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等级评分标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作文的等级评分标准

郑板桥临死前要儿子郑小宝做馒头给他吃,‎ 为的就是要儿子学会 自食其力,不要依赖他人;‎ 陶行知让儿子把假毕业证送回去,还教育 儿子要做“真人”‎ ‎,为的就是要儿子学会靠自己的双手劳动,不依靠 他人;‎ 毛泽东把儿子毛岸青送到乡下农村去,‎ 为的就是不让儿子靠自 己的父亲而真正独立;‎ 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不靠自己父亲的声望,‎ 就 像他自己说的:‎ ‎“我不要站在我父亲的肩膀上摘苹果。这一个个生动 鲜活的事例不正告诉我们不要依赖他们吗?‎ ‎ ‎ ‎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二、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 ‎  一、基础等级 ‎  基础等级又分为内容等级和表达等级。‎ 内容标准分为四个等级 ‎①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②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较健康、感情真实”;‎ ‎③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 ‎④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其中“题意”“中心”和“内容”这三项比较重要,而“题意”是重中之重。‎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2.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 ‎3.缺题目扣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4.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 三、作文评分具体操作六点规定 ‎ ‎(一)评分的基本原则 ‎ ‎1.评判一篇作文的等级,尤其是基础等级分的类别,要以题意、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考虑,不能只抓一点而不及其余。 ‎ ‎2.每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分”与“发展等级分”之间,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分”与“表达分”之间,通常具有一致性。但也不可简单地、机械地对等硬靠。凡“内容分”和“表达分”不在同一等级内,两者的级差不要超过两个等级(如内容为一等,表达不应低于第三等;反之,亦然)。 ‎ ‎3.实行“双评制”,一篇作文须由二人独立评分;对同一篇作文的评分,两人差距过大而又难以统一的,交由阅卷组组长或质检组评定。 ‎ ‎(二)关于对“题意”的理解 ‎ ‎1.凡是在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内,或谈情感与认知的关系(认识事物受感情亲疏远近的影响),或谈情感与行为的关系(处理问题受感情亲疏远近的影响),其中的关系,可正可反,甚至与所供寓言的寓意不一致,只要立意正确,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切合题意或符合题意。“切合”与“符合”的区别,在于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对“感情”的理解,不必局限于寓言中的那种“亲情”。‎ ‎2.文章只要与“感情”或“认知”两者中的某一方面有一定联系,而未论及两者的关系,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3.与所供寓言、所定话题、所设问题丝毫没有关系,另立话题,视为“偏离题意”。 ‎ ‎4.题意不是判定基础等级分的惟一标准。切合题意的作文,不一定就是内容上的一类文,还应考虑中心是否突出、感情是否真挚等因素。 ‎ ‎(三)关于表达的把握 ‎ 1.文体可不限,但对考生自选的文体,应根据文体特点,评判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采用特殊文体(如诗歌、剧本等)所写的作文,判分应慎重。 ‎ ‎2.表达若有可取之处,即使偏离题意的作文,也不宜轻率判为四等。 ‎ ‎(四)关于“发展分”的评定 ‎ 1.12个评分点,不求面面俱到,要求作文有“亮点”,有“精彩”之处,根据“亮点”的大小、精彩的程度,如确能反映有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即可给高分直至满分。 ‎ ‎2.凡属抄袭、宿构之作(须经确认),基础等级判为四等,不给发展分。 ‎ ‎3.凡内容和表达均判为四等,写作基本功确实很差的,不给发展分。 ‎ ‎(五)关于“扣分”的注意事项 ‎ 1.缺少题目,扣2分。‎ ‎ 2.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 ‎3.字数不足800字的,每少50个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字数不足400字,结构严重残缺,已判为四等卷的,字数可不另扣分。 ‎ ‎ (一)评卷标准细节上的几处变化 ‎ 1.字体:是基础等级的一等卷中关于字体的要求由“字体美观”改为“字体工整”,二等卷中由“字体端正”改为“字体较工整”,这些变化对书写规范而“书法”水平不高的同学是一福音,它基本上排除了高考作文中的“书法”分。“工整”意味着书写规范就可以了。这一变化影响分值可能不会太大,但是范围宽广。‎ ‎ 2.文体:对文体的要求由最末列提升到了首列,并且二等卷中由“大体符合文体要求”改为“符合文体要求”,这说明在文体能力上提高了要求,加重了分量:这可能是针对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文体不清”的现象修订的。‎ ‎ 3.发展等级:项目用词变化大,内容也随之更改。‎ ‎⑴“深刻透彻”改为“深刻”,可能考虑到“透彻”要求不切实际,且标准不好把握;所领内容之第3条由“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改为“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用语显然更清晰明确。‎ ‎⑵“生动形象”改为“丰富”;所引领内容去掉“善于描写”和“记叙生动”,可能是考虑和“有文采”的内容重复了;添加“材料丰富”。‎ ‎⑶“有创新”改为“有创意”,显然是因为“创新”的说法过于笼统,且把这一项和“有文采”的位置对调了一下,有意降低了这一条的重量,也许他们意识到要中学生大搞创新多少有点不切实际吧。 评分标准的这些变化,反映出高考作文在文体上要求提高,文体特征不明显的肯定会受影响;更注重内容上丰富、有创意,而不是形式上的花样和创新;字体工整是关键,不要求美观,当然,这一点因人而异,不过,可以告诫考生的是:一张美观的书写卷面对评卷人的潜在影响永远不能忽视。 ‎ ‎(二)高考作文的“硬伤”‎ ‎ 1.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教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提供材料型作文,要求阅读所给材料,自拟题目写作,阅卷教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如高考作文材料是一篇关于“诚信”的寓言故事,虽有限制,但范围较广,有很大的灵活性。可是很多考生却简单地采用了“诚信”作标题。采用这种题目的,一般不会得高分。在高考评卷中被评为优秀作文的如《难舍诚信》《诚信专访》《扔掉“诚信”之后》《不诚不信不为过》等,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另一种情况是无标题,可能是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8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教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 ‎ 2.审题。供料作文、话题作文的主旨和寓意往往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有些考生认为大家都去这么想,这么看,写出的文章岂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于是绕开这一主旨,别辟蹊径,结果造成立意偏差,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提供的材料固然要认真审查,而命题者在提供的材料后,提出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也应视作“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这样看,片面理解,轻视后者,那么审题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如高考作文,材料之后有一段提示:“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这个提示给了考生若干限制,但这个限制是有限的,它同时也给了考生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因此,考生要通过审题懂得哪些内容受限制,哪些又不受限制,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限制中求发展,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写作才能。可是有的考生却漠视这个限制,不照章办事,所写内容完全抛开“诚信”,自作聪明,另起炉灶。 ‎ ‎3.入题。所谓“入题”是指文章在主体内容要尽快地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扩大文章容量,可以尽量发挥每一个字的效力。高考作文因篇幅限制,更要求写作尽早进入主体内容。而许多考生犯了“入题慢”的毛病。有的考生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考生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考生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而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议论无法尽述,只得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议论文要尽早进入分析说理,扣住话题,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不理想的开头,易使阅卷老师产生先人为主的印象,即使你后面的论证“到位”,“上档次”,也难作出公正、客观的评判。 ‎ ‎4.结尾。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或干脆空在那儿,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视为未完篇处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古人写文章讲究“风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为好文章,得不到高分。 ‎ ‎5.卷面。在有些考生的心目中,卷面整洁与否,似乎无关紧要。其实不然,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状况直接影响着阅卷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字迹潦草、勾勾画画、涂改得难以辨认的试卷马—上就给阅卷者一个不好的印象,在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而书写工整,卷面清洁,则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你的文章即使内容表达稍微欠缺,也会因阅卷者惜才而给出比实际水平高的分值。这么说,是不是卷子上一个字也不能改呢?也不是。该改的完全可以改,只是要改得清楚、整洁,哪些地方删掉,哪些地方增加,都要使人一目了然。与此相关联的就是错别字问题,高考作文偶尔出现一两处错别字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接二连三出现错别字,就会被认为语文基础太差,你的得分也会大打折扣。 ‎ ‎6.字数。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高考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规定不少于800字,这个要求不算高,因为作文题要求明确,限制较少,考生有充分发挥写作才能的余地,写满800字是不困难的。在高考评卷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阅卷者一看这种文章就反感,这样的作文得分高低就可想而知了。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成绩必定会受到影响。 ‎ ‎7.文具。文具可以是圆珠笔,可以是钢笔,注意圆珠笔最好是蓝色,颜色要重,太轻了会给人模糊一片的感觉;钢笔的墨水建议使用蓝黑或纯蓝,这样可以使卷面看起来干净,即使有轻微的涂改,也不至于像用炭素墨水涂改后那样明显。 ‎ 五、高考作文分等例析 ‎ 对与错 ‎ 我在一本书上曾看到这么一篇寓言: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淋坏了他家的墙。他的儿子和邻居家的一位老头都说:“墙淋坏了,若不及时修好,恐怕会有小偷来。”这天夜里,富翁家里果然丢了许多东西,富翁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自己邻居家的老人是小偷。 ‎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很多,亲人和邻居的关系就是不一样。不过,前几天,我听说这么一件事,让我感到震惊。 一位记者在女子监狱中看到一位70岁高邻(龄)的老人。于是,他便采访了她,老人回忆到: 她本来有两个儿子,儿子在30岁时,因车祸死亡,留下一个孙子龙龙。二儿子才15岁,丈夫的右腿还断了,一个家全靠她卖菜活着。有一天,她回到家,发现房里边乱乱的,她的钱被偷走了。她的儿子正好回来,她说:“孩子,快报警,我家被盗了。”儿子神色慌张地拉着正要去报警的母亲说:“钱,是我拿了。”“啊!”母亲愕然。他又告诉母亲说自己染上毒品了。这犹如晴天霹雳。 一次,她儿子毒瘾发作,给她要钱,她不给,儿子就从口袋中拿出一把刀,把她孙子抓起来说:“你不给我钱,我就杀了他。”眼看自己孙子脖子已经画(划)出了血……她说:“我当时没有办法啊!我上厨房拿把菜刀,把他砍死了。”她被判无期徒刑。 ‎ 难道她做错了吗?错,在法律上错了,可在道德上她错了吗?如果她不在他睡觉时杀了他,他儿子就接二连三地拿孙子做威胁,为了一家人的安宁,她不得不。但在法律上呢,杀人偿命,没有办法,法律是不讲情面的。你说她是对,还是错,其实我也不知道…… ‎ 简评:文章层次清楚,语言基本通顺。但考生简单地把“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的话题理解为对单—事物正误的判断,造成偏离题意。主体部分讲述一个老太太为一家人的安宁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故事,故事情节前后矛盾,作者也没有从“感情”与“事物认知”的角度去分析这则材料,而是从“法律”与“道德”的角度进行简单评说,且以“你说她是对,还是错,其实我也不知道……”作结,让人摸不着头脑,违背了议论文“中心明确”这一基本的要求。高考得分:8+15+0=23分(四类卷)‎ ‎ 公与私 ‎ 城建局的小陈是刚调入办公室的新人,由于是大学毕业,在单位里干得十分起劲,办事能力非常突出,又分配到城市绿色建设的机构里,担任策划。