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语文专题二传记类阅读训练
(1)【2017年太原五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限时12分钟) 梁思礼,爱国的梁家驯火者 董海旺 2016年4月14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因病在北京 逝世,享年91岁。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 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有人曾问 梁思礼:“您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 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梁思礼一生的追求。 幼年的梁思礼确实讨人喜欢。每次觉察到父亲要抽烟,他就主动把烟连同烟嘴、火柴、烟灰缸一同递到 父亲跟前,引得梁启超非常高兴,以至于父亲只要两三天见不到就心头痒痒。然而,父亲并没有陪伴梁思礼 太久,在他5岁时离开人世。“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数 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 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梁思礼曾回忆道。 赴美留学前,梁思礼几乎都在天津。1941年中学毕业后,他便随三姐梁思懿前往美国留学。在嘉尔顿学 院学习两年后,梁思礼放弃了嘉尔顿的奖学金,改领每月微薄的盟国津贴,转入以“工程师摇篮”著称的普 渡大学,改学电机工程。因为那时的他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1945年,梁思礼从电机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随后,梁思礼来到辛辛那提大学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并在那儿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9年9月,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梁思礼动员留美学生回国,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回国 。1956年10月,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风华正茂的梁思 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但很快,1962年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令踌躇满志的梁思礼尝到了 失败的痛切。这枚导弹发射后不久,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落在距发射点30 0米的地方。望着炸出来的大坑,在场的航天人泣不成声:“我们真的不成吗?”梁思礼却一言不发。后来 回忆起这一幕时,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 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梁思礼的驯火史更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他生命中的67年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虽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但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失败比成功“贵”得多。正因为历经无数次失败,梁思礼才开创了航天可靠性工程 学。后来,他参与了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并创造了1 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也正因为尝过无数次失败,他主持发射的洲际导弹能够横跨南北半球,穿越6个时 区,向着预定海域飞去。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每个航天史上的“首次”,经过失败的孕育, 0专题二:传记类阅读训练 例 题 都像是梁思礼的孩子。 航天这一行,梁思礼一做就是67年。好在,他天生就会找乐子。1974年,50岁的梁思礼被下放到河南正 阳“五七”干校劳动,干校分配他当“猪倌”。人们都说,搞导弹的知识分子被派去养猪,真是浪费人才。 可梁思礼却分外感谢组织的照顾:逃离“文革”这块是非之地,精神上无比轻松自在。每天,梁思礼戴好套 袖,穿上围裙,打猪草、拌猪食、清猪圈,干得高高兴兴。看着自己喂养的肥头大耳的八戒军团,梁思礼满 心自豪,还与它们合影留念。 他的生活永远都是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即便是住院期间,梁思礼一见到家人,就迫不及待地问:“快 给我讲讲,最近又发生了什么大事?”他做起什么,都别有一番意趣。自去年住院以来,他的房间里重复播 放着旋律欢快的《施特劳斯圆舞曲》《天鹅湖》等曲子。有时不小心被人替换成慢板、行板,梁思礼会立即 要求“换回刚才的圆舞曲”。旋律响起,躺在床上的梁思礼双手打起拍子。女儿梁旋见他的脚部在动,便合 着音乐节拍帮他活动脚部。她乐感不好,梁思礼便笑着指挥道:“快了,哎,慢了。”只是,音乐还是没能 留住这位老人。梁老走了,带着他熟悉的旋律,带着亲朋对他的敬意与眷恋。 与那个年代中国所有驯火者一样,梁思礼所在之处是历史耀眼处的暗面。近处,找不见他的名字,设计 图纸上没有,光荣榜上也没有,他是戈壁滩上被尘土风沙遮掩的背影,他的名字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 件袋里。远处,他的名字却越发清晰,一笔一笔镌刻在历史坐标轴上,留在时代的注脚里。“爱国,不需要 理由。”梁思礼总是这样说。大师风骨,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 (节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梁思礼认为自己从父亲那儿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是爱国主义思想,父亲“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 以用大事”的话支撑梁思礼一生的追求。 B.梁思礼5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赴美留学前梁思礼几乎都生活往大津,在留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期间 他边工作边读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C.梁思礼把一生中67年献给航天事业,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到第一艘神舟飞船的发射他经历了无数次 失败,这些失败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 D.梁思礼处在历史耀眼处的暗面,因为他没有青史留名,姓名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背影 只常常出现在尘土风沙遮掩的戈壁滩上。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梁思礼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独自白手起家、白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 居世界航天强国行列,他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功不可没。 B.梁思礼幼时就表现出聪明乖巧,深得其父梁启超疼爱,在其母言传身教与其父遗著的影响下,梁思礼 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心中萌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C.梁思礼之所以在嘉尔顿学院学习两年后转学普渡大学,是因为那时的他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这学 业的成功转型对他后来从事航天事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D.梁思礼在东风二号导弹发射中尝到了失败滋味,但他并不像其他在场同行那样痛哭,而是鼓励自己坚 持做下去,经历无数失败后他终于开创航天可靠性工程学。 E.梁思礼一生虽经历许多曲折坎坷,但乐观坚强始终伴其一生,“文革”下放干校时,他高高兴兴做猪 倌,精神上无比轻松自在,病危时仍欣赏旋律欢快的乐曲。 3.“爱国”对梁思礼的事业和人生有哪些深刻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探究。(5分) 【解析】1. (错在“他没有青史留名”,原文信息是他的姓名镌刻在历史坐标轴上,留在时代注脚里。)(3分)2. (A项错在“独自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原文信息是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B项错在“梁思礼 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原文说其母教导与其父遗著让梁思礼产生爱国情怀,没说因此打下深厚国学功底 ;C项错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此评价原文没有信息依据。)(4分,对一项给2分,超过两项不给分) 【答案】1.D 2.D E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①父亲的爱国思想支撑着梁思礼的人生信仰;②留学时出于工业救国动机梁思礼中途转学普渡大学;③新中 国成立梁思礼动员留学生回国并以身作则;④梁思礼经历许多失败仍不改初衷地投身祖国航天事业。(5分 ,答对任一点给1分,答对任两点给3分,答对任三点给5分) 2017年高考传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命题思想: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层次;主要考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 探究三种能力,能够让考生有方向可寻,有线索可找,有根据可查,有话可说。