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备考试验复习系列之主干内容相关实验分析
2010高考备考试验复习系列之主干内容相关实验分析 专题概述 “以实验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表明:解答试题所用的知识点基本上源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主干知识和基本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 1.复习时应重视课本知识,而应当深入理解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含义和适用条件,并能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达,并能用这些不同的形式准确地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对整体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理解所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体会相应课程的科学价值;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 3.会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去解释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典例分析 考点一 分子与细胞 【例1】下列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一个问题探究实例: 背景知识: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图-1) 如果把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形成“油—水”界面, “油—水”界面上磷脂分子的排列是什么样的呢?(结果如图-2) 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应该怎么排列呢? 如果把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再高速振荡,形成油水乳液,油水乳液中磷脂小滴的结构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结果如图-3) 材料分析 探究-1 探究-2 推导结论 提出问题 1925年,高特和戈来格尔用丙酮提取出红细胞膜上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据此,学生得出了细胞膜是由连续的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推论。 亲水 疏水 图-1: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 图-2:油水界面上磷脂分子的排列图 图-3:高速震荡成油水乳液,乳液小滴中磷脂分子排列图 图-4:细胞膜磷脂 分子分布图 (1)图-3中A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是油? (2)请根据探究-1和探究-2的结果推导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排布情况,在图-4中绘出其简图(片段)。 (3)根据图-4所示结果,科学家利用纯磷脂制成“脂质体”,作为细胞模型。将“脂质体”放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都没有变化。 ①这一事实表明: 。进一步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分析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②彼德·阿格雷从人红细胞及肾小管细胞的膜中分离出一种分子量为28道尔顿的膜蛋白——CHIP28,并证明它是一种“水通道蛋白”。请简述证明CHIP28确实与水分子运输有关的实验基本思路。 。 ③有实验证明钾离子也不能通过该“脂质体”,若要使钾离子通过,则该“脂质体”模型中还需要具备哪些物质?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课本基本知识解释经典实验;考察学生对生物膜系统的理解,这个命题背景是高校教材上的,通过这种变式以后,考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适应新情境题的能力,属于记忆和理解层次。⑴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只能溶于极性溶剂中;磷脂分子的极性头部接触的一面应该是水。⑵细胞膜上磷脂分子只能按答案图示的排布形式才能保证整个磷脂分子浸没在水中。⑶水分子属于极性分子,不能直接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上除了磷脂分子,还有蛋白质分子,可以推测水分子通过细胞膜与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有关。钾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答案: (1)水;(2)见图(两层磷脂分子层的亲水性头部分别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疏水性尾部位于细胞膜的中间) (3)①水分子不能通过纯粹的磷脂双分子层 ②在“脂质体”中加入CHIP28,于清水中放置相同时间后,观察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脂质体”体积变化情况;③相应的膜蛋白、ATP。 【技巧点拨】此题对于学生理解生物膜知识有针对性,也告诉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不仅要理解,还要在新的情景下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这样试题源于大学教材,但解题涉及的基本知识源于课本中。 考点二、代谢与调节 【例2】回答以下与代谢和调节有关的实验问题。 A.下图实验装置可以用来测量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 (1)若用装置A测量一定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下的植株的光合速率,装置A中的液体应为_____________溶液。 (2)为了校正由于温度和外界气压变化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此时,装置B瓶内应如何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上述装置测定一定光照条件下,植株的光合作用速率。实验开始时,图中有色液体处于“O”的位置,两套装置建成静置2小时后,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甲图液柱高度差读数为160cm3,乙图高度差读数为40cm3,假定植株叶面积总数为300cm2,该植株的光合速率为_____________cm3dm-2h-1。 (4)若要利用上述装置来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则应对装置作如何调整?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B. 当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动物会出现惊厥、昏迷现象(低血糖晚期症状)。现有如下材料,请设计实验证明:当动物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可缓解上述症状。 材料用具:健康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数只,1ml注射器、50%葡萄糖溶液(每次用量0.01ml/g体重)、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胰岛素溶液(2U/ml)(每次用量0.1ml/10g体重)。 实验步骤: (1)获得实验材料并分组:取数只身体状况完全相同的健康小白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同时注入等量的 溶液,当 时,进行下面的实验操作。 (2)实验组:甲组小鼠及时静脉注射 。 (3)对照组:乙组小鼠同时静脉注射等量的 。 (4)培养观察: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观察小白鼠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 解析:A.本题综合考查了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种生理活动有关的实验问题,在有光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在无光的情况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⑴根据光合作用作用公式,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作用都可用单位时间氧气或CO2的变化量来衡量;装置A中加入NaHCO3溶液,可以保证装置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 CO2的供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可以导致U形管中有色液滴的移动。⑵温度和气压除了可以直接影响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外,还可通过影响植物的体积来间接地影响装置中气体的体积;所以装置B瓶内应放置与A中大小相同的同种死植株和等量的NaHC03溶液作为对照。⑶根据题目所给数据,装置A中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气体引起的高度差为:160 cm3-40 cm3=120 cm3;实际产生氧气量为120/2=60 cm3(左面液面下降的60 cm3同时右面液面上升60 cm3,差值正好为120 cm3)。该植株的光合速率为60 cm3/2 h / dm2=10cm3dm-2h-1(注意单位转换)。⑷在无光的情况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要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应把整个装置遮光处理;装置中的NaHCO3换成NaOH溶液,可以保证装置中没有CO2;U形管中有色液滴的移动可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变化量。 B.根据题目要求,首先获得实验材料: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用胰岛素处理实验动物)。注意设置对照实验。 答案:A.(1)NaHCO3 (2)应放置与A中大小相同的同种死植株和等量的NaHC03溶液 (3) 10 (4)a.瓶中液体改放为NaOH溶液,b.对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不变。 B.(1)胰岛素 小白鼠休克(答出出现惊厥、昏迷现象或低血糖晚期症状也可) (2)适量的50%葡萄糖溶液 (3)生理盐水 (4)甲组小白鼠逐渐苏醒,乙组小白鼠仍处于昏迷状态(意思正确既可) 当动物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可缓解上述症状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及NaOH能吸收CO2,NaHCO3溶液能产生CO2等知识,是生物和化学的综合题,充分体现了“3+X”考试模式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此类题目中一般给出了实验材料、用具,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有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目的。构思出实验装置图。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生物实验分析能力。本类试题以课本上主干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求学生充分分析课本中的生理过程;结合实验设计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考点三、生殖遗传进化 【例3】某噬菌体的A基因可分为A1-A66个小段,一生物学家分离出噬菌体A基因的4个缺失突变株:J突变株缺失A3、A4、A53个小段;K突变株缺失A2、A32个小段;L突变株缺失A4、A5、A63个小段;M突变株缺失A1、A2、A3、A44个小段。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与缺失突变株J或L共同感染细菌时,可产生野生型的重组噬菌体;若与缺失突变株K或M共同感染细菌时,则不会产生野生型重组噬菌体,由此结果判断,未知突变株的点突变的点突变是位于A基因的哪一小段中? A.A2 B.A3 C.A4 D.A5 解析:本题所给出的信息是文字信息,信息中给出了实验过程和实验的结果,要求学生对结果进行科学的判断。