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评争议型类作文审题立意及拟题刘希国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时评争议型类作文审题立意及拟题刘希国

‎2018高考“时评争议权衡型类”作文审题、立意及拟题 ‎ ◆审题立意 ‎ 1、时事争议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见仁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 ‎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材料示例】‎ ‎1.游客在故宫大缸刻字 【审准题意】‎ 批评游客行为,要尊重保护文物(就事论事)‎ 根源在于文明素质低下、公德心缺失、(就事论理)‎ 体现盲目浮躁的旅游观,进而分析整个社会的盲目浮躁(就事论理)‎ 中国式旅游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标签,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就事论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 kuǎ)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 ‎ ‎2、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 ‎ 1)为顾校长辩护:不能求全责备 ‎ 2)批评顾校长:‎ ‎①为何不未雨绸缪-——就事论事 ‎②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借题发挥和联想(就是论理)‎ ‎3.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在京举行 来自四川和黑龙江等多所高校的10名大学生在北京的中国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上亮相。经过两个小时的竞拍,6名大学生获得了保姆工作,年薪最高为4.15万元。‎ ‎◆【素材点拨】‎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只要大学生们放下架子,适应社会,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找一份工作并不是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从事保姆工作,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和人才的浪费。‎ ‎【构思方向】(1)适应; (2)解放思想; (3)勇于尝试; (4)珍惜知识和人才。‎ ‎4.请以下面的新闻为素材,写一篇短评。‎ ‎《新京报》2月3日报道,北京731路公交车上,一名外国乘客因其提出违规停车的要求遭到拒绝而对该车的司机与售票员破口大骂为“中国猪”司机和售票员笑脸相迎,他们严格遵守公交公司的《员工守则》,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 一、选取角度: 1、司机和售票员的忍让态度,你持何态度?‎ ‎ 2、对外国乘客的无理取闹,你有什么感想?‎ ‎ 第一步:吃透材料,选取角度(选角度)(对于司机和乘务员的忍让,你持何态度?)‎ ‎(一)反对忍让 ‎1.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 ‎2.纵恶消弭(mǐ,消除)了正气,助长了邪恶。‎ ‎3.《员工守则》漠视了员工的名誉权、生命健康权等基本权利。‎ ‎(二)赞成忍让 ‎1.表现了一个大国公民的气度和修养。 2.他们的行为既无损国格”也无损人格。‎ ‎3.以暴治暴不利于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 ‎◆选材:要求选用富于时代性、思想性的典型素材,凸显出其鲜明的时效特征,选用与所给材料相似或相对的素材来分析:‎ ‎ 如围绕“明星代言”的相关的现象案例、前因后果来选材。如与故宫大缸遭刻字的新闻类似材料:承德避暑山庄石碑遭“泼墨”、博物馆大殿门扇 、楠木雕饰被割掉;古床博物馆遭参观者“砸场”、埃及神庙惊现“到此一游”、北京西便门城墙四处“海誓山盟”;卢浮宫名画被游客“个性签名”;无心之失:故宫文物被科研工作者“误伤”;耶稣画像惨遭“毒手”变猴子;达·芬奇名作失色成“LED屏幕”;圆明园文物误变“土豪金”;唐代石佛被重塑成水泥佛。‎ ‎◆结构:‎ ‎“时评类”作文从本质上说,属于议论文体。在写法上应遵循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炼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及严密的逻辑性。‎ ‎ 注意:(即使是时评类作文,也要有规范和清晰美观的结构,除非你对的的字体卷面及语言有着绝对的信心,或者作文能保证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否则就规规矩矩地写作)‎ ‎◆写作模式: ‎ ‎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样做)具体步骤是:①.析材料 ②.论危害 ③.挖根源 ④.提办法 ❺.联现实 ❻.作结论(作呼告)‎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略】 ‎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 ‎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 ‎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详】 ‎ 即:引——点——议——联——结 ‎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先破后立。‎ ‎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可以驳观点、驳论据、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常用结构模式:‎ 引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 议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 联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 结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标题: 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如《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 先看下面三个标题:‎ ‎ (1)原题:2009年税收监控,稽查重点将是谁?‎ ‎ (2)原题:利息税征收何时能遏制?‎ ‎ (3)原题:春季出游,爱惜花草 ‎  有人经过改写,变成了下面的文字:‎ ‎ (1)2009年度,谁将被税局重点“照顾”?‎ ‎ (2)利息税何时能止痒?‎ ‎ (3)春季出游别“拈花惹草”‎ ‎◆拟题方法:‎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震撼”贪官?》‎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 ‎◆开头 ‎  适度描述事件主体,但切忌花大篇幅回顾。应找出事件的主题,针对主题,应用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的语言亮出自己观点。即迅捷入题,耀人眼球,方能吸引读者,震撼人心。‎ 例如:‎ ‎  蔡铭超先生拍而不买,致使天价兽首流拍,本人认为这一行为得不偿失。——明确提出自已的观点。