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第一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

年 级 高三 学 科 化学 版 本 人教新课标版 课程标题 高考第一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 编稿老师 刘学超 一校 张琦锋 二校 黄楠 审核 张美玲 一、考纲要求 1. 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 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考题规律: 本专题内容,涉及化合物数量众多,且与其他知识联系密切,近几年在高考命题中常以 氮、磷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与化学计算有机结合, 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①N2、NH3 的分子结构与 性质,②NO、NO2 的混合气体溶于水的有关计算,③HNO3 的酸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 及工业制法,④NH4+的检验,铵盐的性质,NH3 的实验室和工业制法,NH3 溶于水的有关 计算。⑤结合生活实际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三、考向预测: 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其他板块的知识联合考查,但仍以元素推断题 和实验题为主,预计明年高考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仍是重点。以氮及其化合物为知识 背景,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操作及化学计算,将是近年高考的一大特色,注 重硝酸工业与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 要方向。 一、氮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 二、氨气及铵盐 1. 氨气的制备 (1)用铵盐制取 ①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Ca(OH)2+2NH4Cl ===== △ CaCl2+2NH3↑+2H2O ②实验装置(如图) ③验满方法: a.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b. 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④干燥方法:通过以下任一装置。注意不能用无水 CaCl2 干燥 NH3,因为二者能发生反 应。 ⑤棉花的作用:减缓 NH3 与空气对流,收集纯净的 NH3。 (2)用浓氨水来制取 ①加热浓氨水 a. 反应原理:NH3·H2O ===== △ NH3↑+H2O b. 装置图: ②利用浓氨水与固体强碱或生石灰来制取 NH3。 a. 实验装置(如图)。 b. 反应原理:NH3·H2O+CaO=Ca(OH)2+NH3↑ NH3·H2O H2O+NH3↑ 2. 铵盐的性质 铵盐中含有离子键、共价键,铵盐一般为离子化合物,都易溶于水,NH4+能发生水解。 (1)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2)干燥的铵盐固体能与碱固体混合加热反应生成氨气,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制备氨气。 3. NH +4 的检验 铵盐(NH4+)浓溶液或晶体 无色气体NH3 试纸变蓝 三、硝酸的化学性质 1. HNO3 特性 (1)浓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2)硝酸能够与几乎所有的金属反应(除 Au、Pt 外),但不生成氢气;与变价金属反 应时,金属能够被氧化为最高价态。 (3)与具有还原性的弱酸盐(如 Na2SO3 等)、碱性氧化物、碱,以及其他还原剂反应 时,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与其他非氧化性酸不同,硝酸还能够与一些具有还原性的酸(如 H2S、HBr、HI、 H2SO3 等)、酸性氧化物(如 SO2 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 氧化性强弱比较及还原产物的判断 (1)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HNO3 的氧化性强弱是由氮原子得电子的难易程度决定的,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一般 说来,硝酸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浓度越小,氧化性越弱。 (2)还原产物的判断 HNO3 的氧化性越强,还原产物价态越高,反之,价态越低,如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 为 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 NO,浓度很小的硝酸还原产物也可能是 N2 或 NH4NO3。 3. 金属单质与硝酸反应的有关计算 (1)金属与 HNO3 反应的一般通式 金属+浓硝酸→金属硝酸盐+NO2↑+H2O 金属+稀硝酸→金属硝酸盐+NO↑+H2O 最常用到的反应是 Cu 与 HNO3 的反应,在反应过程中,HNO3 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2)计算方法 ①原子守恒法 HNO3 与金属反应时,一部分 HNO3 起酸的作用,以 NO3-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一部 分作为氧化剂转化为还原产物,这两部分中氮原子的总物质的量等于反应消耗的 HNO3 中氮 原子的物质的量。