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精准提分练 第三章 特色题型精练 专题三 “一景三考”通练
专题三 “一景三考”通练 练前寄语 所谓“一景三考”,是指针对同一处景物描写,可以从景物的特点、描写技巧、描写的作用三个角度考查,高考一般放在“作用”这个重点上。“一景三考”,主要放在古代诗歌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两个板块中。虽说板块不同,但其考查形式、答题方法大体上相同,在二轮复习中完全可以打通训练。 1.考查景物特点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分析××处景物的特点。②画线句子描写出什么样的景象? (2)答题技巧: ①善于从文字中提取关键词语,一般是形容词。②善于从景物的时令、色彩、形态、动静等方面概括特点。 2.考查描写技巧 (1)常见提问方式: ①赏析画线句子的写景艺术。②画线句子描写了……特色,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注意 题干中如出现“景物的特点”与“描写景物的特点”,其指向是不同的,前者指景物自身的特点,后者指描写的技巧。 (2)答题技巧: ①抓住典型景物或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②描写顺序: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由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等。③描写技巧:a.多种感官结合(视听结合等),b.动静结合,c.正侧结合,d.虚实结合,e.明暗结合,f.客观与主观结合,g.细节描写等。④描写手法:a.寓情于景,b.衬托对比,c.多种修辞方法等。 3.考查景物描写作用 8 (1)常见提问方式: ①画线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②××处景物描写对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 (2)答题技巧: ①交代××时令,暗示地域色彩。②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为人物出场做铺垫。(或为人物出现提供环境)④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情。⑤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⑥暗示了主题,象征了……。⑦语言特点。 答题时要结合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从“这一”文本出发,不可“贴标签”,说套语。 8 一、古诗鉴赏中的“一景三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可食,可编席、制扇。②(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1.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景象。 (2)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平甫①金山②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③。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 ①平甫:王安国的字,王安国为王安石长弟。②金山:镇江的金山寺。③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 2.这首诗中间两联写景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2)巧用比喻或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静一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高旷明丽的山月江水图。 8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3.赏析画线句子写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景中寓情。作者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生机,“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2)色彩鲜明,用词准确。如用“红”“黄”写叶、菊的不同颜色;用“满”“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叶的数量、菊的形态。(3)景致描绘由远及近,有层次感。一、二句写全景,是远景;三、四句写局部,是近景。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其二)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 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③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 4.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尤诗侧重视觉,选取晓山、远水、雾气、平沙等意象,渲染素淡苍茫(迷蒙悠远)的氛围;张诗则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触觉“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2)尤诗侧重静态;张诗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3)尤诗侧重写远景、大景(广镜头);张诗则先写远景、大景,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4)尤诗实写眼前所见;张诗则虚实相生,“只恐春衣坐来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 8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一景三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节选自毕飞宇《大地》) 5.请赏析该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始终围绕“大地的声音”这一描写主体,笔墨集中;(2)综合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描写细腻入微;(3)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 辰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在希望的田 8 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光明日报》) 6.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春景。如把春天的天色比作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把稀稀落落地响起的蛙鸣,描写为在敲着蒙布的小鼓。这样写,使行文更加生动形象,增添了艺术感染力。(2)引用古文俗语。如引用陶渊明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生机勃发的春景;文中还多处引用农谚。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情趣与厚度。(3)用声音描写春景。如作者通过广播喇叭的播放声、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的小曲声描写春景,这样写,不但增强了春天生机的立体感,而且增添了时代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芭蕾之葩 李金安 一年后,乔茜在患严重眼疾期间,没有停止她的《芭蕾艺术史》的写作,以致双目失明了。 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着。金春杏握着乔茜的手:妈妈,让我的眼睛与您的生命融为一体吧,从现在起,您就是我的第二个母亲。妈妈,告诉我,您的《芭蕾艺术史》还有多少没有完成? 她激动地拥抱着金春杏,泪水纵横:“只剩下最后一部分‘以交响乐芭蕾为主的现代芭蕾’的尾声了。” 春花流水与秋果银雪变换中,她向金春杏叙述着什么,金春杏翻阅着资料,敲击着电脑键盘…… 一群天鹅不断变换队形。舞台上悬挂的巨型画板上映出鲜红大字“庆祝芭蕾舞剧《向往》成功演出一周年”……在白天鹅的倩影中绽开的冰山上的雪莲花终于停留在饱满的大和弦上……暴风雨般的掌声,金春杏领头多次谢幕。 …… 《向往》正在演出,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有删改) 7.小说的景物描写有实有虚,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两处景物描写。 (1)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自然雪景,是实写,突出雪花的洁白、飘洒之美,烘托金春杏情感的纯洁质朴之美。 (2)写剧中景象,是虚写,表现舞剧的艺术之美,烘托剧中的情感之美;同时象征(或暗喻)金春杏、乔茜之间的母女情深及品德高洁的人性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蓑 衣 张 炜 ①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②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 …… ③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④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⑤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里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 ⑥天暗下来,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人们高声地谈笑着,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 ⑦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 …… ⑧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⑨“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⑪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⑫“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8 ⑬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⑭小格笑了。 ⑮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⑯她来到芦青河湾了。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⑰“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 8.小说开头第①段写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①段通过对土地、秸秆、草叶、蚂蚱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环境充满生机、活泼、优美、可爱的特点。为下文小格与达子这两个年轻人的出场提供了美好的背景,暗示了两个年轻人朦胧、美好的恋情,奠定全文美好的感情基调。 9.第⑮⑯段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朦胧、优美、温馨、浪漫,充满生机和希望。 10.小说最后两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三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侧重“环境”自身的审美)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侧重“环境”的手法与人物关系)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侧重“环境”与主旨关系) (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侧重“环境”与人物情感) (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侧重“环境”与人物形象) (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侧重“环境”与结构关系) (写出三个角度即可) 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