‎ ‎  在法国举行的拍卖会上,蔡铭超先生以天价拍下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但拒绝付款。有人认为这是一出闹剧,但我要为蔡先生鼓掌。‎ ‎  蔡先生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适度描述事件主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  关于观点,一定要掷地有声,拒绝平庸。一个平庸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相反,如果我们从一些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提出新颖的观点,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观点。‎ ‎ ▲主体部分 ‎ ‎ 则应结合观点,剖析事件,开掘本质,辩证分析:‎ ‎ (1)可适当解释事件的关键词,解决“是什么”问题。但不能泛泛而谈,尽量通过具体的实例剖析出事件的本质。‎ ‎ (2)分析问题。(为什么)‎ ‎  A.要紧紧扣住论题本身。如:赞扬蔡铭超的做法,从头到尾都应该围绕赞扬这一行为而展开论述。做到中心明确,否则就会有偏题或离题之嫌。。‎ ‎ B. 要研究问题本身。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单一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的原因、现阶段的影响、今后发展的结果、自己内心的感受。‎ ‎  C.在文章的行文组织上,要做到思路清晰,尽量将论据、论点等分项列出,让人一看就能理清头绪。‎ ‎ (3)怎样做:如:对于在文物上刻字现象,要保护文物,提升国民素质,法律规范等 ‎▲结尾 ‎ 要呼应形头,收束总结,这样才能保证论述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  “时评类”文章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嬉笑怒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时评类”作文立意分析演练 文题设计1‎ ‎  最近,“成都名片”评选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超女”李宇春获近1500票,超过武侯祠、春熙路等代表成都文化特色的景点,暂列第一名。这引起了很多专家的质疑。你对此有何看法?‎ ‎  构思提示:“名片”是代表一个地方形象、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标志。任何地方都有值得本区域人民耳熟能详、引以为傲、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文化符号和名片。就本题而言,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立意:‎ ‎  1.赞成李宇春作为成都的名片。李宇春是成都走出去的魅力女孩,作为中国当代的大众偶像,李宇春的影响力早已走出了娱乐圈的范畴。出道4年,她多次登上《环球》《人民画报》《TimeOut》《Glamour》等杂志封面,更是分别登上亚洲版和美国版的《时代周刊》。当然,除了事业上的成功,她还热衷于公益事业:“玉米爱心基金”是中国第一个以歌迷命名的零资源启动基金,但至今捐款已突破500万元……‎ ‎  2.否认李宇春作为成都名片。名片主要内涵应该是文化,要有历史的厚重感,要承载人们对其的厚望等等。‎ 当然,不管从哪种角度写作,时评体的标志一定要明显,符合我们上文讲的一些特征。‎ 文题设计2‎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河南省新密市工人张海超,2014年6月到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他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州大学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悲壮之举揭穿了谎言。‎ ‎  要求:请对上述材料进行评论。‎ ‎◆构思提示:这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心碎。张海超的被迫自救,更像在拿健康甚至生命冒险,赌自己没病(肺结核),而是社会(郑州职防所)有病(“误诊”)。张海超自知面对的是一家大企业,“我这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也深信在那个企业里与他有相同遭遇的工友,还另有其人。这种“一个人在战斗”的公民形象,其痛感之深,情何以堪。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类似个案时有发生?为什么自救者时常走投无路,不得不采取极端方式?为什么原本由全社会担负的自救成本,却要由一位孤苦无告的农民承担?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放弃“以暴易暴”的思维前,人们在张海超身上也看到了一种“让人含泪的暴力”,一种并不施害于他人,而是加诸自身的暴力。为证明自身清白而“开胸验肺”,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残”?无论如何,如果恶意“误诊”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法律正义能得到有效伸张,如果相关维权制度健全、维权途径通畅,张海超绝不至于要如此与“误诊”对赌,“一个人在战斗”。‎ ‎★范文赏析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新年伊始,2018年1月5日,媒体就爆出合肥罗姓女子“高铁扒车门”事件的视频。元月11日,又爆出宝鸡一对夫妻吵架,女方堵住高铁车门事件视频。还有一男子迟到近20分钟,打110,向车站提出等他到达再发车的荒唐请求。‎ ‎②网上众人声讨这些人的自私、素质低等。央视等媒体及时披露和评论,指出遵规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不容破坏。‎ ‎③但网络却又有另外的声音,一些人认为,单一的个案没必要上升到公众话题。一网友以《华盛顿地铁为我等了6分钟》为题发文,美国地铁愿意为一个留学生等6分钟。文章观点认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不在于他的步伐有多快,而在于他肯不肯为了他的人民放慢脚步。理由是毕竟法规也是人制定的,为人服务的。‎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今天,这虽是个案,其实也反映了很多人的心态和素养。值得当事人深刻的反思,值得媒体甚至整个社会中的人们的深思。‎ 请根据以上文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指导】‎ ‎(1)从法与情的角度,可以立意为:①法是为人制定的,但也不仅仅是为人;②有法不依,等于无法;③人是感情的动物,为法而法,伤了人情,违背法律初衷;④遵规守法是当代中国人必备的素养。(2)从舆论的引导及其引导的角度,可以立意为:①小议守时的文明;②是网络暴力还是正义的集体发声;③央视发声的意义;④以人民的名义;⑤以法律的理由;‎ ‎(3)从个人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素养,是一个人高贵与否的不二理由。‎ 单一个案是否都应上升为公众话题 面对此事实,我不能不承认,“高铁扒车门”给全国百姓树了一个极坏的典型,但也让我若有所思,就是这样的个案,要不要上升为公众话题,因而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对于“高铁扒车门”,在当事女教师被学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暂停职务,被铁路警方处以2000元罚款后,有人称这一事件让大众的规则意识更加增强,更有人借此称“这一次,那些被插过队的、在马路上被加塞过的、考公务员时被关系户挤掉的,应该也都借高铁酒杯,稍微出了一口怨气”‎ ‎。