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科综合高考考试说明已校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文科综合高考考试说明已校对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考试说明---政治 Ⅰ.试卷结构 一、试卷结构和题型 试卷包括两部分: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试题以科目内知识综合试题为主,科目间综合试题所占比重较小,一般设置一道或两道科目间综合试题,回答科目间综合试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历史、地理中的2个或3个科目的相关知识。‎ 二、分值比例 文科综合满分300分,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三、试题难度 ‎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四、组卷 试题按照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   ‎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目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反映各科目之间的联系,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说明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表中“目标”‎ 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要求 目标 I II III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 辩证 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或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二、考试范围 ‎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涉及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考试内容。‎ ‎(一)政治(54+48+41+81+39+42=305)‎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54‎ ‎1、货币 7‎ ‎ (1)货币及其本质 5‎ ‎ 商品的基本属性 ‎  货币的本质 ‎  货币的基本职能 ‎  金属货币与纸币 ‎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 (2) 信用工具与外汇2‎ ‎  信用卡与支票 ‎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5‎ ‎ (1) 影响价格的因素3‎ ‎ 供求影响价格 ‎ 价值决定价格 ‎ 价值规律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2‎ ‎ 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3、消费 5‎ ‎(1)消费及其类型 3‎ ‎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 消费的类型 ‎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 ‎ 健康的消费心理 ‎ 理智的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4‎ ‎(1)生产与消费 2‎ ‎ 生产与消费关系 ‎ ‎ 大力发展生产力 ‎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 ‎ 公有制为主体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6 ‎ ‎(1)企业 3‎ ‎ 企业及其分类 ‎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2)劳动者 3‎ ‎ 劳动和就业 ‎ 就业与创业的准备 ‎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理财 6‎ ‎ (1)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 2‎ ‎ 储蓄存款 ‎ 商业银行及其业务 ‎(2)股票、债券与保险 4‎ ‎ 股票 ‎ 债券及其种类 ‎ 商业保险 ‎ 投资理财的风险与收益 ‎7、个人收入的分配 4‎ ‎(1)我国的分配制度 2‎ ‎ 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2‎ ‎ 收入分配公平 ‎ 兼顾效率与公平 ‎ ‎8、财政与税收 4‎ ‎(1)国家财政 2‎ ‎ 财政及其作用 财政收入与支出 ‎(2)征税和纳税 2‎ ‎ 税收及其种类 ‎ ‎ 依法纳税 ‎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 ‎(1)市场配置资源 3‎ ‎ 市场调节 ‎ 市场秩序 ‎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加强宏观调控 ‎10、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4‎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 ‎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1、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4‎ ‎(1)经济全球化 2‎ ‎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2‎ ‎ 国际经济组织 ‎ 我国的对外开放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48 ‎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3‎ ‎(1)我国的国家性质 4‎ ‎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3‎ ‎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6‎ ‎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及其意义 ‎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2、我国的政府 8‎ ‎(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2‎ ‎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和作用 ‎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4‎ ‎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2‎ ‎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8‎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 ‎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 人大代表的产生 ‎ 人大代表的职责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4‎ ‎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4‎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我国的宗教政策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1‎ ‎4、当代国际社会 12‎ ‎(1)国际社会的成员 3‎ ‎ 主权国家 ‎ 国际组织 ‎ 联合国 ‎(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2‎ ‎ 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 ‎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3‎ ‎ 时代的主题 ‎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 ‎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 ‎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41‎ ‎1、文化与生活 8‎ ‎(1)文化与社会 5‎ ‎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文化的形式 ‎ 文化的社会作用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3‎ ‎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 文化塑造人生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6‎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6‎ ‎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 尊重文化多样性 ‎ ‎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5‎ ‎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文化创新 5‎ ‎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文化创新的意义 ‎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 创新与借鉴、融合 ‎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 ‎(1)灿烂的中华文化 2‎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 ‎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1‎ ‎(1)走进文化生活 3‎ ‎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 ‎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文化自觉与自信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 ‎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81‎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4‎ ‎(1)哲学是什么4‎ ‎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哲学与时代精神 ‎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2‎ ‎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3‎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2‎ ‎ 主观唯心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 ‎(5)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7‎ ‎(1)物质2‎ ‎ 自然界的物质性 ‎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运动2‎ ‎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2‎ ‎ 规律的概念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3‎ ‎ 意识的起源 ‎ 意识的生理基础 ‎ 意识的内容 ‎ ‎(5)意识的能动作用2‎ ‎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2‎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2‎ ‎ 实践的概念 ‎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5‎ ‎ 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的具体性 ‎ 真理的条件性 ‎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的作用及过程3‎ ‎ 认识的作用 认识的反复性 ‎ 认识的无限性 ‎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2‎ ‎(1)唯物辩证法3‎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5‎ ‎ 联系的普遍性 ‎ 联系的客观性 ‎ 联系的多样性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系统优化方法 ‎(3)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 ‎ 发展的永恒性 ‎ 发展的实质 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观点 ‎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4)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6‎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4‎ ‎ 辩证否定观 ‎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 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8‎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3‎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 ‎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4)社会历史的主体3‎ ‎ 人民群众的概念 ‎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人生价值2‎ ‎ 价值和价值观 ‎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3‎ ‎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第五部分  经济学常识 39‎ ‎1.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9‎ ‎(1)斯密的理论贡献3‎ 经济学的目的与财富的含义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2)斯密的政策主张2‎ 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原理 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2‎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2‎ 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 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6‎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2‎ 商品、货币理论 价值规律理论 ‎(2)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2‎ 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分割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2‎ 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3.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9‎ ‎(1)罗斯福新政2‎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凯恩斯革命3‎ 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3)新自由主义2‎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4)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2‎ 不同模式的主要特点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3‎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5.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2‎ ‎(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2‎ 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4‎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第六部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42‎ ‎1.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11‎ ‎(1)国家的本质 3‎ 国家与国家性质 专政与民主 国体与政体 ‎(2)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3‎ 代议制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和总统制 ‎(3)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3‎ 民族和国家 单一制和联邦制 国家主权 ‎(4)国际组织概观2‎ 国际组织及其分类 国际组织的机构和作用 ‎2.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3‎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和实质 ‎(2)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3)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点 ‎3.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 4‎ ‎(1)美国的联邦制 ‎(2)美国的两党制 ‎(3)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4)美国的利益集团 ‎4.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0‎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历程2‎ 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定 ‎(2)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3‎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确保国家权力协调高效运行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3‎ 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5.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14‎ ‎(1)联合国 3‎ 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联合国的作用 ‎(2)中国与联合国2‎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 ‎(3)世界贸易组织 3‎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机构 中国与世贸组织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独特的APEC方式 中国与APEC ‎(5)欧盟3‎ 欧盟的宗旨和机构 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与欧盟 第七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 ‎ ‎ Ⅲ. 