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教育与青年成长9篇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作文素材之教育与青年成长9篇3

‎2019年高考作文素材之教育与青年成长 ‎1.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 ‎2.以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人民观点)‎ ‎3.让学生砸手机不是教育 而是暴力 ‎4.教师究竟该怎样进行惩戒教育 ‎5.学生被老师扇耳光酿悲剧,该反思“粗鲁教育”‎ ‎6.集体作弊还装得有模有样,问题出在哪里 ‎7.百人考场惊现80名“枪手”,胆子够大的 ‎8.大一新生射杀流浪猫:令荣耀蒙尘,让弓箭蒙羞 ‎9.人民网三评“新经济”之三:可以快速发展,但不能没有刹车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报评论部 ‎2018年09月20日04: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传授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功能。“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殷殷期许,值得为人师者和莘莘学子铭记在心。‎ ‎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传统学人“书读完了”的感叹再也不会出现,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当前,许多领域深入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如何推进?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有赖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尽管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从路径上说,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囿于课堂,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  荀子的《劝学》,为勉学名篇,其荦荦大端,要义在开篇一句:“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业有专攻,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锤炼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就一定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强大的人才支撑。‎ ‎ ‎ ‎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0日 05 版)‎ 以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人民观点)‎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报评论部 ‎2018年09月21日04: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有那么一股子中流击水的劲头,有那么一股子以梦为马的激情,奋斗就将成为实现梦想的阶梯、走向未来的桥梁 ‎ ‎   “这是一段红色青春的奋斗传奇”“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模样”……前不久,热播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讲述“两弹一星”研发中几位大学生义无反顾投身国防建设并奉献一生的故事,受到如潮好评。跨越时空,超越个人,在不同时代的青春中引来共鸣的,正是“奋斗”二字。‎ ‎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在成长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这是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  心里有远方,才能一路风雨兼程。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志存高远是进步的根本动力。“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管是伏案苦读的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抑或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就能在成长中听到拔节的声音、看到雨后的彩虹,收获自己的人生精彩。有小梦想,更要有大志向。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身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时代,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在复兴征程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前景光明,征途豪迈,不奋斗,何以谈青春,何以谈梦想?‎ ‎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奋斗者,最关键的是激发年轻一代的责任感,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吃苦精神。