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

‎2004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 一、考试内容 ‎(一)理解能力 理解所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达。并能够正确解释和说明有关自然科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1、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理解自然科学的主要概念、原理和规律是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仅要知道它们的涵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定律描述、解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二)推理能力 通常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自然科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三)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数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家态度和创新精神,实验能力也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2、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四)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能够敏捷地接受新知识,与已学过知识结合、重组、转换、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通常不是课本中已有的,但又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 ‎2、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能与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包括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磁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五)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相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其中某一个学科的知识,或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中不少于两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1、定理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化学计算,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 ‎2、能够综合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技能,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考试范围 ‎(一)生物 范围一:‎ ‎1、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其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六类化合物及其作用 ‎2、生物体的结构基础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细胞质基质 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细胞增殖 有丝分裂(包括细胞周期)‎ 无丝分裂 ‎(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 ‎3、生物的新陈代谢 ‎(1)酶 酶的发现 ‎(2)ATP 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与ADP的互相转化 ATP的形成途径 ‎(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渗透作用的原理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运输、利用和散失 合理灌溉 ‎(4)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合理施肥 ‎(5)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 叶绿体中的色素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C3和C4植物的概念 C3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 ‎(6)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 糖类代谢 脂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7)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的意义 ‎(8)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4、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激素调节 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体液调节的概念 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激素分泌的调节 相关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二氧化碳的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兴奋的传导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激素调节与行为 神经调节与行为 ‎5、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物的生殖 无性生殖及其意义(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 有性生殖及其意义(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双受精)‎ 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受精作用 ‎(2)生物的个体发育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6、遗传、变异和进化 ‎(1)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基因的概念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转录和翻译)‎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基因的分离定律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4)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性别决定(XY型)‎ 伴性遗传 ‎(5)生物的变异 基因突变(概念、特点、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和多倍体、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6)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遗传病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优生的概念 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物种的概念、隔离、物种形成)‎ ‎7、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生物群落的概念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草原、农田、湿地、海洋、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范围二:‎ ‎8、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1)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水平衡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3)血糖的调节 血糖平衡及其意义 血糖平衡的调节 糖尿病及其防治 ‎(4)体温的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 体温的调节 ‎(5)人体的营养与健康 营养物质的功能 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合理营养 ‎(6)特异性免疫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抗原和抗体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7)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9、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自生固氮微生物 生物固氮的意义 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0、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1)微生物的类群 细菌的结构和繁殖 病毒的结构和增殖 ‎(2)微生物的营养 同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碳源、氮源、生长因子)‎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培养基的种类 ‎(3)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酶合成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 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 ‎(4)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温度、pH、氧)‎ ‎(5)发酵工程简介 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分离提纯 发酵工程的应用 ‎11、细胞与细胞工程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 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 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义 ‎(2)植物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体细胞杂交 ‎(3)动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2、遗传与遗传工程 ‎(1)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 ‎(2)基因的结构 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人类基因组研究 ‎(3)基因工程简介 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 基因操作工具(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 范围三:‎ ‎13、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3)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4)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5)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6)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17)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8)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0)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21)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产系统 ‎(22)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技术)‎ ‎(23)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 ‎(24)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 ‎(二)化学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 为了便于考查,本学科考试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综合应用。