参考样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试题21】(2013年第29题)‎ ‎ 图11反映了当前市场上存在农民卖菜难与市民买菜贵的难题。能够缓解该难题的措施是 ‎ ‎①发布蔬菜供求信息,促进产销对接 ‎②提高蔬菜种植补贴,扩大种植规模 ‎③合理规划蔬菜流通,降低运输成本 ‎④改善菜市场卫生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说明】‎ 学习《经济生活》的知识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本题给出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求考生结合文字和漫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题难度为0.88。‎ ‎【试题22】(2013年第30题)‎ ‎ 下表是2011年北京市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度增长率。 ‎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个人所得税 ‎14.4%‎ ‎12.5%‎ ‎28.6%‎ ‎15.5%‎ ‎26.7%‎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出2011年北京市 ‎ A.财政收入高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 B.个人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 C.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速过快抑制了财政收入增长 D.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抑制了个人所得税增长 ‎【答案】A ‎【说明】‎ 能够灵活运用《经济生活》的基础知识,理解一些基本经济数据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是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本题的解答首先要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基础,理解各种指标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理解增长率是一个相对值,它与绝对值是有区别的。本题难度为0.42。‎ ‎【试题23、24】(2011年第33、34题)‎ ‎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较快,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图9所示的关系。回答23、24题。‎ ‎23.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状况从B点到A点变化的经济手段是 A. 提高个人所得说起征点 B. 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 C. 降低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 D.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品实施限价 ‎24.基于图12所示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当前宏观调控中应当 A. 把握重点,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 B. 遵循规律,促进二者的协调增长 C. 立足整体,防止二者的循环往复 D. 创造条件,避免二者的相互制约 ‎【答案】26.B 27.A ‎【说明】‎ ‎ 本题组围绕宏观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展开,菲利普斯曲线是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短期取舍关系的图形,从B点向A点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2009年以来经济出现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是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现实状况。第23题考查控制通货膨胀的具体经济手段,第24题旨在通过透过宏观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从哲学思维方法的高度,引导学生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而全面认识和理解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两题构成一个具有联系的题组,将经济与哲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26题难度为0.58,第27题难度为0.54。‎ ‎【试题25】(2009年第33题)‎ 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13所示。‎ 从健康与非健康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 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 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 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答案】A ‎【说明】‎ 本题以概念的理解和事实的认定为基本测试目标,通过将抽象概念还原于生活,在鲜活的问题情境中指认概念的特性和归属,明晰其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测量考生认知和理解水平的目的。本题难度为0.74。‎ ‎【试题26】(2005年第35题)‎ 漫画和成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与图11漫画反映相近哲理的成语是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 C.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A ‎【说明】‎ 本题侧重考查哲学思想在不同呈现方式中的转换能力,即要求考生在生动活泼的漫画、寓意深刻的成语以及与这二者相对应的哲理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考生要从内涵上深刻理解漫画与选项成语所传达的信息,经过分析、判断等思维过程,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本题难度为0.73。‎ ‎【试题27】(2009年试测题)‎ 新建成的苏州博物馆,既有现代感,又极具中国传统建筑韵味。从院落的组织,院落与室内空间的相互渗透,到观赏路线的布置,幽然僻静与豁然开朗的强烈对比, 无处不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的灵活运用,形成了“中而新”的建筑特色。这一建筑特色蕴含的理念是 ‎ A.批判传统,独领风骚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D.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答案】B ‎【说明】‎ 本题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和建造为话题,通过辨别、比较《文化生活》中的基本知识,考查考生对文化继承与创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创新的时代意义的认识。本题的价值追求是,体现课程目标提出的“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本题难度为0.93。‎ ‎【试题28】(2006年第27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政府管理方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 去年某夜,北京京广中心附近道路塌陷,许多人次日一早收到市政府发来的短信,提醒市民绕道而行;春节前,很多市民收到了市政府的拜年短信,呵嘱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规定,注意安全;清明节前,市政府又通过媒体提醒殷墓市民注意行车路线、防火和安全。如果要将上述事件写成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 A.转变职能,政府性质逐渐改变 B.以人为本,政府服务更加完善 C.重视安全,政府职有日益多样 D.执政为民,政府权力不断扩大 ‎【答案】B ‎【说明】‎ 本题以鲜活的社会生活材料为载体,通过分析我国政府管理方式发生的积极变化,考查考生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本题的能力定位包括指认事物和澄清概念。本题体现的课标内容目标是“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本题难度为0.90。‎ ‎【试题29、30】(2012年第31、32题)‎ ‎ 某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探究。回答29、30题 ‎ 29.甲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关于推动宗教参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发挥宗教团体在赈灾救济中的社会功能》、《论农村信教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爱国宗教人士的培养研究》。据此推断,甲组的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 A.我国如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 B.我国如何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C.我国宗教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 ‎ D.我国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0.