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 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 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答案】C 【解析】 “晋人尚韵”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体现出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人尚法”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人尚意”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是“重文轻武”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元明尚态”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是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多,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其演变的脉络是( ) A.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 B.甲骨文-金文一隶书一篆书 C.金文一甲骨文一篆书一隶书 D.甲骨文一隶书一篆书一金文 【答案】A 【解析】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故答案选A。 3.下列的著作的先后顺序是( ) ①《梦梁录》 ②《武经总要》 ③《日知录》 ④《考工记》 ⑤《说文解字》 A.④⑤②①③ B.④①⑤②③ C.⑤①②④③ D.⑤④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学生识记层次范畴,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本题属于传统试题,与新课改理念不太相协调,参考价值不太大。结合所学,逐一分析选项:《梦梁录》是南宋时期的作品;《武经总要》是北宋时期的军事著作;《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D项《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 相关状况的文献;《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作品。综上,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本题正确答案选A。 4. 2019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访问北京一所中学时尝试了一把中国书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书写了“厚德载物”四个字,随后将其赠送给美国客人。……米歇尔练习书写了汉字“永”(见下图)。上述材料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有 ①中国书法以汉字文义为内容,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②“德”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能匡正社会秩序 ③新闻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均成型于春秋时期 ④儒家思想与书法艺术均可包含在中国古代文化之中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②“德”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表述错误,人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③新闻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均成型于春秋时期,表述过于绝对,所以C正确。 5.剪纸、杨柳青年画等民间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些民间艺术的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民间文化的繁荣主要反映出() A.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扶持 C.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推广 D.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品经济理解。B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C D项是 错误的;文人没有推广民间文化。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普遍提高。所以选A。 6.王老师上课展示了一幅有关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教学图片,你认为它反映出的最主要历史信息是 A.描绘了大运河两岸繁华景象和魅力的自然风光 B.反映 “夜市”出现和白银广泛使用的情景 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采矿业 D.这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的风俗生活画 【答案】D 【解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繁华景象,A错;图中不能反映夜市和白银使用,B错;北宋没有出现资本主义性质采矿业,C错;《清明上河图》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的风俗生活画,故只能选择D。 7.宋朝的《清明上河图》备受史学家关注,在欣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时,参观者发表了以下见解,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甲:它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活跃 乙: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产物 丙:它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 丁:它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解析】注意此题是逆向选择题。宋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城镇中的商品经济发展尤为明显,市民阶层壮大。宋朝政府为解决三冗问题,实行鼓励商品经济发展的举措,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思想文化繁荣。《清明上河图》是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它描绘了当时汴京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是风俗画的杰出代表。因此答案为A。 8.丰子恺认为“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须具有艺术的形式,表现技巧,与最重要的思想。”右图是丰子恺先生用毛笔勾勒出的一幅水墨简笔画,创作于1945年,该图的题字是“炮弹做花瓶,人世无战争”。对此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一幅诙谐而又意境深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画 ②作者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 ③反映了人民铸剑为犁、重建家园的愿望 ④表现了内战爆发后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9.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结论错误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 ②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③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 ④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全部为礼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10.读下图。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A.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 B.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 C.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 D.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简出现于战国,隶书出现于汉代,《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A、B、C错误,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隶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论语》 11.下图所示中国古代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是 【答案】B 【解析】在中国古代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是草书。A项中的书体为隶书,C项中的书体为行书,D项中的书体为楷书,B项中的书体为草书,故选B项。 12.宋朝时一次宫廷画院考试,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应试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船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 A.山水景物 B.情趣意境 C.真实情景 D.人物形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是考生对“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理解。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时间是宋代,可知这个时候的绘画风格多体现的是文人画,主张意境和感受。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3.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如下图)。那么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文人画的突出特征是将书法、篆刻、文学和绘画四种艺术紧密融合在同一画作之中,注重画家思想意境的表达,故选A;BCD均代表的是风俗画的特征,故排除。 14.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这表明倪瓒的绘画追求 A.平实浓郁的生活情趣 B.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C.注重写实的工笔风格 D.注重意境的文人画风格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依据所学可知,元明清的时候,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所以答案选D。 15.下面是代表汉字四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而从书写的字体形状来看,属于隶书字体风格的只有B,例如,其他选项的D项则属于草书,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16.《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人名)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其中“书”的材质应为( ) A.龟甲兽骨 B.丝帛 C.竹木简 D.植物纤维纸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其中“书”是战国时期的,龟甲兽骨是商朝时期,丝帛是汉代时期才有的,植物纤维纸则属于现代的造纸工艺,而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简,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17.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画风貌的是: 【答案】A 【解析】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其艺术特点: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②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③注重诗意,A是元代王冕墨梅图,属于文人画;B属于彩陶画,指画在彩陶上的绘画。C属于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D属于人物画。 18.