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涵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3、化学中常用计量 ‎(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相应单位为g·mol-1、L·mol-1)的涵义。理解物质的量浓度(mol·L-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4、化学反应与能量 ‎(1)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和中和热等概念。‎ ‎5、溶液 ‎(1)了解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4)初步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5)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 ‎6、物质结构 ‎(1)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 ‎(4)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涵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9、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4)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等概念。‎ ‎(5)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6)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学电源。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 ‎(7)理解电解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ⅠA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属 ‎(1)以钠、镁为例,了解典型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Ⅰ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以氢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如Na2CO3和NaHCO3)。‎ ‎2、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 ‎(1)以氯为例,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H、O、S、N、P、C、Ci)‎ ‎(1)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其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2)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3)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4)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5)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6)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7)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污染,以及防止大气污染。‎ ‎(8)初步了解一些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4、其他常见的金属(如:Fe、Al)‎ ‎(1)了解金属的通性,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2)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掌握若干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4)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5)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 ‎(6)了解钢铁的腐蚀和防护。‎ ‎(7)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5、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6、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碳原子彼此连接的可能形式。‎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同系列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辨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掌握烷烃的命名原则。‎ ‎3、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炔)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4、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脂、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5、了解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6、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7、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聚合成树脂的简单原理。‎ ‎10、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11、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化学实验 ‎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4、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5、掌握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2)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 ‎(3)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6、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化学计算 ‎1、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2、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3、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4、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5、掌握有关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6、掌握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 ‎7、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8、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9、以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知识内容中,具有计算因素的各类问题的综合应用。‎ ‎(三)物理 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部分。详细内容及具体说明列在要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知识内容表(新课程)‎ 一、质点的运动 内容 要求 说明 ‎1、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 ‎2、位移和路程 ‎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 位移公式s=t s-t图,-t图 ‎4、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5、瞬时速度(简称速度 )‎ ‎6、匀变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公式=0+at,s=0t+at2, 2-=2as. -t图。‎ ‎7、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8、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且必具有加速度 ‎9、平抛运动 ‎10、匀速率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2/R Ⅰ Ⅱ Ⅱ Ⅱ Ⅰ Ⅱ Ⅰ Ⅰ Ⅱ Ⅱ 不要求会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a=2/R 二、力 内容 要求 说明 ‎1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12、万有引力定律,重力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所受到的地球对它的引力,重心 ‎13、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 ‎14、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 ‎15、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 Ⅱ Ⅱ Ⅱ Ⅰ Ⅱ 不要求知道静摩擦因数 三、牛顿定律 内容 要求 说明 ‎16、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17、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18、牛顿第三定律 ‎19、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 ‎20、牛顿定律的应用 ‎2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限于圆轨道)‎ ‎22、宇宙速度 ‎23、超重和失重 ‎24、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Ⅱ Ⅱ Ⅰ Ⅱ Ⅱ Ⅰ Ⅰ Ⅱ 四、动量、机械能 内容 要求 说明 ‎25、动量、中是、动量定理 ‎26、动量守恒定律 ‎27、功、功率 ‎28、动能、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 ‎29、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30、弹性势能 ‎31、机械能守恒定律 ‎32、动量知识和机械能知识的应用(包括碰撞、反冲、火箭)‎ ‎33、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 Ⅱ Ⅱ Ⅱ Ⅱ Ⅱ Ⅰ Ⅱ Ⅱ Ⅰ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 五、振动和波内容 内容 要求 说明 ‎34、弹簧振动,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简谐振动的振动图像 ‎35、单摆,在小振幅条件下单摆作简谐振动,周期公式 ‎36、振动中的能量转化 ‎37、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振动频率,共振及其常见的应用。