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综合题型个性化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综合题型个性化探究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综合题型个性化探 究 一、必备知识 【考点探究】 1.考点内容有三项: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 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其实是要求从作品、作者和读者三个角度对 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发掘、探讨、质疑,进行个性化理解。 2.命题基于文本自身,探究点可归纳为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无论是对词语、句子、意象、标题的 探究,还是对主旨情感、选材组材、艺术手法的探究,都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 3.考生复习时要突破解答探究题的瓶颈,掌握解答不同类型探究题的规律,能够有层次地写出有分量的答 案。 【内容探究】 探究启示感悟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 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 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写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散文中有些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态度。但是,它毕竟是概括的、抽象的。在阅读中,应以此为纲,以文中叙述、描写、议论的内容使其具 体化,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只有作者的观点成为读者头脑中鲜活具体的认识,才能算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真正理解 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分析评论。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止是追索作者的观点 态度是什么,还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辩证分析,对其进行评价,指出 其积极意义或不当之处。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要求,辨明评价方向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 辨异。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考查在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 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评价,难度较大。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别人的观点。从命题意图来看,往往要求考生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具体 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2.具体解答思路 (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 的脉络,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等。 (2)注意检索,确定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检索、寻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 (3)体会形象,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形象涉及到人物的个性、景物的特征、事物的特点等, 表现出作者的主张、思想和感情等。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蕴涵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否丰满,是否有典型 性,与生活中的人和事贴近与否,这些都能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4)筛选文中关键信息,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写人、记事文章还是对事物发表的看法,关键 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评价。 (5)借助文章题目、作者、注解、写作背景来分析评价。 【答题注意事项】 1.分析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 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分析评价,即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 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 3.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 2.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分析。 【答题思路】 答题角度 文本角度:要从文本中抽取语句,提炼认识与启示。还要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提炼思想,认识体味。 个人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 社会角度: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就是要为社会做些什么,要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答题步骤 第一步 读懂原文,提炼主旨,然后把主旨升华为一种人生哲理;或者把原文中的形象、事件或某一 部分等升华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感悟。 第二步 明确观点,把总结的人生哲理或人生感悟充当答案的观点。 第三步 结合文本,分析观点的体现之处。 【典例分析】 一、【2019 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 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 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 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 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 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 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 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 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 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 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 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 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 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 ‘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 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 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 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 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 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 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 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 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 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 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 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 “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 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 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 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 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 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 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 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 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 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 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 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 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 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 的信息。 【答案】 示例:为了锻炼自己,高三寒假,我打算和同桌结伴到哈尔滨看冰雕。临行前,同桌的妈妈千叮咛、 万嘱咐,甚至要请假陪我们同行,在同桌的再三坚持下才作罢;而我的父母轻描淡写,简单交代我出门要 注意安全,便忙自己的工作去了。一路上,他妈妈电话不断,嘘寒问暖,他简直要崩溃了。平时,我的父 母对我的教育比较民主,我也比较独立、善于与别人交流、遇事爱分析思考。而我的同桌这次出门连在自 动售票机取车票都不会,因为他一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独立性,以致养成了顺从、依赖的性格。由 此可见,家庭不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供了成长空间。对一个孩子而言,拥有一个宽容、赏识、信任的成 长环境是多么幸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跟着父亲学会勇敢和担当,跟着母亲学会谦和与善良……当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他的人生会有一个宽阔的天地。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要借助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谈谈对自己所 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由表及里指的是一种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逻辑思维方法。这里,只要学 生从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城镇、社区、学校、家庭中任选一个,列举出某一现象(事例),然后分析其 现象出现的原因或最后可能导致的结果即可。 二、【2018 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 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 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 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 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 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 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 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 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 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 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 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 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 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 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 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 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 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 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 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 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 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 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 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 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 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 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 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 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 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 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 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 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 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 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 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1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 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 得的体验和感悟。 【答案】 这类非书本的阅读是人类最纯粹的心灵阅读方式,旨在引导我们,用心品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保持 好奇心和想象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去创造奇迹。示例:看云。阅读白云,云所有的姿态在我脑中加工 成型,并演绎出动人的故事。看云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每当我困顿时,就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世界上有很 多事物,仔细去读,就能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分析】 题干是“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 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 “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本题为启示题,要求学生能够结自身实际谈对“阅读”的理解和 认识。答案包含两方面,分别是对象和感悟,要围绕文章中谈到的“阅读”和“好奇心”、“想象力”的关 系来谈阅读体会,还要切忌脱离文本作自行发挥。加入考生自己的经历,切忌脱离自己的阅读经历空谈。 三、方法小结 【整体阅读】 1.整体感知文本信息,解读文章主旨。 通读全文,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含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暗示社会 环境的语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去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任何散文都在向读者传递着信息,或社 会现象,或人生感悟,这都与主题有关,因此需要解读文章主旨。 2.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创作意图。 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文后注释(假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 识储备,来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这些都是探讨创作意图需要考虑的。 【答题方法】 因个性化探究题往往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如果自选角度,应 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多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切入点宜小、巧、新。如果是题干当中有明 确探究方向的,一定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面。 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中,最容易出现以下三种毛病:层次不清,泛泛而谈,以述 代评。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 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或积累的材料+分析评价”的方式,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 深入。 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