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长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无数这样的年轻人,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吃苦”“拼搏”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只要有那么一股子中流击水的劲头,有那么一股子以梦为马的激情,奋斗就将成为实现梦想的阶梯、走向未来的桥梁。‎ ‎  客观来说,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教育者需要比过去花上更多心思。现实中,一些人不相信奋斗,觉得“靠奋斗不如靠背景”;一些人消极颓废,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还有一些人没有长远目标,得过且过……凡此种种,虽是少数现象,但也需要引起重视。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陡峭的山峰才有无限风景,要引导青少年克服生活中的“不容易”,挑战工作上的“不可能”,以奋斗让人生出彩、以奋斗让青春闪光。‎ ‎  应该说,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焦虑、成功的渴望,让当代青年同样有着“成长的烦恼”,这都可以理解。年轻人要更好地理解奋斗,肩负时代使命责任,无论任何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年轻人要更好地践行奋斗,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去创造美好的人生、去实现伟大的梦想。‎ ‎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奋斗到什么程度呢?要奋斗到五年,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到六十年,七十年,总之一句话,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复兴之路上,一代又一代青年在成长,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塑造青少年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1日 13 版)‎ 让学生砸手机不是教育 而是暴力 发布时间:2018-09-20 06:1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土土绒 ‎  教育从来都没有这么简单,人们常常用“春风化雨”“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等词语来形容好的教育,这说明引导孩子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并且需要适当的方法。‎ ‎    近日,一段老师点名学生上讲台砸手机的视频在朋友圈疯转。视频中,先是一名穿白色衣服的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手机砸向地面。但老师不满意地说:“拿起来,再砸!”该学生又狠狠砸了一次,才被允许“把它(砸毁的手机)拿走”。随后,老师又让一黑衣学生上讲台砸手机。‎ ‎  目前,这段视频已被证实发生在湖南永州道县某中学,要求学生砸手机的是该校高二年级管纪律的政教员熊某。该校也对这段视频作了情况说明,声称是学生自己主动要求砸手机的,为的是表明自己想读书的决心,此外,“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准使用手机,我校政教员在劝导学生禁止使用手机这件事情上并无错误。”‎ ‎  最新消息是,道县教育局严肃批评了这位老师,但是,如果不是舆情沸腾,恐怕这所学校和这名老师还是觉得自己“并无错误”吧?那么,能不能请学校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 ‎  其一,视频中明明有老师的命令,“拿起来再砸”,为什么学校却说是学生自愿的?这种“自愿”有多少真实性?‎ ‎  其二,手机是私人财产,任何人都不得毁坏公私财物,即使他的身份是老师。视频中的这位政教员,是否了解这项法律常识?‎ ‎  其三,笔者查阅了各个版本的《中学生守则》《中小学生守则》,并没有见到“禁止使用手机”的规定,不知道学校所依据的到底是哪项规定?‎ ‎  诚然,我们都希望学生专心上课、认真听讲,不希望手机打扰他们的学习。但是说到底,这不是手机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互联网时代,手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给现代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甚至有人认为,手机已经成了人体的延伸。‎ ‎  我们对离不开手机的成年人早已见怪不怪,还在不断完善着手机的功能,让它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对学生使用手机却如临大敌呢?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一个现代人不应该自绝于现代科技成果。唯一可能的解释是,我们相信成年人的自控力,却不相信学生能管理好自己。‎ ‎  的确,自控能力是一个真问题,也是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是,学生的自控力是用砸手机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吗?恐怕不是。简单粗暴的方法,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会让他们反省;只会让他们恐惧,不会让他们信服。简而言之,砸手机不是教育,而是暴力,对财物的暴力。‎ ‎  古人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砸毁手机很容易,但切断对手机的依赖有那么容易吗?