‎ ‎38、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39、波的叠加,波的干涉,衍射现象 ‎40、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41、多普勒效应 Ⅱ Ⅱ Ⅰ Ⅰ Ⅱ Ⅰ Ⅰ Ⅰ 六、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 内容 要求 说明 ‎4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43、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物体的内能 ‎44、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量,能量守恒定律 ‎45、热力学第一定律 ‎46、热力学第二定律 ‎47、永动机不可能 ‎48、绝对零度不可达到 ‎49、能原的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 ‎50、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热力学温度 ‎51、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 ‎5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53、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七、电场 内容 要求 说明 ‎54、两种电荷、电荷守恒 ‎55、真空中的库仑定律、电荷量 ‎56、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 ‎57、电势能,电势差,电势,等势面 ‎58、匀强电场中电势差跟电场强度的关系 ‎59、静电屏蔽 ‎60、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6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 ‎62、电容器的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63、常用的电容器 Ⅰ Ⅱ Ⅱ Ⅱ Ⅱ Ⅰ Ⅱ Ⅰ Ⅱ Ⅰ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计算,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场强的情况 八、稳恒电流 内容 要求 说明 ‎64、电流,欧姆定律,电阻和电阻定律 ‎65、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66、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 ‎67、电阻的串,并联,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 ‎68、电功和电功率,串联,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 ‎69、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路端电压 ‎70、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电流表、电压表和多用电表的使用、伏安法测电阻 Ⅱ Ⅰ Ⅰ Ⅱ Ⅱ Ⅱ Ⅱ 九、磁场 内容 要求 说明 ‎71、电流的磁场 ‎72、磁感应强度,磁感线,地磁场 ‎73、磁性材料,分子电流假说 ‎74、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安培力,左手定则 ‎75、磁电式电表原理 ‎76、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77、质谱仪,回旋加速器 Ⅰ Ⅱ Ⅰ Ⅱ Ⅰ Ⅱ Ⅰ ‎1、安培力的计算限于直导线跟B平行或垂直的两种情况 ‎2、洛伦兹力的计算限于v跟B平行或垂直的两种情况 十、电磁感应 内容 要求 说明 ‎78、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79、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右手定则 ‎80、自感现象 ‎81、日光灯 Ⅱ Ⅱ Ⅰ Ⅰ ‎1、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只限于l垂直于B、的情况 ‎2、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要求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 十一、交变电流 内容 要求 说明 ‎82、交流发电机及其产生正弦式电流的原理,正弦式电流的图像和三角函数表达,最大值与有效值,周期与频率 ‎83、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感抗和容抗 ‎84、变压器的原理,电压比和电流比 ‎85、电能的输送 Ⅱ Ⅰ Ⅱ Ⅰ 只要求讨论单相理想变压器 十二、电磁场和电磁波 内容 要求 说明 ‎86、电磁场,电磁波,电磁波的周期、频率、波长和波速 ‎87、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88、电视、雷达 Ⅰ Ⅰ Ⅰ 十三、光的反射和折射 内容 要求 说明 ‎89、光的直线传播,本影和半影 ‎90、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91、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 ‎92、光导纤维 ‎93、棱镜,光的色散 Ⅰ Ⅱ Ⅱ Ⅰ Ⅰ 十四、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内容 要求 说明 ‎94、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95、光的干涉现象,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96、光的衍射 ‎97、光的偏振现象 ‎98、光谱和光谱分析,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综合应用,光的电磁本性,电磁波谱 ‎99、光电效应,光子,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00、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 ‎101、激光的特性及应用 Ⅰ Ⅰ Ⅰ Ⅰ Ⅰ Ⅱ Ⅰ Ⅰ 十五、原子和原子核 内容 要求 说明 ‎102、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 ‎103、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104、氢原子的电子云 ‎105、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衰变、半衰期 ‎106、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107、放射性污染和防护 ‎108、核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109、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核反应堆 ‎110、轻核的聚变,可控热核反应 ‎111、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Ⅰ Ⅱ Ⅰ Ⅰ Ⅰ Ⅰ Ⅱ Ⅰ Ⅰ Ⅰ 十六、单位制 内容 要求 说明 ‎112、单位制,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小时、分,摄氏度(℃)、标准大气压、毫米汞柱、升、电子伏特(e)‎ Ⅰ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 十七、实验 内容 要求 说明 ‎113、长度的测量 ‎114、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15、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116、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17、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18、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119、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20、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12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22、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 ‎123、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量器)‎ ‎124、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125、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126、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127、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 ‎128、练习使用示波器 ‎129、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130、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131、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 ‎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 ‎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 三、命题指导思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为300分。‎ 三、题型分数比例 ‎1、选择题   约40%‎ ‎2、非选择题  约60%‎ 四、内容比例 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比例与小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比例大致相当。‎ 五、试题难易比例 难题     约20%‎ 中等难度题  约50%‎ 容易题    约30%‎ 六、组卷 入选的试题主要按题型、内容和难度时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