在解答本题时,我们可把该题中用文字形式表述的信息转换为图解形式的信息,这样就可以较为直观地来剖析此题。 野生型:A1 A2 A3 A4 A5 A6 J:A1 A2 A6 K:A1 A4 A5 A6 L:A1 A2 A3 M: A5 A6 未知突变株与J共同感染细菌,可产生野生型的重组噬菌体,则J与其基因“互补”,得图解1: A3 A4 A5 与L感染的情况,得出图解2 A4 A5 A6 综合图解1、2,得图解3: A3 A4 A5 A6 结果说明点突变具有A3、A4 、A5 、A6基因。 与K共同感染不能产生野生型的重组噬菌体,说明示知突变型可能缺A2、A3;与M共同感染不能产生野生型的重组噬菌体,说明可能缺A1、A2、A3、A4,综合点突变株与K、M的重组情况,它可能缺A2、A3,综合上述四类情况,未知点突变株缺A2。 答案 A 【方法探究】遗传内容历来是高考必考的重点之一,该题背景是科学家的实验。可以了解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思想,提高分析实验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分析课本上的经典实验去实现。如:孟德尔的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等。 考点四、生物与环境 【例4】 北阿尔伯达的一个工厂把产酸的化学品排入到空气中,工厂东面有一个湖,湖底是石灰石的,但湖水的pH值已从原来的6.8降低到5.7,虽然酸性沉积一直在增加,湖水的pH值保持在5.7不变,湖中原有的鱼是河鲈和鲑鱼。钓鱼运动员抱怨说,自从工厂开办以来,鱼资源已经减少。工厂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工厂放出去的化学品与鱼资源的减少没有关系。 科学家取一只大容器,盛放湖水,维持pH值在5.7。从湖里找来大鱼放在该容器内,喂以蛋白质饲料。在这样的条件下,鱼正常成长。 假定你是一个独立的仲裁委员,受雇于垂钓运动委员会,来对该项实验评估,列出你要得到的附加信息,并列举说明你要用什么方法去得到这些信息。 解析:本题以调查工厂放出去的化学品与鱼资源的减少的关系为载体,考查考生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和实验分析能力。本实验的设计方案中没有考虑鱼的生活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该实验设计测量不出下列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对河鲈和鲑鱼有影响的: A、酸对河鲈和鲑鱼的食物数量多少的影响 B、酸对河鲈和鲑鱼的鱼卵或幼鱼的影响 C、由于季节性干涸造成的pH值季节性涨落的影响 D、由于酸的分解作用而进入水域的重金属量的多少 ………… 为了说明上述第1点,必须完成一项研究,即决定各种浮游生物,小水生昆虫和鲤科小鱼的多少。如果这个食物网的某些环节下在丧失,则有必要去研究酸是否对此有影响。 为说明上述第2点,可以在酸化水中饲养鱼卵和幼鱼,鱼的数量减少可能是上述第一点和第二点结合的结果,所以人工饲养幼鱼可能会给出不可靠的结果。 对于季节性涨落,应该对全湖采水样,做仔细彻底的记录至少一年,这一因素可能和第二点相符合,因为鱼卵或繁殖更受低pH值的影响。重金属是累积的毒素,人工饲养的鱼与湖里吃污染物的鱼相比,并不暴露在相同水平的毒素中,应该在湖水中、鱼饲料中以及河鲈和鱼体中检测如铅这样的重金属含量。 所以这些因素都说明,酸的影响是长期的,在容器里短期饲养的鱼不可能给出可靠的结果。这种研究必须以年为周期来实施,而且要与该工区其他湖水情况作比较。 答案见解析。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该从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这个角度分析入手;弄清楚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受环境pH值的影响以及环境pH值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这些因素的。 【误区警示】分析这类问题往往会犯的错误是考虑不全面,只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设计实验无说服力,也不符合实验设计的要求。 考点五、现代生物技术 【例5】自然界中有一种含有叶绿体的原生动物—眼虫,这说明植物的细胞器同样可以在某些动物细胞中存活。某同学提出问题“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之间可以实现杂交吗?”他尝试设计出下列具体的实验方案。结合实验方案回答: 实验原理:根据绿眼虫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之间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杂交的。实验步骤如下: (1)①中选的植物材料细胞中,必须有的细胞器是 。 (2)③过程所用的酶是 __________ (3)④过程除了用电激之外,还可以用 、 等做诱导因素。 (4)⑤过程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强调所用的器械的灭菌和实验人员的无菌操作,原因是 。 (6)在⑤⑥过程中,通常要添加血清,原因是 。 (7)如果让动植物杂交种批量培养生产,可以用 技术。 (8)动植物杂交种细胞是否有细胞壁?为什么?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去解决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属于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⑴本题要求培育含有叶绿体的眼虫,所选用的植物细胞应含有叶绿体。⑵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去除细胞壁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⑶⑷⑸略。⑹血清可以为动物细胞生存提供各种必需的营养成分;可以避免由于营养缺乏对结果的影响。⑺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大量的动植物杂交细胞,诱导发育成胚胎后,再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就可以产生很多这样的动植物杂交种。⑻根据题意,杂交后的细胞的发育采用了动物胚胎的发育模式,不会产生细胞壁。 