但我不这么认为,而是感到,“高铁扒车门”视频摄录、上传者做的有些不妥,他们如此则为全国树了一个极坏的典型,甚至产生了不必要的副作用。比如,紧随合肥“高铁扒车门”之后的陕西宝鸡南站的一女乘客因为和丈夫发生矛盾,丈夫下车后为唤回丈夫而阻挡列车不让关门一事,有可能就是效法合肥女教师的结果。‎ 网络喧嚣过后,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合肥“高铁扒车门”一事,如果不是视频摄录者将这一事情上传网络,或许就像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一样不声不响地就那么过去了。毕竟,当时女教师虽然有点“撒泼”,据有人后来透露,其和丈夫带着女儿是要赶时间到广州参加比赛,如此看也情有可原。而且,铁路部门当时也采取了灵活变通,迅速协调让其丈夫也上了车。这原本是初始虽不妥而结果甚好的两全其美之事,但视频摄录、上传者却让“高铁扒车门”演变成了一个公众话题,成了“网络盛宴”。尽管扒车门女教师行为应该被批评和被依法依规处罚,但其带来的负面后果并非仅如宝鸡南站女子阻车门这一情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的负面作用显现。‎ 每个人都拥有舆论监督权,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但是,个人的监督和舆论的监督应有所区别,千万不能泛化。我认为,不管是个人监督还是社会舆论监督,这里面都应当有个度的考量。如果个人行为或者团体行为侵犯的是社会或者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并造成了恶劣的后果,那则都应该拿起舆论监督的武器予以监督。否则,单一的个案且已经得以顺利解决,就没有必要上传网络,而炒作成为公众话题。比如本次的“高铁扒车门”。‎ 更需要指出的是,个体的监督是不是要上升为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需要认真考量并需要进一步反思的。“高铁扒车门”如果没有后续的传统媒体的介入,单凭网络上一条视频或者一个微博,我认为,很难形成舆论热议,或者演变成公众话题。因而,在“高铁扒车门”过后,传统媒体人也应有所反思。尤其是,在1月11日某电视视晚间新闻中,电视台把一个男子差十几分钟赶不上列车而打电话给110请警察通知列车等他的事情全程录音曝光,我认为十分不妥。试想,110报警中心每天都有可能接到类似这个男子要求通知列车等他十几分钟的奇葩电话,这本是警方工作遇到的一个部分,如果是茶余饭后大家拿来调侃一番也就罢了,但作为媒体将其公开曝光,则无必要。或许媒体是想通过这一事例来说明围绕高铁曾经发生过很多非正常现象,但对社会、对大众来说实属没有必要,甚至还会有负面的示范。‎ 有一篇题为《华盛顿的地铁为我静等了6分钟》的网文曾讲述了一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华盛顿坐地铁时不小心将钥匙掉进了地铁轨道下面,本着试试看的态度,请地铁方帮忙。结果,为了取回这串“无关紧要”的钥匙,整个华盛顿地铁为他一个人停运了6分钟。很多人在转述这篇网文记述的这个事情时都引用了作者“一个伟大的国家不在于他的步伐有多快,而在于他肯不肯为了他的人民而放慢脚步”这段话。我在此引用,是想借此表明,我们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们是否在某些方面放慢脚步静下来想一想,比如,这次的“高铁扒车门”,倘若不是将视频上传网络,倘若传统媒体不那么密集介入,真正引导大家对这一事情做冷静思考,尤其是引导民众规则意识更加提高,而非上来就单一指责“高铁扒车门”女子是“泼妇”,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单一的个案有没有必要上升为公众话题?不仅媒体要反思,我们整个社会中人也都需要反思?不是吗?‎ ‎【美文展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近日,作家李辉在“东方历史讲堂”重温八十年代时透露,1983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写信给曹禺:“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都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身为北京人艺院长的曹禺非但不生气,还郑重地把信夹入大相册,在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来访时念给他听。当时的青年作家张辛欣在《收获》上发文批判曹禺,惹了麻烦,毕业分配没着落,巴金介绍她到北京人艺当导演,曹禺也没拒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含义是:从曹禺的角度: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虚心纳言,大度处事;善纳逆耳忠言;宽容;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正视批评,成就谦谦君子之风;腹有雅量气自华;闻吾过,心窃喜;人言可敬,闻过则喜;谦虚的姿态。从黄永玉张欣幸的角度:敢于批评,勇于批评。敢于挑战权威。‎ 以上立意从材料的总体上把握,均为一类立意。二类立意只抓住材料的局部,如不为势位所误,心无杂念,批判力量大等。三类立意为尊敬,谦虚等。‎ ‎◆参考标题:‎ ‎《腹有雅量气自华》《闻过则喜,宽容面对》《宽容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气度》《包容为帆助远航》《倾听逆耳忠言》《胸怀宽容,接纳忠言》《大度为人,谦虚为学》《闻过则喜,难能可贵》《以德报怨,宽以待人》《你若宽容,便是晴天》《有心胸者,方能成事》《博大胸襟筑辉煌》《闻过则喜真名士》《笑纳批评,昂首人生》《博大胸襟方纳百川》《以宽博之心勇对批评责难》‎ ‎◆经典素材:‎ ‎1.梅兰芳虚心求教,宽容一位老者之批判。‎ ‎2.铁凝、莫言面对《咬文嚼字》的淡然与诚恳,接受指摘的气度。‎ ‎3.唐太宗以魏征为镜,明其得失,从善如流,闻过则喜。‎ ‎4.面对质疑,三峡工程总指挥潘家铮说其实三峡建设中最应该感谢的人是那些反对的人们。‎ ‎5.伟大的黑人领袖曼德拉在自己的总统就职典礼上,邀请了曾经虐待自己的狱卒。他的宽容与善良征服了狱卒,更征服了全世界。‎ ‎6.胡适一生名满天下,他有一句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从不以激烈的言辞攻击自己的反对者,而是正视别人的批评。‎ ‎◆例文赏析 : 腹有雅量气自华 面对他人的指摘,你是恼羞成怒还是坦然接受?作为一名剧作家,曹禺,他坦然接受。当黄永玉来信批评他时,他不生气;当张辛欣发文批评他时,他不拒绝。试问,如果我们每人都有这样一种宽容大度之胸怀,和不能站在成功的山巅,灿然淡然?‎ 他人给以批判,我回以宽容大度,这正如绽放在高原冰川上的雪莲,因为宽容,所以灼灼其华,更加绚丽灿烂。‎ 宽容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气度,腹有雅量气自华。‎ 大唐盛世,金銮殿中,群臣惶惶,战战兢兢,而她在读完骆宾王的《缴武檄书》不仅未盛怒,反而埋怨宰相没有挖掘出这样的人才,她笑,笑出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的辉煌;她留,流下了无字碑,她深知,无字之碑,方有千言万字,未有一言,胜似千言万语。‎ 好一个武后,托起了日月当空的绚烂。‎ 宽容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腹有雅量上晴天。‎ 梅兰芳,那个舞台上风姿绰约的女子,那个舞台下虚怀若谷的男子。在一次排练中,四周喧哗不多,连连叫好,唯有一老人连连摇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周围之人皆对他怒目而视,而只有梅兰芳谦逊而恭敬地说:“敢问阁下有何高见?”遂得一指点,更上一层楼。若无梅兰芳先生的虚心求教,宽容他人之批判,哪得如此之功底?‎ 好一个梅兰芳,创造出这划时代的戏剧。‎ 宽容是俯瞰众生的胸怀,若你失去了这种气度,终将跌入谷底。