关系式:n(HNO3)=2n(Cu2+)+n(气体) ②得失电子守恒法 HNO3 与金属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HNO3 中氮原子得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金属失 电子的物质的量。关系式:2n(Cu2+)=3n(NO)+n(NO2) 聚焦热点 1:氮的氧化物 例 1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安徽省巢湖由于蓝藻的大量繁殖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水体呈 碱性。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水中氨氮及含磷化合物等超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氨氮及含磷化合物只来自于工业废水 B. 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把氨氮提取出来用于制取氮肥 C. 氨氮超标造成的 pH 变化可以加酸中和 D. 防治最有效的措施应是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分析:氨氮及含磷化合物不仅来自于工业废水,还来自于生活污水等,A 错;由于水体 中的氨氮含量低,提取制取氮肥耗费的财力大,B 错;由于水体量太大,如果加酸中和需要 消耗的酸过多,需要的费用过多,且会带来新的污染,C 错。 答案:D 点评:含氮的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比较严重:氮的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大 量的含氮、磷的物质进入海水中会引起海水的富营养化,使一些藻类植物疯长,出现赤潮现 象。进入淡水将会造成水华。 例 2 试管中盛装红棕色气体(可能是混合物),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 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柱继续上升,经 过多次重复后,试管内完全被水充满,对于原来试管中盛装的气体不可能是( ) A. 可能是 N2 与 NO2 的混合气体 B. 可能是 O2 与 NO2 的混合气体 C. 可能是 NO 与 NO2 的混合气体 D. 可能是 NO2 一种气体 分析:根据方程式 4NO2+2H2O+O2=4HNO3 和 4NO+2H2O+3O2=4HNO3 可以看出 一氧化氮与氧气按体积比 4∶3 可以使试管被水完全充满,二氧化氮与氧气按体积比 4∶1 可以 使试管被水完全充满。但若有氮气,则水一定不会充满试管。 答案:A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两个综合方程式 4NO2+2H2O+O2=4HNO3 和 4NO+2H2O+ 3O2=4HNO3,若对这些掌握得较为熟练,则本题即可快速地选出正确选项 A 项,因为无论 通入什么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 N2 都不会参加反应进入溶液中。 例 3 无色的混合气体甲中可能含 NO、CO2、NO2、NH3、N2 中的几种。将 100 mL 气体甲经过如图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气体甲的组成可能为 ( ) A. NH3、NO2、N2 B. NH3、NO、CO2 C. NH3、NO2、CO2 D. NO、CO2、N2 分析:N2 在整个过程中不可能参加反应,A、D 不正确;由于气体呈无色,C 不正确; 选项 B 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点评:这道题要求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做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关 键词语。如:无色、通过过氧化钠后显红棕色、最后没有其他剩余等。 聚焦热点 2:氨气和铵盐 例 1 有关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NH3 是 4 核 10 电子极性分子,三角锥形,具有还原性 B. NH3 极易溶于水,可做喷泉实验,氨气易液化,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C. 氨气是非电解质,氨水是电解质 D. 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遇氨气可产生白烟 分析:由 NH3 的结构和性质知 A、D 正确;又由相似相溶原理知极性分子 NH3 易溶于 极性溶剂 H2O,且氨的蒸发热很大,可作制冷剂;B 正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指的是化合 物,而氨水是混合物,故 C 不正确。 答案:C 点评: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NH3 中 N 显-3 价,决定了 NH3 具有还原性。在 NH3 中容易形成氢键,所以 NH3 易液化。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的化 合物,氨气溶于水时氨水发生了电离,所以氨气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 例 2 已知 NH3 难溶于 CCl4,如图所示,下列装置中,不宜用于氨气吸收的是( ) 分析:A、D 两项可防止倒吸;C 项,NH3 不与 H2O 直接接触,可有效防止倒吸;B 项 不能防止倒吸。 答案:B 点评:对于极易溶于水的尾气要采用防倒吸装置,如 NH3、HCl 等。B 装置常用于吸收 溶解度较小的气体,如 Cl2。 例 3 氢化铵(NH4H)与氯化铵的结构相似,又知 NH4H 与水反应有 H2 生成,下列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 NH4H 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属离子晶体 B. NH4H 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显碱性 C. NH4H 固体投入少量的水中,有两种气体产生 D. NH4H 与水反应时,NH4H 是氧化剂 分析:NH4H 与 NH4Cl 结构相似,固态时属于离子晶体,NH4H 溶于水会与水发生反应: NH4H+H2O=H2↑+NH3·H2O,NH4H 中-1 价的氢被氧化为 H2,水溶液显碱性,若水很少, 也会有 NH3 放出。 