教育从来都没有这么简单,人们常常用“春风化雨”“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等词语来形容好的教育,这说明引导孩子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并且需要适当的方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件物品。‎ ‎  可惜的是,一些学校在面对学生时,却只有管理思维,缺乏教育思维。他们热衷于制定种种严苛的规则,要求学生遵守,但并不关注学生心里想什么。只要表面上遵守了规则即可,出了校门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学校也并不关心。这样的学校和这样的老师,恐怕要自己先回炉学习一下,搞清楚什么是教育再来教育别人。‎ 教师究竟该怎样进行惩戒教育 作者:艾萍娇 据媒体报道,9月16日下午1点左右,湖南邵阳市新邵县第二中学高一新生张某宇在被罚“蛙跳”过程中倒地,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当地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县纪委监委和县教育局已对四名相关责任人立案调查。‎ 因教师管教、惩罚学生而酿成悲剧,近年来可谓频频发生。每次事件发生后,舆论都会质疑教师的惩罚方式不当,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要求严惩教师,加强师德教育;而教师群体却感慨,今后再也不要管教学生了,谁知道批评、惩罚之后会引出什么麻烦?但是,如果学校老师都不再管违纪违规的学生,学校教学秩序何以得到保障,而校园的欺凌问题、问题少年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针对这类事件,在严肃调查追究责任的同时,必须反思怎样才能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又维护学校教学秩序,要给教师批评、惩戒学生以正当权利。只是概念化地强调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或者概念化地说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都无法走出当前的困境。‎ 当务之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要出台学生违规违法处理的细则,要针对十分具体的校园违规违纪(课堂教学违规、宿舍管理违规、校园公共场合违规)行为做出处理规定,即具体违规情节应受到怎样的惩罚?谁来执行惩罚?比如,学生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和其他同学说话,教师在口头批评后无效,教师该怎么处理?‎ 在发达国家,对这类行为是可以罚站以及请出教室的。但我国现在只有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原则性意见,而对于以罚站方式处理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通常会被质疑为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结果是老师干脆就不管,随便学生怎么做。在制定处罚细则后,学校要把具体处罚规定告知家长和学生,并和学生、家长签订协议,让学生、家长知道,如果学生违反了校规,将受到哪些处罚。不像现在,学生和家长会说不知道这类行为会受到什么处罚,教师也不知道处罚的尺度是什么,随意性比较大。‎ 另外,要明确具体处罚的程序。对于课堂教学,应给予教师处罚不遵守课堂秩序学生的权利,并明确处罚的方式。而对于学生违反校园公共秩序,则应该组建学生事务中心(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专业人士代表共同组成),负责调查学生的违规行为,举行听证会,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在新加坡,对于未成年的男生也有鞭刑的处罚,但执行鞭刑不是当事教师拿起鞭子就打,而是要经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以及事先明确的处罚规定,决定打多少下、打哪个部位,并在执行时有其他教师、家长监督。这就是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规则、懂得违规之后受什么处罚以及怎样被处罚。‎ 具体到上述事件,就不应该由当事教师直接处罚,而应该交给学生事务中心进行调查、处罚。比如,在校内多次违规,根据有关规定应该给学生什么处罚,就给学生什么处罚(处罚规定事先告知学生、家长,违规之后严格按规定执行,学生、家长也很难有反对意见)。‎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对,放任不管也不对。怎样适当批评惩戒学生,关系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秩序,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不能再模糊处理,必须明确体罚、变相体罚与适当批评惩戒的边界,以及适当批评教育的具体细节、程序。‎ 学生被老师扇耳光酿悲剧,该反思“粗鲁教育”‎ 作者:默城 据媒体报道,9月15日,安慰歙州一名高二学生小垚在校内跳楼自杀。小垚在开学典礼上因微笑,就被老师当众打了三个耳光。事发当天儿子再次由于微笑被老师批评并罚站,最终选择了自杀。目前,公安局和教育局已成立调查小组,涉事教师已停职并接受调查。‎ 一个学生因为在开学典礼“微笑”了一下,就被老师当众打耳光,这事要是属实,怎么看都令人匪夷所思。这位学生的家长表示,儿子性格内向,微笑是下意识表情。退一步讲,就算是故意嬉戏,缺乏对开学典礼的尊重和敬畏,甚至是素质问题存疑,那就可以当众打耳光吗?要知道,这可是体罚行为,甚至存在当众欺辱的现实意味,这与教育无关,更不应该与“师者”这个身份产生一点关联。‎ 被打耳光之后,又加上的老师批评并罚站,雪上加霜,随后酿造的便是悲剧。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尊严底线遭受着巨大的挑战。