‎ 众人皆知,赵本山是一颗巨星,划过那天边留下绚烂的美名,可终究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拍完《乡村爱情》之后,有人批判他太低俗,不合调。而赵本山却批判说,这是作为农民对乡村的感知,不需要这些生存在都市中人的无谓的批驳。面对批驳,它不仅仅不虚心接受,反而上法院打官司,真令人寒心。‎ 腹无雅量的人终将跌入谷底。‎ 喜欢汉高祖刘邦的虚怀若谷,香气如空谷幽兰,我没有张良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没有韩信那种战必胜攻必取的气魄……但我近日却能战胜项羽这无往不胜的神话。这些全是因为他能宽容待人;喜欢铁凝、莫言面对《咬文嚼字》的淡然与诚恳,接受指摘的气度;喜欢曹禺的宽容大度……‎ 是的,腹有雅量气自华。‎ ‎【精彩例释】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这一天,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QQ空间,到处都是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母爱伟大的故事等,热闹非凡。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情,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点赞。‎ 面对网友们向母亲们疯狂的“示爱”方式,一半以上的母亲表示并不知情。因此有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你妈知道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么?”。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平时不习惯和父母交流情感,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有网友认为,比起隔空抒情,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给妈妈买点实在的礼物,才是表达祝福的更好方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写作指导:作文涉及到网络与情感、虚拟与真实、道德绑架与情感绑架等多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对道德品质的呼唤,是当今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材料中所反映的一些人在母亲节刷屏来晒孝顺的现象,确实值得反思。孝,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也是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从正面立意:感恩母亲,让爱刷屏又何妨。母爱虽然是私事,却并非不能公开表达。固然有作秀成分,但不能否认真诚。甚至“往大了说,这还可以逐渐改变国民性格,打开人们的心扉,让人变得更加直率乐观,而不总是那么含蓄阴柔”。“只要自己开心,让母亲高兴,刷刷屏又何妨?”对许多网友来说,更实际的问题是:与父母身处两地,并不能岁时陪伴在父母身边,在母亲节这天发一条朋友圈祝福母亲,更多是表达自己的歉意和无奈。而朋友圈祝福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节日,引起重视。‎ ‎◆从反面立意:比起隔空祝福,付诸陪伴的行动才更实在。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才是她最想要的节日祝福。对于一些年纪稍长、并不使用微信的父母来说,发在朋友圈的祝福和感激等于不存在。朋友圈、微信、QQ空间“晒妈”引起不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万年不变的“情感绑架”:转发。各种段子、文章包含的“情感绑架”色彩,好像不转不晒就是不对。感恩不止母亲节 老龄化社会亟需加强亲情教育。在庆祝母亲节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发出疑问:尽孝,只有母亲节才热闹吗?‎ ‎◆精选素材 母亲节感恩:别陷入庸俗泥淖 母亲节感恩,别陷入庸俗泥淖,忌浸染作秀风气。近年来,报端常现误读“母亲节”的新闻,比如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明德小学100名学生相聚在校园,通过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迎接“母亲节”的到来,以此表达对母亲的爱戴和尊敬;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初二全体同学在操场上集体下跪,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再如武汉市不少中小学甚至大学给学生布置了亲情作业,如给母亲送花、洗脚,给父母写“一封家书”等,虽然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目的一致,即让学生感悟亲情,孝敬父母,并学会生活自理,但尤其不要生硬地把母亲节演变为“洗脚节”、“下跪节”等。对母亲感恩,又何必非选择某一天来洗脚和下跪呢?感恩母亲,应当把每天都当成母亲节来对待,亲切自然地去关爱母亲,去表达情感,去让她们感受到来自子女最真挚的情怀。‎ 母亲节煽情一些又何妨 尽管一些好事者努力把母亲节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联系在一起,但毋庸讳言,母亲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洋节”,且从一开始,就是被商家作为促销手段引进的。商家从这个节日中嗅到了商机,早早打出“母亲节套餐”、“母亲节促销”的动人幌子;媒体上、网络上不约而同(其实不妨说是“约而同”)涌出成批面目仿佛的“二十四孝”式故事、段子,煽情催泪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吸附着眼球、广告。‎ 对此,一些人呼吁,让母亲节“去商业化”,恢复亲情节日的本来面目,然而母亲节成为公共节日的一刻起,就不再属于任何一个人,包括“母亲节的母亲”,商家也好,普通人也罢,都有权为母亲节赋予自己所喜欢的任何定义——只要一个愿打,另一个愿挨。那些无伤大雅、有助家人心情和氛围的花朵、礼物和祝福,哪怕掺一点点假,有一些些煽情,又有什么关系?作为母亲,难道不会笑着接纳儿女们所回馈的一切吗?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节日习惯”,也未尝不能给“自家的母亲节”添色。‎ 适用角度:孝道、感恩、亲情、道德 ‎【精彩例释】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它们的关系很奇妙: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水果蔬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问候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 这一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受,请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含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作文涉及到事物的外在与内在、物质与精神、行为与情感、现象与本质等方面,现实性强,针对性明显。物质犹在,而精神缺失,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发展,各种仿古街道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只剩下虚化的外表和历史的外装,人们嗅不到任何历史文化的味道,只有弄弄的商业气息。