答案:D 点评:该题是一道信息迁移的题目,关键词是“氢化铵(NH4H)与氯化铵的结构相似”。 所以就应该将氢化铵作为铵盐来对待。 聚焦热点 3:硝酸 例 1 一种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可能存在 NO3-、I-、Cl-和 Fe3+中的一种或几种,向 该溶液中加入溴水后,溴单质被还原,由此可推知这种溶液中( ) A. 含 I-,不能确定是否含 Cl- B. 含 C. 含 I-、NO3-、Cl- D. 含 Fe3+ 分析:由题意溴单质被还原说明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离子 I-,而在酸性条件下 NO3-具 有强氧化性,不能与 I-共存,Fe3+与 I-也不能共存。 答案:A 点评:NO3-只在酸性条件下才能表现出强氧化性,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不表现氧化性, 因此在进行离子共存判断时,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几乎所有离子都能与 NO3-大量共存。 例 2 把 22.4 g 铁粉完全溶解于某浓度的硝酸中,如反应只收集到 0.3 mol NO2 和 0.2 molN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生成的盐只有 Fe(NO3)3 B. 反应后生成的盐只有 Fe(NO3)2 C. 反应后生成的盐为 Fe(NO3)3 和 Fe(NO3)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1∶3 D. 反应后生成的盐为 Fe(NO3)3 和 Fe(NO3)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3∶1 解析:因产生 0.3 mol NO2 和 0.2 mol NO 时硝酸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0.9 mol,所 以铁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也为 0.9 mol,而铁的物质的量为 0.4 mol,所以产物中既有 Fe2+ 又有 Fe3+, 由 n(Fe 2+) +n(Fe 3+) =0.4 mol, 2n(Fe 2+) +3n(Fe 3+) =0.9 mol ,可得 n(Fe3+)=0.1 mol,n(Fe2+)=0.3 mol,n(Fe3+)∶n(Fe2+)=1∶3。 答案:C 点评:这道题目要利用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来解答。在有金属和硝酸发生的氧化还原反 应中往往要借助于这两个守恒解题。当然也可以按照铁和浓硝酸、稀硝酸的两个反应,设未 知数、列方程组来解题。 例 3 若将 12.8 g 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铜耗完时,共产生气体 5.6 L(标准状 况 )。则 所 消 耗 的 硝 酸 的 物 质 的 量 是 ; 所 得 NO 的 体 积 为 L, NO2 的体积为 L。 分析:n(NOx)= 5.6 L 22.4 L·mol-1=0.25 mol,故消耗 HNO3:n(HNO3)=2n(Cu)+n (NOx)=2× 12.8 g 64 g·mol-1+0.25 mol=0.65 mol。设产生 NO2 的物质的量为 x,则 NO 的物质 的量为(0.25 mol-x)。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 x×1+(0.25 mol-x)×3= 12.8 g 64 g·mol-1×2 解得:x=0.175 mol,V(NO2)=0.175 mol×22.4L/mol=3.92L,V(NO)=5.6-3.92=1.68L 答案:0.65 mol 1.68L 3.92L 点评:中学化学中,凡是与 HNO3 有关的计算,全部可以使用守恒的方法求解,计算时 一方面要注意电子守恒的应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原子守恒的应用,尤其是在选择题中,运用 守恒法可以进行巧解巧算,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可提高解题速度。 一、NOx 与 O2、H2O 的反应及计算 1. NO2、NO(或 N2)混合气体通入水中,一般利用 3NO2+H2O=2HNO3+NO,再根据 差量法计算。 2. NO2、O2 混合气体通入水中,由 3NO2+H2O=2HNO3+NO 和 2NO+O2=2NO2 可得总 反应式:4NO2+O2+2H2O=4HNO3,由此可知,当体积比: − 3NO 3. NO、O2 混合气体通入水中,根据总反应式:4NO+3O2+2H2O=4HNO3,可得出,当 体积比: 4. 、 、 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可先求出 和 反应生成的 的体积, 然后按上述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二、氨和氨水 1. 氨水、液氨、一水合氨比较 2. 有关氨水的小结 (1)氨水的密度 氨气或液氨溶于水得氨水,氨水的密度比水小,并且氨水越浓密度越小,计算氨水 浓度时,溶质均按 NH3 计算。 (2)涉及氨水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氨水作反应物:用分子式 NH3·H2O 表示。 ②生成氨水时:若使用的反应物为浓溶液或在加热条件下,用下式表示: NH4++OH- NH3↑+H2O 若使用的反应物为稀溶液,则 NH4++OH-=NH3·H2O (3)氨水是混合物 =4︰3 时,无剩余气体 )(:)( 2OVNOV >4︰3 时,剩余气体为过量的 NO <4︰3 时,剩余气体为过量的 2O NO 2NO 2O 2NO OH 2 NO 物质 知识 氨水 液氨 一水合氨 分类 混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一元弱碱 组成微粒 NH3、NH3·H2O、H2O、 NH4 +、OH-、H+ NH3 NH3·H2O 是否是电解质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 非电解质 非电解质 弱电解质 主要性质 导电,具有碱性,受 热挥发 不导电,不能使干燥 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可与水、酸反应 本身不能导电,水溶液 具有碱性 =4︰1 时,恰好完全反应,无剩余气体 )(:)( 22 OVNOV <4︰1 时,O2 过量,剩余气体为 O2 >4︰1 时,NO2 过量,剩余气体为 NO 氨水是氨的水溶液,由于氨与水发生反应生成 NH3·H2O,NH3·H2O 是弱电解质,发生 部分电离,故氨水中成分比较复杂,有 NH3、NH3·H2O、NH4+ 、OH-,考虑水的电离还有 H+,考虑溶剂还有 H2O 分子,氨水能导电。而液氨是氨经液化得到的液态氨。液氨为纯净 物,又由于液氨中只有分子而无自由离子,故液氨不导电。 (4)氨水与酸可反应生成铵盐,浓氨水与挥发性酸(如浓盐酸和浓硝酸)相遇会产生 白烟。 (5)氨水是很好的沉淀剂,可使多种阳离子——Mg2+、Al3+、Fe2+、Fe3+等生成沉淀。 下一讲我们所要复习的内容是常见的有机化合物:重点来复习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组成、 结构和性质。如 CH4、CH2=CH2、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有关知识。同 时还要复习同分异构体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概念。 (答题时间:60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 铜与 HNO3 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金属与 HNO3 反应不产生氢气 D. 可用铁和铝制容器盛装浓硝酸 2.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 向 Fe(NO3)2 稀溶液中加入盐酸:3Fe2++4H++NO3-=3Fe3++NO↑+2H2O B. 铜片与浓硝酸:Cu+NO3-+4H+=Cu2++NO↑+2H2O C. 氯化铵浓溶液跟 NaOH 浓溶液混合后加热:NH4++OH- ===== △ NH3·H2O D. 碳酸氢铵溶液与足量的 NaOH 溶液混合后加热:NH4++OH- ===== △ NH3↑+H2O 3. 从绿色化学的理念出发,下列实验不宜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的是( ) A. 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 B. 稀硫酸与纯碱或小苏打反应 C.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 D. H2O2 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分解 *4. 如图所示,相同条件下,两个容积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满 NO2 和 NO 气体,分别倒置于 水槽中,然后通过导管缓慢通入氧气,边通入边慢慢摇动试管,直到两个试管内充满液体。 假设试管内的溶质不向水槽中扩散,则两个试管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 1∶1 B. 5∶7 C. 7∶5 D. 4∶3 5. 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 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 ④氯化铵 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 为了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 NH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A. N2+3H2 2NH3,用烧碱进行干燥 B. 加热 NH4HCO3,气体用五氧化二磷干燥 C. 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 Mg3N2+6H2O=3Mg(OH)2↓+2NH3↑,气体用无水氯化钙干燥 7. 碳和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 X 和铜跟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 Y 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 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所示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C. 在 Z 导管口可能有红棕色的气体出现 D. 在 Z 导管口出现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8. 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 1 mol 硝酸锌时,被还原的 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A. 2 mol B. 1 mol C. 0.5 mol D. 0.25 mol *9. 