乙组同学就所学《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内容,拟出下列命题准备开展研究,其中不成立的是 ‎ A.人民民主制度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 ‎ B.代议制的本质是直接民主 ‎ C.我国国家管理形式具有代议制特征 ‎ ‎ D.法国现行政体具有议会制的特点 ‎【答案】29.D 30.B ‎【说明】‎ ‎ 本题组结合比较学生乐于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特点,以综合探究活动的方式考查了探究活动中如何确立选题与选择 参考文献的相关问题,引导考生进一步增强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和探究实践的能力。第29题中甲组同学的综合探究任务是撰写学习论文,题目要求通过分析这些同学撰写论文所使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合理推断出其研究主题。反过来看,本题有助于引导考生增强根据特定探究主题来选择和搜集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能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第29题中乙组同学的综合探究任务是拟定准备研究的命题,这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本题以要求考生甑别综合探究中确立的命题是否成立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国家的本质、现代各国政体等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以及精准理解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信息容量较大的题目。第29题难度为0.97。第30题难度为0.75。‎ 二、非选择题 ‎【试题35】(2005年第38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图18是“微笑曲线”示意图。图中的两条曲线均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但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因为缺乏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的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企业只能接单、缝制和加工,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如中国生产的服装在国外市场上售价100美元,我国企业一般只得到5~7美元,其余都落入外国商标所有者、服装设计公司和经销商的腰包。‎ 回答:‎ ‎(1)“微笑曲线”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二,说明“微笑曲线”对我国企业提高利润水平有什么启示。 ‎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发展。‎ ‎(3)结合政治常识,从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说明国家应怎样营造有利于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的环境,并列举事例(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各举一例)。 ‎ ‎【参考答案】 ‎ ‎(1)①从事产品研发、零件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利润,而从事组装的企业利润水平较低;与60、70年代相比,目前底端与两端的利润水平差距扩大,底端企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②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重视售后服务;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塑造企业形象。‎ ‎(2)①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把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利润分布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认清当前我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所处的位置,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努力改变集中于加工和组装环节的现状。‎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3)‎ ‎【说明】‎ 本题是政治学科内综合题。材料的呈现方式具体、直观。材料一为图示,材料二为文字,两则材料相互补充,形成整体。三个设问从多方面考查了考生的能力。本大题难度为0.40。‎ 第(1)题的两问具有递进关系。第一问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读取、综合和归纳能力。首先要求考生从横轴、纵轴以及“微笑曲线”的高低变化中解读出产业链条中的“两头高、中间低”的利润分布特点;其次比较60~70年代与现在两条曲线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反映的经济现象。第二问材料信息是具体的,问题则具有一般性和探究性,重点考查考生对材料进行总结、归纳,并根据设问要求,进行演绎和概括的能力。本小题难度为0.48。‎ 第(2)题在逻辑上与第(1)问衔接紧密。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设问限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考查准确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小题难度为0.33。‎ 第(3)题采用表格的形式,从“法律方面”、“政策方面”、“国家行为”和“简单列举”四个方面分层分类地考查考生的认知水平,力图反映(课程标准)传导的评价理论:“要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所学理论和社会实际有机结合,活化和深化知识。本小题难度为0.37。‎ ‎【试题36】(2013年第38题)‎ ‎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划定了水资源利用管理的“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 ‎⑴描述图19所反映的我国用水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 ‎ ‎⑵实现“三条红线”的控制目标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 ‎⑶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什么不能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 ‎ ‎⑷为了保护和节约水资源,某校学生会正在草拟倡议书,向同学们征集倡议。结合《政治生活》中关于公民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两条倡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1)用水总量持续平稳增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先缓慢上升,后有所下降。生活污水排放总量持续较快增长。 ‎ ‎(2)①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②降低企业购买节水设备的融资成本,以鼓励企业使用节水设备,提高用水效率。③对企业排污征收排污税或对违反排污规定的企业进行罚款。‎ ‎ (3)市场调节有利于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但市场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局限。水资源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会造成过度开发、分配不公、污水排放量地[多等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利用。政府参与水资源管理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4)倡议:自觉节约用水,如注意拧紧水龙头等。‎ ‎ 理论依据: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 倡议:对破坏水资源(或不合理用水)现象进行监督和举报。‎ ‎ 理论依据:公民具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 (答出其他倡议及其理论依据,如倡议参与水价制定、积极献言献策,理论依据为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等,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说明】‎ 本题是政治学科内的综合题。试题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社会热点中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为话题,通过反映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折线图、实现水资源利用管理“三条红线”的相关措施及影响途径的表格、某校学生会草拟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倡议书等新颖、灵活的形式,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经济学常识》角度设置了4个问题要求考生作答。试题将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和正确的价值引导巧妙地融合一体,很好地实现了以生活现象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坚持正确价值引导的新课程理念,本大题难度为0.64。‎ 第(1)题要求学生读图,描述我国用水总量、‎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图形信息,并能进行描述和阐释的能力。