年轻的他在这儿很有发展前途。 ‎ 小陈已经订婚,未婚妻家住城西小区,等小陈分配到房子,二人就结婚的,可是,现实总是与愿违。 市里推出了一个新建绿化带的项目,这个项目局里交给了在这方面很有潜力的小陈。刚接到通知时,小陈欣喜若狂,可一看到设计图,脸就阴沉了下来。原来绿化带要经过西小区,未婚妻的家正好在红线以内,可红线以内的住户必须全部拆迁,这下小陈可为难了,一面是市里的重要项目,也不能随便改变设计图,一面又不知怎么和未婚妻及岳父、岳母交代。这一晚,他想了很多…… 决定已经下来了,西小区拆迁的住户名单已经通知到各家各户,这一天小陈亲自拿着通知单来到岳父家里说明情况。岳父的神情显得紧张,表情里多少带着一些恼怒,很显然第一次劝说不成功。岳父从这件事上动摇了小陈和自己女儿的婚事,小陈也意识到了,但他只能这么做,管不了岳父对他的责怪和怨恨了。小陈的未婚妻很理解小陈,同他一起和自己的父亲商量这件事,最后小陈以大公无私的心战胜了岳父的私心。‎ 这个例子说明了每个人都有私心,但公和私是不能连在一起的,就是,感情的亲疏是不能作为对事物认知的基础的。做什么事都不要感情用事,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文中小陈对事物的认知有很明确的看法和决定,正确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在公事上是不能有自私的感情存在的。这也是做人的首要关键。 简评:文章切入点是公与私,但在写作过程中突出了小陈摆脱亲情的约束秉公办事的精神,体现了“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之间的关系,符合题意。但文章文体感不强,前半部分似在写记叙文,行文粗糙,缺乏生动的细节描述;后半部分又似在写议论文,说理似显太绝对。字数离试题的要求相差甚远。语言缺乏表现力,有许多不够通顺的语句,表达能力较差。‎ 高考得分:18+15+0=33分(三类卷) ‎ 不要被感情蒙住双眼 昏黄的灯光下,语文老师再三告诫我:知识是客观的,人生之路也是客观的,不要因为一时的感情被蒙住了双眼。 是啊!现在想起来初中语文老师的话,仿佛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的无知历历在目。 ‎ 语文老师给我上课前,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师带我们课程。他戴着一副老花镜,看起来很慈祥,但在我那时看来,他的严格远远超出并掩埋了他的慈祥。上课、背课文时,他会狠狠地拿一根竹竿,谁背不会就要伸出手来,被他狠狠地抽十下,我的手被打得红红的,烫烫的,我愈发地讨厌起语文课,语文成绩倒数第二。 于是,我就整天盼望着有一个新的语文老师代替他,终于有一天,他退休了。一个二十过头的青年成了我的新任语文老师。我心情激动,对他的课我一直很爱听,不觉间,语文成绩升到了前十名。我在一次作文中写道:“老师,是您的教学水平高,让我语文成绩直线上升。”过了几天,我被他叫进了办公室。 那天晚上,老师把我叫进了他那发着昏黄灯光的办公室,在那样的灯光下,我几乎看不见老师的双眼,于是我往前挪了挪,终于看见了语文老师的脸。而此时,他却非常严肃,一言不发,忽然,他问我:“你觉得灯光变亮了吗?”我疑惑地点点头。他说:“则才点的灯是同样的暗,灯并没有改变,是因为你能够看到了我,才觉得灯光变亮了。就像你学语文,语文还是原来的语文,只不过老师改变了,你的感情变了,如果有一天又换了一位老师,而你不喜欢他,你是不是会放弃语文呢?” 我低下了头,哑口无言,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对我说:“感情的亲与疏会让你改变对同一事情的看法,因为感情是感性的,它会使你在客观事物面前得出不科学的结论,你一定要理性的思考!” 我记住了他的话,并一直是这样做的。‎ 在生活中,我不以对人的感情亲疏评价人,在学习中,我会科学地对待每一科目。面对成功、失败,不骄傲与气馁,因为我已经懂得了一个道理:要用理性思考,不要被感情蒙住了双眼。 ‎ 简评:作者贴近自己的生活选材,通过自己对两个语文老师的感情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迥异的事实,说明感情变化往往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符合题意,情感真实,内容比较充实。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事语言通顺,层次清晰,议论针对性强,比较深刻。‎ 高考得分:22+21+6=49分(二类卷) ‎ 走出情感笼罩 正确认识事物 ‎ 曾经因为妈妈的一句话,认为所有的不幸只会落到不听话的孩子头上;曾经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认为自己是个很坏的学生;曾经因为好友的热情推介,常到一间味道普通收费昂贵的餐厅吃饭……就这样,人们常会因为感情亲疏导致认识和行为的主观和盲目,使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 从小,我们受到的第一教育就是听妈妈话。因为小孩子对事物不能形成认识,需要成人的指导。就像小鸟听母鸟的话留在巢中待哺,幼狮遵从母狮的指导猎食。渐渐地,我们的认识上便产生了“唯亲是听”的倾向。而且这个“亲”还会发展为我们的亲族、好友,等等。就像宋国那个富人,对儿子和邻居说的同样的话,却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儿子是他的亲人,他认为儿子是不可能骗他的,这也是出于一种对于亲人的偏爱吧。