答案: ⑴叶绿体;⑵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⑶病毒 聚乙二醇(振荡、离心、生物、化学因素等) ⑷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 ;⑸各种杂菌可以在培养基上面迅速生长,培养基一旦被污染,迅速生长的各种杂菌不但会和培养物争夺营养,而且这些杂菌生长的过程中会生成大量对培养物有害的物质,导致培养物迅速死亡;⑹由于人们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通常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⑺动物细胞培养;⑻无,因为胚胎在母体子宫中完成胚胎发育。 【方法探究】许多工农业生产与生物学知识密切相关.用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命题背景是高考的特色之一。所以,在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还应该多接触一些围绕生命科学新成果的知识讲座,拓宽视野。多了解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考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尤其是应对理科能力测试,更应多储备一些知识。 创新预测 1. 线粒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细胞器,其独立性体现在:线粒体内的某些蛋内质是由线粒体内基因和细胞核内基因共同表达形成的。已知啤酒酵母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存在于线粒体的内膜上,由三个大亚基和四个小亚基构成。现在有人认为:该酶的三个大亚基由线粒体自身表达形成,另四个小亚基是由核基因表达形成后运入线粒体与三个大亚基一起装配形成细胞色素C氧化酶。已知:亚胺环己酮能抑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红霉素则能抑制线粒体中蛋白质的合成。以下实验不能证明该论点的是 A.往酵母菌培养液中加入亚胺环己酮,结果发现线粒体内只有该酶的三个大亚基 B.获得离体线粒体,培养一段时间发现内膜上只有该酶的三个大亚基 C.往酵母菌培养基中加入红霉素,结果发现线粒体内只有该酶的四个小亚基 D.往酵母菌培养基中同时加入亚胺环己酮和红霉素,发现线粒体中没有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任何亚基 2. 在光合作用研究过程中,科学实验陆续发现以下事实。在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以反应式:6CO2+6H2O C6H12O6+6O2表示光合作用。此时希尔(R. Hill)从细胞中分离出叶绿体,并发现在没有CO2时,给予叶绿体光照,就能放出O2,同时使电子受体还原。希尔反应式是:H2O+氧化态电子受体 还原态电子受体+1/2O2在希尔反应基础上,Arnon又发现在光下的叶绿体,不供给CO2时,既积累NADPH也积累ATP;进一步实验,撤去光照,供给CO2,发现NADPH和ATP被消耗,并有有机物(CH2O)产生。希尔反应和Arnon的发现,使当时的人们对光合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来自CO2 B.H2O被裂解后,发生了由H2O最后到NADP+的电子传递,整个过程需要光 C.希尔反应与CO2合成有机物是2个可以区分开来的过程 D.光合作用需要光的过程为CO2合成有机物过程提供了还原剂NADPH和ATP 3.将人细胞与小鼠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得到人鼠杂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人的染色体被排斥,被丢失。丢失的染色体是随机的,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系列稳定的细胞株。每个细胞株中含有人的不同的染色体,因此可利用群体细胞株来进行基因定位。下面是各细胞株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分布情况(+表示“存在”, -表示“不存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细胞株 A B C D E 染色体1 - + - + - 染色体2 + - - + - 染色体3 - - - + + 细胞株 A B C D E 基因1 + - - + - 基因2 - + - + - 基因3 + - - + - A. 将人细胞与小鼠细胞进行细胞融合时,必须用灭活的仙台病毒作为诱导剂。 B.得到的人鼠杂种细胞,要用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加以培养,培养液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一般不含有无机盐。 C.人鼠杂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的一系列稳定的细胞株,是在培养过程中存活50代以后的细胞。 D.可断定基因1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2位于1号染色体上,基因3位于2号染色体上。 4. 某小组学生观察到某大麦田中长有许多狗尾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类等动物活动,决定探究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假如该大麦田的承包者由于某种原因完全终止了对大麦田的各种管理活动,那么一段时间后,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占优势地位的生物将是 。 (2)该农田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称为 。请依据调查情况,在方框内表示该农田中可能形成的食物网。 (3)若某一种食草昆虫的食物中,大麦和狗尾草之比是4∶1,则该昆虫增加1克体重,至少需要消耗大麦 克。 (4)研究中发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种植大麦和狗尾草,它们都生长良好。如果把二者的种子混匀后播种,则大麦正常生长,而狗尾草生长得明显矮小。有关上述现象的产生,有同学设想是⑷。试根据下列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补充实验步骤,探究大麦与狗尾草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一.材料用具:狗尾草幼苗、大麦幼苗、完全培养液、实验容器等 二.