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对此却没有丝毫关注,也没有相关疏解,只是一味地强压与逼迫。‎ 这呈现出来的是盲目且缺乏基本情感的“粗鲁教育”,其畸形状态已经舒枝散叶。粗鲁的教育思维与行为,在不断积累中,便形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后就冲毁了学生心理层面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种“粗鲁式”的刺痛,也揭开了其背后的一种教育生态。‎ 对于那位老师的行为,该学校一位年级领导表示,他们不好评判。这种说法的态度过于模棱两可,没有一个清晰的立场,某种程度上是对体罚和伤害学生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中进行模糊化处理,当然,这可能也凸显出其潜意识中本来对这类情况的认知就是模糊的,一种现实“放纵感”便在其中了。‎ 其实,我们教育中的“粗鲁”‎ 基因,绝不仅限于这三个耳光和相关领导的模糊态度。其还呈现在无数学校的教育细节之中,甚至植根于很多老师多年的教育理念和行径之中。相信很多人对受教育时,老师的过分严厉都不陌生,比如体罚、语言讽刺和侮辱,呈现出来的是身体和心理层面的伤害。‎ 不否认,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心理层面和具体行为层面都可能出现一些超出常态的“异化”现象。这也必然要求着老师群体需要以一定的“严苛”态度或行为,更好地规范和约束学生,如此,也是教育的现实体现。所以说,“严师出高徒”的逻辑论断是有现实支撑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严师出高徒”和“恨铁不成钢”等逻辑认识,就能被随意当成幌子,去做那些践踏学生基本权利,触动尊严和利益等越轨之事。在教育与受教育这一特殊的关系当中,学生自然要有基本的尊重和敬畏,但老师也当如此,最大程度避免两者权利失衡的情况发生。‎ 这里的症结还是在于老师教育的尺度与规范问题,以及其背后对师者职责与权利的客观认识问题。所以,要改的不只是几个教师的行为,还有其背后的整体教育思维逻辑。把对学生的“严苛”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初心,进行全面严谨的结合,避免在现实中走偏,或许是学校和老师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样子;而没有情感和丧失底线的粗鲁式教育,则应受到正义的天然排斥。‎ 集体作弊还装得有模有样,问题出在哪里 子知 ‎2018年09月21日08:11  来源:钱江晚报 如今,在正式考试中个人作弊都有法律风险,集体作弊又该如何追责?据《宁波晚报》9月20日报道,记者在甬江财经学校的考试现场发现,考试过程看似严格规范,监考的、巡考的考务人员配备齐全,但蹊跷的是,竟然无人对考生的身份进行核实。据报道,那天那场百来人参加的考试,代考的“枪手”竟然就有80人。‎ 如此明目张胆且有程序感的作弊手段,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从记者调查情况看,“代考枪手大量招聘,劳务费45元”,这就不只是人情层面上的“帮忙式代考”,已经涉及到不法交易了。说实话,此事中当“抢手”的劳务费真不算高,但仍有人愿意“上钩”,难道他们真的认为这事无关紧要吗?稍有伦理和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代考、替考的事是绝不被允许的,一旦查到,会给自己带来名誉上的损失和法律上的风险。‎ 而且,这场集体作弊的考试表面上还装得有模有样——考生要把手机放在专用袋里,考试期间不能用手机。但在考生信息审核上,却十分粗糙,报道中称“‎ 准考证的姓名和学号的确是原本应该参加这次考试的那个考生,而身份证一栏以及照片栏贴的却是代考人的信息。”更荒诞的是考试进行中,竟然有人专门来发试题答案,“考生”不需要专业知识,只要照抄即可。这就让人迷惑了:既然是集体作弊,还要表面上装出是正规考试的样子,这到底是做给谁看呢?‎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自欺欺人问题,能把集体作弊每个环节都弄得“滴水不漏”,可见这背后有一整套完备的方案。或许来当“抢手”的人并不了解其中内幕,但只要追查下去,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据报道,记者的准考证上的信息显示:“(这场考试是)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秋季网络教育课程考试,负责的机构为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余姚市函大教育培训学习中心”。目前此事还在进一步调查中,我们需要等待相关结果,但目前能明确的是,此事与一些教育机构的远程教育项目有关。‎ 远程教育本来是国民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函授或网络的方式,让那些无法就读全日制大学的人能获得更高的文化与专业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人并不重视远程教育,甚至误以为这是混文凭的捷径,而一些机构也认准了这些错误观念,借此收取高额费用,最后起到所谓的“双赢”目的。但这样做,最后毁掉的却是那些真正渴望求学的人,以及认真对待专业学习的考生,也会对相关机构的名誉带来损伤。‎ 然而,舆论更关心名牌大学和尖端人才的教育话题,远程教育也好,成人教育也罢,它们往往会被舆论的现实所忽视。但愿这起负面事件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方面要追责到底,另一方面也应唤起舆论对远程教育及其考试方式的关注,想必在更多人的关心下,此事的真相会很快浮出水面。‎ 百人考场惊现80名“枪手”,胆子够大的 ‎2018-09-21 12:27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胡欣红 ‎  9月上旬,有媒体接到爆料:有人在为浙江省宁波市甬江财经学校即将举行的一场考试,大规模地招代考“枪手”。