‎ 这道作文题意在引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不要被表面的眼花缭乱迷惑了双眼,不要被外在的纷杂世相蒙蔽了心灵,不要仅仅关注形式层面的东西而忽视了事物的内涵。另外题目中的省略号意在考生运用类比思维,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比如看得见的老屋,看不见的记忆;看得见的奖杯,看不见的努力,看得见的产品,看不见的匠人精神……所以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正是因为很多东西看不见,所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知。②看得见的东西受到重视,而看不见的东西被忽略,在这个功利浮躁的时代我们要守住一些精神和灵魂方面的东西,不要让它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所冲垮。③有些东西虽然看不见,但它一直在那儿,需要我们去坚持、去守护,比如良知,比如责任,比如梦想。④透过现象看本质,唯有一颗清明、纯粹的心灵才能看到真实、本质的东西。‎ ‎◆精选素材 陈寅恪:没有学位的国学大师 ‎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欲聘四位大师,以培养国学之栋梁。研究院聘请的第一位导师,乃中国近代美学开创者王国维。研究院聘请的第二位导师,乃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研究院聘请的第三位导师,乃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第四位导师聘请谁呢?教授吴宓(bi)推荐:“陈寅恪què可担此任。”校长曹云祥不知陈寅恪,便问梁启超:“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不是博士,又没著作,这就难了!”梁说:“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一起,不及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曹云祥遂聘陈寅恪为第四位导师,这时陈寅恪才36岁。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看得见的创驰蓝天,看不见的匠人精神 在这个时代,90%的车企不管出于排放还是迎合大众口味等关系,制造出的车型非涡轮即混动,顺沿着市场潮流,不断地向用户妥协,就连之前以NA为自豪的BMW,如今也走向了涡轮的道路。可是,在如今这个市场仍然有一位坚挺的“匠人”——马自达。‎ 马自达的技术宅们,在思考新一代马自达设计的发展方向时,认为应当回归到最初的信念:汽车不是单纯的工业产品,而是一件值得珍视的机器。这不是在宣扬“我为汽车狂”的观点,而是因为很少能有工业产品像汽车那样让人产生眷恋感和生命跃动感的缘故。因此,在汽车的生产和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应当继续挖掘汽车的魅力根源,并使这种魅力在马自达的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展现。‎ 什么是匠人精神?“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享受过程带给自己的快乐”。在“随大流”的汽车行业坚持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成功之路,这也是很多人偏爱马自达,偏爱这个有着匠人精神的执着车企的原因。‎ 适用角度:本真、坚守、良知、内在、精神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近几年,广场舞已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国大妈甚至“舞出”了世界影响。‎ 一位外国大妈说:“很佩服中国大妈的自信和勇气,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不过伴奏声音太大,会影响别人。在我们国家,建筑工地都要测量噪音,违规是要受处罚的。”‎ ‎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赏析】 这股民族风 ‎ 中国者,大国也。大妈者,年岁辈分类于妈妈者也。广场舞者,公共场地民间集体舞蹈也。中国大妈广场舞,因莫斯科红场、法兰西卢浮宫“被占领”而具有了世界影响,世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以为政府引导、舞者自律,方能消除其负面影响,使这股“民族风”成为新时代中国资深女性最炫的形象之风。(开篇选用长短句整散句结合,有气势有力度,观点鲜明,高屋建瓴,让人眼前一亮)‎ ‎ 中国的大妈们,心灵中有千百年妇女隐忍奉献的精神皈依;身体上有操劳家务、相夫教子甚至抚养孙辈的劳苦印迹;现实里有儿女奔波前程老来孤独无人陪伴的人生缺憾。她们体形要么肥胖要么瘦弱且绝不婀娜;她们步态要么生硬要么僵直且绝不轻捷;她们动作要么迟缓要么笨拙且难以准确。如果你要以专业的眼光、挑剔的心态来看待她们的话,那她们中的相当多一部分人表演的是无任何美感的走样错位的舞蹈。‎ ‎ 但是,她们冲破了心灵的禁锢和身体的限制,凭着年轻时的激情和夕阳红的梦想,以无比的自信和勇气,舞出了火的热情,风的张扬,水的淡定,太阳的开朗。这是新时代中国资深女性掀起的民族广场舞之风。‎ ‎ 然而,广场舞的音响实在太具有穿透力了。它单调,它冗长,它反反复复,它喋喋不休绵绵不绝。它撩起了夜班族难以补眠的怒火;它打破了莘莘学子闭门苦读急需的宁静;它让身体抱恙需要静养的那类人发狂;它让年纪尚小需要安眠的婴儿啼哭不止;它让不需要单调乏味声音打扰的人忍无可忍。它,太坏了。但是,坏的也只是那音响,而非我们中国的大妈。‎ ‎ 要解决这个“太坏了”的音响影响,首先需要政府引导和规范。譬如避开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众聚集之地,另择场所;譬如规范跳舞时间,避开人们休息高峰时段;譬如规定限制音响分贝,使其达不到噪音的标准;譬如鼓励发明同频同步同听一首歌的范围式无线耳麦,给中国大妈们增加一个广场舞必备的装备,这装备又炫又亮不扰人,又轻又巧真方便。‎ 总之,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政府有义务“护航”广场舞,不能只限制、只通融而不加以引导。政府的引导会使这股“民族风”更和谐。‎ ‎ 其次,为了不使音响“太坏了”被非理性地理解为中国大妈“太坏了”,“舞者”,我们中国的大妈们应该要严格自律。起舞之时那伴奏的声音不可旁若无人,要顾及他人。老话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 大妈们,广场舞的直接目的是舒活筋骨、锻炼身体,最终目的是陶冶性情。如若我们自律地控制伴音,既跳舞锻炼了自己,又不扰民方便了他人,那才是既修了身,又养了性,实现了跳广场舞的最终目的。‎ ‎ 政府引导、舞者自律,彻底解决广场舞伴音扰民问题,就能使中国大妈广场舞这股“民族风”越跳越炫,成为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热情开朗能歌善舞的中国公民新名片。‎ ‎【热点回放】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 【范文赏析】 鲁迅不能远去,更不能删去 ‎ 中学生随便杜撰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害得鲁迅先生不轻。有些人就借这句话,想删去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述材料),我看是一种轻率不理智的表现。(亮观点)(先破后立)‎ ‎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学生的这句顺口溜,怕文言文,我们就要把文言文给删掉?怕写作文,我们就不写作文啦?显然不能。学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应该加强的。传统国学不要啦?