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探究与演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探究与演练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探究与演练(一)‎ 视角一 高考正能量——宗法制体现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精要点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血缘纽带、宗法观念、家和万事兴、家国同构等观念,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观念、习俗中仍有体现。‎ ‎[演练1] 下图反映了春运期间“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情景,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注重亲人团聚密切相关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解析 题干中“珍惜亲情”、“注重亲人团聚”反映了人们对血缘亲情的重视,此观念显然是深受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视角二 主流历史意识——维护国家统一 ‎[精要点拨] 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亦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 ‎[演练2]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解析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指人民避免了战国时期的诸侯战乱,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5‎ 视角三 主流思潮——公平公正 ‎[精要点拨] 追求公平、公正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需求。从科举制等综合认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对今天完善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惩治腐败,建立公平、清正、廉洁的社会。‎ ‎[演练3] 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皇帝制 D.科举制 解析 材料说明该制度具有弹性,有利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参与政权,“世官制”“皇帝制”是世袭,察举制是推荐做官的制度,选官权在地方官员,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做官,更有利于人们参与政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精要点拨]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对现存史料的整理、辨析,去伪存真,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演练4] (加试题)(2017·课标全国Ⅰ,26)下表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5‎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史实的统一。分析表格信息和提示可知,唐武德元年的皇帝为唐高祖李渊,李世民是“秦王”,当时尚未称帝,A项错误;根据《旧唐书》中记载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等信息可知,唐军主帅为李世民,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等信息可知,唐军作战失败,C项正确;“太宗有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表中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项错误。‎ 答案 C 对接学考1~5题 学法1 史料考查秦疆域的拓展 ‎【例1】 “使蒙恬渡河取斑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这一事件最有可能记载于下列哪部历史文献(  )‎ A.《汉书·武帝纪》‎ B.《春秋·召公》‎ C.《战国策·秦》‎ D.《史记·秦始皇本纪》‎ ‎[方法突破] 抓住史料关键信息,往往就能实现对问题的核心突破。关键信息一“蒙恬”为秦朝名将;信息二“筑亭障以逐戎人”指修长城阻匈奴。‎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秦朝明将蒙恬北击匈奴的史实,据此可知B、C项时间不符;《武帝纪》记述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A项错误。‎ 答案 D 对接选考26题 学法2 考查史学常识——历史认识 ‎【例2】 (2017·课标全国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5‎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方法突破] 本题为史学常识题。历史事实的记载会因记载者的立场不同或信息来源不同等因素影响而叙述表达不同,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科学的考证。‎ 解析 《续湘山野录》《涑水记闻》对于宋太宗的同一行踪记载不同,说明B项正确。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历史叙述不是呈现历史事实的唯一方式,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多种历史叙述综合也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 对接选考27~28题 学法3 考查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例3】 (加试题)据《中国政治制度史》记载:“(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该材料体现了明朝监察机构(  )‎ ‎①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 ②有效地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③代表皇帝履行监察职责 ④采用非常规手段监督官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方法突破] 逐句对应史料信息是突破数字组合题的有效方法。‎ 解析 从材料“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说明①正确,从“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说明③正确,从“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说明④正确,②错在监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答案 B 对接选考33~34题 学法4 知识交叉考查明清政治 ‎【例4】 (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事迹简表 ‎1360年 出生于当时称为应天府的南京,为朱元璋第四子 ‎1380年 以燕王身份坐镇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军事活动 5‎ ‎1402年 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是年率军攻进南京,夺取皇位。大肆搜捕、镇压拒绝效忠的官员和士子。次年正式登基,改北平为北京 ‎1406年 下诏筹建北京宫殿,以作迁都的准备 ‎1410年 以北京为基地第一次亲征蒙古 ‎1414年 第二次亲征蒙古 ‎1421年 改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1424年 死于第五次亲征蒙古的会师途中 ‎——据《明史·本纪》整理 材料二 明清故宫平面示意图(局部)‎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故宫的布局特色,分析军机处选址在图中所示位置的主要因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以燕王身份坐镇北平”可知,北京是明成祖登基前苦心经营的根据地、大本营;根据材料一“攻进南京,夺取皇位。大肆搜捕、镇压拒绝效忠的官员和士子”可知,南京众多官员、知识分子对其夺取皇位存在不满;根据材料一“第一次亲征蒙古……死于第五次亲征蒙古”可知,出于巩固边防,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需要。第(2)问,第一小问“特色”,根据材料二,明清故宫呈现严格的中轴对称;中轴线上建筑高大宽松,两边建筑矮小紧密;前方主要处理国政,后方为生活区;第二小问“因素”,根据图片信息,雍正主要在养心殿生活处理国政,而军机处的位置靠近养心殿,便于接受皇帝召见,处理国政。‎ 答案 (1)原因:北京是明成祖经营多年的根据地;经靖难之役,南京及江南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其统治不满;充实北部边防,防范蒙古势力入侵。(如答便利进一步控制北方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也可适当给分)‎ ‎(2)特色:严格中轴对称;前朝后寝;中轴线上建筑高大,两侧建筑相对低矮简陋。‎ 因素: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居住和理政,这里成为政治活动中心;为处理紧急军务,军机处需要设在离养心殿较近的地方。‎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