将 22.4 g 铁粉逐渐加入到含 HNO3 0.8 mol 的硝酸溶液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 量(x)(假设 HNO3 的还原产物只有 NO)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应为下列 中的( ) A B C D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②实验室用浓氨水与 NaOH 固体制取氨气 ③氨和酸反应生成铵盐,与挥发性酸相遇时能形成白烟 ④某晶体与 NaOH 共热放出一种使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晶体中含有 NH+4 ⑤氨水中含氮微粒中最多的微粒是 NH+4 ⑥把 NH3 通入稀硝酸中,当溶液的 pH 等于 7 时,溶液中 NH3 和 HNO3 等物质的量反 应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⑤⑥ D. ②⑤⑥ 11. 只用一种试剂,将 NH4Cl、(NH4)2SO4、NaCl、Na2SO4 四种溶液分开,这种试剂是 ( ) A. NaOH 溶液 B. AgNO3 溶液 C. BaCl2 溶液 D. Ba(OH)2 溶液 *12. 某工厂用 CaSO4、NH3、H2O、CO2 制备(NH4)2SO4,其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直接蒸干滤液得到纯净的(NH4)2SO4 B. 生成 1 mol (NH4)2SO4 至少消耗 2 mol NH3 C. CO2 可被循环使用 D. 往甲中通适量 CO2 有利于(NH4)2SO4 生成 二、非选择题 13. 已知 A、B、C、D 为气体,E、F 为固体,G 是氯化钙,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 所示: (1)D 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__,E 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 (2)A 和 B 反应生成 C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 和 F 反应生成 D、H 和 G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铁与 HNO3 作用时,还原产物除与 HNO3 的浓度有关外,还与温度有关。已知在与 冷的稀硝酸反应时,主要还原产物为 NO 气体;在与热的稀硝酸作用时,主要还原产物为 N2O 气体;当硝酸浓度更小时,其主要还原产物是 NH+4 。现有铁与稀硝酸的作用如下图所 示,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假设曲线的各段内只有一种还原产物。 (1)O 点到 a 点的还原产物是________。 (2)a 点到 b 点的还原产物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b 点到 c 的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过程中,到达________点时 HNO3 已完全反应。 15. 将加热至红热的 2.4 g 木炭投入盛有足量 12 mol·L-1 的浓硝酸的试管中,立即塞好塞 子,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事先已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请回答: (1)反应开始后撤去酒精灯,试管 a 中除能看到木炭剧烈反应,最后消失外,还能观 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试管 b 中最终________沉淀产生(填“有”、“无”),原因是_________。 (3)试管 c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下图 1 为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装置。 (1)写出 A 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装置还可以制备哪些气体________。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收集氨时试管口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学生用制得的氨,按上图 2 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烧瓶已充满干燥的氨气,引 发喷泉实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一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设计上图 3 装置。首先在锥形瓶中分别 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产生喷泉的是( ) A. CaCO3 粉末和浓 HCl B. NH4 HCO3 溶液与稀 NaOH 溶液 C. HCl 和 AgNO3 溶液 D. HCl 和酚酞溶液 该同学又向锥形瓶中加入酒精,向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 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A. 硝酸铵 B. 食盐 C. 浓硫酸 D. 硫酸铜 1. B 解析:硝酸是氧化性酸,且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A 正确;铜与浓、稀硝酸 反应的还原产物分别是 NO2 和 NO,没有单质生成,故不属于置换反应,B 错误;硝酸是氧 化性酸,金属与 HNO3 反应均不产生 H2,而生成水,C 正确;铁与铝遇冷浓硝酸钝化,故 可用铁或铝制容器盛装浓硝酸,D 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 B。 2. A 解析:铜片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是 NO2 气体而不是 NO,B 错;铵盐和 NaOH 溶液 混合加热生成 NH3 而不是 NH3·H2O,C 错;NH4HCO3 与足量的 NaOH 反应,HCO3-也会与 OH-反应。 3. A 解析:图中显示出仅有制备装置,无尾气处理装置,所以 A 中有 NOx 产生易污染 空气,不宜用此装置进行实验。 