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难道因为学生一句不太负责任的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删去?写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难道因为学生惧怕,我们就不训练写作,就不再运用写作?就取消平日的作文训练?显然十分可笑荒唐!学生毕竟年幼无知,其意见也不一定就正确,完全跟着学生感觉走,这是很明显是愚蠢不明智的。(驳对方论据与论证,推出一个荒唐的结果。从而可见,鲁迅经典是不可删的。)‎ ‎ ‎ ‎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看看学生读的课外书籍,你就会明白个大概。学生喜欢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学生喜欢有浅显道理的所谓哲理故事,学生喜欢让人心动的情感故事,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选载的新潮时尚文章。如果你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这些快餐式的美其名曰的美文,实际价值不是很大,最多给人一时的心动,不会长久的影响你。这些文章看似美,实际经不起咀嚼,也不会被历史沉淀下来。可是,由于高考、中考大量选用这类文章作为试题,大大影响了学生,给学生严重的误导。现在的高考、中考试卷中,,大多是流行的时尚美文。这些文章,阅读难度不大,语言华丽精彩,学生乐意读。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鲁迅先生那些有一定历史感现实感的文章时,就要费一点事,就觉得有难度。学生阅读,不想费事,不想费脑子,想的是轻松。很显然,这是有害的。‎ ‎ 快餐式文化作品,冲击了鲁迅,冲击了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要论删鲁迅之原因,从反面找原因——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这样有思维。)‎ ‎ 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被历史证明有着很高价值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有人说,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是,有谁不是时代的产物?谁能超越时代?脱离时代?‎ ‎ 因为鲁迅关心社会,关心广大的民众,所以文章带有时代的色彩,留下了时代的烙印。鲁迅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揭露现实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不关心现实,不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作品。学生所喜欢的那些新潮的美文,往往不痛不痒,无病呻吟,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 ‎ 而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和后怕,完全是学生以讹传讹的误导,是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这句不负责任的顺口溜,伤害了鲁迅,也坑害了广大青少年。让学生远离鲁迅,不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无知。不是鲁迅作品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失去了市场,而是我们有些人的误导和错误教育,影响了鲁迅的存在。‎ 我们已经十分无知,我们不能再错。让鲁迅留下来,不容商量!‎ ‎【原题回放】‎ ‎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2011年1月17号到2月14号期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中国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10月1日,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范文赏析】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 中外官员同台发言时,我总心生羞愧之感:西方的官们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官们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口拙的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官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 ‎ 不读书的不限于官们,更可扩大到“国人”。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有资料称: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很多理由。政府官员无暇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商人不用读书,因为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没有精力读书,中学教师工作太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贫怕了,穷惯了,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大家忙于挣钱,心浮气躁,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中国传统中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赤裸裸的功利取向。三是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 ‎ ‎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让读书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 ‎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医院接受了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经过急救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然而患者的父亲几天后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了衣裤,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并要求医院赔偿。最终,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属1000元。‎ 在这件事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兼重义理,方可为人 ‎①“义理”这一词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个人修养的标杆。“义理”即道义和道理。“义”,是人心对自身的约束,而“理”,则是外界对人自身的约束。重义而轻理,就会让人行事鲁莽而不理智;重理而轻义,则会让人做事冷酷而不知变通。只有兼重义理,才会成为一个明是非,尊礼法的人。‎ ‎②突发事件,考验人们处事态度。某医院接收了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没有生命危险。