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1.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答案】B ‎【学科网考点定位】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的操作和过程,要求考生明确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操作的区别以及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2.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 ℃‎ C.在0~25 ℃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 ℃‎ ‎【答案】D ‎【解析】由题目所给曲线可以看出,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53 ℃,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30 ‎ ‎℃,A正确;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对应的温度(即最适温度)约为25 ℃,B正确。在0~25 ℃范围内,与呼吸速率变化曲线相比,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升高得更快,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C正确。超过45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说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该植物的生长,D错误。‎ ‎【学科网考点定位】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名师点睛】植物生长速率取决于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两个因素,二者之差就是净光合速率,所以决定植物生长快慢的因素就是净光合速率,单纯看光合速率或呼吸速率并不能反映出植物的生长情况。‎ ‎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学科网考点定位】种群,群落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判断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学科网考点定位】血糖调节,胰岛素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胰岛素的释放相关知识,弄清题目所给图形中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根据图示判断出相关过程变化对胰岛素释放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5.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 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 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 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 ‎【答案】C ‎【学科网考点定位】基因工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掌握基因工程操作流程及各个操作依据的原理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29.(16分)‎ 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 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 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 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 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 ‎②C、B ‎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解析】(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N受体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从 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结合,‎ ‎【学科网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实验分析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研究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考查神经调节和实验设计与分析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判断相关过程变化,明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0.(18分)‎ 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 ‎(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因此在___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_____。‎ ‎(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 ‎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 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___发育而来。‎ ‎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 ‎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 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与表型相应的基因型_______。‎ ‎(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______;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答案】(1)10 减数 染色体组 ‎(2)①卵细胞 ‎ ‎②紫粒亲本是杂合子 aaRr/Aarr ‎ ‎③单倍体籽粒胚的表现型为白色,基因型为ar;二倍体籽粒胚的表现型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二者籽粒胚乳的表现型为紫色,基因型为AaaRrr。‎ ‎(3)用G和H杂交,将所得F1为母本与S杂交;根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 即aaRr/Aarr。③根据图中的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二倍体籽粒的颜色应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单倍体籽粒由母本的配子发育而来,所以其基因型为ar。胚乳都是由一个精子(基因组成AARR)和两个极核(基因组成都为ar)结合后发育而来,基因型为AaaRrr。(3)按照(2)③中的方法,可将G和H杂交,得到F1,再以F1为母本授以突变体S的花粉,根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 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学科网考点定位】遗传规律,育种,PCR ‎【名师点睛】遗传学中,常用数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本题中,“3/8=3/4×1/2”这个数学变化是解答该题(2)②小题的突破口。‎ ‎31.(16分)‎ 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_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答案】(1)单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其中三类) ‎ ‎(2)识别 ‎ ‎(3)体温调节 ‎ ‎(4)特异 生存与繁衍 ‎(5)①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 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 ‎ ‎②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学科网考点定位】免疫,体温调节,实验分析 ‎【名师点睛】解答实验分析试题的一般过程:①找到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②结合题目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把自变量与处理或改变生理过程的某一因素联系,将因变量与具体生理过程相联系;③弄清处理或改变生理过程的某一因素联系对具体生理过程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