫂的描写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高考中。通过相似比较,寻找 描写人物手法的规律,也体现思维品质。刷题,易千篇一律,难以 锻炼学生阅读能力思维品质。 小说复习方法 锻炼学生阅读方法。试卷文章学会和教材联系比较,发现小说 的闪光点。最忌讳就题论题,没有思维含量。试卷文章学会和生活 联系,激发情感智慧共鸣。最忌念答案,只搞套路。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挖掘教材课文与高考真题的思维点,,如 《赵一曼女士》最后加上给儿子遗书细节,可以不可以删去,让学 生参与课堂,思考讨论。 阅读小说要有读者意识作者意识评论家意识。拥有读者意识, 换为思考,深入小说,与主人公情感共鸣,提升思想素养。拥有作者意识,如果我写这样的人物,该怎么写,想象中丰富小说理解小说。拥有评论家意识,联系教材与课外阅读,问题引导,比较分析, 提高小说审美鉴赏能力。 总之,以阅读锻炼思维为主。揉入知识点,全面提升阅读小说 能力。 附: 附: 附: 一、【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 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 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 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 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 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 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 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 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 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 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 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 ‘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 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 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 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 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 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 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 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 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 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 铸的一样。 (有删改) •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 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 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 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 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 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 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 “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 脊梁”的。(6 分) •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 分) 二、【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 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 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 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 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 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 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 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 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 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 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 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 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 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 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 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 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 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 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 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 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 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 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 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 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8.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 分) 9.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 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三、【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 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 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 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 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 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 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 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 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 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 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 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 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 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 年 5 月(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 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 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8.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 分) 9.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