②选材:近几年人物传记所写人物 有文学家、将军、实业家、科学家等,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高尚追求、科学贡献等。选材的性质 由“他传”变“自传”,叙事性减弱,学术性增强,阅读难度有所增加。③考查重点:对人物性格、事件、中心思想 的概括,对人物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科学品质的分析,对表达艺术的鉴赏,对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对人生价 值、时代精神等问题的探究。④题目设置:2017年题型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出调整,由原来的1+3模式,即一道5 选2的客观题(选出最恰当的两项) 和三道主观题(两道传统题目,一道探究题)变为一道4选1的理解分析类客观选择题,一道5选2的分析概括类客 观选择题,一道问答式主观题,分值是12分,分别赋分3、4、5分。 基 础 回 归 一、(2017全国百强校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限时12分钟)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 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 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 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 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 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 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 《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 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来源:学#科 #网]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 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 。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 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 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 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 “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 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 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 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 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 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 规 范 训 练 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 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 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 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 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 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 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 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 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 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 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 ,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 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 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B项应为意在赞美傅璇琮主编了大量书籍,引领了出版业的发展,为 出版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B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 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 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 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 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 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 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 《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 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 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阵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 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C项黄仁宇是“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修改润色稿”,D项“不经意 间,随意创作而成”分析错误,E项原因不全面,陈尚君有学术才华,傅璇琮有提携青年的情怀,也是原因。 【答案】A B 3. 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结合题干提示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 个人”的原因,立足文本,筛选“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 进”的信息,编辑书籍,扶植后辈,热心教育等。 【答案】①著书立言,发表数部重要著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②编辑书籍,主编许多煌煌巨制,编辑《学林漫录》,推进学术发展。 ③扶植后辈,提携、帮助青年学者,促其学术成长。 ④热心教育,回归大学讲坛,开设课程,传授文化知识。 ⑤凭识见和胆识,拓宽出版渠道,引领出版业发展. (5分,答对任一点给2分,答对任两点给3分,答对任三点给5分) 满分规范 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 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 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 二、(2017甘肃省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限时12分钟) 史学大师许倬云 许倬云1928年出生于无锡大族,出生时手脚弯曲,一直不能动。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长大后肌肉 不发达,终生借助双拐行走。小时候,许倬云没法上学,只能在家自修。时任厦门海关监督的许风藻,人文 学术素养很高,经常给儿子随机指点:给他讲数学、讲历史、讲语文,教他有关战争史、政治学与外交学等 。许倬云起初爱看武侠小说,许风藻说:“你别老看武侠小说,好好看看《史记》。”于是许倬云从十来岁 开始读《史记》《左传》,读了许多古书。 1934年,许倬云随父亲移居沙市荆关监督公署。抗战开始后。因沙市地处要冲,逃难的人经此转往四川 ,川军也经此开赴前线。在沙市家门口的下马石旁,眼看见一队队川军开往台儿庄,有许多士兵还是小孩子 ,只有七八岁的许倬云,因毋亲一句话,“这些人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一夜之间长大。当时许倬云父亲负 责供应军粮民食,许家人也枕经常随着军队转移,或者随着难民逃难。很多时候,许倬云被摆在一个土墩、 石磨、板凳上,作为一个旁观者。满目所见,尽是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知道了什么叫饥俄,什 么叫恐俱。也因此。许倬云看到了中国最深入内地的农村,看见最没有被外面触及的原始原貌。七十年后回 顾起这段往事,许倬云还是忍不住伤心流泪。 1949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考入台大外文系。因为中文和历史考得好.在傅斯年的建议下转入历史系 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间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 不同的课题。再加上当时上课常常是一个人一班,等于几个名师一起训 练许倬云。这在以后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条件。许倬云终生感激这些不同风格的老师,每个人都给他一些东西 ,他没有走任何老师的路,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条路受每位老师很大的影响。 1957年,时任“中研院”考古所助理研究负的许倬云,获得纽约华侨徐铭信提供的1500美元奖学金,赴 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在芝大的五年,许倬云在学术上突飞猛进,除了历史以外,他还接受了社会学 、宗教学以及计量统计学方面的训练,也熏染了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这些影响了他一生 的治学方向。