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解析版
高三文综历史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选择题,每题4分,48分(本大题共12小题,) 1. 2019年10月至11月,中国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开展为期30天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标志着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事件是( ) A.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天宫一号”研制成功 C. “神舟一号”升上太空 D. “神舟五号”升上太空 D 注意题干限定信息“载人航天技术”,结合所学可知,标志着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事件是“神舟五号”升上太空,故D项正确.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说明中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天宫一号”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不符题意,故B项错误. “神舟一号”升上太空虽然属于载人航天技术,但是不是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标志,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神舟五号”升上太空的意义的识记.需要掌握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本题考查新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考查“神舟五号”升上太空的意义. 2. 《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则“喜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该“喜报”是祝贺我国(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 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索 C 依据题干“中央文革小组”可知,处于文革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可知,反映的是核技术,结合所学可知,该“喜报”是祝贺我国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故C项正确。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属于航空航天技术,故B项错误。 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索是在1965年,属于医学技术,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以《人民日报》的“喜报”内容为切入点考查文革时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中央文革小组”判断出时间,依据“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判断出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文革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识记。 3. “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C 依据题干“文革期间”,即1966-1976结合所学可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①错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②错误.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属于文革时期,故③正确. 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文革期间”和对文革时期的时间的识记,结合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考查对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 “工匠精神”是2019年十大流行语之一。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创了( ) A. 第一颗原子弹 B.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载人航天飞船 D. 杂交水稻-南优2号 B 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60年代”、“首创”,结合所学可知,1965年我国首创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首创”,应排除; C项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D项是在197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时间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限定信息“20世纪60年代”、“首创”,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考查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时间和意义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2. 1964年,中国的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对此陈毅元帅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子硬了,气顺了。”这一科技成果应该是( ) A. 第一辆国产汽车出厂 B.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D.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抓住材料的时间“1964年,中国的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子硬了,气顺了”可知这项科技成果与军事有关,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项正确;ABC涉及的时间均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D。 3. 如图是部分国家1993-2019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比较图。此图揭示的实质问题是( ) A. 中国的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 B. 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C. 亚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少于欧美 D.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D 根据图片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1993-2019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与其他国家相比,引用率最低,由此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故D项最符合题意; AB两项不是实质性问题; C项图表不能反映.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图表数据.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图表材料分析的能力. 1. 2019 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获得丰收。追 溯历史,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 ) A. 20 世纪 60 年代 B. 20 世纪 70 年代 C. 20 世纪 80 年代 D. 20 世纪 90 年代 B 结合所学可知,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即20 世纪 70 年代,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对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时间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时间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 2019 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获得丰收。追溯历史,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 A. 20 世纪60 年代 B. 20 世纪70 年代 C. 20 世纪80 年代 D. 20 世纪90 年代 B 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B正确。故选B。 3. 钱学森撰文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新中国科技进步的是() A. 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B. “双百方针”的指导 C. 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 D.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进步相关知识,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组织是十分庞大的”、“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分析、认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国家科技研究,D符合题意,正确;A强调的是科技工作者是的努力,本身正确,但与题中信息不符合,排除;B属于无关项,排除;题中信息并不是在强调工业化成就显著的问题,排除C。故选D。 1. 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对图片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 图片反映了中国汉代在天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 图片反映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爆原子弹的国家 C. 图片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D. 图片反映出中国在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D 依据选项图示,结合所学可知,简仪是元朝郭守敬的发明,故A项错误。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故B项中的世界上第一个试爆原子弹的国家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发射成功,出于文革时期,“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其了破坏作用,因此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不能说明文革促进了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故C项错误。 嫦娥三号登上月球,说明中国在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简仪的发明时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以及嫦娥三号登上月球的意义。 本题考查对中国的科技成就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 文革时期社会经济遭受重大破坏,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科技还是取得突破性成果。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属于文革时期的有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④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B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相关科技成就知识点,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时期指的是1966年—1976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①错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②错误;“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是在1970年,③正确;成功培植“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④正确。综上,排除含有①或者②的ACD。故选B。 2.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司南”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 B 京张铁路通车 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 C 《物种起源》发表 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D “南优2号”育种成功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A. A B. B C. C D. D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和近代西方的科技等,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并未直接运用于航海,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故B项错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故C项错误;杂交水稻“南优2号”育种成功有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故D项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考查核心素养,基础题25分论述题12分(本大题共4小题,) 3. 