本小题难度为0.91。‎ 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得出正确结论,既是考生进入高校必需的一种学习、研究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也是将来进入社会必备的一种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第(2)题对考生的这一能力作了重点检测。②依据“优先贷款、优惠利率”的措施,能够推论出的直接影响是 “降低企业购买节水设备的融资成本,鼓励企业使用节水设备”,从而实现“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结果,这是对常规顺向思维过程的考查。关于③,试题提供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和影响途径,考生需要倒推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征收排污税,或者对违反排污规定的行为进行罚款,这是对考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通过表格,将思维过程全面呈现出来,具有较强的思维力度,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本小题难度为0.53。‎ 第(3)题要求考生能够应用选修《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什么不能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答好本题的关键是形成清晰的作答思路,一是对“不能完全由”进行准确完整的理解,就是“既要”,又“不能完全”的意思;二是运用知识,逻辑清晰地说明市场调节有优点,市场调节也有局限,所以还需要政府参与水资源管理以弥补市场的不足。本小题难度为0.63。‎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节约水资源,也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第4题以某校学生会向同学征集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倡议的形式,列举出生产、生活中浪费和破坏水资源的现象,要求同学们从公民角度提出倡议,并说明理论依据。试题以现实问题为情境,结合考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生态价值观。本小题难度为0.69。‎ ‎【试题37】(2013年第39题)‎ ‎ 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某班同学围绕“中国梦”畅谈学习体会。‎ 同学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这一伟大梦想,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学乙: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起来了。历史表明,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同学丙:我要刻苦学习,考上医科大学,将来当一名出色的医生,努力工作,救死扶伤,造福人民,实现人生价值,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⑴任选一位同学的发言,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⑵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并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理论运用得当,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 ‎ ‎【参考答案】‎ 示例:‎ 同学甲的发言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和奋斗目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人们前仆后继,赢得了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家日益走向繁荣富强。‎ ‎(结合学习体会,也可以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联系的观点、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等角度作答)‎ ‎【说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作为凝聚民族力量,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题以“中国梦”为主题,要求考生依据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对“中国梦”进行深入思考,并揭示其蕴含的哲学道理,以此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时代性。“中国梦”是我国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对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以“中国梦”为题,体现着时代精神、学科特点和强烈的价值导向性。‎ 二是整体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统一。试题围绕“中国梦”,分三个层次给出具体材料。第一层次讲“中国梦”是民族梦,重在“中国梦”的缘起和作用,是宏观层面的问题。第二层次讲“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与每个人相关,重在说明国家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可以看做是中观层次的问题。第三个层次与考生个人联系在一起,从人生价值角度谈个人如何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贡献力量,属于微观层面。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二、三 两个层次都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但是角度有所不同。第二层侧重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层侧重个人对社会的影响。本题材料层次分明,从民族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以“中国梦”为核心,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试题的落脚点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即每个学生都会面对的问题-----将来要做什么,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题既有统一性又有层次性,这使学生阅读和解答试题的过程,既需要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又可以根据自己对不同层次问题把握的程度,选取一个维度,调用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解答。‎ 三是开放性与选择性。首先,本题围绕“中国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给出具体材料,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材料作答,也可以不囿于材料的限制,结合自己对“中国梦”的认识,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选择性使试题具有了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有利于考生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其次,本题没有设定统一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而是给出一个答题示例,考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回答都可以构成答案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体现的试题的开放性。考生答题时,可以结合自己对试题材料、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思维的空间扩大了,不同水平、各具特点的考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展示。但是选择性和开放性不是无限的放开,而是有限度、有要求的。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答题材料和方向,但答什么内容则受到话题、材料和设问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论述的材料必须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准确对接。即使考生选择回答第(2)小题,即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并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也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意表达,仍然需要就“中国梦”某一方面的问题提供一个贴切恰当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四是坚持能力导向。本题侧重考查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评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的回答情况,要求原理表述完整正确;二是知识与材料结合的情况,要求材料表述贴切、恰当、完整,事实材料与说明的观点准确对接,论证合理充分;三是逻辑思路和语言表达的情况,要求逻辑清晰,学科术语运用准确。这种评分办法兼顾了试题选材的限定性、设问的开放型,以及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本题难度为0.5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