这场考试的准考证信息显示,考试是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秋季网络教育课程考试,负责的机构为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余姚市函大教育培训学习中心。爆料人称,他曾多次参加过类似的代考,实际上就是进考场之后,照着答案抄试卷。考试过程看似严格规范,监考、巡考等考务人员配备齐全,却无人对考生的身份进行核实。据其称,一场百来人参加的考试,代考的“枪手”竟然能有80人。‎ ‎  考试舞弊现象一贯为公众所不齿,为了严厉打击考试作弊现象,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也将考试作弊入刑,两高的司法解释,又对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代替考试罪的,分别作出规范。除此外,《刑法》第284条新增规定:“‎ 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种种治理措施,不可谓不严厉。‎ ‎  宁波甬江财经学校那场百人考场惊现80名“枪手”的考试,属于远程教育考试,学生在学习期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通过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将获得教育部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资格。网络远程教育,也是我国成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网络教育学员参加所学课程的期末考试,必须凭三证,即身份证、学生证和考试通知单参加考试,禁止代考与舞弊等行为。‎ ‎  与高考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考试相比,成人远程教育的受关注程度不高,但作为正规的学历教育,其考试绝不能成为儿戏。在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官网公布的“巡考工作通知”里,也明确要求各校外学习中心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考生携带有效证件(身份证或学生证)及准考证参加。另外,通知还要求严格按照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试管理办法、标准化考场规范等要求,做好考点考场的布置、监考教师的选聘和培训工作。本应该正儿八经的考试,却异化成公开大规模招收“枪手”和集体抄答案的“盛会”,如此大胆,是谁给了作弊者勇气。‎ ‎  如此网络教育上演的作弊狂欢,除了与社会关注少这一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外,更在于围绕远程教育,在教育市场上形成了一条利益链:考生为了拿文凭,校外学习中心奔着经济利益办考试,而鞭长莫及的相关高校也本着“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思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乎,上下配合,大家心照不宣地生生将一场考试变成了一场大戏。破解网络教育的作弊问题,亟待法律利剑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 ‎  徒法不足以自行。此案暴露出的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对网络远程教育等相对小众化的考试,也应加强监督管理。除了要事后严厉惩戒形成震慑,更需净化考场,确保事前、事中监管到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胡欣红)‎ 大一新生射杀流浪猫:令荣耀蒙尘,让弓箭蒙羞 发布时间:2018-09-19 18:0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鑫宇 ‎  人类曾用弓箭狩猎野兽,开拓文明,也曾用弓箭彼此攻伐,谱写历史。今天,弓箭是一种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在广大弓箭爱好者眼中,一副弓箭,象征的是尚武精神,也是他们的荣耀。‎ ‎  然而,虽然未受管制,弓箭毕竟是具有杀伤力的危险物品,一旦使用不慎,很可能带来十分恶劣的后果。最近,湖北的一名大学生,就以极其错误的使用方法,玷污了弓箭运动象征的尚武精神和荣耀。9月17日,有网友发现,湖北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里的流浪猫遭到了射杀,而用弓箭射杀流浪猫的人,正是一名才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 ‎  这位学生的所作所为,不仅激怒了广大公众,也让弓箭运动为之蒙羞。这种用武器虐杀小动物的做法,不仅显得冷漠残忍,也说明了他很可能没有领会到尚武精神的真谛。真正的尚武精神,强调的是勇敢坚毅的精神、不屈不挠的品质和公平竞争的操守。仗着自己拥有一点武力上的优势,便去欺凌弱者,必然为尚武者所不齿。就算是和手无寸铁的人类相比,流浪在外的小动物也处于绝对弱势,更不用说和手持弓箭的人相比了。在这种情况下以弓箭射击流浪猫,除了发泄暴力欲望之外,恐怕没有什么荣耀与意义可言。‎ ‎  一只猫的生死,或许不是什么大事,但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看到这样的暴力场面,难免有所触动,或觉得悲凉,或觉得愤怒,总之不会心安理得。一般人绝对不会主动做出这样的事情,而这名大一新生能够做出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感到担忧。这种反常行为的背后,往往对应着一定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有虐待倾向、缺乏同理心,也绝不仅仅是普通的“性格问题”而已,很有可能在未来造成更大的危害。对此,校方应当有所重视,如有必要,应当及时对这位犯下过错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以助其走向正途。