不过,何炳棣在回忆录中,对芝大这种学风颇有微词—— 只做“世界第一流的学问”。2010年“中研院”为许先生庆寿,院士杜正胜如是评价:“许先生最大的影响 不在于上古史,而在于所引入的那种关注杜会经济领域的研究视角。” 在两岸三地,许伴云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大众史学的写作。近二十年来,他陆续山版了《万古江河》《从 历史看管理》以及新近出版的“许倬云说历史”系列四册等几十种,有的是精心撰著而成,有的则是根据在 企业、高校讲座的课件整理而成,都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理念一—关注与当下、与中国相关的大问题。或许 ,这种文字背后的问题意识和情怀,也是许先生的书收到白领、商人、学生等阶层喜爱的原因。 (摘编自云君《许倬云:旁观者的深思》、冯俊文《许倬云:一位历史学家的奥德赛》等)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许倬云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正常读书学习,所以他一直在家自修,直到考人台大外文系,他才开始 了正式的学校学习生活。 B. 许倬云师从众多大家,但又不盲从,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说明学术研究中,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C. 许倬云从事历史研究,特别强调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在这一点上,他的贡献大于他 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 D. 许倬云不仅具有扎实的功底,旁观者的观察能力,而且学术视野广阔,善于借助其他学科进行历史研 究,因而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况。A项“直到考入台大外文系,他才开始了正式的学校学习生活”无 中生有,与原文并没有明确。 【答案】A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 从父亲的教育中,许倬 云领略到了历史的趣味;古书《史记》等是许倬云最初的历史营养,使他萌发了对历史的兴趣:这些 都为他从事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B. 抗战时期,许倬云深人内地农村的经历,使 他后来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认识,都远比常人深刻、真切,这种经历,直接决定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 C. 许倬云在台大求学时,得到了傅斯年的赏识,并在傅斯年的指引下作出正确 的选择:从最初学习外文转到学习历史,自此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 D. 留学美国是许倬云的人生转折,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确定了他治学的方向。有学者总 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 从在家自修学习,再到台大上学、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许倬云都得到了众多老师的帮助和提 携,整个学习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直接决定了”错误,应该是有一定影响的。D项“但在态度 上略有保留”错误。E项“一帆风顺”错误。 【答案】A C 6. 有人评价许倬云“时时心怀天下,悲悯苍生”,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和文意概况的能力。许倬云“时时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体现,立足文本 ,主要从他为人处事的风格、创作风格、人生的经历等方面分析。 【答案】①自小就学会设身处地,体会领悟人生悲苦。②史学写作,面向大众,文字背后关注的是与当下 中国相关的大问题。③始终是一个爱国者,认识与实践并重,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训练 。(5分,答对任一点给2分,答对任两点给4分,答对任三点给5分) 三、(2017兰州市级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限时12分钟)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 ,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 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 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 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 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 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 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 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 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 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 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 ,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 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 满分规范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 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 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 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 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 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 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 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 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 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 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 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 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也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 ,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 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 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 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得可贵。 (摘编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 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 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即风行海内,3不年到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高丹《北大开会研讨胡适:他20 岁一出场便是主角》) ②在1916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胡适近来 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肖东发、李云、沈弘《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胡适研究学问,特别强调要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这让他的 学生很不适应。 B. 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 视就是其中之一。 C. 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 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 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而且还兼职多所大学,并 大量演讲、讲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 备”可知, “就是从头学起”错误。 【答案】C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 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 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 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古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 大家对他的敬佩。 C. 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 方法表示肯定。 D.