方法步骤: ①将大麦幼苗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实验容器、光照、空气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 ② 。③ 。 ④ 。 如果同学们要得出“大麦的根部某些分泌物会抑制狗尾草的生长”这一结论,应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5.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优良畜群繁育、疾病征服等方面,展现出诱人的前景。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解决了人类生存的关键问题(粮食问题),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1)植物细胞工程最基本的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它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 (2)目前,兰花、香蕉等植物的生产都是通过微型繁殖技术来提供试管苗,其优点是 。 (3)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关键是 和 。 重组细胞 早期胚胎 细胞核 去核卵细胞 优质奶牛 供体细胞 受体卵 母细胞 胚胎2 牛2 犊牛2 胚胎1 牛1 犊牛1 材料二:为大力发展我国奶牛养殖业,科学家们对育种途径进行了大胆探索,下图为相关构思过程: (4)该过程所涉及的现代生物技术有_____ 、 、 和 。 (5)目前使用的供体细胞一般都选择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 _。 (6)在供体细胞与受体卵母细胞结合之前,先要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核的原因是: 。 早期胚胎 内细胞团 胚胎干细胞 材料三: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从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中获得胚胎干细胞(ES细胞),如右图。 (7)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用 处理内细胞团,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 (8)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能否获得动物器官?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创新预测答案 1. D 解析 如果往酵母菌培养基中同时加入亚胺环己酮和红霉素,不能分辨出亚胺环己酮和红霉素单独所起的作用。 2.B 解析 没有CO2时,给予叶绿体光照,就能放出O2;并没有说光反应整个过程都需要光。 3. D解析 动物细胞细胞融合,常常用灭活的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得到的人鼠杂种细胞,要用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加以培养,培养液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细胞株是指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存活10代到40—50代的细胞。观察题目给出的两个表格,可看出:在B和D两个细胞株中,有染色体1和基因2 存在; 在A和D两个细胞株中,有染色体2和基因1 、基因3存在,故可断定基因1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2位于1号染色体上,基因3位于2号染色体上. 4. (1)狗尾草; (2)生物群落;(3)4 ; (4)②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株。 ③A组用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用培养过大麦的完全培养液培养,两组培养液等量,实验容器、空气、光照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注意等量、培养条件适宜且相同)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A、B两组狗尾草的生长情况。 B组狗尾草幼苗比A组狗尾草幼苗长势差(或B组狗尾草生长状况不良) 解析:⑴人 终止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管理活动,其中的群落将发生演替;新的群落中,生产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仍处于绝对优势。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称为群落。⑶食草昆虫的食物中,大麦和狗尾草之比是4∶1,则该昆虫增加1克体重中有4/5(即0.8克)来自大麦;至少需要大麦0.8×5=4克。⑷本实验要探究大麦的根部分泌物抑制了狗尾草的生长;应用培养过大麦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和没有培养过大麦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分别去培养狗尾草;对比其生长状况。 5. (1)细胞的全能性;(2)不仅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还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3)获取有活力的原生质体(或去壁)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4)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技术、胚胎体外培养、胚胎分割、胚胎移植(5)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一般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或传代10代内细胞的遗传物质一般不会发生突变) (6)使所得犊牛的遗传物质基本上全部来自优质供体奶牛 (7)胰蛋白酶 (8)不能;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来解决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属于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