然而,患者父亲几天后找到院方,称抢救儿子时,剪掉了儿子衣服和裤子,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和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并要求院方赔偿。最终,医院赔偿患者家属1000元。医患双方因此平息一场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我认为,不管怎么说,处理事情都比较理性与冷静。‎ ‎③理性与冷静,可以避免纠纷。对于这件事情冷静与理性之后,仔细想一想,我认为患者的父亲不应该找医院索赔,但医院如果知道患者的衣服中的东西遗失,也应该赔偿。因为父亲面对挽救了自己儿子性命的医院要求索赔,虽然说医院弄丢了儿子的物品,在“理”的角度上确实应该赔偿,他的要求符合“理”。但是,向儿子救命恩人索赔,他却因此失去了“义”。这么做未免显得冷酷无情,有“过河拆桥”之嫌。尽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我还不愿往坏处想,做人总得讲良心啊!而院方做得十分正确,既合情合理,又避免医患纠纷,符合“义”,但是否迫于无奈,陷入被道德绑架之困境?‎ ‎④义理兼顾,合情合理。如果面对索赔的父亲,为了拯救儿子的性命不得已而为之,未免有几分挟恩之嫌,而且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把别人的东西弄丢了理应赔偿,这是“理”的体现。如果挟恩而拒绝赔偿,则不顾义理。我认为,这件事最好的结果应是医院得知由于己方原因使患者物品遗失,主动要求补偿;家属因医院挽救了儿子的性命而主动放弃医院补偿。这样医院主动补偿是为明理,患者家属放弃补偿是为重义,义理兼顾,这不正是最好的结局吗?一方符合“理”,一方符合“义”, 避免大动干戈,兴师问罪事件的发生。‎ ‎⑤“义理”二字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同学间深厚的友谊和互相帮助即是重义。而遵守校规校纪,不破坏法规则是明理。如果为了帮同学出头而大打出手,或是为感情帮同学做违法乱纪的事,则是重义而轻理,害人害己,不可为之。只有行事兼重义理,才能营造和谐而美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我们以义理为人生的行事准则,不退缩,不逾矩,成为一个义理兼备更加优秀的人。‎ ‎【点评】本文最大亮点:一.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角度看,材料属于事件类材料,又重在评析道理上下功夫。作者拨开迷雾,分条析缕:抓住要害,直奔“义理”,可谓头脑清醒;二.在“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上,针对当事双方,从不同角度,分别评析“有理”与“无理”之处,或正或反,层层对比展示思辨才华,难能可贵。三.论辩评析中逻辑紧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理性客观;语言严谨,但缺乏一点灵动的文学色彩,可借鉴一点杂文语言。‎ ‎【热点回放】大城市里,始终存在这样一些话题“教育公平问题”“医疗资源问题”,这些话题经久不衰,媒体上每每讨论都能掀起一波浪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这些“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是锻炼自己看问题角度的最佳材料。‎ ‎“公民同招”是给“择校热”降温的好棋 ‎3月10日至3月31日,在上海市正式宣布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后,上海所有的公立中小学校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它们会在近一个月里向家长、学生预约开放,邀请家长、学生来学校看看,进入小学、初中后究竟要学哪些本事。今年的情况尤为特殊,这是上海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后的首个公办校校园开放日。‎ 公民同招”是给“择校热”降温的一招好棋。上海过去的情况是,民办学校可以择优录取学生,民办小学、中学可以在入学前通过面谈、IPAD机测等方式挑选优质生源,而公办学校则必须就近录取对口学区的学生。民办校招生时间,比公办校对口录取时间提前了半个月到一个月。事实上,这种“先民后公”的招生方式,在全国是普遍现象。现在实行“公民同招”,给优质公办学校带来极大的利好:可以留住优质的对口生源了。‎ 据悉,不少地方在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上优待民办学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障民办学校的自主招生优先权;另一方面在于扶持民办学校,让民办学校抢占招到优秀生源的先机,生源优秀,教育成果就会优秀,以后的招生就不困难,发展就有前景,这样才能为地方经济多作贡献。公办学校则一直处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稳定状态。‎ 但事实证明,民办学校的提前“掐尖”已加剧了“择校热”的持续升温,因为它们往往会对优先进行的招生报名、测试等环节轮番炒作,即便不准测试,仍要通过多种渠道招揽生源,暗中进行测试与挑选。在民办学校的提前“掐尖”面前,不少优质公办学校也不能淡定,其不想变得弱势,就也难免会着急忙慌地争抢优秀生源。在抢生源的大战中,优秀的民办与公办学校大受追捧,招生快被“撑死”,一些相对弱势的公办学校则“饿得慌”,从而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教育怪圈。这种情况,在地方如此,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如此。‎ 要让“择校热”真正降温,消减民办学校的招生优先权,实行“公民同招”是一个重要抓手。报道称,上海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公民同招”的做法是,不管学生是选择民办还是选择公办,在同一时间段内统一进行入学信息登记,同步网上报名,同步进行公办小学第一批验证和民办小学面谈。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可谓一视同仁,让二者公平竞争,这样一来,优先抢生源的畸形现状将会有所改善。同时,对于收费越来越高的择校来说,这也确实是釜底抽薪。‎ 当然,比“公民同招”更彻底的做法也不是没有。2016年有报道称,广州“小升初”迎来一大变革:公办先录取,民校再报名。从“先民后公”回归到“先公后民”,无疑更为彻底。毕竟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是针对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民办教育始终是公办教育的补充,在招生中恐怕不能一直喧宾夺主。‎ ‎【小议】:“教育公平”“医疗公平”“北漂青年”“农民工春节回家难”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非常熟悉。每到3月份, 9月份开学,关于教育的讨论就会增多。每到春节,媒体中便会大量的报道,列如北漂青年,农民工回家难等等。当我们在写相关议论文时,不偏不倚,拿捏有度,有深度但不失偏颇,才是我们立意的基础。‎ ‎【热点回放】近期,国务院修订后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指出:若发生严重疫苗问题,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应辞职。这一条例出台是基于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毒疫苗事件。据悉过期疫苗流入24个省份,涉案人员较多,9家药品企业也存在较大问题。对此,网友议论纷纷。有人指责政府疏于监管。有人谩骂企业与个人缺乏良知。也有人认为,指责与谩骂不可取,出现问题应着力挖根源,更要加大查处力度,增加违法犯罪成本。