材料:1950年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留美的邓稼先拒绝了各种诱惑,敢然回国。接到国家密令的邓稼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只说有了工作调动,让妻子多照顾点家里,就此踏遍戈壁和草原,隐姓埋名二十八年。为了验证苏联专家给出的一个关键数据,邓稼先和他的团队进行了9次运算,每算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六个方程,计算出的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带装麻袋堆了一屋子。最后,他们攻克了这个难题,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华罗庚称之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一次演算”。1964年10月16日下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隔两年多时间又完成了氢弹的研究,1967年6月17日,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一一摘编自陈怀临《邓稼先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我国致力于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影响。 (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1950年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背景和所学可知,影响是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为捍卫国家主权与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和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 故答案为: (1)背景:建国之初的中国,一穷二白,科技落后,国防建设急需加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华实行封锁威胁;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 (2)影响: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为捍卫国家主权与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和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考查建国之初我国致力于原子弹研制的背景以及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我国原子弹研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材料: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哟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有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担任该項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师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領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2019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19年,国务院授于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摘编自《2019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用识,简析屠呦呦发现青嵩素的意义。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以得出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越南战争期间、越南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南共产党向中国求援;“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二可以得出中国政府重视疟疾的防治;“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領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可以得出屠呦呦及其团队紧密合作和辛勤工作;“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师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可以得出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 (2)本小问的意义,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疟疾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了世界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等方面思考作答。 故答案为: (1)原因: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越南战争期间、越南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南共产党向中国求援;中国政府重视疟疾的防治;屠呦呦及其团队紧密合作和辛勤工作;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任答三点。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2)意义:青蒿素的发现对疟疾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了世界医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考查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石器时代 用石斧等工具在巨大木材上凿成凹形,制成独木舟 唐宋时期 唐朝采用了钉接合连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代造船修船开始使用船坞,并普遍使用罗盘针。造船业及船舶使用人群多集中在东南地区。 明清时期 除了官方船厂之外,民营船厂的规模也很大。发达的造船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 1865—1866年,清政府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试造“蒸汽船”、“铁皮船”,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也是中国造船业近代化的开端。 建国以来 新中国的造船业迅速发展。乘坐豪华游轮旅行成为潮流,并研制出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航空母舰“辽宁舰”。造船业在新中国经济发展、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发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吴善群《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科学技术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阐述:从古至今,先进的技术都是造船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宋代指南针与造船、航海相结合,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造蒸汽为动力的汽轮,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转向近代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则打造了“大国崛起”的基础。 船舶制造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阐述:随着造船业的迅速发展,船舶与社会生活、国家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船舶最开始仅仅是沿海、沿河地区的交通工具,但后来则沟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如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现当代,随着科技的提高、经济的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船舶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技术、造船业及其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认知与分析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解答此类型命题,首先,依据图表的时间及其与之相对应的有关信息,通过分析归纳出符合命题要求的论题。而后,依据命题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归纳的命题进行阐述,阐述务必做到史论结合,有条有理。以“科学技术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为例,阐述时可以从指南针、洋务运动、当代的造船技术出发,逐条说明对于造船业的影响即可。其他的论题的阐述,可以依照此阐述的思路进行即可。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 (公元578 年)“石脂水燃之极明……,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酒泉赖以获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其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极迅;燃灯,极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郦、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材料二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石油在中国古代的主要用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 世纪中期以后石油“大行于世”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两次能源的重大突破对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作用。 (1) 用途:照明;军事(战争);用作车轮的润滑油;制作书画用的原料。 原因:①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③新的交通工具(飞机、汽车等)的发明与应用。 影响: 利:①经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②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社会:人造纤维、塑料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的使用,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④交通: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 弊: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争夺日趋激烈,带来了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②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 (2)变化:以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使用下降,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始使用并呈上升趋势。 作用: 第一次能源突破产生的作用:①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③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 第二次能源突破产生的作用:①和平利用原子能(如大亚湾核电站的建成);②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如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推动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或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1 )本题考查石油和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石脂水燃之极明……,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酒泉赖以获济”、“采以膏车,极迅;燃灯,极明”、“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第三小问既要肯定它带来的积极影响,又要认识到其污染问题,因此不难总结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新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图表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不难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解答关键是时间节点,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即可总结出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