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 书写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 E. 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展开研究,足见胡适非 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及手法。B项“大家对他的敬佩”不当。D项结合文本内容“好在胡适在 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可知,“是他 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错误。 【答案】B D 9. 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的分析概括。结合题干要求,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立足文本,主要围绕胡 适讲课的语言表达能力、备课方面、对学情的研究分析等方面阐述即可。 【答案】①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②胡适注意研究学生:注重对 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讲课能够心中有学生;③胡适重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他讲的课 ,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5分,答对任一点给2分,答对任两点给 4分,答对任三点给5分) 四、(2017安阳市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2分 限时12分钟)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孟宪实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是要借债交学费, 经常面临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 1937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 ,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读完读诗 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句所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苦难 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国奴的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诗意的,令人心生向往 。读书成了慰藉,成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 就这样,冯先生在劳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空就读。特别是夜晚 ,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宋词 三百首》《古诗源》《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这个 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照着《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课。 冯先生17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作品,有 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1945年抗战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州美 满分规范 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 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 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 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专搬回苏州而再次失学。这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学正在 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读书作文,让冯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 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至今记得 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课,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观点的详 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王蘧常先生讲《庄子》,一个学期没有完成《逍 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汉史》,所 有的史料几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不穷尽资料, 就没有发言权—— 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 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 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母亲 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字,在 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 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是刘 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学科网 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冯先生获得个人解放 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苦难不是 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难免遇风雨,怕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 (选自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我还经历了前后二 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 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10.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冯先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龄还小的时候,就知道拼命劳动,花费了不少苦力,读书要靠 借债交学费,还面临辍学危机。 B. 冯先生年轻时,还一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创作的诗词、散文等作品已经在无 锡的报纸上发表了。 C. 抗战胜利后,冯先生到苏州求学又再次失学,然而这时它的苦读与写作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 生活境遇得到改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D. 冯先生进入无锡国专后,才开始做学问,导师的引领最关键,正是朱东润、王蘧常、童书业等国学大 师把冯先生引入了学术的殿堂。 【解析】C项句意为:“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否平直,那么一定要用准绳量一量;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方还是 圆,那就要用规矩来测一测”,符合文中关于法家的表述。其余三个选项均符合文中关于儒家的表述 【答案】C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 1937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他她虽然也没有中断自由阅读, 但是劳动是他的主要任务。 B. 冯先生酷爱读书, 读书使他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劳动之余,他还是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 然都带着书,一有空就读书。 C. 初中时期,冯先生阅读了许多书籍。如《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等,这位 胖之后的写作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冯先生对无锡国专有着深厚的情感,在那里他见识了学问的博大精深,懂得了资料证据的重要性,对 中国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E. 冯先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如玄奘回归长安后的路段、项羽不死于乌江等重大事件, 他都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做定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况。A项结合文本内容“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由 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可知,“劳动是主要任务”错误;C项是在辍学期间阅读的书;E项“都是 实地调查结果”错误。 【答案】B D 12. 结尾处“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怎样理解?