下列两幅绘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其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 A.山水画 B.文人画 C.花鸟画 D.风景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两幅图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可以判断这两幅作品属于文人画,而文人画盛行于元明清时期,故选B 19.下图说明( )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唐朝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题干材料说明中国传统绘画中融入了外来宗教故事,说明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A项材料无体现,B项中“冲突”、C项中“世俗化”说法均错误。 20.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 )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佛教盛行——出现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形成新的书体“写经体”。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的需要。故选C。依据所学知识,A、D两项说法不正确;魏晋时期的书法有隶书、行书、草书,故B项说法错误。 21.材料一 宋代著名绘画作品 材料二 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新文学以反抗传统、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取得了丰硕成绩。“五四”新文学的兴起,扬弃和超越了古典文学的文化审美形态,成为向具有现代意义或现代性的新文学观念、形态等进行转变的新起点,真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其文化意义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对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和现代价值标准的建构思想。 材料三 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映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宋代哪种绘画风格?(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2分) (2)根据材料二,“五四”新文学体现了哪些现代观念和价值标准。(2分)结合所学知识, “五四”新文学的兴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绘画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方面的主要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以“文艺与时代”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1)风俗画和文人山水画。(2分)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理学的兴盛,文人更加注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2分) (2)反传统,追求个性解放,提倡民主、科学。(2分)抨击了封建传统礼教,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文化平民化。(4分) (3)采用荒诞、抽象的创作手法;表达一种消极悲观失望的情绪和思想。(2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和世界大战的冲击。(4分) (4)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优秀的文艺作品能解放思想,推动时代的进步。(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从材料中整合信息。结合教材的知识,我们知道宋代的画作主要是民俗居多,文人善画山水,因此风俗画和文人山水画盛行。这一切的文化现象与经济基础和政治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看待这个现象。 (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从材料中整合信息。五四文学体现出一个“新”字,主要是宣传的内容新,思想内涵新,主张民主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思想解放,对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本题主要考察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需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再结合教材来分析原因。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它所叙述的是现代主义作品,主要是荒诞派和抽象派的作品。这一切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的危机,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动荡。 (4)本题是一道开放的试题,但需要有较强的总结和综合能力,需要摆事实,讲道理。注意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能空谈大道理,要针对现象作出结论。而且要注意把握思想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文字改革被赋予了救国的伟大使命,拼音成为“文字场中的轮船、铁路”。“文字造反派”们认为,西方“切音”文字相当便利,“以二十六字母相生,至于无穷,中人之才,读书数年,便能诵读挥写,故通国男女,鲜不学之人”。而中国“象形”文字字数庞大,字形复杂,笔画繁多,“如峨冠博带,古物庞然”,不利于普及,并且造成文字和语言分离,导致一般民众,“不通古今,不知中外,不解字义,不晓文法”。据后世学者估计,到1910年为止,公布于世的拼音方案至少有28种之多。这些拼音方案中的一大半都是以设计者自身的方言为基准。 汉字的捍卫者们,同样将统一语言文字上纲上线到了救亡和启蒙的角度,而推行国家统一的拼音,成为更为强烈更为靠谱的呼声。章太炎认为:“ 中国不用拼音字,所以北到辽东,南到广东,声气虽然各样,写一张字,就彼此懂得。若换了拼音字,莫说辽东人不懂辽东字,广东人不懂广东字,出了一省,恐怕也就不能通行得去,岂不是令中国分为几十国么?况且古今声气,略有改变,声气换了,字不换,还可以懂得古人的文理;声气换了,连字也换,就不能懂得古人的文理。” ——摘编自雪珥《文化有罪,汉字无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出现汉字废立之争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捍卫汉字,推行国家统一拼音”方案的合理之处。(9分) 【答案】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2分)西学东渐加深;(2分)救亡与启蒙成为时代主题。(2分) (2)合理之处:作为普及教育的辅助于段,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3分)增强国家凝聚力、民族认同感;(3分)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悠久文明。(3分)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关键信息“文字改革被赋予了救国的伟大使命”、“西方‘切音’文字相当便利”、“将统一语言文字上纲上线到了救亡和启蒙的角度,而推行国家统一的拼音”等,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汉字废立之争的时代背景。主要从国内(民族危机加深与救亡图存)、国际(“西学东渐”局面扩大)两大方面背景展开。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在审题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握题目立意,结合(1)问的背景,很容易把握住立意,即肯定“捍卫汉字,推行国家统一拼音”方案。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此问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具体作答时候,可以围绕三个维度展开:A.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B.增强民族凝聚力,救亡图存;C.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等。 2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评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 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6分) 【答案】(1)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 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9分) (2)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6分) 【解析】(1)第一问,有关于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的问题,“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即是前后的变化。有关其评价所持的标准的问题可以结合前一问的答案进行分析,后来的变化明显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依据这个进行分析整理。 (2)第二问,对人物或是历史事件的评价主要受到社会背景,个人的情感,个人的审美观点等因素的决定及影响。傅山对赵孟頫的评价主要是受其时代背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傅山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他作为一个有气节的汉人拒仕清朝,所以才会对赵孟頫的书法产生前后不同的观点与评价。 24.历史绘画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1482年桑德罗·波提切利《春》 图2 唐伯虎(1470—1523)《春游女几山图》 比较图1、图2,提取图片当中中西绘画发展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图1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主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作品对人物的描绘以写实为主,带有典型的宗教色彩。作品主要反映的是西方贵族的奢靡生活。 图2 是中国典型的文人画。取材于山水,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作品以写意为主,反映文人的审美情趣。 说明:15世纪中外绘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受到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的影响。 【解析】 这一题属于材料解析中的提取信息和分析说明类题目。考生需要先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两幅图片中绘画作品的特点,确定都是属于什么时期的那种风格的作品,然后由此出发结合所学相关基础知识对比两幅图片,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最好。从图片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图1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主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作品对人物的描绘以写实为主,带有典型的宗教色彩。作品主要反映的是西方贵族的奢靡生活。图2 则是中国典型的文人画。取材于山水,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作品以写意为主,反映文人的审美情趣。最后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两者大体上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作品,即15世纪,这时中外绘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应该是与各自的国情密切相关。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比较表1和表2,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答案】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是开放型试题,只要找到一个信息,再加以说明即可。其实这个引入外来词表中每个词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这个词,一部分是词源。就可从这两个部分里任一部分归类比较 得出信息“外来词涉及领域增多”、外来词引(传)入地区的变化” 。论证时,分别说明古代情况及原因;近代情况及原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