还有人说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高三(七)班张霞同学的身份向全校同学作一次演讲,谈谈你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毒疫苗事件的背后是监管失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高三(七)班张霞,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毒疫苗事件背后的是监管失范》。‎ ‎【开头一句话回答了作文的三个任务指令:身份、演讲、认识和看法。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过我以为应该增加一个层次,即“针对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毒疫苗事件,谈谈我的看法。”既呼应了“对此”又自然过渡到“我”的看法,不突兀。】‎ 近日国务院要求一旦出现严重疫苗问题,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应辞职,这实际上击中了毒疫苗事件的软肋: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失范。这也是从源头上治理毒疫苗问题的关键措施。‎ ‎【引述材料,分析材料,说明问题的要害,为自己的观点造势。“软肋”“关键措施”等词语十分准确地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毒疫苗事件发生反映的是企业与个人缺少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这固然不错,但我想对企业生产、个人逐利行为的规范,这本身就是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毒疫苗事件发生的背后反映的就是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失范。‎ ‎【先让步承认,然后用“但”一转,又回到主题“监管失范”,意在说明“监管失范”才是根本问题。既消除了听者的疑虑又强调了“监管失范”问题。】‎ 首先是对疫苗的监管失范。过期疫苗是哪里来的?这是问题的源头,我们大家都知道,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的医疗产品,国家肯定有相关准入制度。疫苗作为重要的药品,肯定也同其它药品一样有自己的有效期。作为监管的职能部门,按理也应有对本部门、本地区重要药品登记管理之责,更应有相应措施。疫苗什么时候过期,作为职能部门应要知情,即使不是一一清楚,也应强化对该疫苗使用流程的监管,避免毒疫苗流入24个省份这样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从源头上治理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悲剧的发生。‎ ‎【前边三段主要解决立论问题,接着就是议论的展开。作者采用了两者方法,一是用指示代词“首先”“其次”“再次”排列文章的主体部分,既简洁明了,又衔接过渡自然。二是分类,把“监管失范”,分为三类:对疫苗的监管失范,对相关从业人员监管失范,对处罚、问责的管理失范。分类清晰,逐条展开,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可见作者思维的严密性。‎ 这一段紧紧抓住过期疫苗哪里来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是问题的源头是根本,所以放在“首先”说。“准入制度、有效期、使用流程、公共安全”这些词语的使用,十分专业,不像是一个学生而像是一个专业人员或有专门研究的人,十分老道。还有个问题必须说说的,就是笔力十分集中,不枝不蔓、不旁移。】‎ 其次,对相关从业人员监管失范。说到职能部门的监管,除了上文说的药品管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管理上。规范从业人员行为,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也是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到位的重要体现。毒疫苗事件的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人祸。相关医护人员、企业、药品推销员,如果有社会良知,并勇于担起社会责任,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为什么这些从业人员对此十分漠视。一方面基于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是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职能部门对人的监管,包括从业资格审查,社会良知教育,公民责任感之宣传。如果平时注重这些基础性工作的规范管理,我想悲剧或可避免。‎ ‎【前边说药品的监管,这段说人的监管,从业人员的问题说到底是职能部门对人的监管问题,刀刀见血,佩服佩服!“为什么这些从业人员对此十分漠视”一句句末应该用问号。“一方面------另一方面-----”分析得非常到位。监管什么,说了三点,既点明了监管的内容、范围,又呼应了材料中的“有的人认为(说)”,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啊。说理语重心长,又科学准确(比如“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人祸”。)】‎ 再次,处罚无关痛痒、问责蜻蜓点水,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失范。毒疫苗事件发生后怎么办?处理的过程也是规范管理的过程。只有从快、从重处理,才能起到惩处一例,警示一片的效果。毒疫苗为什么会流入24个省份,在开始未必就没有发现,为什么没有遏制?一个主要原因是职能部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不及时、不严,导致相关从业人员违法犯罪成本低,谋取的暴利远超处罚成本,进而流入24个省份,造成全国大范围内恐慌,甚至发生更多的悲剧。这次国务院用重典来问责当地主要负责人,实际上也是为相关职能部门要重处罚重问责背书!希望通过摘帽子这一官员最关心的问题来倡导政府职能部门担起重大社会责任,用重处罚、严追责来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规范管理,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这三段都是首句亮出小观点,领起下文,旗帜鲜明。这一段说理上有了变化,一问一答,增强了情绪的力度,感染力大大加强。因果思维意识也十分明显。最后一个长句,说出了国务院问责的目的,指出了查处毒疫苗的意义。我以为为强调,这一句话完全可以单独一段。】‎ 俗话说,松是害严是爱。职能部门管理失范危害的是社会公共安全,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威信,危及的是社会的和谐安定,影响是千家万户的幸福。相关职能部门务必从这次毒疫苗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大监管力度,改进监管措施,真正着眼社会大局,百姓安康,这才是真爱国家、真爱人民。‎ ‎【紧接前段最后一句的正面说意义,这段主要是从“危害”反面说。最后一句是“希望”,也是“解决问题”。】 ‎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演讲稿的目的在于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情感传达给听众即读者,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本文完全达到了这个目的。这是一篇揭露式演讲,揭示“毒疫苗事件发生的背后反映的就是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失范”问题。抓住了问题的要害,监管失范贯穿全文,始终如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