4. A 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4NO2+O2+2H2O=4HNO3,4NO+3O2+2H2O=4HNO3, 生成 HNO3 的物质的量取决于 NO2 与 NO 的体积,由于 NO2 与 NO 体积相同,生成 HNO3 的物质的量相等,即两试管中硝酸的浓度相等。[来源:学*科*网 Z*X*X*K] 5. B 解析: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能降低温度,并且分解产物氯化氢和氨气能隔绝空气, 均破坏了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故幕布不易着火。 6. C 解析:用 N2 和 H2 合成 NH3 的实验要求太高;加热 NH4HCO3 可得 NH3、CO2、H2O (g),用 P2O5 干燥后只能得到 CO2 气体,加热浓氨水产生的氨气(含水蒸气)经碱石灰干 燥后可得纯净干燥的氨气;氮化镁与水反应可产生 NH3,但 NH3 不能用无水 CaCl2 干燥。 7. A 解析:因为碳酸的酸性比盐酸的酸性弱,所以在 BaCl2 溶液中通入 CO2,不能生成 BaCO3 沉淀。NO 和洗气瓶中的 O2 反应,生成的 NO2 溶于水生成 HNO3,硝酸将 H2SO3 氧 化成 H2SO4,因此有 BaSO4 生成。 8. D 解析:1 mol 锌在反应时失去 2 mol e-,而 1 mol HNO3 转化为 NH +4 时得到 8 mol e -,故被还原的 HNO3 是 0.25 mol。解答该题时要注意参加反应的 HNO3 与被还原的 HNO3 二者间的区别。 9. C 解 析 : 发 生 的 反 应 为 ( 稀 ) = , ;通过计算,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C。 10. C 解析:NH3 溶于水生成 NH3·H2O,NH3·H2O 部分电离而使氨水导电,故 NH3 不是 电解质;在氨水中,NH3·H2O 电离很微弱,是一元弱碱,含氮微粒最多的是 NH3·H2O;当 NH3 和 HNO3 等物质的量反应生成 NH4NO3 时,因 NH +4 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 11. D 解析:解析:NH4Cl(aq) ――→Ba(OH)2 溶液 ↑,(NH4)2SO4(aq) ――→Ba(OH)2 溶液 ↑+↓(白色) NaCl(aq) ――→Ba(OH)2 溶液 无明显现象,Na2SO4(aq) ――→Ba(OH)2 溶液 ↓(白色) 由于现象各不相同,故可以鉴别四种物质。 12. A 解析:该工艺流程原理较明确,B、C、D 正确,如果直接蒸干滤液,由于滤液中 还存在少量的杂质,这样得不到纯净的(NH4)2SO4。 13. (1)NH3 NH4Cl (2)H2+Cl2 ===== 点燃 2HCl (3)2NH4Cl+Ca(OH)2 ===== △ 2NH3↑+ 2H2O+CaCl2 解析:仔细观察分析 E、G 为此题突破口。A、B、C、D 均为气体,生成的 E 却为固体, E 与 F 反应的产物中又出现 D;G 为 CaCl2,可知 CaCl2 中的 Cl 元素来自反应物 E 中,根据 中学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可确定 E 为盐类,由非金属元素原子组成的盐即为 NH4Cl,则 D 为 NH3,根据氨的实验室制法可知 F 为 Ca(OH)2,H 为 H2O,C 为 HCl。 14. (1)NO (2)N2O 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 (3)NH4NO3 (4)c 34HNOFe + OHNONOFe 233 2)( +↑+ 2333 )(3)(2 NOFeNOFeFe =+ 解析:根据图形,应先对气体体积变化曲线和溶液中 c(H+)变化曲线作出正确判断。 溶液中的 c(H+)逐渐减小,至 c 点时为 0,说明 HNO3 到 c 点时恰好反应完全,即 O 点到 c 点是铁与 HNO3 的反应,c 点到 d 点是生成的 Fe(NO3)3 与铁的反应。这样就不难确定各阶 段的主要还原产物了:Oa:NO,ab:N2O;bc:NH4NO3;cd:Fe(NO3)2。 15. (1)试管上部充满红棕色气体 (2)无 NO2 与水反应生成了足量的 HNO3,中和了 Ca(OH)2 (3) 16. (1)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2)O2、CH4 防止生成的水倒流,使热的试管炸裂[来源:学科网] (3)减少对流,保证试管中能收集满氨气 (4)打开橡皮管的夹子,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 (5)A C 解析:(1)采用的是固+固混合加热型制气的方法,故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 加热,反应方程式为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2)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备 O2 和 CH4;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生成的水倒流,使 热的试管炸裂。 (3)收集氨气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试管口棉花的作用是减少氨气与空气的对流,加 快收集的速率,同时保证试管中能收集满氨气。 (4)打开橡皮管的夹子,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由于氨气易溶 于水,使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引起喷泉。 (5)图 3 是利用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由气体自身产生的压强将液体压上去而产生喷 泉,故 A 可以;在锥形瓶中加入酒精,则需将酒精汽化才能形成喷泉,故需加入在冷水中 能够放出大量热量的物质才可以,即加入浓硫酸。 23223 )(HCOBaOHCOBaCO =++OHBaCOCOOHBa 23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