又如那个“乐不思蜀”的阿斗,对远自在外的诸葛亮的劝告不理不睬,而对身边的整天与自己寻欢作乐的小人言听计从。还有那个在开元盛世中的唐玄宗,听到爱妃杨玉环要“日啖荔枝”便认为岭南只在官城外,命“一骑红尘”博红颜一笑。 当然,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帮理不帮亲”或是对“亲”有一种叛逆心理,“唯亲不听”的。三国时的曹操对身边的贤臣心腹都抱着诸多猜忌,别人提出意见,他都认为是对他的挑战,尤其是身边亲近的人。曹操总疑心他们知道的太多,要反他的。于是对他们的话不甚听取,反而“大举集市井之贤士”听他们的进言。现在很多孩子在社会各种各样的影响下,对亲人、老师、朋友的话产生了叛逆心理,认为长辈父母的话是过时的,老师的教导是不必要的,从而对事物认识产生了偏差甚至做出过激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上离家出走少年渐渐增多。 人,作为有感情的生物,或多或少地总不能避免想问题办事情依赖主观情感。而对身边亲近的人听从信任,对疏远的人不愿相信也是普通的现象。但这样,对事物的认识过分依赖感情,会造成我们对客观事情认识的偏见。我们只有用科学客观的眼光,理性对待亲人或陌生人的话,我们才可能拥有更真实的世界。 朋友,用科学作动力走出那个被情感笼罩的世界吧,你会发现那才是我们自己的世界。‎ ‎ 简评:本文没有明显的缺点,但也很难找出突出的长处。按照评分标准一一对照,它就得高分了。对于写作能力中等的同学,这样的文章也写得出来。‎ 高考得分:22+23+10=55分。(一类卷)‎ ‎ ‎ 因为亲近,所以美好 ‎ 感情,多么微妙的一个词。情,是由感而生,感,又由情而发。正因对事物的感情不同,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 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园情结,那对家乡无尽的爱与亲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文《家园落日》中曾这样说,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家乡的落日,才能打动人的心灵——“那才是我的落日啊”。其实,并不是那一轮红日有何不同,而是因为家乡的落日承载了太多的思念与情感与我们的记忆。‎ 那一轮落日,照过枯藤老树昏鸦,照过小桥流水人家,照着的是记忆最深处一点一滴关于故土的热爱。 心灵上的共鸣使我们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屈不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事物本也无情,是我们心灵上的亲近使我们感到它们是如此地美好。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长空,虎啸深林,鱼跃水面,落英缤纷,秋雨梧桐都能发出心底最深处的一声叹息。‎ ‎ 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个富人家里的墙被雨淋坏了,儿子说:“不修好,会有人来偷。”邻人也是这样说,结果果真被偷了。富人觉得儿子聪明而邻人可疑。这则寓言也说明了感情上的亲疏影响着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正误。同样的一句话,为何儿子是聪明的而邻人则是可疑的?正是因为感情上觉得儿子更为亲近,所以会觉得是为自己着想;而邻人的话呢,也许是近乎一种诅咒了。 林清玄有一篇文章《风中跌倒不为风》,说的是小时候走路摔倒时奶奶总责怪风,“怎么把我的乖孙子绊倒呢?”因为疼爱自己的孙子,所以总是觉得孙子都是正确的,是风可恶。奶奶的慈祥善良,跃然纸上。这也说明,感情上的亲疏,决定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听来,是有所不同的。正是唐玄宗自创的《霓裳羽衣曲》,他从中听到的是花花世界,而我们从中听到的是亡国之音。 因为对岳飞的喜爱,我们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因为对秦桧的恨,所以我们说“白骨无辜铸佞臣”。 记得曾有一位诗人说:“境由心生。”很大程度上说出了感情与认识的关系。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善良而美好的感情来看这个世界吧,既然一朵花里可以看出一个世界,那么就让我们坐看云舒云卷,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把无限放在掌心,把永恒在一瞬间收藏。 因为亲近,所以美好! 简评:文章直接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园情结切入话题,结合审美、认知、亲情、人物评价几个方面来讨论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之间的关系,条理清晰、视野开阔、信息密集,文化知识、情感内涵、理性思考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本文兼用议论与抒情笔法,笔墨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情感如蜜似饴般甘甜清爽,极具艺术趣味。‎ 高考得分:25+25+10=60分(一类卷)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