‎ ‎  面对这起事件,有一些网友愤怒地质问:今天他敢用弓箭杀猫,明天谁能保证他不会用弓箭杀人?这样的质问虽然有些过度情绪化的嫌疑,但其隐忧却不无道理。人性之恶,往往起于微末,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有犯罪心理学研究指出:虐待动物的行为与恶性犯罪之间有着重要的相关关系。许多犯罪者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突然出现的,而是在一个人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今天,如果教育者不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提起充分的重视,不能尽早甄别出那些危险的行为因素,及时疏导和纠正,那么既是对这些青少年个体不负责任,也是对整个社会不负责任。‎ ‎  与此同时,广大弓箭爱好者也应引以为戒,努力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如此才能维护弓箭运动的正面形象,让这项运动继续发挥积极的社会价值。在此领域之内具有影响力的团体和个人,应对此事积极发声,坚决强调“弓箭不可对准活物”的基本原则,让这名学生的行为成为反面典型,如此才能不让整个群体为个别人的错误做法“背锅”,并且避免有人重蹈覆辙。‎ ‎  此时此刻,根据湖北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官方通报,公安机关正在调查这起“弓箭杀猫”事件,继续教育学院正在着手后续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场合用弓箭射杀活物,已经危害到了公共安全,这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可能涉嫌违法。我们期待这起事件能够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也期待这样的事能够永远不再发生。‎ 人民网三评“新经济”之三:可以快速发展,但不能没有刹车 又观 ‎2018年09月20日11:5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开车上路,不少人喜欢体验猛踩油门带来的快感与刺激。而老司机知道,会刹车比会踩油门更重要。近年来新经济进入高速运行的快车道,但千万不能忽视踩刹车。‎ 新经济高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隔三差五就是一个新概念,甚至这边“风口”才开,那边已不知冒出多少“网红企业”。这种快,让人看到了新经济、新事物的无限可能,同时也产生了难以察觉的麻木感、心跳感,以至于演变成“唯快不破”的焦虑和刹不住车的担忧。‎ 健康向上的新经济,必须善于“刹车”。这是对自身发展设定的一道保护门。明确发展边界,知悉法律底线,了解伦理要求,掌握突破尺度……对于新经济而言,这些看似笼统的规定性原则,实则是不可或缺的提醒,不逾矩才能稳坐钓鱼台,进而实现持久超越。刹车片,一端连着政府管理,一端连着公共利益,一定要松紧有度,一刹就灵,确保发展之车新经济之车不失速、不跑偏,不出问题。‎ 又快又好的新经济,必须敢于“刹车”。从某种程度上说,“刹车”就是一种制约,一些新经济体只顾埋头加油、不留意限速,不顾及公共安全,不考虑发展环境,一味高速,一味超车,有可能车毁人亡,贻害无穷。正因如此,新经济的“刹车片”一部分由自己掌控,更大一部分需要由政府掌控,监管与治理就应成为有力、有效的刹车机制。‎ 当然,现实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面对新经济现象,有些主管部门一上来就是严管,简单套用老办法,把创新扼杀在萌芽状态;有些主管部门则开放包容,做了不少工作、想了不少办法,却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疲于应对;有些主管部门就眼光长远,既看到了进步也察觉到了问题,意图加强监管,却因涉及多部门、多条块而让治理效率低、成效差,好好的“牵头部门”变成了“磕头部门”……凡此种种,都是新经济新业态引致的新挑战,对监管模式和治理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可以说,这个刹车不仅不好踩,而且需要掌握好力度、时机。‎ 新经济发展的“刹车”,既要有效,又应踩对。这就考验相关部门的治理能力和监管智慧。首先就要打破两种论调:其一,对新经济体而言,不能把约谈当成“耳旁风”,认为谈归谈、做归做,把制度规定当成“稻草人”终究要付出代价;其二,对主管部门来说,不能把审慎监管当成放任不管,不能因为个别企业打着创新旗号就可以在是非对错问题上装聋作哑,“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做法应该成为“过去式”。实际上,有约束就要起作用,有监管务必名副其实,这样才能心有敬畏、慎独慎微。‎ 此外,应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例如,基于“互联网+”‎ 和分享经济的特点,不妨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再如,鉴于相关新行业的跨界特征,不妨成立多部门的联防联动机制。近日,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十部门及北京天津两地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滴滴公司进行全面检查,就值得借鉴和肯定。这说明,新经济新要求,治理的路不仅有,而且就在脚下,关键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健康发展的潜力。‎ 新经济已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后劲强大前景光明。我们应该培育好、呵护好,让新经济这艘船的方向正确、发展平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经济。只要对新经济充满信心,就能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