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解析】本题主要探究文本结尾的内涵,理解“苦难”“感恩”的内涵,结合文本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 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冯 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冯先生在苦难的处境下,不忘读书,在艰难的岁月里,懂得了感恩等。 【答案】①冯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他承受生活叠加的苦难,经受劳累、辛苦,以为着亡国奴的 滋味,苦难的经历也促使他苦读,为学术上的造诣提供的基础。②冯先生在苦难的处境下,不忘读书,阅读 成了心灵慰藉,成为精神享受,苦读给他搭起精神瞭望台。③冯先生在艰难的岁月里,懂得了感恩,感念帮 助过自己的恩人。(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 分) 五. (2017湘西市级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2分 限时12分钟) 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 舒心 白桦,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 “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 ” 1942年至1945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 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工》,发表在《豫南日报》。那一年,白桦15岁。 他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1947年,白桦逃离国统区 ,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但宣传用的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 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在部队开始了诗歌和小说 创作。 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第二年,白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 满分规范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 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 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 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 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为此,在后来的“ 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音》等小说集,《金沙江 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部队 作家之一。[来源:Z_xx_k.Com] 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文革”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 毒草加以批判斗争。 “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白桦说。但是,“文 革”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 1980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大震荡。故事讲 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 的爱,是苦苦的爱恋。 1981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苦恋》 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今天回想起来,这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文革’后最为激烈的 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念和勇气。”白桦说。 1982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 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33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 品重新上演。 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1984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活方式。白桦复信说:“ 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2009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在云南玉 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流了八十年的眼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 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白桦是一位军人,解放韧期,随军驻守云南边境,后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 B. 本文没有写白桦在文革时期—— 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创作,这是因为这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 C. 本文的选材十分集中,把焦点聚集在白桦的文学创作上,而对于白桦其他方面的事情则很少提及。 D. 本文在叙述白桦所经历的事件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的时间,还多次引用其本人的话语等, 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这一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中“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错误。话剧《曙光》是 在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天,白桦用一周时间写出的,也就是七十年代写的;另外,“由于政治的原因”于文无据 。 【答案】B 1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 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无铃的马帮》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 ,白桦由此一举成名。 B. 白桦读初中时,在她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而引 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学科网 C. 白桦的作品饱受争议,1981年举国上下都卷入了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话剧《吴王金戈越王 剑》也引起了巨大的思考和争议。 D. 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在“肃反运动”中遭到刁难,白桦的家庭由此 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 E. 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花费了白桦十年的心血,于2009年发表,白桦非常看重这件事,在云南玉溪开 颁奖会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解析】题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答题关键词“恰当的两项”,选项中 A一举成名的是王晓棠不是白桦。B“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不是“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 的《织工》”。D“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只是“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 遭不幸”其中的一个原因。 【答案】C E 15. 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 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题时抓住关键句“‘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 学人生的写照”,答题时首先阐述《苦恋》本身作品特点,然后从白桦对于其文学人生的“苦恋”角度答题 ,注意联系文章内容。 【答案】①《苦恋》讲述的是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是 苦苦的爱恋。②白桦也是因为其进行的文学创作遭遇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他视文学为自己的生命。即使在 他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可仍在“文革”结束的第二天仅用一 周的时间又创作了话剧《曙光》;还花了十年的心血创作了长诗《从秋瑾到林昭》。(5分,答对任一点给2 分,答对任两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满分规范 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 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是 □否 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